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藏地智慧书:强者的生存哲学与策略
10822600000007

第7章 雪山之神——雪豹

雪豹雄踞在冰峰雪岭之上,并且它们喜欢独来独往,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万年的它们超然物外,行踪诡秘,颇有“天马行空”的大侠风范。被雪山居民尊奉为神兽,誉为“雪山之神”。雪豹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

1.以小博大,制胜奇招

杀豺狼,“斩”牦牛,号称“最出色的杀手”;雪豹热爱高原生活,喜欢捕食野生羊、北山羊等中小型植食动物。但是雪豹虽然不好惹,可也是一种“欺软怕硬”的动物,雪豹在饥饿时也会以野猪、豺狼等肉食动物作为自己的“美餐”,用这种招数来获取更大的猎物。它们这种以小博大的制胜奇招,正是当今企业生存的法则。

企业的生存法则

我们平常所说的“以蛇吞象”,顾名思义,就是以小博大,而能够以蛇吞象的企业往往是传奇性的企业,“以蛇吞象”也是国内企业一直津津乐道的扩张策略,也是企业的势能法则。

开创以蛇吞象扩张模式的企业家,以香港超人李嘉诚最为著名,20世纪70年代的和记黄埔,由英资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爵士掌舵,公司从事码头仓储、贸易和零售业务。由于祈德尊在香港及海外,大撒金钱过度投资于眼花缭乱的项目。1973年遇到石油危机,股市大跌,和黄陷入财政危机,挨至1975年时,大股东祈德尊家族只好出让其33.5%股权与大债主汇丰银行,以换取注资1.5亿来救亡。和黄的困境,使李嘉诚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

汇丰手头上这批股票,最终要找个好人家接手,得到汇丰银行垂青者,就可主宰资产60亿元的商业帝国。李嘉诚通过努力,终于使汇丰银行决定转手于他。1979年,汇丰银行以每股7.1元代价,把手头和记黄埔股份让给长江,只要求长实先付交易的两成(即6.4亿),余数可延迟两年支付。以长江实业当时总资产不到7亿元来说,这是名副其实的以蛇吞象。两年后,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当时旗下两间上市公司市值均是全港五大。同年《远东经济评论》就把李嘉诚称为香港的超人,并以卡通人物为封面,自此李超人便成为李嘉诚的代称。1999年,其次子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动力以仅2063亿港元的资金并购市值为3140亿港元的香港电讯,再次创造了“以蛇吞象”的奇迹,遂成名震企业江湖的“小超人”。这也是李嘉诚之所以成为首富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香港两代超人外,荣智健收购恒昌企业,德隆收购美国Murray公司,格林柯尔收购科龙,太太收购三九,都创造了蛇吞象的传奇故事。而在房地产界,利用“以蛇吞象”的策略,实现滚动发展或者空手套白狼的,可谓比比皆是。

科利华是中国IT企业中的传奇,1991年,科利华成立,一开始便进入教育软件市场,随后几年,在宋朝弟策划下,科利华成功打了几场市场推广战役,赢得暴利;1996年底,科利华收购了名噪一时的晓军公司,同时投入2000多万元,开发餐饮管理软件系统,踏入管理软件行业,1998年是科利华投入1亿元推广1000万册《学习的革命》,更使科利华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几次大跳跃让宋朝弟飘然欲仙,他决定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间软件企业,于是他就豪赌一把,冒险地采取了以蛇吞象的策略,收购阿城钢铁,实现借壳上市。1999年,科利华与阿城钢铁闪电般进行了资产重组,创造了当年我国资产运作的一大经典案例,他这种以小博大的企业法则,也是现代企业值得效仿的一个生存法则。

但是,大凡以蛇吞象,不是“蛇”太厉害,而往往是“象”已经奄奄一息,千疮百孔,否则,“象”也不会沦落到被“蛇”吃掉的境地。据说,宋朝弟在少时便才智过人,早先就读于中科大少年班,后求学于清华。颇有几分天才,宋朝弟在创建科利华不久便提出着名的“量子理论”。他认为,企业发展不是一步一步开拓的,而是可以跳跃的。只可惜现代企业界中,像李超人那样的天才,真是不多,而且天才并不永远有天才之举,天才而自知为天才者,可谓有大智而勇毅过人;身为天才而不知天才者,睿智谨慎,君子厉夕惕,无咎。为此,以蛇吞象,需非常之人。

