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你会教孩子吗Ⅲ:习惯与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10834400000003

第3章 不断强化孩子的好习惯

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它就像植物的嫩芽一样需要父母去精心的呵护。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很不容易,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对此视而不见,这时,父母一个善意的鼓励与肯定或许就能使孩子的好习惯得到强化。

8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动手操作者

父母箴言

教导孩子动手“操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导,孩子的操作便会乱七八糟,而这类杂乱无章的动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能对其加以指导,使其动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孩子便会静下心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动手操作者。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换句话说就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最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运动自己的双手。特别是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很快,双手动作灵活,这时多动手更能促进头部机能的发展,使大脑变得更聪颖。世界上有许多奇思妙想,都是通过手变成现实的:劳动的手创造了世界,也造就了人类。

所以说,培养孩子从小动手操作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也证明,许多成功人士所取得的成果,也都是通过无数次动手操作才取得成功的。

诺贝尔,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17岁时赴外国学习和参观,学习机械、化学等知识,回到瑞典后从事硝化甘油的研究工作。之后一直从事炸药的研究、制造、生产、销售工作,同时也涉及其他的科学领域。

在诺贝尔的一生中,他的父亲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的父亲是一个“发明狂”。在父亲的影响下,诺贝尔对炸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父亲带诺贝尔去参观自己的火药工厂。诺贝尔接触到了许多使他感到新奇的事物。此后,诺贝尔就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好让自己快一点明白父亲所说的那些陌生的东西。他在父亲的书架上,找出化学读本,翻看制造火药的方法。当他发现火药就是用硝石、木炭硫黄混合制成的时候,兴奋不已,并准备亲自尝试火药的威力。

备齐了原料,他便在药品库中找到装硝酸钾的瓶子,并把里面的白色粉末倒在小袋子中,拿回家后立刻关起房门开始做实验。经过一次次改进,他终于找出了一种最佳的混合比例,使火药的威力显著增强。在实验中他不断总结经验,还发现一个有关炸药的基本原理:把火药包扎得越紧,爆炸的强度就越大。

就这样,诺贝尔从游戏中、从不断的实践中完成了一个突破,为他以后从事炸药事业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来自于他对自然的好奇,来自于他对书本的钻研,来自于他对危险的无畏,最重要的是来自于他反复的实践操作。可以说,是“手”为创造力提供了一套“有思想的工具”。

培养孩子善于操作的好习惯,是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头脑更协调,这也是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和指南。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自由就是动作,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动作练习具有发展智力的作用;教导孩子动手“操作”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导,他们的操作便会乱七八糟,而这类杂乱无章的动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教他们动手操作,使其动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孩子便会静下心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动手操作者。

“手是伟大的!”,父母培养孩子从小动手操作的好习惯,相当于给孩子埋下了一颗“长青果”。至于如何培养孩子从小动手操作的好习惯,我们建议父母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兴趣引导孩子勤动手

孩子对身边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孩子会认为帮助父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父母应趁此机会让孩子勤动手,并引导其成为一种习惯。

孩子常常会摆出“小大人”的样子,说“我自己来,我会”“妈妈放手,我能”等言语。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哪怕孩子是要移动一只漂亮的花瓶,而且孩子很可能会把它打碎,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打碎的只是一只花瓶,换来的却可能是孩子的自信或孩子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用一些废弃物品与孩子共同动手制作工艺品,比如用蛋壳制作人头像或用泡沫雕刻一些形状简单的东西。这样一方面能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双手的魅力,并让其懂得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物是可以利用开发、变废为宝的;更重要的是,“成就感”可以增强孩子动手的兴趣。

平时要多买一些手工制作图片或书籍,让孩子从中展开制作的想象力,并逐步培养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多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游戏,像折纸、剪纸、粘贴、组装玩具等,多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做的时候,父母可以在一旁观察、鼓励,或适时地加以协助。如果他实在做得不理想,也不要责备他。可以在孩子离开现场后再略加收拾,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往往致使他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2.鼓励动手,增强孩子的信心

