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化常识
10809200000006

第6章 世界音乐和舞蹈

◎五线谱的由来

五线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它。

早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古多就用四条横线来记载音乐。这个发明震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罗马教皇甚至把古多召至罗马,让他把罗马教学所收藏的乐谱一律改为他的记谱法。

当时古多式的记谱法还很不完善,如拍号、小节线条还都没有。直到17世纪初,五线谱才逐渐完善,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差不多。

◎简谱的由来

数字简谱的产生源于教会音乐。原来唱赞美诗,是由修道士或牧师口头传授,随着歌曲的难度增大,这种形式已不适应教徒们学唱的需要,到了1665年,法国的修道士苏埃蒂写了《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创立了数字简谱——用1、2、3、4、5、6、7来代表音阶中的七个音。随后又由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善。

1878~1882年间,简谱由美国音乐教师麦森传到日本。清代末年,简谱由日本传入我国。

◎奏鸣曲

奏鸣曲是18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成形的一种包含有几个乐章的器乐套曲。它一般由一种器乐独奏,例如由钢琴独奏,或由另一种器乐独奏,由钢琴伴奏的器乐套曲。奏鸣曲通常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结构是奏鸣曲式,一般是快板。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和第一乐章成对比。第三乐章一般以轻快的谐谑曲或舞曲组成。第四乐章是快速的终曲,常用回旋曲式。这种结构,体现了对比、呼应、统一变化的原则,与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互呼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奏鸣曲那过于严谨的曲式不能适应不同创作流派的需要。从浪漫派开始,许多作曲家对奏名曲进行修改。不少奏鸣曲的乐章次序可以颠倒,像肖邦的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把第二乐章写成为谐谑曲,第三乐章变成慢板,等等。奏鸣曲式也有变化,像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只有一个乐章,却包含了多乐章套曲的因素。

◎室内乐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后来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

在14世纪欧洲音乐中,室内乐是和演唱、演奏形式正规、声音宏大的宗教音乐相对而言的,到后来却是和交响音乐、歌剧、舞剧音乐相对而言。

室内乐本应包括各种器乐独奏和声乐独唱,但现在,人们一般所说的室内乐常常是指由单件乐器担任独立声部的器乐重奏和声乐曲中的浪漫曲、带伴奏的重唱曲。

◎协奏曲

协奏曲是由16世纪意大利的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演变而来。“协奏”的原意是“一致”、“和鸣”还有“较量”、“竞争”的意思。所以,它可以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也可以由2件或3件独奏乐器担任独奏,成为“二重奏协奏曲”或“三重奏协奏曲”。海顿是古典交响协奏曲的奠基人。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贝多芬之后,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打破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形式,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协奏曲发展,他的《钢琴与管弦乐第一协奏曲》,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交响曲

交响曲(Sinfonia或Symphony)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为“一齐响”。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的、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它结构宏大,意蕴深广,概括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的丰富内容,有着巨大的戏剧性的感人魅力。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以抒情性见长,可用节略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或回旋曲式。通常是第一乐章的下属调或关系大调。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在主调上,用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的形式(复三段),常有鲜明的舞蹈性。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回旋曲式、回旋骞鸣曲式或变奏曲式,常表现胜利和节日狂欢等。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交响曲发展史上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序曲

序曲是管弦乐曲中的一种体裁,它原来是在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和话剧开场前演奏的一种开场曲。

序曲的特点是它比较短,一般只有一个乐章。介绍全剧的中心思想、气氛,具有标题性。

这些因素使这一音乐体裁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力。19世纪初叶以后,序曲逐渐离开开场音乐和器乐开始曲的地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而作的管弦乐曲体裁,成为独立存在的音乐曲。

最为著名的序曲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乐曲以1812年俄国大败拿破仑军队,取得俄法战争决定性胜利这一历史性爱国主义事件为题材,首次演出就获得极大的成功。

◎管弦乐曲

管弦乐曲是指除协奏曲、交响曲之外,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其他类型的作品。管弦乐队通常由弦乐、铜管、木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管弦乐创作尤为繁荣,它的题材范围,注重与文学的结合,兴起了由柏辽兹引领的标题音乐创作;罗西尼、威尔第、比才等作曲家,尤其是瓦格纳,增强了歌剧中管弦乐的表现力,丰富了配器手法,突出了音乐色彩,发展了和声语言;在体裁上也更为多样化,出现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等。不少作品充满着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歌剧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歌剧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以后逐渐在欧洲各地流行。第一部歌剧作品是《达芙尼》。世界上第一次歌剧演出是在1600年,为了祝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佛罗伦萨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玛丽娅·梅德结婚,演出了世界第一部歌剧《伏丽狄西》。

