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变通: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10801000000006

第6章 职场变通:变通者的职业生涯更通畅

“朝九晚五”式的规章似乎界定了工作的一成不变,于是,很多人在按部就班中蹉跎岁月,误了自己,工作也毫无起色。其实,职业生涯更要融入变通的思维,它不仅是为了提升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快乐自己。变通不仅可以克服工作本身的困难,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巧妙地与同事、上级、下属打成一片,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秀的职业人必善于变通

在工作中融入变通的思维,加入自己的创意,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

人们常说:“一件事需要三分的苦干加七分的巧干才能完美。”意思就是说,在工作中要注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巧妙的方法化解困难胜于一味蛮干。善于变通的员工接到工作任务后并不是立即去操作,而是仔细思考,努力寻找一种全新的、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一家大型广告公司招聘高级广告设计师,面试的题目没有主题和内容的限制,只是要求每个应聘者在一张白纸上设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做完之后,要把自己的方案扔到窗外。如果谁的方案最先设计完成,并且第一个被路人捡起来看,谁就会被录用。

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他们或描绘着精美的图案,或设计打动人心的广告语,有的人甚至费尽心思,画出诱人的裸体美女图。

就在其他人正手忙脚乱的时候,有一个设计师非常迅速、非常从容地把自己的方案扔到了窗外,并引起路人的哄抢。

他的方案是什么呢?原来,他只是在那张白纸上贴上了一张面值100美元的钞票,其他的什么也没画。就在其他人还在于奔命的时候,他已经稳坐钓鱼台了。

同样是在工作,有些人只懂勤勤恳恳、循规蹈矩,终其一生成就也不大;而聪明的人却在努力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才智的作用,将工作做到最完美。就像故事中的那个设计师,付出最少的“苦力”,却换来了最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工作很难找。要想在严重的就业压力下顺利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变通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下面一个叫肯特的年轻人的灵活变通求职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肯特从西部工程学院结业之后,决定利用他所学到的商业技巧推销他的专长。他先选定了适合自己的职务及希望的待遇,然后在广告费用符合预算的情况下,刊登了以下内容的广告:

“工程界最具实力的主管先生:你是否愿意让一个电机系毕业生,以不支薪的方式工作一个月,用以表现他的能力?我是电机系毕业的高才生,对公司非常忠诚,做事可靠、有耐心、平易近人,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我充满热诚,而且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自己。”

广告刊登之后,肯特收到了数百封的回函。美国钢铁公司的一位主管写信给他:“下星期三到纽约总公司来找我。如果你真的那么优秀,可以一块儿把行李带来,准备和我一起到工厂上班。”

肯特的求职方法很特别,很引人注目。工作一个月不支薪,很容易让企业主管心动,因为他证明自己有实力,愿意先在工作上付出,然后才谈到报酬。他所列出的个人特质并不夸大其词,只是告诉未来的雇主,希望能给他一个月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肯特见到钢铁公司的主管之后,立刻递上一份已打印好的资料,非常详细地介绍自己,包括教育背景、籍贯、嗜好、经历等个人资料,还附了一张近照及一份咨询人的名单。本来,对于肯特的别出心裁,钢铁公司的领导就比较满意,如今又见肯特准备如此充分,更加中意。

很快,肯特就向钢铁公司印证了自己的实力,一个月后,他不需要再免费工作,他的薪水已经达到了他的预期。虽然别的公司提供更高的薪水,肯特仍然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他清楚领导对他的信赖可以使他有更多的晋升机会。

肯特清楚地知道:只有先有一个平台,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别人才会知道你的能力和才华,只要真有能力就不怕无用武之地。他看透了问题的实质,所以,在方式和手段上就不会受到原来规范的约束,他的变通把他一步推上了成功之路。

职场如同战场,各路英雄豪杰熙熙攘攘,硝烟弥漫,战马嘶鸣,没有实力,很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战场上生存下去,同时,没有一定的变通思维,也很难在这战场上脱颖而出。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变通。变通是天地间最大的智慧,是在职场中取得成功的法宝,是优秀的职业人必备的能力。

