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决定一生的8种素质
10831700000036

第36章 讲究方法赢得友谊

1.以诚待人

(1)宽容理解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存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尽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不念旧恶,是赢得人心的一种很好的法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多么渴望能得到对方的谅解啊!又多么希望对方把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啊!那么,将心比心,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呢?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的。他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同他政见相左,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时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道:“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两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朋友。

只要我们宽厚待人,得到的将是对方的内疚、自责和感激。

(2)忘却自我

当我们想说服别人,必须先忘了自己的立场,以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当你把他看得很坏,他也就很坏,这是一种心理学的投射作用。

和朋友相处,欲减少人和人之间的摩擦,就必须“忘我”!

换个想法,这个世界之所以多彩多姿,不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交朋友的最大好处之一,即是可以透过朋友看到更多不同的思考模式。

有位朋友说:“如果我发现有一个人很讨厌我,我就会故意在他面前做令他讨厌的事,看他会讨厌到哪种程度、气成什么样子。”

像这种报复心理其实很多人都有,只是有的人懂得怎么去消除这样的情绪,有的人则任由它滋长。一旦我们碰上这种“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反叛心理比较强的人,以眼还眼、以气制气是得不到我们所要的结果的,不如平下心来,好好就事论事,讨论出结果。

当我们与朋友发生摩擦、不愉快时,不要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怎么应对,而应试着去理解造成不快的可能原因,试着用不同的角度揣测朋友的想法,在他情绪稍稍平息后,问问他真正的想法,如果他有难言之隐,没关系,记住他的忌讳,诚心诚意向他道歉,这样双方的了解就更进一步了,不是吗?

当朋友解释了他的作为,而我们实在没办法理解他的想法也没关系,先接受他的态度,不要对他的行为模式下任何的定义,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断,让自己保持“空”,时间会慢慢证明,每个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自问,如此我们又如何去把握与人相处的原则和尺度?在既有的原则下寻求最大的弹性,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欣赏他人的优点,接受朋友的缺点,少想一点自己,便能优游于人群中。

(3)真诚待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道出了诚实所拥有的巨大威力。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不会当面说你的好话,背后却捅刀子。他不会违心地骗取你的好感,换来你的信任,而谋取他自己的利益。诚实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他的心屡次毫不遮掩地向你开放,他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别人。

人的心是很难捉摸的。有些人是虚伪的,心中有一分,外面做得恰似二分;一切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

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渴望真诚的人,必须抛弃虚伪。而虚伪是害人的,虚伪者贬低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虚伪与诚实,如同水与火,两者是不相容的。

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往往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有朋友也只是利用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当作工具。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诚实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4)关心别人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某人关心了我们,我们就会对他产生感激之情。

不关心别人,就等于剥夺了别人的这一需要,把别人置于孤独之中,当然别人也不会产生对你的好感。关心别人,就满足了人们需要人关心的欲望,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感恩之情。改变人的态度也需要关心,关心和体贴被说服者,用真诚的爱去温暖他的心,换取他的信任。

除了用实际行动关心对方之外,在思想上,也要表现出对被劝导者的关心和体贴。这种关心和体贴表现于你对被劝导者的充分了解。你了解得越多越好,表现得越明确,他就越感到自尊,就会觉得你在关心他。

这样就会使自己成为令对方愉快的人,就可能有效地改变他的态度。当然,表示了解只能是适当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

所谓体贴,还表现在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使被劝导者感到,你的劝告并不抱有任何个人目的,没有丝毫不良企图,而是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为他着想。

有些人常常抱怨,自己讲的全是肺腑之言,只差把心掏出来,对方还是听不进去。原因大概在于你讲道理时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没有使对方真切地感到你完全是出于善意和关心,因而也就不能打动对方的心。把劝说建立在真心实意帮助人、为他着想的基础上,你就能攻克对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