要创业,先把胆量拿出来。
——牛根生
在一个创业峰会上,有一个记者问牛根生创业所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牛根生认为,创业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有没有敢想敢干的胆量、失败后坚持的毅力,以及是否把创业当成最重要的目标,而不是人们强调的才能或是专业知识、学历和管理才能之类,都不是重要的条件。因为有胆量的人就会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
事实上,创业并不适合于那些说多于做的人。创业者是行动者,先于所有人做出反应,后于所有人感到挫折。创业者是精神上的巨人。但其实当创业者全心投入到自己的生意时,其实并不会认为自己很有胆量,或是很坚毅。只是把自己认为正确并会成功的计划,付之实行了,并且在计划进行中不断做出修正。当创业者进入创业的状态时,根本就不会觉得艰辛,反而会认为是享受。因此,作为创业者,有些事情,一旦想好了,就去大胆地做,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或者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失去很多机会,甚至导致创业的失败。如果当初牛根生畏首畏尾,听大家的劝说,就不会有成功的事业了;如果他不是有自己的主见,并且毅然下决心去做,今天他也是普通员工。事实上,很多人之所以没能成为出色的商人,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创业的勇气和胆量。下面是牛根生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所叙述的真实经历。
观众:大家好,我也想问一下牛总,找钱的最好时机是什么?
牛根生:如果你没有过去的积淀,这个钱是不太好来的。从蒙牛的体会看,一开始干企业的那部分人都是被企业辞退的,不久以后,就有三四百人跟着出来,而且带着钱来入股。大家有的是借的钱,有的把家里的存款、孩子上学的钱、买房的钱,甚至老同志买棺材板的钱也都拿来了,这样一下子就有了1000多万,这是第一笔钱;在这之前有3个人把自己家里的存款拿出来100万先注册了一家公司,这是第二笔钱,第三笔钱呢就是这些团队是七八个人把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我们才开始拿到银行的货款。
王利芬:你抵押了吗?
牛根生:抵押了,我的房子和我几个副手的房子一共7套,银行给了我们300万元钱。所以,100万的一个借款,300万的一个房屋贷款,还有1000万的股本金,蒙牛起步的时候就是这样。蒙牛能做到这点跟信誉太有关系了,第一,出100万借款的3个人我肯定是过去没有欠他们钱不还的记录,他们才能拿来,第二,这七八个人愿意把自己的住房全部抵押给银行,一定是相信我,第三,那几百人一起辞职出来,把自己所有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入股,这实际上比风险投资的胆量更大,比银行的胆量还大。
创业要有胆量和毅力,因为胆量是创业的主要条件。因为创业本身,是一个主动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而打工是高风险低回报的选择,只不过因为大部分人都打工,所以感觉安全)。有些人是放弃高薪创业,而最初的前景不一定乐观。这样放弃手上的安全感,投向未知的冒险,肯定需要相当的胆识。最初在创业时所需要的,是放手一搏的胆量,尤其在最初所有人都认为你的创业大计行不通的时候。这种气魄,很多时候就是沉醉于稳定工作的人最缺乏的一点。
有一家创业者顾问公司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们从一群创业者中召集了10名志愿者。首先,让他们穿过一间很黑的房子。在主持人引导下,这10个人都穿了过去。
这时主持人打开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当志愿者看清了房内的情况,都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其实是一个大水池,里面有十几条大鳄鱼!而他们竟是从水池上一座窄窄的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主持人问:“现在,你们谁还愿意再次穿过这所房子?”良久,才有3个胆子大的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先前慢了许多;另一个颤抖着走到一半时,竟然趴下爬了过去;第三个干脆走了几步就趴下动弹不得了。
这时主持人打开了房子内的所有灯。志愿者们这才完全看清:其实小木桥下方装有一个颜色很不醒目的安全网,他们刚才都没发现。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主持人再度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你们俩为什么不愿意呢?”两人异口同声问道:“这安全网牢固吗?”