工作要讲究张弛之道

会工作的人张弛有道、劳逸有度,就像是能伸能缩的弹簧,一切都在自如之中。

身处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每一位职场人士都像上紧发条的钟表,一刻也不得安宁。这种勤奋的作风令人敬佩,但是应该记住:弦绷得太紧,会断的。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注意工作中的调节与休息,不但于健康有益,对事业也大有好处。

有很多职场中人,为了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永远独占鳌头,他们强迫自己无休止地工作,他们对工作沉迷上瘾,就像酒鬼对酒精沉迷上瘾一样。这就是人称“工作狂”的一群人。他们拒绝休假,公文包里塞满了要办的公文。谁要让他们停下来休息片刻,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在毁灭自己的生命。

这种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不敢浪费一分钟,力图把自己的时间、空间填得满满的,整日忙来忙去,似乎永远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即使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们也会去找些事情来做,哪怕那件事情毫无价值可言,甚至梦里也还在工作,工作……他们已经习惯了工作的氛围,不再适应空闲的情境。

在总的工作数量上,他们绝对可以向别人炫耀,他可以对青年们倚老卖老:“小伙子,别以为你做的事情很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然而,在工作质量上,有时候,他们却难以启齿,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完全和他们的付出对等。从工作效率上来讲,他们单位时间做出的事情也并不比别人多多少,甚至更少、更差。

与此同时,他们的健康状况也让人堪忧,不停的劳作损害了他们的器官,腐蚀着他们的神经,30岁的年龄,他们已经垂垂老矣。

人不是铁铸的,精力有限,超过了限量,身体各方面功能便受到挑战和压迫。长期如此,便“积劳成疾”了。就是机器还有个停机保养的时间,何况人呢?

勤劳什么时候都是美德。然而,勤劳不等于无限制地苦作。古人尚且明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现代社会,一切都复杂多变,就不应该以“勤劳”二字概括职场生涯的全部了。若一天到晚死命地工作,往往会因为工作而工作,只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到头来却忘了工作本身的意义和工作以外的生活。

确实,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为此而牺牲了健康和家庭,也是令人遗憾的。

成功的职场人士各有各的休息和保持健康的方法。

旧金山全美公司的董事长约翰·贝克每天坚持晨泳和晚泳,还经常抽空去滑雪、钓鱼、越野以及打网球;包登公司的总裁尤金·苏利文养成每天走过20条街去他的办公室的习惯;联合化学公司董事长约翰·康诺尔偏爱原地慢跑,一直保持着标准体重。

其实,每一位职场人士都可以像他们一样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通过一些低强度但又十分有效的运动方式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锐的思维。

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会合理安排时间,注意有张有弛,也注意给自己留出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

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呢?一个重要方法是,“班上事,班上毕”。除非有紧急的事务,不然,享有一段舒适的晚间休息时间和一晚上与家人同乐的美好时光,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工作上讲究张弛有道,并不是我们可以任意而为,对自己没有了任何约束,而是强调一个“度”。人生短促,不过百年,与浩瀚宇宙相比,犹如转瞬即逝的流星。要想在这短暂的岁月中做出不凡的成绩,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时间效率,增加生命的内涵。

抓住机会展示自己

金子如果被一层黑铁包裹着,别人就永远看不到它的光芒,也永远不会了解它的价值。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一辈子遇不到一个伯乐,不是一辈子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吗?所以,在这个人人争夺生存空间的社会,你不要指望别人给你机会,要主动站到台前亮相,把自己最闪光的地方展现出来,然后你才有成功的机会。

韩信初为刘邦做事时,只是一个芥毫小官。他志存高远,总希望上面有人发现自己的才干,但是他从没考虑如何表现自己,结果一直怀才不遇、沉沦潦倒。他郁郁不乐,惆怅满腹,也没有干出什么成绩,更谈不上名气。

对前途灰心丧气的韩信伙同一些人当了逃兵,被抓住后,依律当斩。临刑之时,排在韩信前面的13人都一个接一个地被砍了头。眼看就要轮到韩信了,小命就要不保了,韩信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他高扬起头来,圆睁二目,面对监斩官夏侯婴大声呼喊:“汉王不是想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还要白白地杀掉英雄豪杰之士!”