联想的以小博大——蛇吞象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宣布,联想以12.5亿美元的成功地收购了IBM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业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大电脑厂商。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将拥有18.9%左右的股份。

IBM个人系统集团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出任联想集团新CEO,原联想CEO杨元庆将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柳传志这次将要彻底地退居幕后。合并后联想全球的PC市场份额将达到8%。联想集团将要把PC业务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想集团凭借这次历史性战略收购,一步跨进世界500强,真正实现了其国际化的梦想。联想支付12.5亿美元,12.5亿美元所收购的是IBM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这是柳传志所说的,包括生产、研发、采购和销售。IBM位于东京的笔记本研发部门,IBM与长城电脑的合资生产工厂除了服务器生产线以外,将全部都被联想所拥用。

这12.5亿美元的支付方式包括了6.5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普通股票。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马雪征透露,联想将通过内部现金和银行贷款的形式筹集资金。联想自己为此付出的现金大约有1.5亿美元。以目前的形式来看联想拥有的现金储备大约为4亿美元。

实施收购后,联想将在5年内可以使用IBM商标,在18个月以后可以独立使用IBM商标。同时联想拥有IBM电脑着名的“THINK”商标。

这次收购也使联想和IBM结成长期的战略联盟。IBM将成为联想的首选服务和客户融资提供商。同时,联想马上也就成为IBM的首选PC供应商了。

IBM将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但是三年之内不得出售。值得注意的是,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还将有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杨元庆不再操盘,一直是联想集团操盘手的杨元庆宣布,现任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部总经理史蒂芬·沃德将担任收购之后的联想CEO。现任联想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兼CEO杨元庆将担任收购后的联想董事局主席。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将全面退隐,负责联想集团母公司联想控股的工作。

从1989年杨元庆就开始了改造个人的联想电脑,从2001年起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自1997年起,联想计算机在杨元庆的带领之下,一直是中国最畅销的电脑品牌,并于1999年跻身亚太地区,除了日本外,销量都是排列第一。当时,杨元庆说:“我已经在柳总的帮助下,实现了这个角色转化。”今后,杨元庆将领导董事会,参与明确公司战略方向,通过薪酬委员会确定公司高层的酬金,以及领导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审计。而在整合完成之前,杨元庆表示:“需要和新的CEO有更多的沟通和更多的协调。”人员面临着大调整1万人的联想和9000人的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在未来的半年之内,将进行一次很大的业务整合,人员调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当联想的CEO史蒂芬·沃德以“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为理由,没有出现在北京发布会现场,而是在IBM美国总部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活动。这让人对联想的新CEO的任命产生了疑问。为啥选择沃德出任CEO?柳传志说多方面考核才是确认CEO的重要条件。而史蒂芬·沃德则半开玩笑地说,双方在谈判中最大分歧其实在于13个小时的时差。不过这个时差也可以让新公司可以每天24小时连续工作。沃德今后将在北京设立办公室,将要每个月至少来一次,而今后的视频会议也将会有很多。沃德表示,在前18个月,IBM将继续单独使用IBM商标,而18个月后,将会以统一的产品线出现。对于今后联想是否会因为整合导致“裁员”,杨元庆表示,人员调整应该是公司整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业内人士分析,联想员工和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在中国的员工调整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至于其他公司高层任命,目前尚没有完全确定。

潜水谈判13个月其实对于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行动已经“潜行”很久了。以马雪征和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松为领队的联想谈判团,和IBM全球服务部高级副总裁及部门主管约翰·乔斯领导的IBM谈判团队为此进行了13个月的谈判。