称赞是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再合适不过的一种激励方式。

当孩子做出一些“小成绩”的时候,你不要忘记告诉孩子,他们是多么的优秀;当孩子帮你做了某一件“小事情”的时候,切不可忘记告诉孩子,你是多么的感激他们对你的帮助。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更认真、更负责地做一个自信、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比如说,妈妈在摘菜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并以游戏竞争的形式看谁摘得又快、又多、又好。妈妈可以做点“小文章”——故意输给孩子,以增强孩子动手的信心。当下次再摘菜时,孩子就会主动请缨挑战。当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并从中发现了自身能力和潜力时,他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不要让孩子失去动手的机会。有时父母会因为孩子动作太慢、太笨,而代替孩子去做。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产生很大的惰性。不要强迫孩子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或者其力所不能及的事,希望孩子做的,一定是孩子能够完成的,否则会挫伤孩子的信心与勇气。因为父母一个否定的眼神或一声消极的语气,都对孩子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家长一个赞赏的表情或一句激励的话语,又有着使孩子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力量。

3.手脑结合开发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对大脑发育最好的刺激。三岁前父母应该教孩子握笔、写字、做手工、拿筷子等,动手的同时就将新的刺激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脑的使用度愈频繁,其成熟度就会愈高。

脑越用越灵,手越用越巧。因此,父母应该安排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活。例如,起床后自己叠被、扫地、擦桌子、饭后洗碗、刷锅、购买小件物品等。这些应当要求孩子主动来做,这对孩子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作用都不可小视。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智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的思想及时地由被动操作向主动实践转换,从而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9

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父母箴言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先要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入手,才能使孩子对问题产生疑问,并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直至问题解决,进而才可能会有富于创造性的东西产生。

创造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与一个人的兴趣、质疑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理清创造力与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掌握创造力的本质,才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超常的创造力。

1.兴趣是培养富于创造好习惯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其对所从事事业浓郁的兴趣是分不开的,兴趣是他们探索精神的先导和发挥创造力的门户。反过来说,一个生气勃勃和富于创造精神的人,也总能睁大敏锐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而产生更加浓郁的求知兴趣。

詹天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铁路,他还参建了商办的粤汉铁路等。这一系列的成就离不开其儿时所养成的对新鲜东西存有好奇的习惯,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的原动力。

詹天佑自小就打心眼里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他最喜欢看有关工程、机械方面的画报,他可以不厌其烦地看一遍又一遍。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因此他还很爱提问题。他心灵手巧,能把一些有趣的东西一笔一笔地抄下来,自个儿琢磨。就这样,还不满10岁的詹天佑从画报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自然而然地,詹天佑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人小孩都称他为“机器迷”。

詹天佑家里有一座自鸣钟,他看来看去像发现了新奇事一样,就心里纳闷:自鸣钟为什么能告诉人们钟点呢?他为什么一点也不知疲倦呢?他决定要打开这个“秘密”。后来,他就偷偷地把这座自鸣钟的机件拆下来,再装上。今天拆装一个部件,明天拆装另一个部件,把整个钟的全部机件都瞧了一遍,终于弄清楚了自鸣钟的构造和原理。而且他能有条有理地讲给小朋友和大人们听。詹天佑对工程机械研究兴趣的幼芽,便由此一点点地萌生了。

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儿童厌恶某种事物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在孩子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兴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们都懂得培养孩子正当兴趣的重要性,但又常常被这一问题所困扰。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正当兴趣呢?

(1)不断强化孩子的中心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做起来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兴趣会使孩子主动,上进,这更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孩子的独创能力。

孩子兴趣广泛并非是什么坏事,但如果在众多的兴趣之中没有中心兴趣,将来就很难有志趣。而一般来说,孩子中心兴趣的培养,要经过孩子的自我淘汰与自我净化,它需要一个过程。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明智的家长会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最终让孩子自我选择。父母强加干涉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人们通常所走的成才之路是这样的:兴趣—爱好—钻研—成功。也就是说,兴趣是成才之路的起点。中心兴趣形成后,需要强化,即兴趣的巩固。兴趣的强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不断地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去强化。强化兴趣的目的是为了使兴趣变成爱好,即行为、实践、钻研。成功是目标导向,即把爱好升华为志趣,产生自学的内发性的动机力量,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孩子的能力有大有小,禀赋有高有低,但只要能沿着这条成才之路走下去,就能成为社会所期盼的创新人。