夏侯婴惊讶不已,这句话点中了刘邦的全部政治企图,可谓一语中的。夏侯婴仔细地打量韩信一番,他发现此人相貌奇伟,仪表堂堂,像个英雄人物,于是将他释放。在交谈中,夏侯婴发现韩信非同一般,确实志大才高,便把他推荐给了刘邦。从此韩信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并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假如没有临刑前的那一句呼喊,也许韩信早已经成为刀下之鬼了,如入水的落叶一般,连个声音也来不及发出就被卷走了。当今的职场里,也不乏不能展现自己的人,他们喜欢埋头苦干,却不敢抬头看一看,没有想过要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优势。

当然,有一些人是毫无优势可言,可是也有一些人自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当碌碌无为一生后,却埋怨世上的伯乐太少,没能发现自己,无奈只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你认为自己是千里马,那么为什么不主动去找伯乐推销自己呢?

台湾作家黄明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做完蛋糕要记住裱花。有很多做好的蛋糕,因为看起来不够漂亮,所以卖不出去。但是在上面涂满奶油,裱上美丽的花朵,人们自然就会喜欢来买。”一个人要想得到重用,就要把“亮点”呈示出来,让人留意并动心。

李丽芬在新公司工作约两个月了,虽然勤勤恳恳,而且也有所进步,只是一直没有出什么成绩。这天早晨,公司的副总找她谈话,言明让她改进工作方法,尽快做出成绩。

当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收到了一份传真,传真上说,她花了两个星期争取的一笔业务成交了。她叹了口气,说要是传真早5分钟来就好了,她对副总就有的说了。

她的同事,也是好友王明远建议她赶紧去副总办公室报喜。起初她并不愿意这样做,她说这太不矜持了,说写个便条就可以了。王明远生气地说道:“要什么矜持?如果你不趁热打铁,显示你的能力,很可能你就过不了试用期了。不过要假装不经意地提起这个巧合,你最好说:‘我们刚谈完,我就成交了这笔生意!’”

她按着同事的说法做了,结果副总非常高兴,建议她告诉公司的公关部门,好让公司同仁知道这笔进账。

霍伊拉说:“如果你具有优异的才能,而没有把它表现在外,这就如同把货物藏于仓库的商人,顾客不知道你的货色,如何叫他掏腰包?”

在职场中打拼的每个人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每个人都是想要达到主顾的青睐的,这就首先需要主顾看见你的闪光点和你的与众不同,他们才会在你的跟前留步并且关注你。

所以,一个人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则必须引起这个世界的瞩目,一定要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通过最精彩的方式亮出来,及时而适时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人看见,让人喜爱,并愿意付出相当价值来获得。这样一来,相信惊人的勇气和不屈的信念加上与众不同的优势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幸运,你的人生之路就取得最初的成功了!

让你的成绩看得见

给自己创造机会,让老板看见你努力工作,这样你的工作才能表里如一,才会让人认可。

中国人爱把“含而不露”看作一种美德,一个人的优点、成绩和才能,只能由别人来发现,而不能由自己来说出。尽管做出许多成绩,有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华,也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如果有谁锋芒太露,就容易招来非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枪打出头鸟”,因此,“毛遂自荐”的故事听起来总不如“三顾茅庐”那样入耳。勇于表现自己才华的人也总不如“谦谦君子”那样受到欢迎。其实,我们不必非要说出成绩,但一定要让自己的成绩看得见。这也是一种变通,一种显而不露的智慧。

我们可以看到,精明的企业家招聘员工,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看其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要看其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我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如实反映,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容易使你得到机会,因为领导者需要的是看得见的价值。

