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泰戈尔 莫泊桑(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10795200000013

第13章 圣手奇才

或许莫泊桑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中短篇小说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著名的“短篇之王”。但他一定想到自己要在小说方面有所建树,否则,便不会成为法国文学界的圣手奇才。

有人说,天才是阅历加汗水。这话或许更适合莫泊桑。如果莫泊桑不是生在法国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亲身经历普法战争的惨痛,又未经历过近10年的职员生涯,更没有幸遇布耶、福楼拜这样的良师益友,那么,就不会出现《一生》、《羊脂球》、《项链》以及《漂亮的朋友》这样的传世之作,更不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与此同时,若没有莫泊桑的辛勤和才情,也就没有今天的成就。对于一个天才来说,汗水比其他更重要。莫泊桑正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才走向成功的。不论是诺曼底农村,还是首都巴黎,不论是导师的公寓,还是个人的书斋,莫泊桑从不敢忘记学习和苦练。

诺曼底是莫泊桑的故乡,这里是法国最具特色的地区。白垩质的高原、肥沃的土壤、成群的牛羊、天然的海滨、无与伦比的生活环境,使莫泊桑无比自豪。他说:“我是在北方灰白色寒冷的大海的海滩上,在一个小小的渔埠长大的。这小城永远经受着风雨和浪花的拍打,永远弥漫着在褐色房屋里熏烤着的鱼的腥味。这些房屋顶上都耸立着砖砌的烟囱,冒出的浓烟把鲱鱼的刺鼻腥味带到远远的田野上。我也记得晾晒在各家门前的渔网的气味,人们用来肥田的腌过鱼的盐汤的气味,落潮后留下的海藻的气味,小港城所特有的一切使人们身心都充满了强烈的恬适感。”

风光旖旎的家乡,特色鲜明的风物,纯朴善良的人们,这一切都使莫泊桑为之心动!他庆幸自己生在法国,生在诺曼底,生在风景如画的海滨小城。他新奇于周围的一切:白垩质绝壁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它那么像大象的鼻子?那大象将长鼻子伸入水中干什么?是在喝水吗?家乡鬼斧神工的地理和环境,给莫泊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孕育了作家的灵性。童年的生活和玩耍、少年的学习和顿悟、青年的执著与追求,再加上小伙伴间的游戏、父母的教导、恩师的指点、出版商和经济人的协作、个人的阅历和学识,莫泊桑将全部的经验和心得融会于生活,并在生活的积淀中发掘,这才有了近300部中短篇小说的问世及6部长篇作品的出笼,也因此才获得了法国“短篇小说之王”的盛誉。

莫泊桑正是凭着孜孜以求的不舍精神和对社会人生的敏感,才成为世界文学界的圣手奇才。

他早期的创作主要以诗歌、剧本、小说为主。应该说比起中后期的作品,早期作品显得稚嫩,多是些模仿、尝试性的作品,总体看艺术水准不高。因此,创作之初,他的作品并不见爱于人,有些甚至是贻笑大方的作品。不过,他并不气馁,而是继续坚持下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他发现亦步亦趋地效仿他人是不行的。因为,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再一次记起导师说过的话:小伙子,这样的东西还是不要发表为好。这是学斐耶的……这是学大仲马的……要把一切都忘掉……不要拜倒在任何人面前……不要操之过急!创作的实践告诉莫泊桑,踏踏实实地做人,才能踏踏实实地做文。文学创作是艰苦的劳动,仅靠模仿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积累和探求。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莫泊桑脚踏实地地练“内功”,终于在1875年成功地发表了短篇小说《人手模型》。这篇小说是莫泊桑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1868年夏天,莫泊桑这个爱海之人,正在埃特尔塔海滨愉快地徜徉,忽然,远处传来了落水人的呼救声。他与岸上的其他人立即跳上一只小船,赶往阿蒙门巨岩下。经过大家的奋力抢救,那个落难之人终于得以生还。为了感激大家,那人再三邀请大家同去吃饭。席间,莫泊桑才听说此人是英国文学批评家兼诗人赤农·查尔斯·斯文伯恩。从此,两人过从甚密,经常往来。一天,斯文伯恩请莫泊桑去他家里玩。莫泊桑刚进房门,便发现这里的一切是那么与众不同。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上面画着一颗死人的头,放在一个贝壳里,漂浮在无边的大海之上,这令莫泊桑十分惊异。接着他又环顾四周,在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只人手模型。雪白的骨头外是干巴巴的皮肤,裸露的黑色肌肉上还带着斑斑血迹,整个房间阴森恐怖。开始莫泊桑有些局促和不安,或许是主人发现了这一点,他安详而又自然地为莫泊桑讲解这一切。很快地莫泊桑的神经松弛下来,他开始仔细揣摩斯文伯恩的饰物和他的怪诞心理,觉得这一切很有意思,特别是那只人手模型既生动又耐人寻味。后来,斯文伯恩将这只人手模型赠给了莫泊桑,莫泊桑一直把这个礼物看成是心爱之物。为了使客人们都能看到它,莫泊桑曾想把它拴在门铃的拉绳上。朋友封丹说这会把来客吓坏的,好客的莫泊桑这才改变了想法,把它安置在卧室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就是这只人手模型,给莫泊桑带来了创作灵感,他一鼓作气完成了这篇小说。故事很简单:年轻的大学生有一只人手模型,他爱若至宝。那只手是从一个杀人犯的身上取下来的。大学生想把它拴在门铃的拉手上,并开心地为此祝酒:“为你主人的不久光临而干杯!”不料这只手却活动起来,要扼死这位新主人。年轻的大学生发疯了,直到人们把这只手还植于原主人的尸体上时,一切才又恢复正常。