17世纪末,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创立了完整的咏叹调和美声艺术,这种意大利式的歌剧影响达一百年之久。以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各国作曲家根据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特点,将意大利歌剧按本民族方式加以改造。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意大利文原意是美好的歌声,诞生于意大利。早在5世纪时期,罗马教皇在罗马城就已设立了歌唱学校,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基础就确定于此时。17世纪和18世纪,这种唱法流行于意大利,到了19世纪,这种唱法达到完美的程度,至今,仍然被声乐教师和演唱家们推崇为最好的歌唱和歌唱训练方法的一种。

美声唱法是科学而系统的演唱和练声方法。它所要求达到的发声技巧有如下几点:

①掌握好歌唱的呼吸方法,使歌声优美、圆润、持久;②让歌声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得到共振使声音扩大、美化;③美声唱法要求掌握好清晰的吐字和生动的音乐表情。

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声唱法的三大男高音是:刚刚去世的帕瓦罗蒂,以及多明戈和卡雷拉斯。

◎爵士乐

爵士是英文“Jazz”的音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兴起,很快就传播到全世界。音乐源自非洲黑人音乐。音调哀怨,时而深沉,时而激昂;结构简单,可任意反复,允许最大限度的即兴表演。乐器编制多用小号、长号、黑管、萨克斯、两把小提琴、班卓琴、钢琴和特色打击乐组成。

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后来被不少作曲家吸收采用,使许多流行歌曲都带有爵士音乐的特征。

◎摇滚乐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正式命名是1951年,美国克里夫兰电台的一名叫艾伦·弗里德的播音员,在介绍这种节目时,给这种音乐命名为“摇滚乐”,随后迅速地传遍全世界。最初的摇滚乐使用了传统布鲁兹的典型曲式,即每首歌曲通常是三句,每句四小节,伴奏和强弱的固定排列形式是:主和弦、次属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歌曲是多段歌词使用同一曲调的相应次数的反复。伴奏乐器是一架钢琴或吉他,外加低音提琴、鼓,也有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队常用的乐器,演唱风格多用喉音和刺耳的沙声,演唱者可以自由抢板或让板,伴奏的节奏固定不变,给人一种自由多变的感觉。

◎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于17至18世纪。始于海顿,经过莫扎特、贝多芬发展到了顶峰。当时的音乐家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音乐创作上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充满乐观的情绪和向上的奋发精神。这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特色。

维也纳古典乐派讲究结构严谨,崇尚理性,作品气势宏伟。他们创造性地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音乐体裁和形式,诸如:奏鸣曲式、交响乐、室内乐的器乐重奏、协奏曲等等。留下了一大批经典性的音乐作品。时至今日学习音乐的人,还都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学习的楷模和基础。他们的经典性作品,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也有人把19世纪概括为“浪漫主义的世纪”。浪漫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文化艺术界对封建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同时又对法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极为失望,因而失去对社会重大题材的兴趣,他们转向表现个人的感情或是远离现实的幻想,强调个人主观的体验,作品在描绘自然和现实时带有主观色彩的印记。这就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思想特征。作曲家们十分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乐曲的节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声表现手法也扩展了,转调更加频繁,不协和弦与半音的使用常常造成特殊的效果,色彩更加丰富。这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特色。

这一时期,优秀的音乐家人才辈出,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威伯、肖邦、李斯特、瓦格纳等都是不朽的音乐大师。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这个词,源于绘画的一个流派。主张表达直接感受于事物的印象,注重色彩及光线的描绘;尽力抓住事物瞬间的神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尽管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依然统治欧洲乐坛,但音乐家们受印象主义的影响,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旋律偏向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强调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给人一种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以《牧神午后》勇开印象主义的先河。