乔松用手比了一下自己的腰部高度,告诉人们:“到今天双方交换合同时,打印的合同文本大约有这么高。”回顾谈判的过程,杨元庆说:“13个月的时间里,双方有一半时间是在谈价钱。”据说当初IBM的报价超过20亿美元。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焜陪同下,和柳传志以及杨元庆开始讨论个人电脑业务部门收购问题。杨元庆说:“当时我大吃一惊。”不过随着双方谈判的深入,以及战略目标一致,最终达成了本次交易。柳传志说:“尤其感谢国家各个政府机构以及主管部门的高效率。”

当麦肯锡、高盛、奥美、威嘉等国际著名公司,分别为这次并购提供了战略、金融、公关和法律顾问。就有人提出疑问,下一步美国上市新联想全球业务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完成并购后的联想是否会考虑今后在美国上市呢?柳传志很是肯定地表示:“会!”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后,联想的PC业务将在全球市场占到8%左右的份额,一举成为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电脑商和亚洲第一大电脑制造商。

以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合并计算,这次并购意味着联想的PC年出货量将达到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到120亿美元,从而使得联想在目前PC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增长4倍,并一举跨入全球500强行列。联想想把所有的4亿美元现金储备投入到收购当中,但这是投资人所不允许的。马雪征表示,大约有5亿美元现金通过过渡性贷款和长期性贷款获得。如此一来,联想将背负大约27%左右的资产负债比率。由于美国上市筹集资金将保证联想在进一步进行海外市场扩张。

两大对手齐降价联想收购之后,有些人认为IBM电脑会降价,这也是难免的。虽然杨元庆坚定地表示:“IBM的电脑不会降价。经销商手中即便是有库存也不必有什么疑虑。”但另一方面,IBM和联想的合并还将肯定引发电脑市场的变局。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对戴尔不会带来什么影响,但戴尔在美国市场已经开始了全面的电脑降价,以趁机争抢更多的客户。此举被认为是对联想、IBM并购一事的实际回应。

惠普方面同样没有发表正面评论。但是此前惠普中国透露的消息显示,惠普将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一次电脑价格调整。此前,中国电脑市场由于联想的低价策略而导致众多小厂商业绩大幅下降。

顾雏军的以小博大的企业战略

上个世纪,中国冰箱行业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局洗礼,淘汰了太多的“知名品牌”,在顾雏军这个名字出现之前,中国冰箱行业暂时形成了四巨头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海尔、新飞、科龙、美菱”。

海尔和新飞,是实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战略决策是在与跨国冰箱集团竞争的形势下,寻求在自有技术上占据优势,因此,这两家都投入大笔资金进行自有技术研发和自有品牌营销。而科龙和美菱,正在江山日下。

顾雏军更像个资本家,而非实业家,他的战略视角自然与张瑞敏们截然不同:他看到的是,大量被淘汰掉自有品牌的企业,仍然死而不僵,因为全球冰箱巨头的生产基地,都在向低成本的中国转移,它们依靠给跨国巨头代工贴牌,其产能依然继续存在。而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兼并这些企业,就可以形成一种截然不同于海尔、新飞的国际竞争力——代工产能的垄断联盟。这样的联盟,一样有资格和跨国巨头讨价还价。这种战略模式,更有通过资本市场四两拨千斤之效,对于缺乏技术储备的科龙和美菱,效果远远迅速于开发自有技术。

顾雏军的这种战略,正所谓“剑走偏锋,扬长避短”。

实际基本印证了这种推测:从2001年开始,顾雏军只用了3年的时间,连环掌控了科龙、小鸭、远东阿里斯顿、吉诺尔、上菱、美菱的冰箱生产线,进而掌握了中国冰箱制造业25%的产能。而且,他收购这些企业后,无一例外都开始大规模承揽代工贴牌业务,出口的冰箱越来越多。

顾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前途,不可能在制冷剂和格林柯尔身上,而只能在“整合冰箱制造业”上,他选择以小博大,连续出击,尽快接上一条占领中国冰箱产能50%左右的白电大龙,只要这个龙接上了,他就赢了,接不上,他会满盘皆输,这就是顾雏军与时间赛跑的资本运作的玄机——他手里永远是三个茶壶、两个盖。