《人手模型》的问世,给莫泊桑以巨大的鼓舞和信心,他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感到了小说创作的诱惑力。他更加勤奋地投入了短篇小说的创作。1875年起莫泊桑开始大规模地创作小说,他先后完成《西蒙的爸爸》、《菲菲小姐》、《山鸡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哈丽特小姐》等上百篇短篇作品。

80年代以后,莫泊桑的小说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他先后出版了《泰利埃公馆》、《菲菲小姐》、《山鸡的故事》、《月光》、《奥尔拉》等小说集及五部长篇作品。此时的莫泊桑已经摆脱了幼稚,走向了成功。1880年他的成名作《羊脂球》问世了。这部作品给作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从此他蜚声文坛,成为法国著名小说家。

《羊脂球》是一部介乎中篇和短篇之间的小说,最早发表在《梅塘晚会》小说集中,这部小说集共有六篇作品:左拉的《磨坊之役》,于依斯芒斯的《背上背包》,赛阿尔的《放血》,艾尼克的《“大七”事件》,阿莱克西的《战役之后》。这六部作品水准参差不齐,以《羊脂球》最为出色。

《梅塘晚会》问世不久,即遭到来自各方的责难。首先发难的是《费加罗报》。它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一篇少有的傲慢宣言中,这一小帮年轻人向批评界扔出了挑战的手套。《梅塘晚会》不值得批评界费一行的笔墨,除了放在卷首的左拉的那个中篇小说,尽是些最次的货色。”

《时报》也不甘落后:“要是这些小说有什么新鲜之处,要是它们同现时那些平庸之作有所区别,那倒也不妨谈论一番。不幸,雄心壮志也仅仅表现在开场白里;尽管头戴翎饰,书却是再一般不过。自命信仰左拉的这些年轻人,继承了他的自负,而非才能。”

这些报章极尽攻击、否定之能事,恶意攻击年轻的左拉和莫泊桑,试图将这群年轻人打入十八层地狱。然而莫泊桑对几位无聊文人的鼓噪并不在意,他早知会如此。他深信有良知的评论家和公众会作出公正的评价。果然,评论家们出来说话了。他们说:“莫泊桑先生的《羊脂球》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莫泊桑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人们将不厌其烦地一读再读这部《羊脂球》。”“莫泊桑先生写了外省沦陷时期一个残酷的,然而也是诙谐的插曲。”

如果说评论家的话是冠冕堂皇的恭维,那么来自导师福楼拜的热情评价则是金不换的真诚和坦率。最了解自己弟子的福楼拜,是《羊脂球》的第一读者,也是首席评论家。读过校样,这位别具慧眼的长者洞悉了它的非凡价值。他在随即给莫泊桑的信中对弟子忘情地予以赞赏,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精辟的品评:

我迫不及待地要告诉你,我认为《羊脂球》是一部杰作。是的,年轻人,毫无疑问,它出自一位大师之手。构思很是新颖,通篇浑然一体,而且风格卓越,景物和人物如在眼前,心理描写很有功力。总之,我非常高兴:有两三次,我都放声大笑起来。

你可以深信,这篇短短的小说将留传后世。你那资产者的面孔多么惟妙惟肖!没有一个不成功的。高纽岱绝妙而且真实。满脸小麻子的修女,好极了。而伯爵,口称“我亲爱的孩子”。还有那结尾,可怜的妓女哭泣着,而另一位却在唱《马赛曲》,妙!我真想拥抱亲吻你一刻钟!真的,我很高兴。我开心,我赞美!