最吃亏的是那些“只埋头耕作,不寻求收获”的人。他们以为,只要努力工作,自然会有好的结果。殊不知,埋头苦干的结果,苦劳全是他们的,功劳却成了别人的。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的成绩需要表现出来,只有表现,才会为他人所知,知道的人多了,为你提供的机遇也就多起来。古时候,那些隐士如果是真“隐”的话,谁能知道他们的才能呢?可见,他们也是不失时机地在展露才能,因此,才能被人知晓,受人赏识,进而可能受到举荐。现在的职场,更需要把自己的成绩表现出来,否则可能就要遭遇淘汰。相反,如果你适时地展示你的成绩,在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

李云是某时尚摄影机构的摄影师。在这之前,公司的首席摄影师是任峰,任峰可以说是老总心目中的“台柱子”。李云到公司后,主要负责一些比较琐细的摄影任务,难度比较高、比较艰巨的任务仍然由任峰完成。一次,当地一家四星级酒店让他们拍摄菜品广告。按照惯例,任峰背着相机前往酒店拍摄。由于任峰使用数码相机时对光线把握出现偏差,一直都拍不出满意的照片,酒店方面颇有微词。眼看生意就要黄了,李云临危受命接下了拍摄的任务,并且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大大地“秀”了一把。

这件事后,李云渐渐成了公司主要拍摄任务的执行者。不久,任峰辞职走人,首席摄影师的位置也就由李云来担任了。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抢功绝对不是上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该展露自己的成绩,毕竟那和自己的前途直接挂钩,相反,只有会临场“作秀”,好好地表现自己,才有可能会被上司或者是别人发现你的才能,才有可能受到重用,一匹千里马才会被发现。时刻准备着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适时展现自己的能力,必然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自己的成功加快前进的脚步。

“羞答答的玫瑰”虽然静悄悄地开,但却不忘展现其诱人的芳香和艳丽的花瓣,所以,才能够广受欢迎;“桃李虽不言”,但因为硕果累累挂于枝头,故能“下自成蹊”。我们可以静静地工作,但不能让你的成绩也“杳然无音”。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会很快贬值。错过了时机,知识、技能都会过时。如果一个人不能大胆地、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总是“藏而不露”,那就会贻误时机。等到有一天别人终于发现你时,也许你的知识和特长已经成为无用之物。在知识骤增的今天,不管你怎样“学富五车”,也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优势,能不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获得施展的舞台,将成为决定你人生成败的关键。

而且,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你若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表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有谁还愿意放着明摆的别的能人不用,花时间来考察了解你呢?既然存在着竞争,对于机会,别人就不会同你谦让。一旦你失去被选择的机会,别人就会捷足先登,你只好自叹不如了。

方圆之中更好地与领导相处

与领导相处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精华就在于巧妙方圆、融通机变。

变通需要方圆,方圆里有变通。与领导相处,需要变通之术,更需要方圆之法。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圆”,圆融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有一句玩笑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煮粥。领导作为你前途的一个把握者,可能载你“平步青云”,也可能把你煮了做汤喝,所以,与领导相处,需要变通之术和方圆之法。既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又要能和他和谐相处,避免产生矛盾。在很多时候,面对领导,你需要正直,需要讲真话,但说出真相也要圆滑。有时,太直白也会引起严重的问题。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清朝的纪晓岚曾经做过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他正是极擅长于随机应变,才能游刃于皇宫内外。

有一天,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纪晓岚也又一次以巧妙的应变能力为自己免去一难。

纪晓岚可算是一个有本事之人了吧,他的巧变之功更是不得不让人佩服。所以,越是有本事的人,需要面对的人或事就越多,就更需要灵活运用巧变之功了。

此外,在与领导相处时,一个善于变通的人应该懂得收敛自己身上的棱角和锋芒,也应该懂得摆正自己的良知和责任。

某公司的经理非常喜欢玩国际象棋,没事的时候,他也常常同员工切磋,业务部的主管汉森也是个高手。两人对弈,难分伯仲。

这一天,经理又与汉森对弈,汉森的棋艺大有长进,走出了许多新花招,经理招架不住,连败两局。

汉森这个人不懂得逢迎和讨好,喜欢炫耀和逞强,把最近学的花样一股脑儿地都用上了,结果经理被打得落花流水,大失颜面。想想汉森平素直言直语,似乎也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有心灭灭他的威风。

怒火难平,经理立刻打电话给人事部的霍夫,说汉森这个人过于骄傲,不适合继续在公司里,让他尽快找一个理由,把汉森炒掉。霍夫平时也和经理一起下棋,知道他经不起输,估摸着事情由此而来。霍夫没有表示出自己内心的反对,只是点了点头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周末过去了,经理自己也觉得自己的这个做法甚是无理,便对霍夫说:“汉森的事你处理得怎么样了?”