如果看到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海尔、新飞强调自有技术与品牌营销的时候,科龙却把重点放在代工上;就能够理解顾雏军为什么那么关心GE家电与LG的换股重组计划,关心日立、伊莱克斯的中国资本布局。顾雏军曾经说过:中国企业家应该和整个世界抗争,不要在自己的圈子里窝里斗。在与整个世界抗争时,不要忘记以小博大的企业制胜的一个绝招。

中小企业以小博大的绝招

现在的中小企业为什么选择以小博大的绝招呢?经分析有以下两方面:

一、中小企业营销战略模式选择要求

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奋战和与强大对手的硬拼是不足取的,而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在营销上,巧妙地采取“避”、“借”、“联”的战略。

1.“避”是中小企业在弱小阶段要避免和大型企业的正面冲突,即避免生产和大型企业拳头产品相同的产品,避开大型企业的强势市场大本营,避开大型企业传统的分销渠道,避开使用大型企业惯使的促销绝招。否则,采用和大型企业相同的营销策略,不仅会因为相互撞车而自取灭亡,还会由于总是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下而难以得到发展。

2.“借”是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自己。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商誉和响当当的品牌,中小企业可以借之,大型企业有宽广快速的营销网络,中小企业可以借之;大型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中小企业也可以借之……只要中小企业具有整合资源的良好能力,一切都能为它所用。

3.“联”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联合与支援。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自己相互抱聚成团,由小而大,由大而强,会大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中小企业的营销战略模式选择

1.“缝隙营销”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企业之间实力不均,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肯定难以与大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是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下生存,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成长,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培养自己的产品优势和营销市场。如果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企业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企业包围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中小企业在势力壮大之前,可避实就虚,首先找到那些大企业没有发现,或大企业不想干但并非没有前途和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充分利用大企业培育出来的市场需求,快速抢占部分市场。这样,可以避开大企业的巨大威胁,等自己的势力增强、时机成熟之后,再和大企业一争高低。山西南风集团的奇强洗衣粉定位战略便是首先选择上海奥妙、美国宝洁和英国联合利华等大企业忽视的农村市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发展壮大的。

2.“聚焦营销”策略

任何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有竞争力。而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判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要善于使用“并兵相敌”的原则,运用市场聚集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之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结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形成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湖南科明是一个具有完整低压成套能力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并无什么优势可言。但近年来,在营销过程中,由于把握了国家铁路电气化建设的机遇,集中力量经营铁道用直流电源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取得了成本和技术的相对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常胜的地位。

3.“卫星营销”策略

中小企业要善于借助大企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许多大企业有着产品品牌优势和市场地位优势,它们是市场上光芒四射的“恒星”。而这些企业并不是万能的,它们的发展需要很多的配套工程,如非核心的相关零部件、某些服务等都需外部提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为它们配套来争取发展的机会,首先充当配角,和大企业建立稳定的配套服务关系,推动自身发展。例如,长沙远大空调在其营销中确定只生产中央空调主机的市场目标,而其主设备配套产品具有一个相当大的需求市场,这无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所以,中小企业为大工业配套发展,既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又是提高自己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4.“寄生营销”策略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无论是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足,所以,“借船出海”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产品优势及营销优势。中小企业可通过一定形式的运作,借为己用,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势下,部分国有大企业由于多种原因运行不畅,但其拥有良好的信誉和有效的营销网络,如果能分享其现有的优势营销资源,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可借助自身某一方面的优势与强手合作,如前列举的湖南科明,即是依托原国有大企业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而后又与外方成立合资企业。它既吸取了原来企业的精华,又接受了外来的先进理念,使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生机勃。

