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气象在玩变魔术
10813000000056

第56章 为何三伏天最热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互搭配,60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说:“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人张守节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不仅有气候资料和民间体验的佐证,更有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理论依据。

每年的夏至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以北京为例,夏至那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为73.5度,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这时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量也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此外,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发散,这就使得地面聚集的热量一天天增加,温度持续增高。三伏天正好起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这就是三伏天最热的基本原因。

从气象角度说,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而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之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三伏天有时比较闷热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七八月的更多日子,我国许多地区的天气形势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和地面辐射增温,因此在三伏天还是“干热天气”占主导地位。

每年立秋之后的末伏,天气常常呈现“秋老虎”状态。所谓“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的趣喻,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大约持续7至15天。

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本已向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的暑热天气。不过,不同的地域“秋老虎”的表现略有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来得迟2至4个节令。

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甚至有时来了去,去了又回头。就多数地区平均而言,末伏遭遇“秋老虎”天气的概率很高,这充分证明“热在三伏,末伏也不例外”。

阅读点击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复杂,有些地方四季如春,有些地方则常年如夏,“热在三伏”并不能准确概括这些地方的气候特征。此外,每年的台风次数、强度、路径也是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夏秋季凉热的重要气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