◎世界十大古典音乐大师

巴赫 德国古典作曲家,音乐之父。他创立了复调的最高形式——赋格,把复调音乐推向一个崭新阶段。

海顿 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

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确立了交响乐的规范,创作了100多首交响曲。他开创了交响曲新的主调音乐风格,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作品约有1500多部,遍及音乐的大部分体裁和形式。特别以歌曲最为著名,共有600多首。歌曲大都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缪勒的诗作为歌词,巧妙地把诗和音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使歌曲这种音乐形式得以完善。

小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作曲家,圆舞曲之王。在施特劳斯的全部创作中(编号作品有479首),大量的是各种舞曲体裁的作品,其中尤以维也纳舞曲的比重为大,艺术上最为成功有127首,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

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大王。李斯特第一次使钢琴发出了类似管弦乐的音响,大大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他把钢琴当作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他的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肖邦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他在音乐上的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肖邦风格”。

肖邦创造了一些具有个性的、全新的写作手法。他使装饰音具有即兴性和变化性,是音乐史上的一大进步。他的作品继承了欧洲音乐创作成果,又形成新的突破,创造了许多新的体裁。肖邦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革命练习曲》、奏鸣曲《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其中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舒曼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在钢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和戏剧音乐方面都有成就。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且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局面。

1804年他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在创作上的成熟。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篇幅巨大,热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非常自由,具有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在此之后,他还创作了大量交响曲,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它们至今仍被认为是音乐宝库中的巅峰性作品。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有600多部作品问世,涉及各种音乐体裁,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歌剧、交响曲和协奏曲。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10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世界十大经典名曲

1.《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王”、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7年的名曲,合唱曲与管弦乐曲的版本并存,乐曲描写了多瑙河的秀丽景色,被誉为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

2.《晨曲》。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写于1901年的小品,与另一首《黄昏之歌》相对应,原曲是为小提琴及钢琴所作。

3.《印度之歌》。由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96的发表的歌剧《萨特阔》中第四场印度商人的唱段改编而来,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旋律而让人难以忘怀。

4.《船歌》,选自《霍夫曼的故事》。法国著名的喜歌剧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原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唱曲,后被改为多种音乐演奏形式,“船歌”又称“威尼斯船歌”,它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的名称。门德尔松及肖邦亦有类似体裁的作品。

5.《闲聊波尔卡》。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波尔卡代表作之一,1858年为其在俄罗斯的演出而专门创作,乐曲生动地描绘了妇女们愉快生活的场景。

6.《伦敦德里小调》。爱尔兰民谣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后由奥地利作曲家克莱斯勒改编成小提琴曲。伦敦德里又叫德里,是爱尔兰岛北部的一座小城。乐曲淳朴动人,充满温馨情调。

7.《威尼斯狂欢节》。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作曲家热南所作,原为长笛曲,其中部分旋律引用了威尼斯的古老民歌。乐曲所描绘的明朗而欢快的节日风景,经曼陀凡尼改编后显得更为栩栩如生了。

8.《罗马之恋》。这是一首以罗马名胜为题材的乐曲,那低缓而略带伤感的旋律表达了游人们对风景名胜依依不舍的心情。乐曲有着意大利通俗歌曲的韵律,使去过罗马的人们对美丽的往事流连不已。

9.《意大利随想曲》。曼陀凡尼乐队的保留曲目,由《塔兰泰拉舞曲》、《我的太阳》、《弗朗西斯卡》、《桑塔露齐亚》、《玛丽亚·玛丽》、《富尼古利·富尼古拉》等六首曲子的主旋律组成,是演奏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10.《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于1830~1835年间创作的音乐曲集《音乐夜宴》中的第八曲,原为女高音独唱曲。

◎世界十大歌剧

1.《浮士德》

古诺(1818~1893年)作曲。剧情大致为: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魔鬼梅菲斯特·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姑娘。浮士德应允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了英俊少年。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抛弃了。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见此情,深感震惊,进入牢房要带她逃走。但垂死的玛格丽特已不认得他。这时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灵魂,而天使引导玛格丽特进入天国的歌声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脱。这部歌剧是古诺的代表作。歌剧的音乐成功地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各种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进行曲》,是瓦伦丁与士兵出征归来时唱的,豪迈雄壮,富于动力和生气,反映了士兵胜利凯旋时的喜悦心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2.《蝴蝶夫人》

普契尼(1858~1924年)作曲。剧情大意为:天真活泼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称“蝴蝶姑娘”,委身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回国,三年之间杳无音信。原来,平克尔顿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于脑后。当他偕美国夫人重登长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儿子后,刎剑自尽。这部歌剧抒情性风格极为强烈,音乐优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纯洁、温柔、深情、忠贞的动人形象。