有人说:莫泊桑是在克鲁瓦塞作坊里锻造出来的。的确,十几个春秋,福楼拜亲眼看着莫泊桑在千锤百炼中成长,再也没有比他更了解莫泊桑的了。他没有看错,这个年轻人“确有才华”。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羊脂球》不愧为艺术珍品。

首先,小说故事性强。它以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说的是离巴黎东北约130公里的鲁昂城开来了一支普鲁士军队。城里的居民在经历了一阵惊慌之后,开始各寻他路。有钱的人企图逃走,没钱的人也想找一个好讨生计的地方。就这样来自不同阶层的10个人,合租了一辆邮车,成为暂时的旅伴。这10个旅客中有三对是资产者夫妇,两个修女,一个妓女,一个号称是民主党人的假革命者。在车上只有妓女一个人带了三天的食品,其他人一点食物也没带。途中,大家都饿得头昏眼花、饥肠辘辘,其中有位太太甚至饿得晕了过去。看到同行者的可怜相,好心的妓女羊脂球慷慨地将食品分发给大家共同分享。9个人也毫不客气地把她三天的食品一扫而光。待到车子到了多特镇,大家住进了旅馆。当地驻扎的普鲁士军军官一定要羊脂球陪他过夜,否则,所有旅客均不放行。羊脂球虽是个妓女,但也有爱国之心,她坚决拒绝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同行的人们见羊脂球不肯答应,便厚颜无耻地劝说她“牺牲”自己,为了大家的利益。羊脂球勉强答应了此事。可是事情过后,第二天上路时,那群“正人君子”却把她当成肮脏的贱货,甚至不愿意跟她说句话,并在途中各自享用自带的美味佳肴,听任羊脂球饥饿难挨。他们完全忘记了三天前分享他人食物的事。最后小说在羊脂球辛酸的泪水中结束。

第二,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女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被“社会”唾弃的妓女。正当国家遭受普军侵略的严重时刻,在法国人民同敌军进行着不屈的斗争时,她也进行着反抗。表现在普鲁士军官面前,她不愿出卖自己的肉体,更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她没有丧失一个法国人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心。当普军野蛮侵占法国人民的住房并对人民进行凌辱时,她因愤怒而勇敢地捏住普军的脖子;当普军官一再对她无理追逐想占有她时,她都给予坚决的拒绝,嚷着:“这个普鲁士下流东西,这个脏东西,这个死尸,说我永远不愿意,永远不,永远不!”当她的“旅伴”用各种漂亮的言词来哄骗她时,她都一概不理,并对他们的为人从心底里感到憎恶。当她对他们做了让步,明明是他们出卖了她而现在又把她当做废物一样扔掉时,她迸发出满腔的怒火:“一阵骚动的暴怒使得羊脂球肌肉痉挛,她张开了嘴预备以一阵升到嘴边的辱骂去斥责他们的行为。不过因为愤怒扼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不能够说话。”她憎恨这批“正人君子”的卑鄙自私、虚伪和贪婪,他们不仅骗吃了她三天的全部食品,而且还干出出卖她的勾当。如果说开始羊脂球对她的“旅伴”还存有一些好心的话,那么到后来则不得不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和憎恶。

莫泊桑通过羊脂球这一形象,讴歌了法国人民在反普鲁士侵略中表现出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和爱国热忱。同时,他还通过“旅伴”们,嘲笑和鞭挞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自私。