“哦!最近员工培训的事有点忙,如果你确定那样做对公司有好处,我会尽快办……”

经理正好顺水推舟,作罢了事。为了使这种惊险不再次出现,霍夫还是婉转地提醒汉森说:“下次,你别把经理的‘老帅’逼得太惨,要是惹恼了他,他也会逼你的,毕竟他是我们的‘帅’呢!”

一句玩笑话,汉森知道了其中的意味。从那以后,经理觉得霍夫善解人意,而汉森也认为霍夫很够朋友,都很信任他。

假使霍夫真的按经理起初的吩咐去做,把汉森炒了,恐怕经理日后也会迁怒于霍夫。霍夫一不直接反对,二冷静拖延,三婉转提醒,这就是变通之术,这样才没有让经理在一时冲动之中出错,同时又委婉含蓄地让汉森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给上司和同事都留下了好印象,赢得了好人缘,真是一举三得。

领导喜欢实干的人,然而却不喜欢直言不讳的人;领导喜欢提出意见改进工作的人,然而不喜欢指责自己不是的人;领导喜欢能担当重任的人,然而不喜欢耀武扬威,盛气凌人的人……在与领导相处时,巧施方圆才是上策。

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既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又不触犯别人的想法,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还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和感激,总的说来,这都得益于“外圆内方”的交际技巧。

同事相处要把握分寸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是职场成功的必要条件。

职场上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取得的业绩上,同样表现在和同事的关系上。然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和同事相处。关系太远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误解,认定你是在搞职场政治。所以说,只有和同事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宽严得宜,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

其实,首先应该区别对待,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事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多数人我们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但对于个别人还是需要变通待之的。

公事上,若他们是你的直辖下属,谨记大公无私的原则就是,对他们采取一贯的态度,奖罚分明,切莫有“算了吧,大家同入公司,一起共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想法。凡事都要讲规则,这样对人对己都好。因此,只要态度诚恳,就不必怕对方非议。私底下,还要保持你们固有的关系,投缘,就当朋友一般看待;不投缘,也不必刻意去改善。

假如有几位跟你一同起步的同事,限于能力和机遇,在公司里并没有你成长得快。因此,在大家相处之时,你总觉得不太自然,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其实,这完全是心理作祟,你是怕过于随和,怕有不够成熟之嫌,过于高傲,又怕招来“一朝得志,不可一世”的批评。只要能把这些心理包袱抛掉,一切就应付自如了。

灵活变通的处事方式会为自己明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给同事留余地。

给别人留余地,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万不可逼人于死地,迫使别人做出极端的反抗,对彼此都不利。给别人留余地的同时,自己也有了余地,让自己有进有退,以便日后能更灵活地处理工作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给别人留一点余地,还能少树敌,或化敌为友,这样就可以避免事业功败垂成,阴沟里翻船。

有些刚走进公司的员工率性而为,结果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埋下隐患。在工作中,每个员工都少不了与同事进行合作。如果你老是让同事觉得在你面前受压抑,久而久之,他们不但会拒绝与你合作,而且当你需要他们的帮助时,即使他们有能力帮你,他们也会找借口推辞。

如果你能灵活变通,巧妙地营造让同事觉得自己很高明的氛围,他们自然会心情畅快地与你合作,同时对你非常有好感,能够认同你。得到同事的认同,其重要程度并不比得到领导的认可更差。所以,谦虚的态度是同事合作中的最佳策略。

如果你张狂自负,不仅会引起同事的反感,而且会招致嫉妒,这样,你的人际氛围将会变得非常糟糕。尤其是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更要注意谦虚谨慎,要在工作中显露自己的才干,而不要以张狂的表现来炫耀自己。