5.“共生营销”策略

走集团化道路,单个中小企业虽有点弱不禁风,但是,一个凝聚力强的中小企业命运共同体是坚不可摧的。“共生营销”是“以契约为纽带,通过两家或更多家相互独立的企业在资源与项目进行合作”。第一种方式是竞争企业的联合。如温州市的323家低压电器公司联合起来,先后在全国320多个大城市、230个县级行政区设立进行统一销售的公司、分公司和门市部,在18个国家、地区设置销售点、销售公司53个,形成一张庞大而灵敏的营销网络,既避免自相残杀,又为各企业产品的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了保证,以致发展成今天的德力四集团、正泰集团和新华集团等大企业;第二种方式是互补企业之间的联合。如温州市的陶瓷、卫浴、地板、窗帘、灯饰、橱柜、墙纸等行业的十多家知名中小企业走向联合,自发组成一艘统一宣传、优势互补、服务互督的家居装饰“联合舰队”。

6.“虚拟营销”策略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资源相对缺乏。所以,中小企业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而“虚拟营销”则是一种克服资源缺乏劣势的现代营销模式。“虚拟营销”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只保留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功能,比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而努力将其它功能虚拟化,即企业内没有完整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而借助企业外部提供。所以,对于某些已经掌握核心资源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讲,采用“虚拟营销”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极佳战略。中小企业可以虚拟人员,借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以弥补自己智力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虚拟功能,借企业外部力量,来改善劣势的部门;还可以虚拟工厂,企业集中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其生产则委托人工成本较低地区的企业生产。美国耐克的发展便是“虚拟营销”成功的典范。耐克是一个既无生产车间又无销售网络的企业,又拥有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动鞋设计部门和营销部门,生产和销售全部虚拟化,通过外部组织来完成。

无论对于哪个企业来说,懂得以小搏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以小搏大是企业迅速获得成功的奇招。

2.超然物外,闲适心态

雪豹热爱高原生活,也喜欢在稀疏的林地,在人迹罕至的雪域荒原生活,雪山高原上的居民都说它们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因为它们行动敏捷矫健,极富弹跳力,可以轻松地在悬崖间跳跃;性情机警,独来独往,昼伏夜行,深居于岩缝间的巢穴。它们在不“狩猎”的时候,个个都在雪域荒原自由自在在守着自家的“家”。它们这种超然物外,闲适的心态,正是当今人人心态都有点浮躁的人们学习的优点之处。

人生无求品自高

古今之成大学问者,必有超然物外的洒脱。

当你读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时,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有这样一个小细节:他说他有一种迷信心理,走有图案的马路时特别小心不踩线,觉得踩了就不吉利。根据路依德的潜意识理论,周国平的心里是觉得生活有禁区而不该涉及的,如果不小心踩了禁区就有可能惹祸上身。投射在他的写作上,他写什么不写什么是在心中掂量过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周国平的自觉选择,他在《岁月与性情》的序言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是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明智”之举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超然物外无以致远……”语出自:诸葛亮《诫子篇》,其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超然物外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超然物外无以致远”,应从此变化而来。

淡,古亦写作“澹”,是安静貌。

《老子》中有句,“淡兮其苦海。”泊,也是恬静之意。

《双书·司马相如传》有言:“泊乎无为。”

那么,何为“淡泊”呢?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逸?还是朱熹“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抑或郑燮“难得糊涂”的豁达?古往今来,概无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凡真正“淡泊”之人,皆能置个人得失于度外,视名利如粪土,心态平和,操守清廉?

有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无心奋起,于是自我标榜“淡泊”,这是误解。淡泊不是消极,有人在感情游戏中颇受挫折,心灰意冷,于是声言心如古井,再不掀波,从此“淡泊”,这同样是误解。冷漠不等于淡泊。雄心万丈而壮志难酬,于是标榜“淡泊”,这是颓唐者的自暴自弃;无才无能而碌碌无为,却号称“淡泊”,这只是他们的自我安慰。

一份恬淡的心境,一缕清幽的书香,一樽甘醇的洌酒,这些都是无求者的品行。

人生于平凡,累于人世,于是在痛定思痛的抉择中选择了“人生无求”,这种无求不是碌碌无为,平庸无求,它追求的是一种被常人所遗忘的精神境界——无求的境界。

蜀相诸葛亮有云:“超然物外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无求就是一种淡泊,人生的潮起潮落,颠沛流离,坎坷崎岖;人生的迷惘困惑,茫然失意,抑郁苦闷,风云莫测;人生的繁华盛衰,黍离之悲,天伦之乐,抑或是志不得伸,如何面对复杂的人生,我们需要的是无求。

