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井冈英豪
10796800000031

第31章 从放牛娃到共和国将军——记李湘

李湘将军,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革命烈士。李湘十四岁就参加了当地乡儿童团和乡少年先锋队,开始了他的革命斗争生涯。小小年纪的李湘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

1914年,正值中国的多事之秋,一个男婴在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南乡泮中村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功勋卓著的一代将领——李湘。尽管家徒四壁,但小李湘的到来仍给家中带来喜悦。李湘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贫农,勤劳而又善良,但是命运却没有善待他们。李湘8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家中的顶梁柱顿时坍塌,生活愈显窘境。李湘的母亲和姐姐都身患残疾,为了减轻她们的负担,李湘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不到9岁就给本村的地主家放牛、养猪,11岁时,在叔父的帮助下,读了3年私塾,粗通文字。但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很久。小李湘在不久之后就被地主婆诬陷偷了铜钱,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家乡,流落到龙源口的杉木垄山里做起个放牛娃。

龙源口的杉木垄山里零零散散的住着一些人家,大都是跑进山里来开荒种地谋生路的。小李湘就在其中一个富农家中放牛,富农家中开垦了很多山地,有几个强壮的劳力,种了大量的蕃薯、生烟、生姜、雪花皮……可是山里的野兽也很多,特别是野猪,一到夜晚便成群结队地出来吃庄稼。所以,小李湘要一直住在高棚子里,整夜整夜的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野兽低鸣号叫的恐吓。每每至此,小李湘总是握紧拳头为自己打气却又感到迷惘找不到出路。李湘除了晚上守夜,白天还要给富农的儿子们送饭。 李湘去送饭的时候,在棚子里经常会碰上一个陌生的青年人。李湘听人说他叫贺可展,是附近金台山尼庵里一个老尼姑的侄子,他是来庵里走亲戚的因为长的文质彬彬且乐于帮助人,附近的农民都叫他"活菩萨"。贺可展总喜欢走到李湘他们的棚子里面来。开始,他坐在棚子里跟李湘闲聊,问些山里的事:种几多地?交几多租?缴几多税?受什么人欺?之后他就开始跟富农家的几个青年小伙子们嘀咕些什么。但李湘一进到棚子,他们就改口聊些天气收成之类的话,猜不透他们要干些什么。一天傍晚,李湘去送饭,走到木棚底下,又听到那熟悉的声音。他显得十分激动,声音很激昂:“田地是农民开的,却被豪绅地主霸占了;稻谷是农民种的,却进了豪绅地主的粮仓,豪绅地主把我们当牛马,整得我们死的死,逃的逃。你们为什么离乡背井,跑到深山来跟野兽作伴呢?这也是豪绅地主逼的呀。你们家只是小富而已,你们想想那些在你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大地主吧!你们要翻身,要抬头,只有一条路,跟着共产党,打土豪,杀官府……”天啊,这是金台山尼庵里的观音菩萨开了口吗?李湘第一次听到人世间有人在为穷人说话,说得那么真挚,说得那么实在,字字句句敲在年幼的李湘的心头。联想起自己苦难的身世,回想起还过着半饥半饱日子的家人,小李湘情不自禁地伏在柱子上痛哭起来。 棚里的话声嘎然而止,接着,贺可展走下来了,他抚摸着李湘的头问:“孩子,你哭什么?快告诉我。”李湘象见到了亲人,抽抽泣泣地把满腹的怨恨全倾吐出来了。贺可展为李湘擦去了眼泪,瞪着一双燃烧着怒火般的眼睛,字字千钧地说:“孩子,别哭,跟着我们干革命,一定要把那些害人魔王斩尽杀绝!”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让李湘像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中找到绿色的海岸,像在茫茫黑夜里看到了指路的明灯,终于找到了温暖的港湾——中国共产党。

1930年16岁的李湘到吉安参加了红军。1931年4月加入共青团,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到1934年10月的5年时间里,李湘在瑞金中央苏区参加三次反"围剿"战争。两次立功授奖,由一名战士逐渐提升为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军长征途中,年纪轻轻的李湘受尽磨难,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得到一次次历练。1934年10月21日,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艰险的长征路上,李湘数次受伤,在突破湘江战斗中,他的腿负重伤不能行走,红九师首长亲自看望他时,见他难以坚持行军,发给他10块银元,叮嘱他"留在当地治病或回家当老百姓"。当时,李湘被安排在一位老百姓家。他心情十分沉重,心想:"部队就是我的家,离开了部队就离开了家。"李湘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队伍不掉队。李湘在老百姓家中只修养了三天,就用5块银元雇请了一副担架,剩下的5块用做伙食费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追赶部队。担架员考虑李湘重伤在身,因而有意放缓速度,李湘为此满是焦急。不断的催促:快!快!不然要掉队了!正是凭借这份执着的坚毅李湘赶上了大部队。伤势未愈就开始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就是在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使李湘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也正是因为理想的坚韧和毅力,他在长征路上才没有被伤病打倒,一直都在战斗的前线。

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行了整编,扔掉了笨重的装备,适用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迅速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3月21日红军第4次渡赤水河时,在与敌军激战中,李湘身先士卒,不断抵抗敌人的进攻。在猛烈的火力下,李湘的双手中弹负伤,失血过多,当时就无法行动。这时,组织上考虑部队处在高度运动战中,劝李湘留在当地治疗,可李湘认为腿没有受伤就可以随军前进。组织上看他的决心很大,就准备安排担架抬着他行军,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不坐担架跟随着部队行军作战。长征路上一直担任连政治指导员的李湘,先后经过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等大小数十次战斗,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走过茫茫的水草地。部队进到哈达铺实行整编,李湘被调任红一军团骑兵团任党总支书记,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也为了提升自己,他认真的学习了骑兵技能,很快便适应了战斗需要。他和团长一起率领骑兵团参加了直罗镇战斗,直罗镇战斗中红军和国民党正规军的正面交锋。红军因物质缺乏,接触骑兵技能日子短,在这场战斗中备显艰难。骑兵团在李湘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转战,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就是我们的李湘将军,出生贫寒,在旧社会中受尽欺压但却一直保持着赤子之心。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解放自己,解放中国人的道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以自己的坚毅,付出了鲜血和汗水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李芳敏、黄惠运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