3.《乡村骑士》

皮埃特罗·玛斯卡尼(1863~1945年)作曲。它描写发生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的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在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小村庄,正与村女桑图扎相爱的退伍兵图里杜和已为人妻的旧情人洛拉旧情复炽。桑图扎发现后,苦苦哀求图里杜回心转意却遭到拒绝,出于嫉妒,桑图扎向洛拉的丈夫阿尔菲奥告发了洛拉的不忠。狂怒之下的阿尔菲奥要与图里杜进行决斗,结果图里杜战败身亡。这部歌剧之所以能风靡一时,并取得跨时代的成就在于它那特别迷人的音乐。音乐与剧中的矛盾冲突巧妙配合,天衣无缝。所有的歌唱部分都继承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优美旋律,整部歌剧在粗犷中兼有清新秀逸,还有多段让人百听不厌的咏叹调和场景片断。

4.《奥赛罗》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居塞比·威尔第作曲(Giuseppe Verdi,1813~1901年)。四幕歌剧《奥赛罗》完成于1887年,同年2月首演于米兰,是威尔第搁笔十几年后又创作的一部令人惊叹的天才作品,是年作者73岁。这部作品的脚本由作曲家兼诗人包依托根据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剪裁写成,在这部歌剧中,威尔第以丰富的音乐形象展现了莎士比亚原著里壮丽动人的故事。《奥赛罗》集中体现了威尔第几十年的歌剧创作经验,他吸取了瓦格纳“音乐剧”的某些创作手法,更加注意发挥乐队的表现功能,使音乐语言与剧情结合得更紧密,从而加强了歌唱的戏剧性。

5.《卡门》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年)是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歌剧《卡门》是他一生创作中最优秀、最伟大的作品。是世界艺术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艺术之作,也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最受欢迎的伟大作品之一。《卡门》塑造了一个有着惊人美貌且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的形象——烟囱女工卡门。她秉承着吉卜赛女郎的一切特质,热情、豪放,随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周围的人。她因打架被捕,守城准将唐何赛疯狂地爱上了她,把她放走了。唐由此成为卡门的情人。可是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艾斯卡米亚,就在卡门为斗牛场的艾斯卡米亚欢呼时,她却倒在了妒火中烧的唐的剑下。

6.《阿依达》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Verdi,1813~1901年),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作曲。《阿依达》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东方传奇,故事发生在埃及法老王时代,当时东北非大陆由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两强对峙,长期以来彼此征战积怨极深。两埃战事又起,埃及大胜,埃塞王败回本国纠集余部又来犯境,埃及王拜青年武士拉达梅斯为帅,统军迎击,此时的拉达梅斯正与沦为埃及公主安涅丽丝女奴的埃塞王爱女阿依达悄悄相爱,拉达梅斯出征后大获全胜并将埃塞王生擒。此时对拉达梅斯暗恋已久的安涅丽丝觉察了他与女奴的爱情,不禁妒火中烧,设计套出阿依达对拉达梅斯的真情。为嘉奖其战功,埃及王将安涅丽丝公主许配给他,使拉达梅斯陷入极度痛苦。为免两国长期交恶,他私放阿依达父女出逃,不料被暗中监视的安涅丽丝发觉,遂以叛国罪将其未婚夫打入死囚。行刑之期渐近,阿依达不愿独自偷生,悄悄潜入死牢,一对恋人怀着对爱情的美丽憧憬,安然就戳。

7.《图兰多》

普切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年)作曲,美丽的中国公主图兰多为每一位求婚者留下三道谜语,猜中者方可成为驸马,猜不中者则被处死。鞑靼王子卡拉夫不听已被废黜的父王铁穆尔和被贬女奴柳儿的劝阻,不顾宫廷三丑臣的警告,毅然隐姓埋名,击锣接受考验。当他猜中谜语后,骄傲的图兰多仍不肯嫁他。卡拉夫提出,如果天亮之前公主能猜出他的名字,他甘愿受死,否则就该下嫁于他。几经周折,公主的心被卡拉夫的真情融化,终于在天亮时向父皇宣布:他的名字叫爱情。

