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基础——找出“共同点”
一天,安杰罗与珍妮共同乘坐了一辆公车。出于客套和礼貌,她们随便地攀谈了几句,随后她们聊得越来越投机。原来,在交谈中她们惊喜地发现,她们都怀孕三个月,她们都热爱南部烹饪和内部设计,而且她们住在相同的住宅区。她们为上天赐予的这种缘分感慨万分,因为相互之间的相同之处,她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友谊就这么诞生了。
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引发人们交谈和开展一段友谊的前提。如果你想认识更多的朋友,你就需要从对方身上找到可以引发共鸣和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在开头的故事里,安杰罗之所以和珍妮由陌路人发展成为亲密的好朋友也正因为她们之间存在了太多的共同点,这些让她们在对方的身上获得了亲切感。
人们总是会对与自己有着相似点的人产生更多的关注和好感。那些功成名就的权势人物在看到和自己未成名前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时都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注。大家常听到“英雄惜英雄”这句话,也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太多的共同点,他们才更能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观点,也才容易视对方为知己。也许他们因为立场的不同成不了朋友,但是他们却会在心里对对方产生好感。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渴望被认同的心理在“作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透露出人们在与朋友相处时的心理现象。人总是无意识地接受与自己存在共同点的人,因为存在“共同点”,所以他们彼此之间就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因为有“共同点”他们总会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因为有“共同点”,对方能比别人更了解和体恤自己的感受。有谁不爱自己呢?人们常常就在无形之中把对自己的爱延伸到了他人身上,自然地也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知己。所以,想得到朋友,就先要让对方看到你和他的共同点。
有人觉得寻找“共同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总是能够找到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受到别人的欢迎。
在北京的某家百货商店里,一位士兵对服务员说:“请你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他把“我”说成了字典里查不到的地道的苏北土语。此时旁边一个人听到这个士兵的发音后,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一个商品对服务员说出同样的话,语气中透露着苏北乡土气息。这使得两个陌生人相视一笑,出门后就开始攀谈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然后又谈到今后的打算,一句乡音,让两个身在异地的老乡很快成了朋友。
人们之间总是会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但是更多人忽视了它们,因此他们无法成为朋友。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能看到有人在社交场合中被冷落的原因。
总之,人们的心理总是很微妙的。如果你能得到他们的认同,使其视你为同路人,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向前跨越一大步。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很多人都喜欢锦上添花,认为此时投入成本所得的收效是最为显著的。因此,这类人总在他人得意的时候才注意到别人的重要性,希望借此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沾点光。
但是这种锦上添花的行为有时尽管做足了工夫收到的效益也是很少的。因为别人春风得意之时,来锦上添花之人趋之若鹜,你所做的事只能引得他们一笑,顶多让他们心里记得有你这么一个人。事实上,人们通常认为在危难之时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反而是最为真诚和值得信赖的。因此,从对方的心理角度讲,做好锦上添花实在不如雪中送炭。
人们认为在困难时得到的帮助是最为真诚和最无所图谋的行为,乐于施恩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从这个心理角度来讲,做雪中送炭之人才能体现出你的真诚,也最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别人得意之时给予的赞赏和献媚不会使他的现状有所改观,在朋友困难之时所尽的微薄之力对于他来说也许就是给他的最大支持和鼓励,因而也最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大家不妨随时了解一下周围的朋友的需要,时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多多去探望他们,多谈谈朋友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遇到挫折心情沮丧时,多给予他鼓励和支持;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亲切询问他原因,并开导他。这些适时的帮助都会像阳光一样温暖朋友受伤的心灵,给他们希望,这些也都是雪中送炭的行为。
