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孟子教给我们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可以对其形成威胁的敌人,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如果一个人耽于安逸的生活只知享乐,那么这个人也就危险了。
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公父文伯少年得志,做了大官,被很多人称赞。公孙文伯因此也非常得意。
有一天,公父文伯回到家中,看见母亲敬姜正在用纺车纺线,非常忙碌。公父文伯大吃一惊,就走了过去,对母亲说:“我现在已经做了大官,怎么母亲还在家里纺线赚钱?这让别人知道了,岂不是会笑话我不懂得孝顺?”
敬姜听了,就停下手中的活,看了一下儿子,然后说:“你怎么不懂我的心思呢?如果做了大官的人都像你这个样子,鲁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公父文伯更是惊讶:“母亲,您怎么会这么说呢?”
敬姜把儿子叫了过来,继续说:“以前,贤明的君主都是居安思危,都是善待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如果每个人都坐吃山空,只是安于现状,顾得眼前利益,却不顾长远,那么只能是消磨掉一个人的意志,从而让他走向灭亡。”
敬姜接着问儿子:“在你小的时候,我曾希望你天天都能为百姓和国家打算,这样才能培养你的忧患意识,更好地完善自己。你还记得当时我说的话吗?”
公父文伯说:“记得。”
敬姜又问儿子:“你既然记得,为什么做了大官就不思进取,只顾享乐呢?如果你这样做官,怎么能不让我担心呢?你这样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负责。如果你天天如此,就是犯了渎职的大罪啊!”
公父文伯说:“我知道错了。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忘母亲的教诲。但是您为什么天天纺线呢?”
敬姜回答说:“我见你每天都声色犬马、不思进取,我纺线就是为了时时刻刻提醒你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啊。如果你每天如此讲究享乐,我就只好天天纺线来提醒你。这样才能让你做个好官,才能让你为天下百姓请命!”
公父文伯恍然大悟:“我懂了,我以后一定不再贪图享乐,努力做一个为天下百姓请命、为国家负责的好官!”
敬姜纺线劝子,让公父文伯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让他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敬姜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再让儿子如此骄纵下去,只会让他自取灭亡。于是便借着纺线的机会来劝导他不要忘记艰苦,以期重归正途。
在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让鹿生存下去,从而消灭了狼。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没有了逃避灾祸的意识。每天都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这样时间一长,鹿再也没有以前矫健的身姿,反而出现了大批死亡的现象。最后无奈之下,只得又把鹿的天敌请了回来,鹿又开始为了逃避灾祸而不断奔跑,从而恢复到了往日的生机。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贪图安逸的生活,只知享乐,就会不断消磨自己的斗志,让自己对于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失去免疫力;只有居安思危,在安逸中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让自己不断完成蜕变,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追求进步和发展应该是自然界的固有本性,是宇宙万物永恒运动的原动力。人类内在的智慧也总在推动我们去追求自我发展,追求自身价值的完美表达,追求不断的进步应该是人类的天性。
只有不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之中,不断进取,未雨绸缪,才能克服困难去化解一个又一个的危机,从而为我们的人生之路闯开更宽广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