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是著名的具有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功能饮料,诞生于泰国。目前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50个国家均有销售。曾经占据了美国65%的功能性饮料市场的份额,在全世界的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
2001年7月18日,美国广播公司报道,有3名瑞典年轻人因喝了红牛饮料而导致死亡。瑞典全国食品管理局立即展开调查。
据调查,这3名瑞典人中有两个人是在喝过掺有酒的红牛饮料后死亡的,而另一个人是在繁重工作后,连喝了数罐红牛饮料之后因肾衰竭而死亡的。
7月24日,红牛公司在该事件发生后,经咨询泰国总部和其他海外机构得知,迄今为止尚未收到瑞典官方任何通告,亦未收到任何扣押货品和禁止市场销售的正式文本。
红牛公司认为,红牛饮料只是死者生前使用的食品之一,报道的一切怀疑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但是,红牛风波在国内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不可低估。
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马来西亚卫生部长宣布,由泰国进口的蓝字品牌罐装红牛饮料和奥地利进口的蓝色罐装红牛饮料全面禁止在马来西亚出售。
瑞典全国食品管理局发出通告,告诫消费者在饮用红牛时,不可同时喝含酒精饮料,及避免在运动后饮用红牛。这使得红牛与自己的品牌定位——“困了,累了要喝红牛”的广告语发生了矛盾。
新加坡环境部也表示,正在对市面上所销售的红牛饮料展开调查。
而国外的红牛风波自然也成了国内消费者关心的焦点。国内媒体纷纷进行了有关红牛饮料遭遇安全危机的报道。许多消费者谈红牛饮料色变,红牛在各大商场的零售大打折扣。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红牛公司该如何面对,才能挽回岌岌可危的品牌形象?
(1)勇敢面对危机。瑞典红牛事件发生后,红牛公司总经理诺伯特·克莱莫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并严肃声明:红牛是安全的,它的咖啡因含量是正常的,并含有天然的氨基酸,它和咖啡一样是安全的饮料。在红牛公司的网站上,也强调,至今没有任何权威机构能证明红牛饮料会危及健康。
这次记者招待会只是红牛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紧接着,红牛出现在饮料销售区的各家报纸、电视等媒体上,配合卫生检查部门仔细解释了红牛饮料的配方和功能,报道中除作出种种保证,并再一次大力宣传了红牛饮料的独特功能和健康配方。
(2)大力开展广告攻势。所有的企业都想把自己的产品做得家喻户晓,但更希望自己的产品在知名度的基础上,获得美誉度。可见,按照辩证观点来看,突发危机也是一件可以向好,也可以向坏方面发展的事件。
突破的点就在知名度。虽然红牛的广告词“困了、累了喝红牛”深入人心,但其冲击力的强度绝对比不上瑞典“红牛”事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知名度转为美誉度。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口碑极其恶劣的产品,知名度越高,品牌葬送得越快。
红牛在营销策略上开始更为积极的推进:电视报纸上,红牛的广告又多了起来,更突出作为功能饮料提神醒脑、补充体力的作用;户外街头,红牛公司专门赶制了一批遮阳伞分发给各个报摊。这一策略,既为红牛做了一个普通的广告宣传,又体现了红牛公司的一种人文关怀,这和它所提倡的健康饮料的口号也是一致的。
随着这些宣传的逐步开展和推进,出人意料的事,红牛的形象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遭受巨大破坏。红牛的销售情况良好,某些地区还有比事件发生前更好的表现。这和中国红牛及时做出反应,消除了消费者心中的顾虑也是不无关系的。当然,危机事件的恶劣影像也不是立刻就能完全消除的,据报道,红牛在成都各大商场的零售就大打折扣。
确切地说,这次危机事件对于红牛品牌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而且如果引导不当还极有可能扩大。但纵观红牛的整个危机公关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体现了整个红牛公司良好的危机公关素质,正是这种素质使红牛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使危机对品牌和公司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智慧分享
企业管理专家汤姆金认为,一般企业处理此类危机正确的做法大体有三步:一是收回有问题的产品;二是向消费者及时讲明事态发展情况;三是尽快地进行道歉。
以此对照,可以看出红牛第一点并没有照办,当然在原因还没有查明前,红牛饮料还不能定论为“问题产品”;第二点红牛则做得非常及时和完善。在反应速度上,也可以说是比较迅速的,正是这一点,帮助红牛公司成功地遏制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