迦来·辣马东是个开着三个纺织厂的资本家,于贝尔伯爵是个年有50万法郎收入的地主,乌先生是葡萄酒批发商、一个暴发户。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对普鲁士的入侵、对法兰西的命运漠不关心,一心向往个人的成功。他们的心中没有祖国,只有金钱和自己。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惜发国难财。他们明里是“高贵”的“正人君子”,可暗地里却是寡廉鲜耻、男盗女娼的骗子、流氓。当他们得知羊脂球拒绝同普鲁士军官过夜时,便原形毕露:市侩乌先生要把羊脂球绑起来交给敌人,于贝尔伯爵更是伪善地要羊脂球“明白事理”,并说:“您的拒绝将会给全体旅伴带来不幸……”“历史上有过不少先例,女人是如何以色来战胜可耻的敌人,因为她们愿意把自己的贞操牺牲于复仇和献身报国……”“人们都可以相信妇女们在人间的唯一任务,就是一种一个人的永久牺牲,一种对于强横的武人的暴戾的脾气不断委身的义务。”那个假民主党人戈尔弩兑更是个阳奉阴违的家伙,他表面上不同流合污,甚至对他人的作为表示气愤:“你们刚才干的简直是无耻透顶!”可实际上,就是他调戏羊脂球并要闯入她的房间做不轨之事,也是他在羊脂球挨饿之时,坦然地从衣袋里掏出四个鸡蛋,一个人独吞了。

妓女,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可有些人,有些自诩出身高贵、有钱有势的“体面人”却不及妓女的行为,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莫泊桑以一个作家的敏感,深刻地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及其宗教的本质,表达了他对“体面的坏蛋”们的轻蔑和愤慨。莫泊桑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也即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发展阶段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巴黎公社的工人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大资产阶级更加腐朽和反动:对外,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加紧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对内,则残酷地镇压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加紧剥削和掠夺人民。这就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社会本身的固有矛盾更为严重,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和道德上,都更加腐化堕落。所有这些,都引起了莫泊桑的注意。他敏锐地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它的腐朽。他指出:“绝大多数的人在资产阶级制度下是怎样无限的不幸,他们被丑恶的偏见、令人厌恶的关于名誉的口是心非的理解、堆积如山的伪善感情、装模作样的体面、可恨的功名心所压迫、俘虏和毁损。”

第三,艺术上的鲜明特点。莫泊桑匠心独运地将对照这一传统的表现方法恰当地运用在作品中,使真善与假善、爱国与卖国、利他与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羊脂球的正直、善良和牺牲映衬假仁假义、邪恶、自私的资产者和民主党人。此外,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以及高度的集中概括,也使作品增色不少。

思想和艺术的双保险,终于使《羊脂球》成为莫泊桑的得意之作,并使作家一举成名,成为法国文坛的新星。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地位和成果,莫泊桑更加自觉地努力创作和实践。他虚心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他深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独创性和良好的素质尤为重要。人云亦云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理性去判断。因此,他特别注意留心周围的一切:小职员的虚荣和卑俗,妓女的风骚与变态,兵士的痛苦与无奈,侵略者的强横与无理,资产者的无耻与病态,小人物的辛酸与不幸……总之,生活中一切看似平常然而又蕴含非常、看似合理又极不合理的层面,都成了他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代替物。不仅如此,他还善于以一颗平常心去感悟生活、评价人生、指正时弊。正是以审视生活的态度,莫泊桑才发现了许多常人难以发现的社会问题,并大胆揭发批判之。