(2)让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都是“性情中人”,他们总是在某种情绪中认识事物。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带有感情色彩,往往拟人化,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都喜欢童话故事的缘故。他们很难像成人那样平静、冷静、客观地认识事物。只有能触及他们感情的东西,才能被他们更深切地感觉、记忆、理解。孩子更像是文学家,而不像是科学家。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在提高孩子知识水平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状态,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养料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有一个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从讲台上抛出去,嘴里说“3 5=”,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的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认为这样做浪费了一道程序,不如直接提问来得省事。教育家回答说:“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没有‘发言球’,孩子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孩子由认识事物到喜欢事物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的,那就是“兴趣”。对孩子来说,一开始任何事物都是茫然的。因此,当他们认知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指导他们把有关知识和他本人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才便于他们理解并产生兴趣,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了解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走进他的心、引起他的兴趣。

(3)创造成功的条件

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增强其信心,从而让孩子满怀信心地创造成功。

许多家长不顾实际,对孩子进行超前学科教育,或硬性教育,使孩子饱受失败的痛苦,以至于学习兴趣荡然无存。父母应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孩子逐步形成了学习兴趣,他们便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2.质疑是创造好习惯的起点

创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开始。父母必须有这种教育的战略眼光,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多问“为什么”。

质疑能力是科学进步的起点,是创造力的前提。当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时,就预示着探索地球引力问题的开始。创造力往往是从问题中产生的。所以说,创造力是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对孩子一些看似荒唐的提问,父母应该报以重视的态度,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行动,使孩子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当你陪孩子在公园散步,孩子眼望大树发呆时问“为什么树的枝叶一边多一边少呢?”这时你耐心地回答说:“阳光充足的地方,树的枝叶就茂盛一些,相反则少。”

孩子紧接着问,“为什么有阳光的地方,大树的枝叶茂盛?”……面对这一连串的追问,你要尽力且耐心地认真解答。使孩子从“为什么”中得到启发,产生刨根问底的思维意识,同时扩展想象力的范围。

可以说,创造习惯的培养与思维、想象习惯的培养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还有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创造力培养的方法。这也说明,好习惯之间是有连锁效应的,因此孩子的好习惯的形成是全面发展的结晶。

3.“模仿”是培养创造习惯的最初模型

模仿就是孩子对人、动物、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仿效,这是创造的开始。模仿是孩子的本能,也就是说,孩子往往先观察事物,进而才对事物进行模仿。但是很多人认为,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其实孩子的创造能力往往是从“模仿”中产生联想,进而启发思维运动,最终才向创造力的方向逐渐发展的。

比如说,孩子常常会把身旁的一些碗、勺、奶粉一类的东西,当作模仿大人做饭的“道具”,并会自拟一些“剧情”,有声有色。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创造性的模仿”将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常识。当然在培养孩子“模仿”的过程中,父母正确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对影视中的一些打杀、抽烟等镜头,在孩子的心中有时会产生“很酷”的新鲜感,一旦孩子对其产生好奇心,就容易“模仿”。此时,父母就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告诉孩子哪些模仿对象是健康的,哪些会产生不良后果,培养孩子从小对“是与非”的分辨力。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忘记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此外,父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有所帮助的。比如说,给孩子买一些玩具、积木、实验器具或书籍、资料等,让他们的创造力在游戏中自然产生、在实验中得到实践论证、在书籍的指导下更系统。

10

给孩子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父母箴言

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培养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这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两双眼睛:一双在寻觅,另一双在思索。

仔细观察是一个人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必备素质,艺术家、科学家需要它,医生需要它,工程师需要它,孩子将来要想有所成就更需要它。可以说,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

在教育界,经过长期的摸索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儿童游戏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一度被看成单纯无目的的游戏或顽皮,最终被认为是一个获得知识、为日后打基础的过程。在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好习惯的时候,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从实物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哲学家的根本特点就在于,他们能够观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诗人则能够看到众人看不到的美妙事实。因此,系统地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卜镝,八岁时获全国儿童画比赛一等奖,九岁时出版新中国第一本个人儿童画集,并先后在青岛、深圳、香港、澳门、台湾、荷兰、德国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儿子取得成功的呢?