老子教导我们:“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示愚笨。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敛其锋芒,收其锐气,千万不要不分场合地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你的长处短处被同事看透,就很容易被他们支配。

谦虚也是一种变通的方法。不管你有没有能力都应该谦虚一些,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同事的信赖,因为谦虚,同事才不会认为你对他们有威胁,这样你就会赢得同事的尊重,更好地与同事建立关系。所以,在同事面前对自己要轻描淡写,要学会谦虚,只有这样你才会永远受到别人的欢迎。

总而言之,和同事相处时,能变通之处且变通,切忌固执死板地与他们相处。其实,这种变通需要表现在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必须思之用之。

放低姿态,向同事学习

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事,就必须善于向同事学习。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庸的人如果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到。换句话说,只有60分能力的人,会因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而做出80分以上的成绩。

在现在这样一个日进千里的社会中,一个人能够开发的智慧必定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足之处。所以,如果不想被淘汰,就时时刻刻需要学习,而向同事学习则是最简捷的途径。

向他人学习,不仅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就可以得到成长,这正是一种学习!

很多成功的人都善于向别人学习,《宋史》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

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庆历八年,黄河再次决口,其水势非常凶猛,很长时间也没法堵住。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工程。以往堵决口,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合龙门”。

所谓埽,就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100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

这一次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快要到合龙时,放下去的100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这时水工里出来了一个人,他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绷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100米的埽分成3节,每节30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提出这样方法的人就是高超,高超的想法遭到了其他高级河工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不行,30多米的埽太短,不足以堵塞决口,会白白地浪费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堵住,但水势却能减少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高超的解释没能说服郭申锡,因为他对一个小水工的想法实在信不过,这么多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老水工、高级水工都认为不妥,他的想法肯定有问题。于是,郭申锡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力,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得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放低自己,虚心向别人学习,接受别人的经验、知识,才能及时堵上自己认知上的“决口”,这样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使你避免主观、武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不至于到最后“丢份儿”。

有些人自视甚高,把自己看成什么都懂的行家,根本听不进与自己相反的意见。

职场上,能人辈出,被奉为“创业新锐”的毛侃侃曾经感叹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想到这么快我就成了前浪了。如果不能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很可能被后浪推走,沉入江底,再也难见天日。

“一人没有二人之智。”即使自己的智力够用,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坏处。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是能把事情干得更好吗?

巧用赞誉获支持

获得别人的支持很难,但会变通,通过赞誉获得支持则不难。

获得别人的支持,尤其是获得上级的支持,一般说来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然而只要灵活运用技巧,也不是办不到的。领导也是人,而且比常人更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要想获得领导的支持,大可以先从对方得意的事情说起,简而言之,就是他想听什么你就说什么。这样,可使你的说服一举成功。

某化肥厂子弟小学的小学校长想请求上级拨款修缮校舍,多次循规蹈矩,层层请示,却毫无实效,不得已之下,他决定直接向该化肥厂厂长求援。校长之所以打算直接找该厂长,是因为这位厂长重视教育,曾捐款五万元发起成立“奖教基金会”。遗憾的是,近几年工厂的经营一直不理想,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校长深感希望渺茫,但是想到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厂长的办公室。

校长说:“杨厂长,久闻大名,虽然我是厂里子弟小学校长,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见您。我近日在市里开会再一次听到教育界同仁对您的称赞,实在钦佩!今日散会返校,途经贵府,特来拜访。”

厂长回答说:“过奖了!过奖了!”

校长:“厂长您真是远见卓识,首创奖教基金会,不但在本县能实实在在地支持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如今已由点到面,由本县到外县,甚至发展到全国许多地区,真可谓名扬四海啊!”