绝不要设想莫泊桑的天才是自天而降的。他每向天才的高度迈进一步,都曾付出巨大的劳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三周来我每晚都尽力写作,然而未写出一页干净的稿纸。”创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它不仅需要耐力和意志,而且,还需要精神和肉体的良好合作。对于长期患有精神病症的莫泊桑来说,创作不仅是考验,更是挑战。所以,他必须用百倍努力和自信去战胜肉体病症的折磨和干扰。从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偏头痛和眼疾,一直伴随莫泊桑到生命的终点。不难想象在20年的创作生活中,莫泊桑是克服了怎样难以忍受的磨难,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使年方35岁的莫泊桑,获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在考察了莫泊桑的前期创作后,毫不怀疑地将这一美誉赠送给了莫泊桑。应当说是莫泊桑以自己的胆识和勤奋赢得了这一桂冠。纵观莫泊桑的创作,我们感到他无愧于这一称号。首先,他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数量上已经雄居榜首。在短短的10年中,完成近300篇作品,这对一个小说家来说,就意味着每12天多一点就完成一篇作品的创作。平均10多天完成一部作品的创作,这是怎样一个周期啊!没有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是很难做到的。其次,他的短篇小说质量亦是难以企及的。光是传世的精品就不下几十篇,被译成中文的名篇亦有很多,像《羊脂球》、《项链》、《米龙老爹》、《我的叔叔于勒》等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不仅如此,他的小说主题鲜明,爱憎分明,人物生动形象,叙述简洁明快。其中,小人物的窘迫与悲哀、资产阶级的腐朽与冷酷,是他小说创作的中心话题。他善于从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去开掘和发现耐人寻味的平常主题,借以达到讽喻社会、人生的目的。不论是《港口》、《衣橱》,还是《伞》和《邦斯舅舅》,都可以透视莫泊桑尊重生活、反映真实的原则。他绝不写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而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诺曼底和成年后工作过的巴黎是他必须写的地方。他绝不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而他谙熟的诺曼底农民、渔民、水手和市民,是他必须描写的人物。他绝不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虽然他游历四方、见多识广,但他绝不在作品中掺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东西,而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创作。他还特别善于把握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以小见大地反映生活。在他笔下,一次骑马、一次散步、一根绳子、一条项链,都能引出一场有声有色的话剧,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他以其多样性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人情味及爱国心,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文学是人学。莫泊桑特定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使他注定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莫泊桑不是劳苦大众,但他深知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苦大众的悲哀。知道那些“从早到晚被幽禁在办公室里”、“满腹希腊拉丁文却死于饥饿”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他们生活在“丑恶的偏见,比罪行更令人厌恶的关于名誉的口是心非的理解,堆积如山的伪善感情,装模作样的体面,可恨的功名心所压迫、俘虏和毁坏”的社会中,做着永远无法解脱的“苦役犯”!莫泊桑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尤其对小职员和妓女生活题材,情有独钟。正是这些反映底层生活的作品,将莫泊桑与广大的劳动读者联系起来。当然,莫泊桑毕竟不是地道的劳苦大众,所以,在他身上表现出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譬如他反对暴力革命,对1870年发生的巴黎公社革命表示疑问。他认为“街垒并不比保尔和维吉妮的爱情故事更能解决人民的面包问题”。所以他倡导等级制和自然法则,他公开声称:我只为贵族而写作。当然,他所说的贵族,不是狭义的贵族,而是“一个民族的真正有智慧的那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优秀分子。莫泊桑特别推崇中小资产阶级的优越感和无为观念。在他看来,人生受不可知命运的左右,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办不到、什么也猜不到、什么也想象不到,我们被封闭和禁锢在自我之中”。我们只有服从唯一的归宿——死亡。因此,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到他浓重的悲观主义情绪,及由悲观而引发的颓废观念和行为。或许正是这种虚无主义思想观念和颓废的美学追求,迎合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需求,莫泊桑才成为他们心目中的作家和知己。

有广大的民众作基础,有中小资产阶级的鼎力支持,莫泊桑的作家地位被永久地确立了。但莫泊桑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在短篇成功之后,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同时驾驭长短篇小说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作家。早在1877年莫泊桑就已经开始构思长篇小说了。他在给福楼拜的信中说:“我已经制订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提纲,一旦剧本完成,我立刻就开始写这部长篇。”转年,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又一次提到他的这篇小说:“我给福楼拜读了我的长篇小说提纲,他听了非常高兴……”这部令莫泊桑兴奋又艰难的作品,就是后来定名《一生》的小说。这部小说倾注了莫泊桑的感情和心血,历时5年终于问世了。创作期间,莫泊桑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折磨。他曾为章节的安排而困惑,为事件的起承转合而苦恼,为小说缺少血肉而气馁,为自己没有经验而着急。但最终他还是顽强地坚持下去了,并获得了成功。尽管当时市场全面萧条,但2.5万册小说还是销售一空,这使莫泊桑格外振奋。