当卜镝的父母意识到,在孩子脑力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时,便不失时机地利用游戏对卜镝进行有效的训练,让他的观察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当父母发现卜镝热爱观察大自然这一特点时,便经常带着他去参加各种活动,让他感受外部世界,丰富他的感性经验。父母还不断诱导卜镝以游戏的方式,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而引导他走上了画画的道路。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看到地板上涂满了密密麻麻的粉笔道子。便弯下腰仔细一看,不禁高兴地叫起来,“画得太好了!”卜镝画的是他自己和森林里的动物伙伴们一起捉迷藏的有趣情景。而他却说是画着玩的,看来孩子一般是把画画当成一种开心的游戏了。

从游戏中得到启发,父母懂得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孩子善于观察。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不断地把卜镝送入新的生活中去,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而卜镝也正是在生活中用他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美,然后用画笔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了这种美。在每次观察活动结束后,卜镝都会记美术日记。把他的爱、他的激动,把他眼里、心里的愿望都凝固在纸上。他的日记与日俱增,这些成了他童年生活的缩影,也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好习惯使他拥有了一双聪明的眼睛,观察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爱的情怀去感受世界,用热情的图画去表现世界。

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使卜镝走上了画画的道路;观察的积累与发现,使卜镝踏上了成功之路。

懂得观察的眼睛,才是一双聪明的眼睛。好奇是观察的基本动因,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兴趣是培养观察习惯的前提,细致是培养观察习惯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

因此,在父母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1.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观察的兴趣必须在观察的实践中培养。父母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引导孩子去观察他所熟悉、所喜爱的事物,如经常带领孩子观察大自然、参加旅行、参观展览等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孩子的观察内容。

在孩子进行观察时,要围绕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讲一些有关的科学道理或传说故事,以激发他的兴趣。

例如,孩子发现天空中的云在飘动,原因在哪儿呢?可以引导他进行有关的思维活动。首先要让孩子感觉是否有风以及风向如何?在孩子做出回答后,让孩子观察云的动向与风的动向是否一致?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说,在引导孩子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启发孩子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为什么”,进而引导孩子独立得出结论。当孩子通过观察,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产生好奇心后,孩子便养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

另外,根据孩子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出超常能力的特点,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启发引导。

比如,在孩子刚到一个新环境时,马上让孩子闭上眼睛,让他说出在那一瞬间他都看到了什么,以及所看之物都在什么地方等等。开始时父母所选游戏,应尽量浅显易做。父母应选择那些孩子可以理解的、感兴趣的东西或事物,尽量让游戏具体、直观、形象。同时,还要保证孩子能在游戏中发现一些东西。随着孩子观察习惯的形成,父母可以适当、适时地增加观察难度,以便孩子的观察力能有新的进展。使习惯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孩子将会受益终身。

2.培养孩子“细致”观察的习惯

大多数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作分析性观察。比如,植物学家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木本植物;珠宝商通过珠宝的光泽度就能看出珍珠层的薄厚;裁缝师一瞅便可断定衣物质料的好坏等。不过,父母们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孩子全方位的观察能力。父母应试图能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发展孩子的这种观察能力,以培养孩子观察习惯的养成。为了做到这一点,父母可以对孩子做一些训练。

例如:随时随地教孩子留心周围环境,细心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周围人的面部特征、衣着颜色、动作姿势等。提醒孩子观察房间的布置,如墙、地板、天花板的颜色等。尝试不断转移孩子的焦点,尽量找出一件完整东西的不同部分。或者用游戏的方式,在提高孩子兴趣的同时,达到增强孩子细致观察能力的目的。比如,让孩子先细心观察眼前的事物,跟着闭上眼睛,在脑际中重现该件东西,并用语言叙述出来,直到事物与脑海影像以及语言描述一样为止。

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细致、准确的观察能力,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发孩子右脑的创作潜能。善于观察的人,就在于能够感知到别人所忽视的微小却有重要价值的方面。

3.提醒孩子观察事物要以发现特点为目的

巴甫洛夫说:“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孩子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记录与分析,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否则观察将失去大部分意义。

此外,教孩子养成及时作观察记录的习惯尤其必要。要求孩子在观察过程中及时记下观察所需材料。为了避免遗忘,保证准确性,不能只凭记忆。尤其是观察的内容越复杂,细节越多,记忆就越不可靠,而且时间越久,印象就越模糊;要求孩子在观察之后及时整理记录,作口头或书画的总结。做记录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观察能力全面、细微、敏锐突出起来。