校长紧紧围绕厂长颇感得意之处,从思想影响到实际作用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说得杨厂长满心欢喜、神采飞扬。

正当此时,校长不无悲哀地诉说自己的“无能”和悔恨:“身为校长,我明知咱们小学的校舍摇摇欲坠,时刻困扰学生的学习,日夜威胁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却毫无良策排忧解难。要是教育界领导都能像杨厂长这样,真心实意酷爱人才,支援教育就好了。明明只要拨两万元就能释下我心头的重石,可是至今申报不下10次,仍不见分文。”

听到这里,杨厂长立即起身拍拍胸脯,慷慨地说:“校长,既然如此,你就不必再打报告求三拜四了,两万元钱我从厂子拨给学校,就算募捐了。”这时,校长紧紧握住杨厂长的手,表示由衷的感谢。

校长十分精明,他采用美誉推崇的方式获得了募捐的成功,当然,他的称赞非常到位,既没有谄媚之嫌,又做得十分得体。

首先,他对杨厂长远见卓识,首创奖教基金会的行为,从思想影响到实际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恰当的赞扬,光辉业绩的称颂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其次,悲诉自己的“无能”和悔恨,从而深深地打动对方,让对方产生同情,进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巧用赞誉获得别人的支持是一种灵活的处事之法,它很适用于职场,无论是想获得同事的支持,还是上级的支持,抑或是竞争对手的支持,这种方法都很适用,但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巧。

比如,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赞赏,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阿谀奉承。把握住事情的关键,要求要慎重提出,再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对方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对方自会格外高兴,你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美的话,如此一来,即使对方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容易接近。你再利用这个机会,稍稍表达你的意思,对方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何处去探听呢?一是看看你的朋友之中,有无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的话,向他们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二是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关注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

人都喜欢赞美,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做了很多顶高帽子,要送给别人,他的老师认为不可取,这个人说:“那当然,我的老师是一个最求真求实的人,不需要戴任何高帽子。”他的老师心里很高兴,可是转过身一想,这不就是一顶高帽子吗?我原来也喜欢戴高帽子啊。任何人都喜欢听赞美,只要你赞美适度,恰到好处,就能抓住对方的心,那么要获得他的支持也就不难了。

灵活用人,各取所长

最明智的上司不会抱怨缺乏人才,而会将身边的每个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苏轼描绘庐山时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才同庐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看,也具有不同的才能与潜力。明代叶子奇在《草木子》中云:“造化无全功,巧其音者拙其羽,丰其实者啬其花。”的确如此,每一种事物有其长则必有其短,人有其能也必有其愚。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有识人之术,同时能够灵活用人,容其所短,用其所长,这样,人人均可得其所,尽其所用,使“天生我才必有用”落到实处。

《在野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孩子各个不同,一个木呆呆,一个鬼精灵,一个瞎眼,一个背驼,一条腿瘸。老父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指着鼻子责骂儿子无能无才,也没有遗弃哪一个身有残疾的儿子,更没有非要把呆子变精,把驼背捶直,反倒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老父让木呆呆去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终身辛劳收成好;让鬼精灵去做买卖,精于算计不吃亏;让瞎眼老三去算卦,无师自通不用学;让驼背老四搓麻绳,低头弯腰背不疼;让瘸腿老五纺线织棉布,长坐织机不用动。如此一安排,缺陷变优势,一家人各尽其能,人人安身立命,终身不愁吃穿。

故事的父亲就是一位英明的领导者。他从几个孩子的特殊性出发,注意扬长避短,甚至巧用此短,把短处变长处,使几个孩子各尽其“才”:木呆呆是短处,但这样的人不见异思迁,可以踏踏实实把田种好;鬼精灵做事不踏实,但是却十分机灵,正是做生意的好料子;瘸腿是残废,但在织机前能坐得住,织布时花的时间必然超出一般人;驼背是缺陷,但安排其搓麻绳,缺陷就变成了长处。