8.《托斯卡》

根据法国维多利安·萨尔杜的剧本改编,由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贾科萨作词。剧情大意是警察总监以处死马里奥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歌剧女演员托斯卡为救恋人、罗马画家马里奥·卡伐拉多西,假意应允。骗到警察总监签发的离境通行证后,托斯卡刺死了警察总监,但她亦被警察总监“假处死”的花招所骗,马里奥被真的处决了。托斯卡因刺死总监之事暴露,最终跳墙自杀。剧中的音乐感情强烈、粗犷,许多戏剧性场面的音乐效果极为强烈,从而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力手段。

9.《艺术家的生涯》

亦称《波西米亚人》、《绣花女》。根据法国亨利·谬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改编,由意大利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年)作曲,意大利裘塞佩·贾科萨、路易基·伊利卡作词,剧情大意为:生活贫困的穷诗人鲁道尔夫巧遇绣花女咪咪,一见钟情。后来,两人的爱情濒于破裂。咪咪生了严重的肺病,和鲁道尔夫见最后一面时,又重新和好,并计划着将来的一切。咪咪终于病重死去,鲁道尔夫悲痛欲绝。这部歌剧的音乐新颖而富有魅力,经受了时间的反复考验,至今仍然百看不厌,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剧。

10.《茶花女》

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剧本《茶花女》改编,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剧情描述了薇奥莱塔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奥莱塔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而当众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奥莱塔终于承受不了这一致命的打击而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世界流行音乐十大流派

1.乡村音乐:起源于美国西海岸,歌唱时只有吉他伴奏,曲调抒情。

2.迪斯科:传统摇摆音乐中加上了强烈的节奏鼓。

3.爵士摇摆乐:在传统的爵士乐基础上加上较和谐的配器。

4.黑人音乐:取材于黑人歌乐,节奏较强。

5.滚石音乐:音乐飘忽,节奏感强。

6.歌妓音乐:演唱时不加任何修饰,有时近乎干喊。

7.莱卡音乐:受牙买加传统民族音乐节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8.颓废派摇滚乐:曲调怪诞做作,20世纪70年代初风行一时。

9.进步音乐:带有摇滚色彩,音响效果较好。

10.通俗流行音乐:集各流派之大咸,曲调非常朴实。

◎世界十大交响乐团

1.柏林爱乐乐团:1882年创建于柏林,由克林特沃特担任首席指挥。1955年后,由“当代指挥界之王”卡拉扬担任首席音乐指导和终身指挥。

2.维也纳爱乐乐团:1842年创建于维也纳。现在,它以“维也纳国立歌剧乐团”的名义演出。

3.芝加哥交响乐团:1891年创建于芝加哥,首任指挥为马斯坦。

4.波士顿交响乐团:1881年创建于波士顿,首席指挥是霍舍尔。1973年之后,日本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担任音乐指挥与常任指挥。

5.费城管弦乐团:1900年创建于费城,首任指挥是谢尔。

6.克利夫兰管弦乐团:1872年成立于克利夫兰,首席指挥是索科洛夫。

7.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1888年创建于阿姆斯特丹,隶属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首席指挥是柯斯。

8.巴黎管弦乐团:1967年创建于巴黎,由1828年成立的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改组而成,首任指挥是明希。

9.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1548年创建于德累斯顿。这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

10.列宁格勒国立爱乐乐团:原为1772年创建的圣彼得堡音乐协会管弦乐团。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于1927年设立,原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每年在洛杉矶举行一次评奖活动。

金像奖的评选要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人提名,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哪一部影片获奖。

◎电影王国好莱坞

好莱坞是著名的电影名城。这里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适宜,一百多年前,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加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他们买下一块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为纪念家乡,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 Wood)。后来这里开发成“冬青树林”市。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一位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后来,好莱坞终于变成了尽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戏剧中心百老汇

美国的“百老汇”(Broadway)原来是纽约市内二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演出歌剧、舞剧、话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美国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剧团经常在此进行演出,于是“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

◎世界著名歌剧院

1.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位于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以演奏第一流的歌剧和举办最隆重的礼节盛会而闻名于世。

2.巴黎国立歌剧院

位于巴黎奥斯曼大街上,剧场有2167个座位,面积为世界之最,占地11万平方米,演出舞剧、抒情歌剧及交响乐。

3.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该剧院有七层看台,总面积有三个网球场大,是世界上看台最多的国家一级歌剧院。