观察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这就相当于你给了孩子两双眼睛:一双在寻觅,另一双在思索。

11

不要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

父母箴言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实在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你可以告诉孩子应向谁求教,或以后阅读哪一类书籍,以激起孩子向书本要知识的热情。要知道,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但也正是陌生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母在带孩子上街或玩耍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各式各样大人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还会使父母一时为难。但为了使孩子养成积极求知的好习惯,父母应尽量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要知道,如果一个小孩对一切都漠然,那很可能是智商不高的表现,绝非好事。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父母对孩子所提的问题都有所研究。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父母无言以对。要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但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的做法和态度,却是值得父母借鉴的。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给孩子看:“你看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人们认为是当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

“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杀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个问题问得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天气是不是暖和些了,冬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也就开了。”如果能够这样与孩子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在自己不能很好地解答时,不妨直接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说:“妈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你也可以告诉孩子应向谁求教,或以后阅读哪一类书籍,激起孩子向书本要知识的热情。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气所震动,于是对蒸气产生了兴趣,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汽机。所以孩子好奇好问,可以说是一种好事。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学问和知识就是人在不断地探索中,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区别只是大人遇到了问题,在没有适当的人可以求教时,他可以自己去看书、查资料,寻找答案。而孩子由于知识有限,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较差,就需要父母的帮助。

孩子有问题找父母,这正是孩子对父母信赖的表现。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应尽一切努力来解答,如帮助解答孩子的问题,孩子还没有查书寻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应自己查书寻找答案。

孩子上学以后,有些问题孩子可能在课堂上没有弄懂,或者孩子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仍不满足,或者在做功课中遇到了困难,父母都应热情而耐心地予以帮助和解答,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

反之,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不予解答,而视作累赘,敷衍搪塞。孩子自然也就没有了提问的兴趣。他何必自找没趣呢?同时,孩子在学习或做功课时遇到了难事,父母不能伸出援救之手,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学习的信心。

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会问起有关家庭亲戚之间的纠纷。有时父母会很难回答,也不想回答。这时父母可以坦白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能回答。”而不要说:“小孩子不应知道这种事情!”以阻断孩子的询问。因为孩子有了这种不愉快后,为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以后心中有疑问也不敢再问了。这种事情发生多了,父母子女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还有一类问题是父母常感到难以启齿的,那就是有关两性的问题。现在的家庭中,通常都是一家大小围在电视机前消磨闲暇时光。当电视中出现有关性的镜头时,出于好奇,有些还不大懂事的孩子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妈妈,他们这是干什么?”问得父母很难为情,加上头脑中的一些封建意识,父母甚至会不满地斥责:“你这个孩子真是的,怎么问这些事情!”

这样回答是对孩子不好的,因为它非但不能说明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对性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好奇心。最好不让年纪很小的孩子看这种电视。如果孩子已经看了,且产生了好奇心,可以告诉他等将来长大了就懂了,而不必加以神秘化或丑化。

12

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不自觉”的帽子

父母箴言

自觉不自觉,跟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应找准原因,耐心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而不能轻易给孩子扣上“不自觉”的帽子。要知道,一个孩子一旦有了很好的自觉性,其前途就很光明了。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在物质方面几乎什么都不缺,但就是缺少理想和追求。人没有理想往往就会觉得百无聊赖,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觉性。

孩子的自觉性主要表现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复习功课,自己准备学习用具,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饭等等。但是,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这些,他们整天玩也玩不够,既不愿意学习,也不喜欢干活,甚至吃饭穿衣、上学都需要父母“拨一下,动一下”,让不少父母很头疼。

其实,任何自觉性都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后天逐步培养的。

1.用兴趣去培养自觉性

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和动机。

有些父母过早地让孩子认字、计算、背诗、阅读,过分地强迫孩子学习知识,占用了孩子的娱乐时间,因此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总是想玩,学习的时候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些父母把孩子管得死死的,除了读书就是练琴,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孩子的生活很枯燥很乏味,因此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

事实上,要想让孩子养成自觉的好习惯,只需让他对自己要做的事产生兴趣。人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只有感兴趣的事我们才能做得更好更快。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做起事来就会像做游戏一样开心,无需大人催促。可以说,孩子对做某件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其自觉性也就形成了。所以,有时候父母无需刻意去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2.要求孩子严守规矩

