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为了提高决策水平,他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
●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是一个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备的能力。
●一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的能力素质。
欲成就一番事业,勇气固然不可少。但决策能力同样重要。“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的这番话,说的正是成功人士的决策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全局观念
古今中外杰出领导者大凡都是战略家,他们具有战略头脑,即具有开阔的视野,统筹全局的能力。要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具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才能从客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姿势和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历史上来看,那些杰出人物,都非常重视战略问题。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相,与他共图大业,诸葛亮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形势,说:“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将军岂有意乎?”随后,诸葛亮帮助刘备制定了夺取荆州地盘,巩固势力,再联吴玫魏的战略计划,这是诸葛亮根据天下的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制定的正确计划,充分显示诸葛亮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正是由于他的战略头脑,才使他能从客观上掌握和驾驭全局的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最终帮助刘备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西汉的宰相萧何,也是一位具有战略头脑的政治家。据《史记》记载,刘邦军队攻下秦朝咸阳以后,诸将到秦府库中抢劫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先到秦的丞相府中将御史律令,图书等收藏起来,并通过这些宝贵的资料,使刘邦对天下的各种基本情况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萧何此举对西汉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
国外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很有战略眼光。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就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严峻的军事威胁,首相张伯伦相信希特勒的政治谎言,采取绥靖政策,步步退让,终使德国一再得逞其侵略英国的野心,而丘吉尔却以其对政治的敏感以及无与伦比的大局观,首先发现了纳粹德国的狼子野心,大声疾呼,对德积极作战,并且从宏观的角度上充分分析了整个世界局势从而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哪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如一的反对共产主义,凡是我过去说过的话,我一个字也不想收回,但是,在此刻正在展开的景象面前,所有这一切都变得藉然失色了……我们要给予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
丘吉尔从反法西斯的全局战略出发,主张同苏联化敌为友,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最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法国著名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1959年初,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在对外政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头脑,今天仍熠熠生辉。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作美国的附庸。1963年初,戴高乐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反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正式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不参加1963年限制核武器的莫斯科谈判,也不在苏美控制的“部分禁止核武器条约”上签字,在当时,欧洲国家严重依赖美国,在帝国主义集团里跟着美国跑的情况下,戴高乐能够提出这样的主张,充分说明其战略头脑,比之欧共体九十年代才提出的“欧洲人的欧洲”早了三十年,戴高乐的战略头脑还表现在他1964年便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他认为,亚洲没有中国,不能办任何事。
戴高乐反对美苏争霸,反对任何大国的控制。他于1965年提出,要在世界上建立一种“新的均势”,这种“新的均势”要以每个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责任为基础。1965年9月9日,公开提出法国“最迟在1969年‘不再接受联盟’一体化”的约束。他认为,法国“必须抛弃这种在美国主持和领导下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1966年3月9日,法国终于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都是戴高乐战略性的决策。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成功人士需要站得高、望得远,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连续性,因果性的联系,预见它的发展趋势,而且事物是多变的,要根据其时间,地点不同以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各利益的差异来作出战略决策。这就需要有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诸葛亮、萧何、丘吉尔、戴高乐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成为有口皆碑的人物。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能成就以上四人的业绩,因为他们是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事业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只是强调一点,做大事要有魄力、要有胆识。
(2)要有多谋善断的决策力
决策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为了提高决策水平,他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要有渊博的知识,当然,一个成功者多谋善断,必须具有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主要在于是否能深刻认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事物本质属性的发展规律,成功者掌握这种能力,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的归纳、概括、判断和分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能在一大堆急于要办的工作中,分清孰重孰轻,哪些需要自己去办,哪些需交给下属去办;就能够有助于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准确地判断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人员个体和群体的德才情况、思想态度和相互关系,然后区别情况,分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助于使领导者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到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据此分析判断自己所在单位,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宏观布局上的位置,以及与社会潮流的关系,从而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
一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他的能力素质。丘吉尔以其不凡的分析、判断能力,力主对德作战,其功绩永载史册;而在当今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捉摸不定的局势,如果你不甘平庸,要作出一番事业,那么在分析、判断能力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在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企业家……?的日常活动中,有一项便是要经常做决策,因此领导者往往需要较强的决策能力,即决定采取哪一种最有效方式的决断能力。