从上述这个故事中不难体会,其实创业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当我们都处于茫然无知时,我们都能够从容地“无知者无畏”,仿佛婴儿不怕蛇一样;当我们都成为“全知”时,我们又可能因为“无畏”而失去了“从容”,但失去了从容的无畏反倒更加可畏,因为兴奋与拥挤中必然会有人跌落桥下,而谁又能担保那张网呢?因此创业成功,比拼的既不是“无知”,也不是“全知”,因为它们最终都归于蛮力。只有在昏暗的灯光下敢于前行的“有知”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拥有的是别人没有的信心。对此,牛根生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创业论坛上提醒那些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人:“我觉得胆量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个事别人不敢做,我敢做。”
在牛根生的办公桌上,摆着几只小型雕塑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一头是铜制的牛,表情严肃而坚定;另一头是陶瓷的黑白乳牛,一脸的轻松欢快。“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拓荒牛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欢乐牛合而为一,或许就是牛根生最真实的写照。
好像是上天注定的一样,本不姓牛的他,成了牛姓人家的儿子,许多年后,又做起了跟牛紧密结合的事业。这头牛,不仅有着牛一样健康强壮的身体,还有牛一样的毅力与狠劲。有句话说得好——男人,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
不过,最早的时候,不是牛根生对自己狠,而是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打小他就想参军,却两次未果。论身体,牛根生没得说。可是,一到政审这关,老牛就不得不败下阵来。养父曾经当过国民党的警员,养母曾是国民党官太太,都在“文革”期间被批斗过。这些都是年轻的牛根生用尽力气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老牛是个不轻易放弃的人,或许,从军这件事情是他此生唯一一件不得不放弃的事情。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此后的牛根生,逐渐走进了与牛打交道的人生轨道。
在伊利的那段日子,似乎已经是尽人皆知的经历。尽管牛根生不常提起,但是,那段日子却是牛根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不论是技术,还是管理。而所谓的“北大流放”却成为了牛根生因祸得福的机会,对牛根生来说,那是一次重生。这个世界上,不只是凤凰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浴火重生,只要你心里有坚定的梦想。
在伊利忙碌了16年的牛根生,被迫停止工作,到北大学习。但牛根生并不是以他当时在伊利的真实身份进入北大的,给他的是一本“教师进修证”。就这样,这个已经四十而立的汉子,整日在青春无限的校园里,骑着破自行车,跟着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坐在一起学习,牛根生心里非常尴尬。可是,他毕竟是有牛一样的坚韧性格,他将内心的委屈和痛楚化作了向前耕耘的活力。人在北大,心系企业。牛根生从没上过名牌大学,北大的门一打开,他对知识的渴求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释放。回想16年间的风霜雨雪、辛勤耕耘,所谓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学习管理、整理经验、反思教训。尽管他事后并没有真的提起过,但是他的部下们相信,关于蒙牛诞生的草稿已经在那期间有了雏形。
就在牛根生在北大学习的时候,他的旧部们,免的免,降的降,他们回到了牛根生身边,希望他能带领大家,找到新的出路。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停下来的机会,所以一辈子都生活在“应激反应”的模式中;而另一些人,由于厄运把他们放逐到了“无人的荒野”,反而赢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
1999年,大器晚成的牛根生创立了“蒙牛”。这个关键时刻,牛根生显示出了他除老黄牛之外的另一个品质,那就是野牛一般的果敢勇猛。他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玩命式计划,在一间53平方米的破民宅里完成了他指点江山的第一步。
这是“一招不胜,满盘皆输”的险棋,但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牛根生那股拓荒牛的劲儿又上来了,他“曲线救国”,用自己的人才管理别人的工厂,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布满陷阱的路上架起了一座通往市场的“高架桥”。他的“虚拟联合”战略听起来就像是电脑游戏中的“虚拟人生”一样有趣又刺激。不过,鉴于竞争对手的强大,牛根生的很多工作都是低调进行的,甚至要严格保密。从创立之初,到一系列产品的上市;从一无所有,到在市场中站起来,这些大风大浪都不过是发生在半年之间。好比蒙牛的“特仑苏”,浓缩的都是精华,蒙牛的半年,相当于别人的很多年。
2004年,对于牛根生来说,那是个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一年。那一年,迅猛发展的蒙牛屡遭黑手,牛根生寝食难安,欲生欲死。事后他说,当时他就没想活着回去,要是事情办不好,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他对自己残酷也倒罢了,成功人士都这样,可他对别人也一样“残酷”。在他看来,原则没有弹性,才能不被破坏。所以,牛根生一旦牛脾气上来了,任你再用多少头牛都拉不回来。从创立之初,牛根生就约法三章,而在外人看来,这三章无论如何都有点“过分”:第一,所有管理层成员的直系亲属一律不能进公司;第二,所有管理层成员一律不能往企业里“塞人”,否则列入“黑名单”;第三,管理层成员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之后必须退出管理岗位。不仅举贤避亲,也不给子女留财产。凭什么人家要跟你同甘苦,却不能同富贵?这时,牛根生会拿出他的一大套“牛理”,诸如“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诸如“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等。