一件事情决定了,开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允许半途而废。孩子如无故中途退却,就应受到批评,父母绝不可迁就。因为有了第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第三次。先例一开,再想要孩子遵守规定或制度,或者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要坚持,克服困难,把一件事情做得有始有终,把功课做完,就困难了。

通常,父母给孩子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孩子却很少能遵守和实行。原因就是孩子缺少管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为父母,由于对子女的疼爱,经不住孩子的纠缠,而放松尺度,不能严格要求。

计划和生活学习制度,对孩子确实是一种约束,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有的父母在带孩子到公园里玩耍时,看见孩子闯到花圃里摘花也不喊住;或去喊了一声孩子不听,就听任孩子摘花。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讲社会公德或不遵守公共规则的恶习,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犯人。

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父母对孩子都应该从小就严格要求他们守规矩,遵守学校或家里规定的生活和学习制度。当然这在开始时会有些困难,看似不近人情。但只要父母坚持、循循善诱,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能自觉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们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上也就都会坚忍顽强且自觉。

3.通过学习增加自觉性

如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照顾和保护,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有不少孩子已经十多岁了,却从来没有洗过衣服,更没有做过饭,对学习以外的东西一窍不通。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道理很简单,如果孩子很懒,学习上就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遇到了问题而懒得去努力解决,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当然更不可能自觉去学习了。

有的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就是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没有自制能力,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们应该怎样做呢?没有什么做法适用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

因此,根据父母们的经验,我们只能提出一些零碎的建议:

(1)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学习状况

学习上不够自觉的孩子通常很“迷糊”,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懒得去正视它。

燕子是个语文数学都难得及格的女孩子,不到万不得已,她决不肯做作业。别人问她成绩怎样,她总是说:“马马虎虎。”是虚荣吗?不是,是“迷糊”。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孩子会觉得有很多事要做,不了解的孩子整天好像“啥事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学习状况。

乐乐爸爸的做法值得父母们借鉴。每天乐乐做完作业,爸爸都要跟他一起,把当天学习中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如写错的字、做错的题)用本子记录下来,做成一个学习进展情况的“家庭档案”。乐乐做作业之前、考试之前,都会去翻档案。翻了档案,不用爸爸督促,乐乐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2)适当地陪伴孩子学习

这一点建议在教育理论的教科书上找不到多少理论依据,但许多成功的父母们却经常谈到这一点。孩子有很强的依赖性,父母适当的陪伴,是对他们的一种支持。如果大人都在看电视,或已经睡觉了,却让孩子一个人在写作业,这样孩子很容易把学习当成一种苦差事,自觉性就很难形成。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只需关心孩子学习的过程,而不必太在意学习的具体情况。否则,孩子就会觉得你是检查员、监督员,比老师还老师,那你的陪伴可能就会是一件有害无益的事情。

(3)给孩子自觉的机会

父母一旦觉得孩子不够自觉,往往就会迫不及待地替孩子安排好一天当中的学习生活:“你应该先做什么,做完后再做什么……”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就懒得自己动脑筋安排自己的学习了——反正父母会操心的!这样,孩子是无法自觉的。

可见,最好还是让孩子自己安排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什么时候开始看书,用多长时间。父母的工作就是督促孩子按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学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4)监督孩子说到做到

既然做什么事是由孩子自己安排的,他就没有理由不照着做。在这一点上,做父母的是丝毫也不能跟他妥协的。养成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习惯,孩子自然会自觉学习。

当然,为了保证孩子真正能按照自己说的去做,一开始,父母应注意不要让孩子给自己做出要求偏高的计划。

13

不断强化孩子积极参与的意识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也要做什么。这既是孩子有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这时,父母应尽力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虽然孩子很可能还做不好这样的事情,但能不能做好与孩子的参与意识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存在着“我自己来”的心理要求,但这时他们往往什么也干不好。有的父母图简单省事,对孩子的这种主动性和表现欲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仍像原先那样包办一切,结果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要求“自己来”的时候,父母应因势利导,教他们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其实,这种教育是很简单的,只要父母端正态度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从身边的事情教起:比如穿衣服、脱衣服、吃饭、洗手、收拾玩具等。教这样的孩子不要急于求成,每件事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小步,每次做到一两个小步,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可以了。

