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的时候,笔者偶然在某媒体上听到这样一句话:之所以房子盖好了卖不出去,是因为老百姓有钱不愿意花,就知道在银行里存着,他们的消费观念太落后了。就在那一天,与我一起听到这句话的还有我的母亲。她老人家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别胡说了,谁不愿意花钱啊!”
我的母亲文化水平很低,小学三年级后就不上了,所以说的话有点儿糙。但是话虽然糙,却表明了她是很不赞同某媒体的那句话的。于是问题就出来了,我该相信谁的?据说某媒体讲的那句话可是某著名专家的观点,而且还有相当一些同样著名的专家表示赞同。“专家”的称谓相对于我这样的小百姓来讲就已经够大了,再加上“著名”两个字,那我简直就敬若神明了,按理说我是应该相信专家的话的!可是我又忽然想到地方电视台里每天在大量播放的各种奇怪产品的广告中,也是有著名专家出现的,说得也都是很“专家”的话,告诉我们某产品如何如何好得不得了。我记得我有个朋友就是在看了这样的广告之后多次购买了他们的产品,然而极其不见效。
于是我有点儿含糊了。可我的母亲,一个家庭妇女,而且还是一个小学三年级水平的家庭妇女,她说的话就可信吗?而我又转念一想,母亲是从来就没有骗过我的,冲这一点,看来我还是应该相信她。最后我终于有了立场,相信了我母亲的观点:他们是胡说的!
既然我相信了他们是在胡说,那我就得找出用以说明我们不是胡说的证据来。于是我又问我的母亲,他们说得怎么不对了?没想到我的母亲很是义愤填膺地说:“什么叫有钱不愿意花?谁有钱不愿意花呀?老百姓是有钱也不敢花!”我有点明白了,又继续追问:“为什么有钱也不敢花呢?”
我的母亲连想都没想,就迫不及待地说:“谁家不得留点保命、救急的钱呢!你看看现在,就光吃饭得多少钱?煤气费、电费、物业费、暖气费又得多少钱?一个孩子上学得多少钱呢?孩子大了该娶媳妇了得多少钱?看个病又得多少钱?光看个感冒就得一两百元,就甭提大病了!这都是最基本的、不能不想的花销吧?一个普通家庭能有多少钱?都拿出来买房?一套房好几十万,有多少人买得起啊?”我刚要插话,母亲又补了一句:“现在就连家里死个人都快死不起了!”我知道我的问题已经快把母亲的牢骚勾起来了。关于这方面的牢骚我知道母亲会越说越觉得可气的,而且是真的会生气!我于是离开了母亲,回到自己的房间。
其时已经入夜。
我打开台灯,从烟盒里取一支烟点上,走到窗前。窗外已是万家灯火,远方的霓虹闪着各色的光,点缀着本是虚无的夜晚。我扫视着每一个亮灯的窗口,知道里面的就是所谓芸芸众生。母亲的话还在耳边,我于是展开了联想。
目前,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却好像四块巨石一样压在中国老百姓的肩上,让他们想挺直腰身却又总是欲罢不能。“教育是立国之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搞好基础教育,振兴中华民族”等光鲜亮丽、关乎荣辱的字眼总是被静静地树立在极其醒目的地方,以一种威严的姿势面向每一个走过看到的人,让你感到它是那样的迫切与需要。而现实中想要上学却上不起学的、上了学却因为高额的费用而辍学的、为了上学而让家里负债的等等同样醒目的事实也一样与那些鲜明的口号摆在一起,以同样威严的姿势面向着每一个人,让你同样感到迫切与需要。
看过这样一份报道,说是一位母亲为了培养上大学的孩子,含辛茹苦地以捡垃圾卖废品为经济来源,供孩子念书。其间的辛苦我无法以文字描述,但是应该没有专家来埋怨她总是把钱用在孩子上学而不去买房、消费观念如何落后的吧?学校呢?在大城市,养活一个孩子一直到上完大学平均要40万元,如果他(她)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呢?如果他(她)结婚要买房呢?到我们老了,要赶上通货膨胀呢?别忘了20年前一根冰棍才3分钱,现在是1元钱,长了近33倍。
说到我们现在的医疗,费用之高、看病之难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倒数第四。过去,老百姓常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那么现在的医院呢?我的一个邻居,丈夫在去年因为心脏病突发住进医院,进行“搭桥”手术。手术的结果很是成功,而术后的费用又差点儿把妻子急成心脏病。八万多,对于两人来说不堪重负!孩子还在上学,妻子早几年就已经被单位“买断工龄”,丈夫是当年的返城知青,一直也没有正式的工作单位。无奈之下一家人将房子卖了(买房的钱是拆迁时的补偿款),手术费是交上了,命也保住了,可是家没有了。
写到这里我想我是应该找到了“我们是不胡说的”证据了吧。我们目前不光只是需要房子,我们还需要看病和学习,我们还需要很多很多。我们不是有钱不愿意花的落后的人,我们根本也没有多少钱,那种随意消费的进步的方式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遥远的梦。所以无论再有多么著名的专家说再多的著名的话,我们也还是不会买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买不起。而我们在银行里的那点可怜的积蓄却差不多已经等同于我们的生命了,拿命去换房,换来了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