齐白石叹曰“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坐看云起,笑对沧桑,何必为世俗凡事所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一份超然物外的自我空间,足以让你的人生色彩纷呈。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梅花,它绽开于冰天雪地之间,万紫千红它不争俏,独伴寒雪,孤芳自赏,它的香气“香在骨”,它的傲骨峥峥,试问世人有几个不敬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无求品自高,人呢?

陶渊明,远离官场的黑暗,做一名隐居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不敬之?范仲淹的“无求”——“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今人不欣赏?再看古人“渔樵江渚之上”,“惯看秋月春风”,今人不向往?一份无求的境界,也是一份高尚的品行,同样会谱出一曲可贵的人生之歌。

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超然物外的,他们眼中的超然物外不过是一种“平淡”和“玩世不恭”。

超然物外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超然物外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超然物外?超然物外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超然物外,节操高洁的人向往超然物外。

超然物外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心态。有所求而亦无所求,超然物外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超然物外致远。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敢自命淡泊,但我们只有一直努力追求那种超然物外的崇高境界,终有一天,就能够做到“淡泊明志,超然物外致远”。

因为,超然物外是一种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是一个优秀的人。成功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安然状态,失败的时候他能很快进入超然状态。当人们对某一种现象热热闹闹群起仿效的时候,那一颗超然物外的心灵,已发出了胜利的微笑。就是在那个时候,赶热闹者已注定了他的失败,超然物外者奠定了他的成功。超然物外不声不响,却具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当然,也只有一个善良的人才会获得心灵上的超然物外。

“静以修身,俭以养性,淡泊明志,超然物外致远……”中国的人文精神,强调的是超尘出世的禅境,和儒释道佛的内敛静修。尤其当人生体验过人生五味,阅尽人情世事,功成身退之后便追求更深层次的人生定位,那便是品格之升华、心灵之超脱。

超然物外是修身养性的一对高境界,正如中国道家的思想“顺其自然,乐天知命,找寻真我,不为世俗名利所困。”

超然物外,像广玉兰那样,卓尔不群,纤尘不染,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超然于世俗之上。“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是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说是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地位,可它的确是可望而难及的境界。

人生无求品自高,只因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囊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登泰山而小天下”,委实为一份“高”。

超然物外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人对世态的淡泊。如果你有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那么你是众人之中的骄傲。

人生中,许多过过往往的事!有笑有泪有痛有快乐有开心……

路看着前路,更远也更长,提醒着前路一望无际,人生,是否就如一场凄美的童话?只是主角不一样,结局有苦有乐。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生老病死,拥有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各种情感,只是在迷惘中时就忘了各情站在心中的重要。你是否也一样?

“在你出生的时候,你哭了,可是在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笑了;等你去世了,你笑了,而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哭了。”人总是要在失去以后才会懂得去珍惜,总要在经历之后才会明白!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临时抱佛脚,总有那么一些人要见到棺材才会掉眼泪,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用金钱和物质去攀比,却忘了心的存在!

人生旅途中,每一处,都会有某种过客;而过客的定意是什么呢?其实过客会否如像烟火,只刹那间闪亮过,灭了的烟火随风飘逝。

人是脆弱的,也是残暴的。当夜深入静时,当回首往事时,当你给自己的心一片超然物外的天空聆听它的心声时,当你流下一滴感情的泪,你是否发觉所谓的高级动物,有时却还抵不过一只弱小的动物。

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欲,保持一种超然物外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一个完美的人生,不见得要赚很多的钱,也不见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简朴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乐而自在,也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境界。淡泊明志,超然物外致远成了古往今来文人雅士追求向往的处世之道。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人总是欲壑难填,所谓知足常乐,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标榜。真正有几人能知足?不知足乐何来?