可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工具,如小喷壶、小围裙、小拖把等。这样既能教会孩子技能,还可以给自己添个小帮手。

孩子有参与意识是好事,而绝对不是什么坏事。很多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也要做什么。

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有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有事可做。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要求,父母不要随便给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人小小的,就想洗衣,不要把衣服洗脏了!”等。

泼这样的冷水是很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孩子可能确实是太小了,还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可是能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与孩子的参与意识相比,前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孩子有了参与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父母就应该尽力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如果成功了,父母要加以鼓励。如果没有做好,不应责备,更不应该从此以后不让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也还是应该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可能会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产生超乎寻常的构思。如果事先就以肯定会失败为由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的无限可能性就无法得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养成孩子保持缄默、消极和被动的不良习惯。

事实上,任何人走向成功通常都要经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才由做不好达到做得好。

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的,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第一次做什么事,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加以改进,可能就会做好了。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失败,哪里会有成功?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有些父母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过来代劳。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

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时,还应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善,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孩子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儿童心理学专家做过一项测试:父母在超市购物的时候,让孩子与父母选购物品,一般来说,孩子都会与父母合作,很少出现不听话或使性子的举动。购物的时候,父母可以诱导孩子,让他做一些小小的选择,比如问孩子:“我们今天是买生梨呢还是橘子?”并且要经常鼓励孩子,比如说:“宝宝帮妈妈找到麦片了,真乖。”父母只要这样自始至终地鼓励孩子参与,自然比等孩子捣乱的时候再想法制服他更有效。

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平和,目的要明确。父母要求孩子参与的时候,态度要很温和,不要使用犹豫、不耐烦及粗暴的口吻。一句话,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到底要他做什么。比如父母要带孩子出门,不能说“快,走了”这样很笼统的话。而应该蹲下去,正眼看着孩子,很和气地说:“把外衣穿好,帽子戴好,我们要出去了。”孩子如果按照要求做了,父母就应该抓住这机会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具体地说,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强化孩子的参与意识。

1.父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要让孩子参与,就要给孩子相应的权利。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如果有了适当选择的权利,就会产生占了上风的感觉。因此,常常只让孩子在“是”或“不”之间进行选择。其实这样会限制孩子的思考范围。但话又说回来了,刚开始的时候,也应提倡孩子在两样东西之间进行选择,以免把选择范围弄得太大,孩子无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如果孩子选择了父母所提供的范围以外的东西,父母可以这样教导孩子:“这个选择不错,但它不在我们选择的范围之内。”让孩子有不符合游戏规则的感觉。

2.让孩子感到同父母一起做事有意思

孩子之所以愿意与父母一起做事,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没有意思。比如,孩子刷牙的时候,父母给他念一首刷牙的儿歌,让他跟着歌中的步骤刷牙,孩子就会感到很有意思。如果孩子拒绝穿衣服,父母可以对他说:“听,小裙子说话了:我是你的小裙子,快点快点把你的头伸进来。”父母大概会觉得这样做有点可笑,但孩子却是很喜欢的。

3.父母要强调合作的益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跟大人合作也是为了他自己好。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很高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好多道理了,父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跟他解释做这件事对他的益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你和我一起把桌子收拾干净就可以画画了。”“你换好睡衣就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了。”

只有希望参与,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敢于让他接受再一次的失败,再进行下一次的参与。有这样的决心,你还怕孩子不积极参与吗?

14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习惯

父母箴言

培养孩子具有恒心的方法有很多,如参加体育锻炼、读书自律等。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意志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刚柔相济。但根本之点在于启发孩子的自我需求,让其主动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持之以恒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心理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人在自觉地确定目标之后,能够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其实,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得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无休止地自我创新。而无论是经验还是无休止的创新,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毅力不是瞬息而就,说有就能有的东西,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的形成应该在家里,而不仅仅是学校。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恰恰又是孩子容易缺乏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凡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攀登者,无不是从小事做起,锤炼自己的意志。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的学习用品都丢三落四的,怎么能保证演算习题时不粗枝大叶呢?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意志要持之以恒地从小事抓起,决不姑息迁就,要一抓到底。

