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天堂茶语
10819000000001

第1章 中华茶史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神农,是中国的农业神,也就是炎帝,据说他有一个水晶肚,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神农为了给百姓解除病痛,尝遍了百草,并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有一次,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后,在里面走来走去,不一会儿,整个肠胃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于是,神农就认定此种树叶为治病良药,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茶”。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他便立即吃茶叶,让它把腹中的毒物消灭掉。从此,“茶”就在人间世代相传了。

想一想

1.神农尝茶与我们现代人喝茶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关于茶起源的其他故事吗?

一、饮茶思源:茶文化的起点与“茶”字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从野生大茶树的分布看,茶叶的发源中心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点却是在四川。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并开始了茶树栽培和以茶进贡周室。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出现了以茶命人、以茶命地的习俗,如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湖南设立茶陵县。

知识链接

茶树原产地之争

世界曾一度公认,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是茶叶的原产地。然而有一天,一位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布鲁士却指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依据是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于是在国际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茶树原产地的争论。为解决这场争论,1835年印度茶叶委员会派遣一个由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组成的考察团,到阿萨姆做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结论:阿萨姆的所谓野生茶树是中国茶树的变种,而且品质劣于中国种。一场争论终于由印度人自己画上了句号。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读音与写法也众说纷纭。“茶”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一指野菜,二指今天的茶叶,三指一种开白花的植物。“茶”从“荼”中简化出来,始于汉代。在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之字形了。“茶”又一字多音,枟辞海枠注明“茶”字有三种读音:一读tú,二读chá,三读shū。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有茶、j i a、sha、茗、cha、诧、皋芦、瓜芦等称谓。留存至今,还经常提到的有“嘉木”和“茗”,“嘉木”含有高度善和美的意思,“茗”则是茶的雅称,代表茶的高雅清香。到唐代中期,陆羽著枟茶经枠时才把茶的名称、写法统一为“茶”。

王旭烽之枟南方有嘉木枠

王旭烽,1956年出生于浙江平湖,祖籍江苏徐州,现为浙江作家协会浙江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她的长篇小说枟茶人三部曲枠中第一部枟南方有嘉木枠,获1995年度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八五计划优秀长篇小说奖,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力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织着颓丧与奋发的矛盾? ?最终“爱”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杭家面临着一个更复杂多变的命运? ?这部小说后来被搬上银幕,改编成由程前和徐帆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枟南方有嘉木枠。

二、汉代:王褒与茶文化的萌芽

饮茶始于西汉。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著枟僮约枠(一种买卖奴隶的契约),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珍贵的茶叶文献。王褒是西汉时期四川资中的一位书生,因寄居在亡友的妻子家中,常唤家僮便了沽酒,便了表示不满,王褒一气之下,将便了从亡友妻手中买了过来,并立契约,严厉限制便了作为报复。契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煮茶盛茶都有专门器皿;后者表明茶叶在当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汉代,茶叶的简单加工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便存放。饮法采用煮茶法,即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的功能已经由之前的食用与药用转向药用与饮料,饮茶逐渐普及。这一时期,文人饮茶之风大兴,且相关的茶文陆续问世,除王褒外,司马相如的枟凡将篇枠和杨雄的枟蜀都赋枠分别从药物和文字语言角度谈到茶。文人与茶的紧密联系,使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知识链接

水厄与酪奴

“水厄”出自枟世说新语枠,讲的是在东晋初年,有一位名为王濛的司徒长史,他饮茶成癖,凡有来客,必敬之以茶。客人中不嗜茶者简直苦不堪言,不饮又怕得罪主人,只好硬着头皮喝下。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濛有请”,便戏称“今日有水厄”,意指今天又要遭遇那强饮苦涩茶水的厄运了!

“酪奴”出自枟洛阳伽蓝记枠卷三,这一典故指王肃在南齐时便极好饮茶,到北魏后,虽未改变饮茶嗜好,但也渐渐学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魏孝文帝问:“茗饮何如酪浆?”时,王肃回答说,茶只能给奶酪当个奴仆。于是,后人就把茶戏称为“酪奴”了。

三、唐代:陆羽与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茶文化框架的确立,是以唐代陆羽枟茶经枠的问世为标志。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竟陵子,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的一生充满着许多不幸,他3岁时被弃于荒野,被笼盖寺和尚智积禅师收养。智积好饮茶,并深谙茶艺,陆羽自幼在师傅的熏陶下对茶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但陆羽自幼志不在佛,他在12岁时逃出寺院,去了一个戏班子学戏。由于安史之乱,陆羽南下,曾出游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收集了当地的众多茶叶资料。公元760年,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潜心研究和写作,他从栖霞山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完成枟茶经枠。后经过765年、775年两次修改,780年付梓。陆羽枟茶经枠的问世,使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从制法看,唐代蒸青制茶趋于完善,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碾碎,经过压榨,去汁制饼,并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等调味。饮法采用煎茶法。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不仅王公贵族喜欢饮茶,民间饮茶也蔚然成风,作为茶文化载体的茶馆初具形态。文人饮茶日趋广泛,诸如煎茶圣手唐代宗李豫,爱茶成癖的卢仝,饮茶行家白居易、皎然等,茶诗开始大量涌现,对后世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链接