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轮回。人生之旅,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其实都是身外之物,统统都是过眼烟云,虚名只不过是暂时的光环,只有淡泊才是人生的永恒。要知“贪婪皆因欲,烦恼乃自寻”!

淡泊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心态。淡泊不是消极,不是无所作为,没有追求,不是没有欲望。属于自己的,当仁不让;不属于自己的,不作非分之欲。淡泊是以寻常心直面人生,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淡泊是要走出浮躁,告别好高骛远,不为奢望困惑,不为非分之欲而心累。淡泊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权势名利,甘于平凡,踏踏实实。

人生有得必有失,淡泊给予你的或许不多,但是你所必需的东西都会给予你。奢华给予你的可能很多,但必需的一些东西却可能丢掉了。人累是心累,心累仍贪欲。追名逐得,破坏的是淡然的心境,破坏的是安谧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只是一时的奢华,留下的是永远的空虚无聊。

淡泊明志,古人早已对淡泊有过精辟的见解。的确,淡泊犹如美好的天籁。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来年的春光依然明媚。忘记昨天的辉煌与失落,珍惜今天我们拥有的。让自己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让自己的欲望离虚名远一点,淡泊有更大的世界。

守着那份淡泊,那是更充实的人生。把人生中的美好永远留给自己,同时也留一份淡泊给自己!

人生的静之悟

在喧哗的尘世忙碌得久了,很难分出一点闲情逸致来体悟生命之本原。于是,喧闹、甚至于碌碌无为渐渐占据了我们所有宁谥的生命空间!常有一种疲惫、焦虑、不安,不时袭向心灵深处,有人说,身居闹市的人早已远离了超然物外,远离了自然,而远离了生命之超然物外与自然,则或许意味着远离了人生之根本。

静是一种感受。闲居独处,品一杯香茗,任思绪随袅袅轻烟飘飞,不觉静由心来,原先四散于各个角落的静霎时集结于心,这是一种淡淡而惬意的静。如果还能够有一曲喜欢的旋律陪伴,或敲出一段心情文字,自是“小静”有所“小得”了。

真正的静,其实是一种境。想要使自己的心灵获取一份静,或者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早就有“超然物外致远,淡泊明志”之说,意思大概是说在静中求得开阔视野,在纷乱中看出时事发展规律,然后以明志、得志而大展宏图!这是一种波澜壮阔的人生恢宏之静。在超然物外淡泊中,我们才能够走近人性之真正本源。所谓超然物外淡泊,也不过是种观心之道,让我们真正触摸人性之本源而已。

孔子则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子所说之静,是要人们知道了所要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有了这种最高境界的志向,才能心静,心静后才能安稳,安稳后才能思考,思考后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这种静之境,是一种人生的始终修为,让我们不断反观内心世界,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不断认识并超越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人生道德的至高境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舒”则更是一种智慧的心境,是看穿人生沉浮的一种智慧之静。静而生境,则绝虑忘忧。而云之狂飙,化为细雨,却也最终归于静。倘若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心灵世界维持这样一种静之境,思想意境空灵,或者不止于仅仅是简单麻木于世间万物,更应该让我们在喧闹忙碌中分出一点闲情逸致,去体悟生命之真正本源,从而达到“心源情则外物不能挠”的生命境界。

所有往静而去的路径都一一走过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摒弃世间俗世杂念,脱离掉所有发于心的吟咏;在动之侧想静之优越;在静之畔思静之空灵,静便自心而生。而笑看人世,归于红尘,或者是静而后之至境。

看破红尘,不是至境;看破红尘而归于红尘才是至境。云雨后而知静之美,此刻我们便走进了静之真正境界!

所有高远的意境也只有心态平和的人才会理解,“淡泊明志、超然物外致远”,有了平和才会有闲暇欣赏云淡风轻的蓝天,才会有机会去参透人生的悲欢离合。

有生活,有思想,有品位的人才能如此!淡泊明志,超然物外致远!从容的人生需要一颗佛心,闲看云淡风轻,淡对人生百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