曾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样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后甩,再尽量往前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个同学坚持了?”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人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也绝对不可能打开成功之门。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恒心应从小事做起,不断进行训练。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可以从他的意志行为中得到体现。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生子女缺乏恒心与毅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交往、品德及心理健康。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坚持到最后一刻。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习惯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择要介绍几种:

1.用兴趣引导孩子持之以恒的决心

兴趣是孩子高效率把事情做好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对必须去做的每件事,孩子都一定感兴趣,但是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有着明显的自觉性、持久性等高效率特点,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往往需要父母的约束与督促。为了使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

很多上学的孩子比较喜欢的口头禅是:“郁闷”或者“烦”。事实上,学习本身的确没有多少乐趣可言。然而父母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一相情愿地认为学习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一味地强迫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需要父母去加以引导的,而不能靠强迫的方法来获得。

孙欣沉溺在电脑游戏中不能自拔,虽然三番五次地向妈妈写保证书,但一点也不起作用。为了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妈妈采取了这样的措施:限制每天上网的时间和内容,并引导孙欣将上网与学习联系起来。结果孙欣通过上网来辅助学习,出现了一学就是半天,甚至忘记吃饭的现象,并由此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孙欣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苛刻的学习计划表,并持之以恒,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2.让强烈的欲望与责任感激发孩子的行动

无论做什么事,仅有明确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与社会责任感。例如登泰山是很多人的强烈欲望,从山麓的红门到山巅的玉皇顶有七千多级台阶,而且越上越陡,到十八盘,每盘两百级,几乎是直上直下,每登一级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如果体力不支,中途而返也无可非议,因为没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但对于挑夫来说就不一样了,从中天门出发肩挑120斤砂石、水泥等重物,一天上下两个来回,支撑他们从事这种艰苦工作的力量是恒心,是所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

许多孩子不能攀登成功的顶峰,并非没有目标,而是缺乏由强烈欲望和责任感所激发的意志行动。

3.适度创设困难磨炼孩子的意志

逆境、困境能铸造一个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中外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现在大多数孩子养尊处优,稍遇逆境决心就动摇。在他们小时候,如果父母能人为地给他们适度创设困难,让他们接受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那么有朝一日他们面对逆境和困难的考验时,就能经受住锤打。

1999年,18岁的成都女孩刘亦婷被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四所世界一流高等学府录取,还获得全额奖学金,成功的背后总蕴藏着艰辛。刘亦婷10岁上四年级时,父亲给她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忍耐力训练”:捏冰一刻钟。刘亦婷捏的是冰箱里特意冻得结结实实的一大块冰,父亲手拿秒表,一声“开始!”刘亦婷就把冰放到手里。

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她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注意力;到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她就用大声读书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让她感到骨头都要被冰冻僵了,这时她使劲咬住嘴唇,让疼痛转移到嘴上,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她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疼了;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痛了;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她的手完全麻木了……当爸爸说:“15分钟到了!”她高兴得欢呼起来。而她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觉得很烫。爸爸急忙拧开自来水龙头给她冲手。此时此刻,作为父亲,为女儿有这么顽强的意志力而由衷的高兴。

手捏冰块自我折磨,这是对感受极限的挑战,是对毅力的考验。一些好奇的大学生都试过,可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一刻钟。由此可见,刘亦婷的成功绝非偶然。

艰苦的环境,特别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往往是对一个人意志最好的考验和锻炼,也最能培养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说的就是,恒心是在艰苦环境中自我锻炼出来的。所以父母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让孩子的心理得到锻炼,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都是很有必要。

4.鼓励孩子挑战自己的弱点

急躁、懒惰、缺乏毅力、什么事都干却都难干到底……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理想的巨大障碍。一个人若能有勇气挑战自己的弱点,便能逾越障碍,获得成功。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并霸占了勾践的妻妾。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十年不食珍馐,不着锦缎,每天睡石床、舔尝苦胆,在艰苦的环境里挑战自己的弱点,以图他日能复国雪耻。后来,在勾践的不懈坚持下,吴王夫差终于被打败。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家长可针对孩子意志的薄弱点,选取一两个突破口,鼓励孩子挑战自我。可以说,这是为孩子铸造恒心的良方。

培养孩子的恒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参加体育锻炼、读书自律、在集体中接受监督、严守诺言,等等。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意志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训练,刚柔相济。但根本之点在于启发孩子的自我需求,让其主动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