成功的关键是胆量。如果没有胆量去坚持的勇气是不会成功的,就不会拥有一切。在福布斯富豪们看来,创业就不要只盯着可能存在的风险而裹足不前,应该具备“没有金刚钻,也敢揽瓷器活”的勇气。不能冒风险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皮埃尔·杜邦,世界著名化工帝国杜邦公司的创始人。1800年元旦早晨,其曾祖父带领全家13口人,搭乘“美国鹰号”帆船,横渡大西洋前往梦想中的美国。在这里,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能。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总是在寻求新的市场、新的发展领域。正是他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成就了“杜邦”的百年辉煌。
人类社会要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征服,需要闯劲儿,需要冒险,需要不怕危险的精神和勇气。安全是可以用胆量缔造的,有一种胆量是可以穿透梦想的。美国杜邦公司总裁皮埃尔·杜邦就是这样一个利用胆量和勇气实现自己成功的人。
杜邦公司已经在杜邦家族中经营了一个多世纪,管理这个事业的职责必须视为一种神圣的托付而传至未来的一代。这是美国杜邦公司总裁皮埃尔·杜邦的一句名言。正是这个杜邦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凭借着自己的胆量把杜邦公司的事业推向了高潮。
杜邦32岁那年,堂叔犹仁总裁死于肺炎。由于犹仁死得突然,没留下遗嘱,家族乱成了一锅粥。大家在家族会议上吵得很凶,谈不出什么结果。最后,董事会准备卖掉公司。到了最后表决的时刻,主持人亨利上校建议说,全部家当如果卖掉的话,值1200万美元。各人拿分得的钱去存银行,利息低得可怜。不如把它按2000万美元抵押给家族的某个人,这个人按银行的利息付给各位股东。听到这个想法后,大家纷纷同意。可是,谁愿意做这个冤大头呢?亨利上校胸有成竹地说,有人愿意这么做。于是,皮埃尔·杜邦当上了新的总裁。
皮埃尔·杜邦是一个十分可亲的人,明澈的大眼睛泛着湖蓝色的光,脸上时常挂着微笑。他的性格,或许可以用蛛网来比喻吧,是比较内向的,如同他温和的外貌一般。
皮埃尔·杜邦当上总裁后,就开始一个大胆的收购计划。他收购了雷伯诺化学公司和东方火药公司。至此,杜邦公司在庞大的火药市场上,已经拥有75%的占有率,而如果单就黄色火药的占有率来说,杜邦公司已占了100%。可是他还不满足,又准备把黑火药的占有率试图达到100%。由于他大胆的垄断惹来了一场官司,法院判杜邦公司有罪。法院还根据这个法律给总统判罪,并下达了行政命令。但是,此时总统已因任期已满而下台了。这时候,官司并没有让皮埃尔退缩,反而更加壮了他的胆量和创建一番事业的雄心。
新总统上台后,皮埃尔·杜帮派他的法律顾问乔治去游说总统。他说:“总统先生,不远的将来,欧洲一定会发生战争,只有杜邦获得独家制造火药的权利,国家和安全才有保障!”总统认为乔治的话不无道理,于是下令举行听证会,他打算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听证会上,皮埃尔·杜邦大胆发言,他说:不远的将来,欧洲一定会发生战争,在非常时期,由杜邦公司对火药制造业进行独霸,对于美国的安全保障,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加听证会的陆海军司令、政府各部首脑和各大学教授听了杜邦的发言后,一致认同杜邦的观点。总统最后裁决:杜邦公司改组成3家公司。其实这是掩人耳目的做法,这样做,既免于违反“夏曼垄断禁止法”,又保护了杜邦公司。杜邦公司一分为三,实权仍牢牢握在杜邦堂兄弟手里。
果然不出皮埃尔预料。不久,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杜邦公司的火药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杜邦向华尔街大阔佬摩根贷款1400万美元。贷款之前,杜邦反复琢磨过,年息是6%,而且要拿公司股票做抵押;到时候如果还不起,公司就要落入摩根的掌握之中了。但他大胆地分析,美国迟早会介入欧洲战争,对火药的需求将猛增,到那时,杜邦公司将攫取巨大的利润。杜邦用贷来的巨款,创办了5个火药工厂,其中田纳西州的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无烟火药工厂。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了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战争。政府对军用物资的采购数量剧增,其中当然首推烈性炸药。1917年,杜邦公司的火药产量比1914年增加了54倍。在整个战争期间,杜邦公司提供了协约国所用炸药的40%。除了火药,杜邦公司还为协约国生产毒气、爆炸装置、烟幕筒等。与此同时,杜邦公司还提供了美国非军事性工程所用炸药的一半。
皮埃尔·杜邦的预见太准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方使用的火药,将近一半是由杜邦公司供应的。战争给杜邦家族带来滚滚财源,他们在战争中共捞进10多亿美元的毛利,获得的纯利润达几亿美元。其中,每年纳税后的净收入达几百万美元。杜邦家族因此被诅咒为“战争贩子”,然而杜邦公司也因此从战前的一个三流上市公司跃居美国最大的企业集团。至此,庞大的杜邦帝国已经成形了。
不少创业者学识水平不高,甚至头脑并不聪明,心思不算周详,但却能够开创一片天地,因为最高学历、最聪明的一群人,都被高薪收买了,不愿出来创业。创业者确实需要有超人的胆量,创业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有很多事与愿违,很多出乎意料。创业者所需要的,是坚毅,是对出现的问题咬住不放的精神,要有解决问题令计划重回正轨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