日韩茶圣

日本茶圣———千利休(1522—1591年),出生于今日本市町的一鱼铺商家里。他自幼爱好饮茶,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后跟武野绍鸥学习寂茶,最后在南宗寺院参禅,获得宗易法号。作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被日本人尊称为“茶圣”。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千利休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

韩国茶圣———草衣禅师(1786—1866年),出生于务安郡三乡面旺山,15岁出家,在海南大屯寺一枝庵修行40多年,潜心于禅和茶的研究。他是朝鲜王朝后期的大禅师,韩国茶道体系的创始人,号称诗、书、画三绝,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他倡导“茶禅一味”,认为茶中自有佛陀的真理和冥想的喜悦融于其中。

四、宋元:宋徽宗与茶文化的繁荣

讲究品茶艺术,使宋代茶文化发展至历史顶峰,宋徽宗功不可没。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他无心朝政,生性风流,但酷爱饮茶,通晓茶艺,尤其是对茶叶的评品颇有见地,称得上是茶痴皇帝。他御笔撰写枟大观茶论枠,书中宋徽宗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当时茶事的各个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由于皇室对茶的推崇,民间群起效仿,饮茶之风鼎盛,茶馆已成规模,使茶真正成为“举国之饮”。

宋元时期,制茶技术推陈出新,出现龙凤团茶和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饮用方式上更讲求色、香、味的统一,点茶法居主导,即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制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音xiǎn)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当时,“茶礼”、“斗茶”、“分茶”、“奠茶”的习俗广泛流行于宫廷与市民两大茶文化脉络之中。宋元是出茶人最多的朝代,诸如丁渭、蔡襄、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范仲淹、朱熹、陆游、杨万里、梅尧臣、马钰、萨都剌、倪瓒等,他们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了一个高潮。

知识链接

宋代茶俗———斗茶

斗茶,亦名“茗战”,即品茗比赛,意为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比赛来对待。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水痕出现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五、明清:朱元璋与茶文化的变革

明代,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发生这场变革的契机,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的诏书。公元1391年,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看到饼茶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劳民伤财,便正式下诏改团饼煎煮之法为散茶冲泡之法。直到今天,青炒散茶和瀹(音y ùe)饮法(用开水直接冲泡茶叶,或称清饮法)仍然是最流行的茶叶制作和饮用方法。因此,朱元璋是今日饮茶格局的奠基人。

知识链接

话剧枟茶馆枠

枟茶馆枠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三幕话剧枟茶馆枠,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这三个人,一个是实业家秦二爷,代表着那些真想做点事的中国人;一个是常四爷,代表着爱打抱不平的、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还有掌柜王利发,代表着和气的、希望息事宁人、只想活着的中国人。无论哪种人,到最后都是彻底失望。他们为自己撒纸钱,其实是在为所有的中国人撒纸钱,也是为整个时代送葬? ?

明末清初,承袭帝王饮茶的风习,尤其是康熙、乾隆,出现了整个上层社会的品茶之风。同时,茶馆的兴盛、功夫茶的兴起和茶俗的广泛运用,使茶文化深入民间。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与民间文化活动相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清代茶类增多,除最初的绿茶外,还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这时期的文人们将品茗与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如文征明、田艺蘅、张源、许次纾、罗廪、李渔、蒲松龄、袁枚等,他们对饮茶艺术的审美追求开创了茶文化的新天地。

六、现代:吴觉农与茶文化的复苏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茶业日趋衰落。在振兴中国现代茶业的坎坷之路上,茶学泰斗吴觉农作出了卓越贡献。吴觉农(1897—1989年),浙江上虞丰惠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荣堂,因立志振兴祖国农业而更名为觉农。他用毕生精力撰写了枟茶经述评枠、枟中国茶叶改革方准枠、枟茶叶原产地考枠等著作,对中国茶叶的改良、茶叶贸易、茶叶教育、茶叶制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继而在福建武夷山首创茶叶研究所,无愧为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现代,各种茶饮料的层出不穷,茶产品的丰富衍生,各地茶艺馆的纷纷建立,茶艺交流的蓬勃发展,茶文化社团、茶文化机构的相继建立,对茶文化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中国茶叶已畅销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达20多亿。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始于南北朝时期与土耳其的“茶马互市”,后逐渐向西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输送,最终抵达欧洲各国,由此形成了见证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茶马古道”。

知识链接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自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它不仅促进了藏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沟通了藏、汉两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马古道线路主要分南、北两条,即滇藏线和川藏线。滇藏线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线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线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由康定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实践活动

1.请概括不同时期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代表茶人。

2.请说出“茶马古道”的两条主要线路,并分别在下图中予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