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命运的88个经典细节
10826900000078

第78章 周到的服务是出售产品的分

有人说:无商不奸。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商人赚钱的努力和倾注于每个细节的辛勤汗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开始投身商海,准备大干一场。但是,从商并不意味着梦想马上成真,这需要一个过程,金钱、时间、人情等各方面因素决定最终的结果。

用心去思考、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对待每一个顾客的需求,把优质的产品和最细致入微的服务呈现给每一位顾客,是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取得顾客青睐的重要法宝。

王永庆视信誉为生命,更把它当做自己做人的基本要求。他认为信用不仅是商业来往的一个砝码,还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王永庆说,做人与做生意是分不开的,人的一生道路很长,要守信誉才行。

早年的王永庆因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不得不辍学打工,做小买卖。

1932年,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他仅16岁。那时,嘉义已经有二十多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仅有200元资金,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而且地理位置很不好,没有任何优势。在刚开张的一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很少有人到他的店买米。

那时周围大的市场都被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了,而王永庆的米店规模小、资金少,想做大宗买卖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他也曾想过专门搞零售,但是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经营批发的同时,也做零售,没有人愿意到他这一偏僻的米店买米。为了改变窘况,王永庆还曾背着米袋挨家挨户去卖,但收效甚微。

一番努力后,王永庆意识到要想让米店在市场上立足,使生意做起来,就必须独具优势。经过细心观察对比之后,王永庆认为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是最根本的方法。

在当时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农民把稻谷收割后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这样,一些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不可避免地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还要挑拣沙子,用起来很不方便,对这种现象,买卖双方都习以为常,不把它当一回事。

然而,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细节现象中找到转折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

这样一个小细节的变化,就使王永庆米店的米比同行其他店的米在质量上高出一个档次,由此深受顾客好评,从此他的米店一改往日的冷清,渐渐地红火起来。

当看到提高米质初见成效时,王永庆加快前进的脚步,又在服务的细节上下了功夫。

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到米店买米,自己搬送回家。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由于腿脚不方便,就非常地困难了。

当时年轻人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买米,所以,买米的任务都是由老年人来承担。

王永庆抓住了这一点,认为这也是扩大其生意的有效途径,于是他决定主动送货上门。他的这一行为受到顾客的普遍欢迎。

当时尽管有许多米店,但是却没有送货上门的,王永庆增加这一服务项目在当时算是一项创举。不仅如此,王永庆的服务还是细致周到的,每次给新顾客送米,他都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家有多少人吃饭,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

到了相应的时间,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用户家里。然后他还帮用户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有旧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擦干净缸,将新米放到下面,旧米放在上层。如此,陈米就不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独到的细心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有时货到却收不上款,大家都很尴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深受用户的欢迎,而那些接受服务的用户,渐渐地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他的米店,也随之生意兴隆,蒸蒸日上。

王永庆注重米质、诚实守信、细致入微的优质服务方法,让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由于口碑好,王永庆的生意很快壮大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的支持,王永庆为了扩大规模,便自己办了一个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以优质、守信的良好品质,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慢慢地打开了通往台湾首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