古诗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古人曰:“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用人要懂得变通,因才适用,再优秀的人也有其短处,再愚笨的人也有其长处,用人就要用其特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颇具慧眼的唐太宗也看出了用人与用器之间的奥妙。他曾让大臣封德彝推举贤才,而封德彝久无动静,理由是“非不尽心,但于今非有奇才耳”。唐太宗十分生气地说:“古人治国难道还要到别的朝代借人吗?应当为自己不能知人而忧虑。”他不仅相信当朝就有人才,而且明确地指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一般说来,识人之短容易,识人之长、能说他人好话并非易事。作为管理者,要有求贤若渴的态度,对人才从大处着眼,从长处着眼,看人的本质、主流。日本松下幸之助说:“用人就是要用他的勇气,必须尽量发掘部属的优点。当然,发现了缺点之后,也应该马上纠正。以七分心血去发掘优点,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点,就可以达到善用人才的目的。”

在选拔人才时,如果能容其短,而用其所长,就能合理利用人才。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眼睛绝不能只盯在奇才、全才上,而要懂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道理。如果能做到“容其所短,用其所长”,就会发现人才就在身边,人才用之不竭。世界上没有全能的人才,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知人善任,舍短取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学会适时放权

领导之人当以统筹全局为己任,应该善于下放具体的事务,以有更多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

作为领导,没有必要什么事情都亲自出马,事事劳瘁自己,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领导要处理的事情又很多,如果不懂得灵活放权,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就会被日常事务缠身,忙而没有效率。这是领导工作之大忌。

那么,该如何提高效能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下属各尽其职,不要事必躬亲,即应该学会放权。

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是道具,而应该是用道具的人”。如果领导者把自己变成道具,事必躬亲,反而会把事情办得一团糟。

梁国君王很想把国家治理好。他勤于政事,日理万机。

首先,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违反了,将要受严厉的处罚。他制定的法律多如牛毛,连人们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势都做了严格规定。这样,写法律的竹简充斥宫中,人们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

其次,他精心选派了一大批官吏,从中央到地方,全都由自己任派,这些人层层负责,各司其职,严格规定了服从的制度。

就这样,他还是不放心,自己每天都要到各处巡查,监督各级官吏履行职责的情况。官吏稍有违背之处,他就大发雷霆,动辄撤职。

他非常认真地管理国家,可是效果并不如意,贪官污吏层出不穷,老百姓生活极其艰苦,盗匪迭起,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梁王十分苦恼,却一筹莫展。后来,梁王听说杨朱满腹经纶,就向杨朱请教治政方法。

杨朱听了梁王的诉说,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他说:“治理国家就好像把圆球放在手上玩耍一般容易,何必那么费心费力?”

自己的辛勤得不到认可,梁王心里当然很不服气,他说:“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几亩大的田地连草都除不干净,却说治理天下像玩球似的,这有道理吗?”

杨朱回答道:“你看见过放羊的情景吗?很多羊在一起的时候,让一个小孩拿着鞭子守护着,要羊群向东,就向东,要羊群向西,就向西。可是,如果让尧帝来把每只羊都牵上,还让舜帝拿着长长的鞭子跟在后面,羊反而不好放了,而且我还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能吞下大船的鱼不在支流中浮游,鸿鹄只在高天上飞,不落在低矮的屋檐上。为什么?因为它们志向高远。黄钟、大吕这样的乐器不和靡靡之音合奏,为什么?因为那是高亢的乐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业,可是事无巨细,什么小事都管,结果往往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来,使本来应该管的事反而没有管好,你说这样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梁王听后恍然大悟。

一个好的领导就应该懂得放权,因为领导的工作重点是把握宏观决策,具体实施应该放手让下属去完成。如果在别人做事的过程中领导老是怕他出错,千叮咛万嘱咐,那就会让下属感到无所适从,更会让他们认为领导不相信他们的能力,从心里对领导产生反感,进而影响他们做事的积极性。

领导者应该做领导者的事,否则和员工何异?可是,有许多领导者常常“不务正业”,专干员工们干的事,插手员工的工作,指手画脚。比如,本来属于身边工作人员的事,他亲自代劳;本来分工由别的领导者负责的事,他也插手;本来是下级和职能部门范围内的事,他也包办。这样一来,尽管他“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累得焦头烂额,但效果却不一定好。

所以,领导需要改变这种情况。积极地自我约束以抓大事,放小事,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机制,责任到人,所谓“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这样,既减轻了自己的工作,也调动了下属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