第一,需要有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能力,决策就是方案选优。不过,这个选择不是简单地在是非之闷挑选,而往往是在一种方案不一定全优于其他方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多种方案对比选优的基础上,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方案对比选优的能力。
第二,需要有风险决策的精神。客观情况,往往是纷繁复杂的,有一些情况是不可能让人事先作出百分之百正确判断的。现实生活中,成大事者常常遇到的是一些不确定型、风险型的决策,这就要求决策者有敢想敢干、敢冒风险的精神,不能追求四平八稳,因循守旧。
第三,要有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策是不能一拖再拖的,他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地点内完成。否则,正确的决策一旦过了时间就会成为错误的方案。
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统帅、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在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战前夜,表现出了非凡的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使诺曼底登陆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沉重地打击了法西斯势力,登陆前夕,天气情况恶劣,一直下着大雨,气象学也不能完全有把握说6月6日就能转晴。如果天气不转晴,那么空降兵将无法着陆,将会使整个登陆计划失败,使50多万士兵面临牺牲的危险,在众多的将领都表示迟疑不决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当机立断,决定6月6日实行登陆,并赢得了胜利。
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是一个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备的能力。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善于当机立断,有敏捷的思维,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应付自如。艾森豪威尔就是在紧急关头善于当机立断而取得成功的典范。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形势变化多端,就更需要现代领导善于抓住机遇,当机立断,取得成功。但是当机立断不等于盲目冲动地喊打喊杀,正确的分析、判断才是当机立断的首要条件。
(3)有一双识人之眼
知人善任,就是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汉高祖刘邦说过一句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统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抚百姓,筹军饷,不绝粮道者,吾不如萧何,吾能用之,所以能得天下。”由此可见知人善任是何等重要。
在商品经济盛行的今天,“知识就是金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拥有知识的人才自然也就成了无价之宝,因此成功人士一定要有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思想,要有尊重人才的习惯。同时,成大事者能够慧眼识英才!才能使自己得到精兵强将,对自己的工作大有益处。中国有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凡成就事业的人!都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配合与帮助,一起努力,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就十分重视人才,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现代领导者需要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这样才能汇聚人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的经验和习惯。鲍叔牙推荐管仲,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萧何月下追韩信,其“战必克,攻必取”,使刘邦终得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亮,诸葛亮作“隆中对”,并出山相助,终使三国鼎立;
发现和培养人才,还要注意不能求全责备,不因小缺点而忽视了其他的才华。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总统林肯任命格兰特将军为总司令,只看他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并不计较他嗜酒贪杯的毛病。“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是识别人才的重要原则,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始终恪守任人唯贤的标准。
王安石说:“惟圣人能轻重在,不能铼两为平均。”成大事者在发现人才时,还要善于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一个人是学术上的权威;善于搞研究,分配到科研单位才能发挥作用。而如果让他去当什么长,也许发挥不了他的作用;而如果一个人擅长管理,有过人的协调能力,那就应该派他去担任具体工作,而不能让他去研究文艺创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成大事者做到知人善任,才能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由此可见,成大事者不仅要具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因材施用。如果不能因材施用,便是对人才的浪费。
(4)有一颗容人之心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成功人士必须要会宽容,要有博大的心胸与气度。我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作了皇帝以后,深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容纳各种人才的重要性,他一改历朝中“一朝君王一朝臣”的做法,起用了一大批元朝很有才能的官吏和学者。他提出“不以前过为过”的政策。这些人才对明朝的迅速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三国演义》中的陈琳曾经在檄文中把曹操的祖宗三辈都骂了个遍,但曹操依然欣赏他的才华并重用他。唐太宗李世民也重用曾帮助太子李建成而反对自己的魏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大事者要容纳多种人才,就不能求全责备,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大胆任用。
(5)有一双指挥方向的手
成功人士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组织指挥能力,所谓组织指挥能力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被管理的客体实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管理”,即熟悉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如集权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系统结构等,并善于运用组织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达到动态上的综合平衡,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是“控制”,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使被管理的客体(人、事、物)按照领导者的意图,沿既定的方向运动前进,并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成功人士的组织指挥能力,主要表现在用人授权和遥控指挥两个方面。一个成功人士,能够合理地使用手下的人才,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变成自己的手的延伸,脚的延伸、腿的延伸、耳的延伸,甚至是大脑的延伸,那么这个成功人士一定会成为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优秀管理者。成功人士,不仅要放手让手下的各类人才去工作,物尽其用、各尽其职,而且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他们的行为方向、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实行有效的“遥控”,必要时还可以随时将他们“收回来”。那么,这个成大事者一定会成为一个牢牢控制、支配和驾驭全局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在本地区,本单位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附力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