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本书读通世界地理
10796500000066

第66章 袭击式寒潮——寒冬不寒来年不丰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一般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即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沿途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风雪天气的气候。

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寒潮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我国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为寒潮的标准。而美国天气频道则规定,美国至少有15个州的气温低于正常值,其中至少有5个州温度比正常值低15℃,并至少持续两天的冷空气爆发称为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大部分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并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由于寒潮出现的地区和季节不同,其强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样,但它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都很大,对农业、牧业、交通、电力、甚至人们的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寒潮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北边西伯利亚冷空气南袭的影响。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70℃。由于气温极低,大气的密度就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堤的海潮一样,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时冷气团的直径可达几千公里,厚度伸展到6、7千米高空。通常冷气团前缘冷锋两侧的冷暖气团间水平温度梯度越大,冷空气内蕴藏的平均有效位能就越大,一旦有了触发条件,位能就会转化为动能,使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冲击,于是寒潮就爆发了。这也是寒潮来临前,当地天气越暖,寒潮强度就会越大原因。

寒潮伴随的大风、雨雪和降温天气会造成低能见度、地表结冰和路面积雪等现象,对公路、铁路交通和海上作业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寒潮对民航的影响十分显著,最直接的表现在寒潮大风上。寒潮冷空气所到之处,平均风速一般为15m/s以上,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大风使起飞和着陆的飞机易发生轮胎破裂和起落架折断等事故,因此,由寒潮降水和恶劣能见度影响飞行安全的事例屡见不鲜。此外,寒潮还影响航运海运。寒潮大风到达海上时,由于海面摩擦力变小,风力一般可达7、8级,阵风甚至达到11、12级,因此当寒潮来袭时,海上的航运常常被迫停止,船只需进港避险。另外,寒潮大风可以制造海上风暴潮,形成数米高的巨浪,对海上船只有毁灭性的打击。

寒潮袭来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总之,寒潮天气的影响广泛,造成的灾害也比较严重和多样化,寒潮天气直接造成的结果,如风灾、霜冻害、寒害、道路结冰和积雪等,这就需要我们严加防范;有些间接引发的灾害,如低温冷害、空气质量下降等,也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提前预报并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

趣味链接:美丽与破坏力并存的“雨凇”

冬春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电线、树枝上被一层晶莹的冰雪包裹或悬挂,这就是“雨凇”。它是天上的雨降落到地面后,不以液态水的形式存在,而是迅速结为冰晶而形成的。“雨凇”是冻雨的结果,是一种灾害或景观。严重的雨凇厚度能压断树木、电线和电杆,造成供电和通讯中断,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飞行安全,因此雨凇出现时,人们一定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