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岁育儿方案
10812700000023

第23章 疾病预防

1.及时预防接种

4个月的孩子应该第3次服用脊髓灰质三价混合疫苗(小儿麻痹糖丸),应按时带孩子到所属防疫部门服用。

4个月的孩子该注射三联针的第2针了,三联针是用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疾病的。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咳嗽时表现为一阵阵痉挛性剧咳,使孩子非常痛苦。患上百日咳2~3个月才能治愈,有的可继发肺炎。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患病后婴儿咽喉部可见白色假膜,假膜沿呼吸道蔓延,病情发展快且严重,有的很快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后果不堪设想。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小儿皮肤嫩,容易碰伤,伤口易受破伤风杆菌污染,破伤风杆菌可产生毒素,伤害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抽搐、牙关紧闭,甚至窒息死亡。这3种传染病,严重地威胁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自从广泛进行了”白、百、破“预防针的注射后,这3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所以,一定要按时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以防患于未然。

三联针第2针的注射时间应与第1针相隔30天以上,如果此时正巧生病,可推迟几天再去接种,但最多不要超过60天。

2.不要常吃小中药

有许多家长常在孩子看完病后,还要求大夫加开一点小中药,如至宝锭、妙灵丹等,理由是怕孩子生病,常给孩子吃点小中药预防着。这种做法既不妥当也不科学。

这是因为,人体食入的任何药物都要在肝脏解毒,由肾脏排泄。小儿的身体处在成长发育过程,许多脏器功能尚未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差,肾脏排泄的功能不完全,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随便经常滥用药。许多小儿中药制剂中,都含有朱砂,中药用来镇惊,但朱砂是炼汞的原料,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3.便秘的护理

吃牛奶的孩子常常便秘,每次排便很痛苦,有的甚至把肛门撑破。孩子因此而哭闹,不愿大便,使家长心急如焚。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可以采用下述办法试一试:

1.在奶中适当增加糖分,100毫升牛奶中加10克白糖。

2.给孩子吃些蜂蜜水。

3.注意给孩子吃新鲜果汁水、蔬菜水和苹果泥等维生素含量高的辅食。

经常便秘的孩子,除了在饮食上调剂外,还应坚持做体操,以增加腹肌的力量,有利于排便。

4.预防营养缺乏病

目前在婴儿营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母乳喂养率逐渐下降,大城市,母乳喂养率只有20%~30%。因此要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妇幼保健大夫和产科医生要通力协作,以提高母乳喂养率,如在产前作好产后喂乳的准备,产后及早喂奶。因为婴儿越早吸奶,越能促进奶汁的分泌,如果大多数的婴儿都能由母乳喂养,而且在4~5个月后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就可以使婴儿在营养方面顺利地渡过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第1年。合理添加辅助食品,是指除了谷类食品以外,还要有一些动物性食品,如牛奶、鸡蛋、肉泥等等。此外果汁、菜泥和果泥也很重要,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目前常发生的婴儿营养缺乏病有二:一种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佝偻病;另一是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在食物中含量较少,主要靠太阳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使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因此要让孩子多到户外见太阳。北方冬季较长,见太阳的时间少,可以吃一些鱼肝油或维生素D油剂以补不足。另一种常见的缺乏病是缺铁性贫血,这主要是摄入的铁不足,或吸收不好。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很多,而维生素C能很有力地促进铁的吸收,所以膳食中应供给足够的维生素C,因为它对铁的营养状况很重要。动物性食品中除了奶和蛋以外,其他食物中的铁都较易吸收,这便是要给婴儿吃肉泥的原因。此外还可以吃一些强化铁的食物和铁剂。其他的营养缺乏病如维生素A缺乏、核黄素缺乏、硫胺素缺乏、维生素C缺乏等,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已较少见。近年来发现有些地区的儿童有缺锌的症状,如食欲差、生长发育迟缓、异食癖等,应引起重视,因锌缺乏有可能影响智力发育,要进行研究。

5.早期判断视力障碍

观察婴儿的眼球运动,如果眼球有震颤,即眼球快速度的左右抖动,则很可能存在视力障碍。

把一个直径10厘米的红色绒线团放在距婴儿眼睛15厘米处,1个半月婴儿,眼睛能随着红绒线团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跟至中线处。

2个月的婴儿,当有人面对着他并逗他,但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触及婴儿身体,婴儿会出现应答性微笑。

4个月的婴儿,两眼能随着红色绒线团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移动180°。

4个半月的婴儿能两眼注视放在桌面上的有颜色的小丸,如糖豆。

婴儿如果在4个半月时达不到上述几项检查标准,可能存在视力缺陷。

6.出现肠套叠的处理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这种病有几个特点:男孩子多于女孩;多发生在4~12个月以内的健康胖孩子身上;发病季节多在夏季7~8月份。有以下几种发病原因:婴儿对增加辅食不适应;夏季饮用冷食多,引起肠道病毒、细菌感染机会多;这个年龄抵抗力弱。以上因素均能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患了肠套叠,孩子是很痛苦的,肚子阵阵绞痛,孩子剧哭不止,双手紧握,四肢乱动,面色苍白。发作1~2分钟后,腹痛消失,患儿安静如常。约15分钟后,腹痛再次出现,重复循环,伴有呕吐。起病后8~12小时,由于肠管缺血,坏死,可发现果酱大便排出,这时切莫认为是肠道感染,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7.治疗发热

发热是小儿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带孩子看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产生热量,又不断从皮肤和呼吸道散热。在人的脑子里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使其相对稳定。正常人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试表调节时间5分钟为准)。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新生儿、小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有时甚至可达38℃以上。所以,一般认为37.5℃以上为发热(体温在37.5℃~38℃称为低热,38.1℃~39℃称为中度热,39℃~41℃以上为高热)。

发病原因

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见的流行性感冒、肺炎、败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发热。发热还可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药物过敏、中暑、脱水、严重烧伤、创伤等。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后也可有短暂发热。

临床表现

发热既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一些身体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产儿即使有严重感染也可能不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所以,不能单纯以发热高低判断病情轻重。发热时除体温升高外还可以伴有四肢发凉、脸红、呼吸急促、脉搏心跳加快、烦躁不安、消化功能紊乱如腹泻、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少数幼儿可以发生高热惊厥。发热时心跳加快、血循环旺盛、白血球增高,抗体产生增加,这些都利于机体与疾病作斗争。

防治措施

在病因不明时不能急于用大量退热药退热,这样既抑制了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热型搞乱,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可能要持续2~3天才能退热,有些病毒感染或较严重的细菌感染要持续3~5天甚至1周以上。对于高热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热抽风史的,要及时给予退热。还有一些孩子对某些退热药过敏,用药后起了皮疹、诱发哮喘等。退热药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滥用。

具体防治如下:

1.发热时,患者食欲明显减退,应少食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腻。

2.小儿发热,需注意高热惊厥。体温超过39.5℃,应采取退热措施。3.物理降温方法:

(1)降低环境温度,利用风扇、空调,通风换气均可。

(2)利用冰块、冷湿毛巾置于大血管处,比如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降低血液温度,但注意防止冻伤。置于头部、前额降低颅内温度。

(3)用40%~50%酒精,进行擦浴,加速散热。禁用部位:胸前区、腹部、颈后,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作用。

4.药物退热,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