4.悉尼歌剧院

坐落于澳大利亚悉尼这座港口城市,由十多幢扬帆式建筑物组成。

5.科隆歌剧院

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舞台宽36米,长34.5米,舞台空间面积为世界之最。

◎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古典音乐家、华尔兹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乐曲。它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高度艺术性。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消沉的空气笼罩着维也纳。为了扭转市民们低沉的情绪,施特劳斯创作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

它原是一首合唱曲,后来由约翰·施特劳斯改编成管弦乐曲。这首圆舞曲表现出来对维也纳人民和故乡的深厚情意。它的旋律特别优美、健康乐观,所以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啊,我的太阳》

《啊,我的太阳》是一支意大利歌曲,它是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由卡普鲁作词、谱曲。这首歌曲前半部分以中音区曲调,赞美灿烂的阳光和蓝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以高音区的热情奔放,把爱人的笑容比喻为“我的太阳”,倾诉对心爱的人的爱慕之情。其中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中出现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更使音乐色彩一新,深情感人。

◎离别时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一首苏格兰民歌,初见于1788年,是苏格兰诗人彭斯从一个老人那里记录下来的。1794年出版时,词曲均有所改动。这首歌在全英国早已成为亲朋好友离别时的仪式歌曲。由于它曲调深情感人,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

◎美妙的《月光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一首著名钢琴曲。关于它,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在一个美丽的月夜,贝多芬散步郊外,听到从一农舍中传出琴声,原来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在弹奏他的《F大调奏鸣曲》。贝多芬深为感动,特地为她演奏一曲。这时,月光从窗外投射进来,室内犹如披上了银色轻纱。贝多芬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月光”奏鸣曲。

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这首曲子写于1801年。当时音乐家恋爱失败,加上耳疾,使他在这首作品中反映了痛苦失望的情绪。

◎使人陶醉的《卡门》

《卡门》原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一部小说,后来被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成四幕歌剧。成为歌剧群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比才最后的、最成功的一部歌剧。它甚至比作者比才的名字还要响亮。

《卡门》首次公演时,曾遭到上层社会的冷眼。《卡门》演出了3个月后,1875年6月,比才这位音乐界的天才就默默无闻地与世长辞了。比才死时只有37岁。《卡门》后来所获得的伟大成功,连它的作者比才本人都不知道。1876年秋天《卡门》在维也纳上演大获成功,自此它一直深受广大歌剧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英雄主义的不朽作品——《英雄》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是作者一生中,也是交响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展现了作者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

该曲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通过乐曲反映了英雄的性格及战斗业绩。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描写了英雄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人们在葬礼上追忆英雄、泣不成声的悲壮场面。

第三乐章“协奏曲”,音乐充满活力,表现了人们前仆后继地进行斗争的英勇顽强精神。

第四乐章“主题变奏曲”,表现了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

◎芭蕾

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最初源于古拉丁语Ballo,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它是以跳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戏剧、音乐、美术等要素来揭示主题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种类。

古希腊戏剧中,诗、歌、舞是融为一体的,歌队合唱时往往随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13、14世纪,意大利的Ballate实际上是一种民间歌舞。至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舞剧的雏形——宫廷芭蕾,演员和观众仅限于贵族。1489年,意大利人贝尔贡泽奥·博塔取希腊神话题材编排的《奥尔菲》,可算是第一部真正的宫廷芭蕾。后来,这种供宴会娱乐用的芭蕾传入法国宫廷,盛行了近百年。

17世纪中期开始设立舞蹈学院,后来又把芭蕾演出引入了剧场,引起了舞蹈技术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演员站立的姿势越来越外开,确定了脚的五种基本位置,成为发展芭蕾舞技术的基础。

18世纪的芭蕾大师诺韦尔(1727~1810年)提出“情节芭蕾”的主张,强调舞蹈不只是形体的技巧,而应属于戏剧表现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掀起了芭蕾的革新运动。经过一系列改革,使芭蕾与歌剧分离,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剧场艺术。

19世纪以后,技术有了变化,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脚尖舞鞋用脚趾尖端跳舞,被称为“脚尖舞”。

20世纪创作的芭蕾作品,大都突破了规范和程式的严格限制,出现了现代芭蕾。

◎世界三大古典舞剧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在古典芭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天鹅湖》为4幕芭蕾舞剧。由柴可夫斯基作曲。剧情描写了王子齐格弗里德与被魔法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爱情故事。