让朋友帮忙也要适可而止
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万不可强求他人为你做什么。如果你在处理朋友关系时不考虑到对方的心理反应,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处理朋友关系上人们常会犯如下三种错误:
1要求朋友做超出能力的事情
小李的收入不多,每月的工资除正常开销外所剩无几,因此积蓄有限。然而朋友小张欲买房,非让小李借给他三万元钱不可。小李无能为力,未满足小张的要求,然而因小张搞友情强制而产生反感,并最终疏远了小张。
有些人不了解对方的能力或者不去考虑朋友的能力,只认为是朋友就应当帮自己,如果对方拒绝就认为他不当自己是朋友。这种错误的观念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让对方觉得有压力,会使对方因此产生反感的心理。
2对朋友要求苛刻,只求结果不问过程
孙女士和李女士是朋友,并经常向李女士讨教织毛衣的技巧。有一次,孙女士去外省的亲戚家做客,临走时她托李女士帮她把没有织完的毛衣织好,回来正好可以穿。李女士答应了。过了一周,孙女士回来了,她向李女士要回毛衣,却发现李女士并没有帮她织完。孙女士气上心头,不听李女士的解释便愤然与之绝交。
当朋友答应过你的事情没有达到你的要求或者是没有帮你完成,你是不是会因一时气愤而产生抱怨的情绪?每个人都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也许他们确实有什么原因而未能帮上忙。此时自己需要消除他们的不安心理,而不应该再加以指责。否则只会事与愿违,让他们的不安变为愤怒,使他们产生“我为什么非要帮助你”的心理,从而重新衡量和评估你们之间的友情。
3完全不考虑朋友的感受
你求人一次,人家帮了你,就应当心怀感恩,就此打住。倘若不知趣,一而再,再而三,得寸进尺,你就会突破朋友的心理承受力,让他对你生厌、生怨,如此下去,朋友之间的友谊也许就到此为止了。
1921年,齐白石从北京到长沙,碰到一个老朋友求画,且不给笔金,齐白石欣然画了给他。第二年,齐白石再到长沙,这位朋友得寸进尺,照样又拿着画纸来求画,并且指定要画一条大鲤鱼,齐白石把画画好后,在上面写了一首诗:“去年相见因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朋友之间相处一定要尊重对方,不要做出强人所难的事情,否则就会让对方心里产生反感,认为你是在搞朋友强制,不尊重他。人们常会听到或者看到有人因为一再请朋友帮忙而吃了闭门羹的事情,他们就是侵犯了对方的心理承受底线而遭到对方的反感。因此,求朋友帮忙一定要记得适可而止,以免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友谊。
朋友交往要把握好“度”
一对刺猬即将进入冬眠状态,它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所以常被对方的刺所伤,它们只好保持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几经折腾,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取暖又不至于被扎。刺猬相互取暖的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家在人际交往中所指出的“心理距离效应”,朋友间相处也是如此。
大家常见两个人因为彼此投缘而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个人很快就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个人就从相互尊重、容忍发展成相互要求。慢慢地,朋友之间就不断指责、挑剔、批评,最后就疏远了,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相处时没有把握好“度”,彼此之间离得太近了,因而也就违背了心理距离效应的这种平衡。
莉莉和张娜从小一起长大,两人非常要好,但是两人考入了不同的大学后来往也就没那么频繁了。大学毕业后,莉莉进了一家外企工作。莉莉很满意这家单位,无论在薪酬还是待遇上都觉得很优厚。后来莉莉得知张娜毕业后工作一直没有着落,她念及对方是好姐妹,就把张娜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并且安排她在自己的公寓和自己一起住。
经过几周的相处,莉莉发现张娜并不像以前那样可爱了。她常把屋子搞得一团糟,经常不打扫房间的卫生不说,就是她自己的衣服、鞋子也常丢在一边让莉莉代洗。而且张娜在工作上也常做得不到位,为此她的老板几次提醒她注意张娜的表现。莉莉想到她们一起长大的这段友情也就忍了下来。
不久,莉莉找到一位中意的对象,陷入了爱河。也因为这样,她对张娜也就不像以前那样照顾得周全了。张娜对莉莉也常抱怨,说自己在外地举目无亲的,没人管。莉莉觉得也是,于是通过男友的介绍帮张娜也找了一位对象,张娜对此也很满意。但是终于有一天,张娜和她对象分开了,在工作上也是因为表现欠佳被炒了鱿鱼。张娜把这一切责任都推到莉莉身上,说不是因为她,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张娜和莉莉也因此结束了十几年的友谊,虽然莉莉感觉很惋惜,但也不得已。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像刺猬取暖一样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每个人的观念、文化、知识、性格等各方面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势必影响到自身的处世态度和交际方式,倘若两人交往过于亲密了,这时个性上的差异就会凸显出来,也就更多地注意对方身上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和缺点。这肯定为以后关系的恶化埋下伏笔。因此心理学家才说:美感在适度的距离上产生,情感在适度的距离上升华。
