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学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10833500000008

第8章 培养浩然正气

“原文”“吾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间。”《孟子·尽心》

“译文”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间。

孟子的这句话可以作为领导者毕生追求的人生格言。白居易有诗曰:“尧舜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领导的修养有四个层次,体会天地长久不衰的广大德性,效法天地自强不息的健行精神,修养天地清刚浩大的正气,这是第一个修养层次。以天地为法式才显得博大、高明,这是第二个修养层次。不注重我字,不注意私字,这是第三个修养层次。平常人的修养尚可从近处、小处着手,而领导者的修养要从远处、大处着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才能尽性立命,顶天立地。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能体会天地之道而存养天地之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能充满天地的浩然正气。正气在得志时能经天纬地,正气在贫穷时能恪守道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生死关头,“当道存在我就存在,当道消失我就死亡。眼前见到的只是道,不考虑我的生死”。为道而死,也就是通常说的气节或节操,也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节操。

正气不能培养,邪气必然产生。“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节操不确立,人格便丧失。这样不是家庭的忤逆之子,就是社会的害群之马;不是社会的奸人,就是人类的蟊贼。

西汉将军霍去病,以“匈奴未死,何以为家”的思想精神,戎马一生,战绩赫赫,战死他乡,终年仅24岁。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气概,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势力,恢复了西域同内地的密切联系。宋代辛弃疾,以“男儿到死心似铁”的不屈意志,在妥协投降派的阻挠、打击下,为收复被侵占的失地奔走、奋战了一生。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紧要关头,丞相文天祥领兵抗敌,不幸于潮阳战败被俘,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拘禁。在大都,他被囚禁了3年,住的是低窄阴暗的土室,受尽磨难,但他顶住了敌人的一切威逼利诱,在狱中写成了《正气歌》,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慨然就义。他那千古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至今为人们所吟诵。

明代海瑞,看到嘉靖皇帝残暴昏庸,黎民苦难沉重,毅然为自己置备了棺木,诀别妻儿亲友,上书直斥嘉靖皇帝。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率军痛剿东南沿海的倭寇,保卫了国疆边防。清代老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英军进攻虎门的战斗打响时,将几件旧衣服和几颗脱落的牙齿装入木匣寄回家,以示死战之决心,战场上亲自上阵搏敌,壮烈牺牲。邓世昌,甲午中日海战中,指挥受伤的“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敌“吉野”舰撞去,要与之同归于尽。著名人物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唤取后来者的觉醒。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行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浩然正气包括壮气、豪气、逸气、清气。

临渊不惧,临危不惊;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宁抛头颅、洒热血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愤然而起,危急时刻敢舍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是壮气。

临风把酒,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孟子有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此是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刻,也能沐江山之风月,驾凌波之扁舟,举杯邀月,游目骋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趣无穷。此是逸气。

与自然天地相应合,春虫秋蝉,声声入耳,夏雨冬雪,皆可濯心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放水流,能知其乐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是清气。

这壮气、豪气、逸气、清气,合在一起,便是君子所有的正气,也是具有不竭生命力的浩然正气。

领导以正气来工作便能自忠,以正气来办事便能自敬,以正气来理财便能自廉,以正气来交友便能自诚,以正气来养心便能自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