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老实做人、本分做事总会被人误解成是傻子的行为,认为这样的人不够圆滑,但是事实恰好相反,因为这些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默默无闻地朝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他们收敛锋芒,隐忍不发,是为了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如果只想不做,自己只会人云亦云,最后迷失了原有的方向。
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秉承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老实本分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以怪力论神,就是一种老实本分的精神。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脚踏实地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而迈向成功。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抗暴秦时,周勃就以亲信侍从的身份随刘邦南征北战。周勃学识尚浅,但是打仗却极为勇敢,执行命令非常坚决,因此而逐渐得到刘邦的赏识。
由此,周勃的官职节节攀升,有些人便产生了嫉妒心理,跑去问刘邦:“周勃没有才能,打仗也只知道死拼,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主公为什么要如此器重他呢?”
刘邦回答说:“我也没有三头六臂,为什么我能做你们的统帅?只不过我善于用人而已。阴险狡诈、见风使舵、心有不轨的人,即使有大功劳,我也不会委以重任。而周勃忠厚老实,不会怀有二心,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背叛我,这就是我重用他的原因。”
后来刘邦做了汉王,又封周勃为威武侯。刘邦对周勃可以说是充满了信任,恐怕自己对他有所怠慢。
周勃也深知感恩图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刘邦。周勃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战事,他就主动请战。他常常对手下人说:“汉王厚待我,就是希望我多建功劳。我虽然愚笨了点,但是这个道理我还是明白的。做人要讲良心,碰上这样的明主,我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他效忠,哪里还能暗怀私心呢?”
刘邦去世后,周勃辅佐汉惠帝。当时吕后专权,想立吕氏为王。吕后在征求意见时,右丞相王陵极力反对说:“当初高祖曾经杀白马订盟约,如果立刘氏以外的人为王,就要全力讨伐他。现在太后要立吕氏为王,分明是违犯誓盟,是不对的。”
吕后很不高兴,接着问周勃有何看法,周勃则说:“现在是太后临朝,自是太后说了算,吕氏封王没什么不对的。”
事后王陵大怒,指着周勃说:“你追随高祖多年,想不到今日你也会背叛他!难道你不感到耻辱吗?”
周勃说:“现在事出无奈,抗争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以后你就会明白我的苦心了。”
果然,直言顶撞的王陵被吕后免了官,而周勃却得到了吕后更加的信任。吕后死后,周勃马上发难,与陈平联手,消灭了吕氏族人,夺回了刘氏天下。
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周勃不做无谓的抗争和牺牲,只是踏实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即使一时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也是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做出让步,不逞一时之虚名。透过现象看本质,终极目标才是最实在的。
同时,周勃本身为人敦厚老实,不心浮气躁,不为虚荣而逞能使强,这样也就容易得到信任,从而有更大的机会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老实敦厚也是一种含而不露的力量,只有懂得隐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
也许有这样一批人,尽管他们现在是令人瞩目的焦点,但是时间持续不多久就会消失。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了优点,而是他们的优点在别人眼中已不以为然,甚至优点慢慢就变成了缺点;反观一些默默无闻、踏实本分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着,从而离成功的距离越来越近。
老实做人,本分做事,不是一种怯懦呆傻的表现,而是一种引而不发的智慧。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不断地改正,直至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13辑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活用历史之“专”智慧
专心,是成功的必要准备。为人处世贵在精,不在杂。杂而不精,则会让自己无所适从。人生在世,精神专一,有始有终,才会有所成就。
努力突破一点,强于胡搅蛮缠,做事的技巧也在于此。正所谓业精于专、水滴石穿,如此简单的道理也正是专心致志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