《睡美人》柴可夫斯基完成于1889年,是三幕芭蕾舞剧。全剧共有61段音乐,作者曾亲自将剧中的五个精彩片段改编为一套组曲,称为《睡美人》组曲。原剧为一出童话剧,根据法国作家贝洛的作品《林中睡美人》改编。在芭蕾舞剧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传统的古典舞剧引向了高峰。

《胡桃夹子》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892年创作的两幕三场芭蕾舞剧。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剧情是: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支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支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并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王子又把她带到糖果王国,受到糖果仙子的热烈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欢乐。这部芭蕾舞剧被称为百年不衰的“圣诞芭蕾”,是世界各著名芭蕾舞团的经典剧目。

◎现代舞

现代舞是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现代舞追求自由,崇尚创新,改变了古典芭蕾及其神灵仙女一统天下的局面。它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将舞蹈艺术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旺盛的生命力踏遍了全世界。

早期现代舞是浪漫主义的产物。浪漫主义反对古典,崇尚创新,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在舞蹈界,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首先起来反对古典芭蕾,她的自由舞蹈为人们所接受,很快影响到了欧洲。自由舞在后来被称作现代舞。

现代舞强调创造性,舞蹈家们纷纷离开自己原有的团体,独立地去探索现代舞的新途径。

现代舞是现代社会科学进步、民主思想和自由氛围的丰硕成果,它反对传统观念在艺术上的统治,总是保持着活跃易变的特性,不断地变化、发展。

◎优美的华尔兹

华尔兹是英文Waltz的音译,华尔兹舞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圆舞”,意思就是旋转,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农民舞蹈“连得勒”。华尔兹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后,希望摆脱传统清规戒律的桎梏,追求新生事物,因此华尔兹舞虽然在出现之初遭到了传统卫道士的反对,但在17世纪末在维也纳宫廷里开始出现,而后,施特劳斯父子的圆舞曲更使华尔兹光华四射,很快,华尔兹便跨越国界,传到了许多国家,成为走红世界的“舞厅之后”。后来美国人又推出了“波士顿华尔兹”,它的动作较慢,舞步长而滑动,讲究的不是连续旋转而是波浪起伏,这样,就产生了华尔兹的两种变体,即动作迅速、像旋风般旋转的维也纳华尔兹(俗称快三)和滑动流畅、身体倾斜优雅的波士顿华尔兹(俗称慢三)。

◎别具风情的拉丁舞

探戈最早出现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下层酒吧里,是一种庶民的舞蹈。由于它的舞步新颖大胆,变化多端,很快便得到上层社会的厚爱。1902年探戈第一次被豪门世家的舞会所接受,从此风靡开来。

桑巴舞起初是黑人奴隶在节日或狂欢节跳的舞蹈,后来多次出现在好莱坞的歌舞片中,因此而流传开来。其主要特征是随着节拍作出不停顿的前后摇摆晃动。不过难度较大,从来都不曾是大众普及的舞厅舞。

恰恰舞在西印度群岛有一种果荚时常发出咔嗒咔嗒声的树,当地人就把它当做乐队演奏的打击乐器,并管它叫“恰恰”,恰恰舞就是在这种音乐伴奏下跳的舞。恰恰舞的舞者作三道弯的臀部波动,它舒缓惬意,舞步简单,一直深受现代人喜爱。

◎现代舞蹈之母

现代舞蹈之母是对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誉称。邓肯是现代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舞蹈家。天性热情奔放的邓肯改变了舞蹈的概念,创立了现代自由舞蹈。她抛弃了芭蕾舞中那种又短又硬的舞裙和紧挤双脚的舞鞋,而是赤裸着双脚,穿上古希腊式的单薄的宽袍,展示优美自然的舞姿。她的舞蹈和传统的舞蹈最大的不同是,舞蹈者不受剧情和音乐的限制,而是按照舞蹈者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自由随意的动作,尽力表达音乐的深刻含义,从而赋予舞蹈以全新的意义,给当时的艺术界和观众以巨大冲击,开世界现代舞之先河。由于邓肯第一个打开了古典芭蕾的禁宫,创立了一种动作自然、形式活泼的自由舞蹈,故被称为“现代舞蹈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