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二十几岁应该懂得的100条人生经验
10826100000045

第45章 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已经说过,疼痛是迈出青春的第一步。遇到挫折,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挫折中走出来,让自己的损失减到最少。所以,在挫折中找到失败的原因,要比怨天尤人、哭天抹泪明智得多。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互相埋怨,却忘了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十多岁的你,也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当出现了失误或者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大家往往把过错归于环境,归于同事或者朋友,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实,要是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很多事情也许就变得更容易解决,与他人也更容易相处了。

一个乐于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难,想起自己平时帮助过的许多朋友,于是去找他们求助。然而,朋友们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真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

他怒气冲冲,无比愤怒,以至于无法排遣。百般无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说:“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却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大惑不解。

智者说:“首先,你开始就缺乏识人之明,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这是你的眼浊;其次,你手浊。假如你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致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帮助是天经地义,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是你没有这样做;第三,你心浊。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你应该只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觉得你帮了别人,应该这样想:是上天借着你的手帮了别人,一切归于上天,不要归于你自己。”

智者的一番话,道出了深刻的道理。的确,如果我们能多从自身找原因,一个人的心理就更容易得到平衡。可是,我们很少能够做到先从自身找原因,所以,我们经常埋怨别人,经常让自己很不开心。其实,如果能够多从自身找原因,就会发现,事情也许并不是你想的那么难以解决,只要改变自己的一些处事方式,就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开心,让整件事情变得简单,何乐而不为呢?

历史上的明君大都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受到百姓爱戴,与他们善于从自身寻找不足是有很大关系的。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开明皇帝,能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就会进行自我检讨。

有一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大量的钱财。这件事被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依法将其判处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重视党仁弘,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撤销职务、流放边疆。

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们招来,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于是,唐太宗写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说:“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下令将此诏向全国公布。

唐太宗严于自省,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为臣民们树立了榜样。

善于从自身找原因的人,是心胸宽广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更容易与他人达成默契,把事情做得更好。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要我们养成自省的习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每一个普通之人呢?而今,很多现代人虽多了一份自信心,却少了一种“自省”的精神。有的人总喜欢责怪别人不够朋友,责怪环境不尽如人意,却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努力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或环境,这是很不应该的。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从自身找原因,就是反过身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看是自己的错误,还是他人、环境有误;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自己直接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

我们要记住,反省既是对自身所作所为的思索和总结,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因为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做自己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二十几岁的你,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养成自省的习惯,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先从自身寻找原因,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进步,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