远看花木青枝绿叶、繁花似锦,常令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但是走上前去观看时,却会发现折枝、败叶、残花随处可见,使人兴趣索然。这正如朋友之间相处,“距离产生美”,只有和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发现彼此的优点。而亲密无间很可能就让彼此更清楚地看到对方缺点,也正因为双方觉得彼此很熟悉所以常会大胆指正或者是要求对方,进而伤害了彼此。
总之,朋友间的交往,无论是相处的时间次数、距离等都要恰到好处,保持适当的度,才能达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的意境。也才会因朋友的到来而欣喜,因朋友的离去而思念。
找朋友帮忙,别向朋友借钱
有一个平时还算要好的朋友向小吴借500元钱交房租,称自己还没有发工资,并信誓旦旦地保证发工资后肯定会还上。小吴也没有考虑那么多,认为朋友有难帮助一下也是应该的,况且他也不是不还,便把钱借给了朋友。
一个月后,小吴打电话给这位朋友,朋友没有提起还钱这回事,小吴感觉很不舒服。一年后,他的这位朋友也一直没有还钱。如今,电话也少了,即使通了电话双方聊的也不投机,如果在大街上碰了面也只是打个招呼,小吴感觉他是在有意回避。就这样,小吴没再问过此事,两人的友情也随之变了味。
每个人都会有困难,需要借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朋友借。有人说,友情是无价的,朋友有难,理应出手帮忙。但是只要友情和金钱沾上关系就肯定会变味。“借钱容易还钱难”,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真理”。出于金钱在人们心中的禁忌,当你借的时候朋友会考虑你偿还的能力,就是借给你了,碍于朋友的面子也是不好追讨的,这又增添了一份心理上的负担。
所以,很多过来人都会相互告诫:朋友向你借钱,你不借,你会失去这个朋友;你借了,你失去的是这个朋友和你的钱。那么,当朋友向你借钱时,你会借吗?
在影视圈里,梅艳芳也常因为朋友来借钱这事苦恼不已,虽然她为人慷慨大方,但是她深知如果把钱借给了一个朋友也就因此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每次有朋友来向她借钱,她都会为又失去一个朋友而黯然神伤。
莎士比亚曾借用《哈姆雷特》中御用大臣之口教育他的儿子:“儿子呀,临行之前跟你说几句话,不要借钱给朋友,那会失去朋友的;也不要向朋友借钱,那会使你变得懒惰。”人们通常有这么一种心理:如果你借了朋友的钱,就会在下意识里把这钱当成是你自己的。因此,当朋友借钱的时候,都会考虑人们的这种心理,通常就在这种犹豫不决中友情开始变得淡漠了。
一句话,朋友之间最好不要谈论钱,除非你准备失去他。
保持人格独立,不能相互设限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范围和生活方式。因此,你不能对朋友提出苛刻的要求,对其设限。
张明是李伟的“铁哥们”,两人关系要好,无话不谈。李伟有一次在大街上看到张明和一个人走在一起,刚想走上前去打声招呼,却发现和张明走在一起的人和自己曾经有过节。于是,李伟扭头就走开了。傍晚,李伟打电话给张明要求张明和那个人绝交,否则就不再与张明交往了。张明很为难,虽然并没有直接回答李伟,但是自此以后却逐渐与李伟疏远了。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圈,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和谁交往都是个人的自由,所以你没有权利去限制别人的自由。如果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朋友设限,把友谊当作捆绑朋友的一条绳索,这样做就伤害到了朋友的自尊。因为谁也不会因为别人而缩小自己的活动空间,把自己拘泥在狭小的圈子里。
在和朋友相处中一定要心胸宽广,你容不得别人行为的时候,别人同样也看不惯你的行为。因此,朋友间相处不可把朋友作为你的私有财产。当你把权力凌驾于友谊之上时,你的行为只会让朋友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
魏宏和孙小兵是大学同学,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常常一起游玩、逛街、去图书馆,可谓形影不离。渐渐地,孙小兵就对魏宏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他时常跑到魏宏的宿舍去,有时,魏宏要去别的朋友家,他也央求着一起去。他还常常一天里三番五次地打电话给魏宏,询问他所在的地方,要求他带自己一起去玩。倘若在一起吃饭,孙小兵也常常点些自己喜欢的菜,而对于爱吃川菜的魏宏百般限制。为此,魏宏不胜烦恼,总是对人说交友不慎,并有意地疏远孙小兵。
每个人有着各自的性格、喜好、交际等差异,大家不能把对方划入自己的范围里进行强制性的同化,也不能对其画地为牢,进行限制。如果你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客观上允许不允许,都把朋友“缚”在你的身边,只能适得其反。你的行为只会引发对方强烈的反感,朋友多半会由怨生恨,最终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