《一生》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约娜一生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揭露旧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解体,较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精神上的堕落和腐朽。故事开端于1819年5月2日。17岁的贵族少女约娜在修道院寄宿五年以后,由父亲德沃男爵接回家来。她不知道人世间的一切,急想尝一尝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在父母的疼爱和大自然的陶醉中,她幻想起爱情来。她想象不出“他”将是个怎样的人,只知道她会忠心耿耿地崇拜他,而他也会一心一意地喜欢她,他们将结合成一体,只凭相亲相爱的力量就能渗透彼此内心最隐秘的活动。凑巧,邻居家来了个德·拉马尔子爵,小名于连,父亲去世后回乡重整家业。一次他做完弥撒从教堂出来,经神父介绍,约娜母女和这个年轻人相识了。从此,于连常到约娜家做客。他的举止言谈,一切都做得恰到好处,很快就博得约娜一家的好感。当他求婚时,天真的约娜不假思索便欣然接受。8月15日就举行婚礼了。

然而,洞房花烛夜,也就是约娜纯真爱情的幻想破灭之时。于连一改往日的温柔,他那粗鲁的肉欲使约娜深感厌恶。在几天后的蜜月旅行中,他在经济上处处与人斤斤计较,更让约娜觉得羞耻。而旅行归来以后,他像是演完了一个角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更少关心她,连说话也很难得了。他接管了全家的财产,刁难农民,紧缩开支。他甚至连外表也变成土财主一般,往日的光彩仪表全无踪影。约娜无可奈何地叹道:“人生啊,并不总是快乐的!”

沮丧的不仅约娜,连比约娜大两岁的使女萝沙丽也失去了往日的活泼。约娜问她是否病了,她总是说:没什么。有一天,她倒在地上,痛苦地分娩了。约娜主张把那个应当对此负责的男人找出来。而于连却决意把萝沙丽和她的私生子赶走了事。由于约娜的坚持,才把萝沙丽留了下来。可是,过了不久,一天夜里,约娜因身体不适,起床去唤萝沙丽,却发现萝沙丽正睡在于连的床上。一切都明白了,诱骗了萝沙丽的竟是自己的丈夫!约娜痛不欲生,向海边跑去,筋疲力尽地倒在岸壁旁。

萝沙丽离开了。不久,约娜也生了一个男孩。她把儿子当成一切幸福的源泉。于连同邻居福尔维勒伯爵夫人通奸,她漠然视之。但福尔维勒得知此事却怒不可遏。在一个狂风暴雨的下午,于连和伯爵夫人幽会的活动小木屋被他推下了山坡,两人双双惨死。

从此,约娜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子保尔身上。她对保尔百般溺爱,反使他从小就走上了邪路。长大后,他更放荡不羁,从事的商业冒险也一败涂地,直到把约娜弄得家破人亡。正当约娜再也支持不住时,一个粗壮的妇女出现在她身边。原来是萝沙丽。同瘦削而又憔悴的白发妇人约娜相比,萝沙丽面色红润、魁梧有力。她后嫁的丈夫去世了,现在她与私生子生活在一起。这孩子很好,很有冲劲,现已把她的农庄接过去经营。她不忘旧情,回到约娜身边。从此她照顾和安慰约娜,为她料理一切。和保尔姘居的女人病死后,萝沙丽接回了保尔,并劝他浪子回头。这同样历尽磨难但恢复了自信的劳动妇女,像是回答自己心中的问题似的,自语说:“您瞧,人生从来不像想象中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那么坏。”

然而,《一生》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由于对上流社会及其隐私的暴露,触犯了“大人先生”们的“痛处”而被谴责。由于某议员的“问罪”,《一生》被列为禁书。就连最无所顾忌的各大枢纽书亭也不敢“违法乱纪”。一时间,《一生》成了无人问津的“怪物”。不过,书商们很快便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收起了“廉耻之心”,《一生》又一次骄傲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一生》深表异议。当时,有一位叫伊波利特·泰纳的理论权威,就曾给莫泊桑以委婉的批评。他说:“您现在描写农民、小市民、工人、大学生和妓女。想必有一天您还会描写文明的阶级,上层资产者、工程师、医生、教授、大工业家和大商人。在我看来,文学是一种力量。一个生来富裕,生为三四代正直、勤劳、高贵家庭后裔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诚实、优雅、有教养的人;荣誉和智慧或多或少总是温室里的花朵。这种道理很有些贵族味道,但这是实验证明了的。如果您的才能将以那些富有文化和感情,从而被国家视为光荣和力量的男女为对象,我将深感欣慰。”

显然,泰纳先生不愿意看到莫泊桑笔下上流社会的卑污和堕落,他认为那个由“有教养人”组成的阶级,应该与荣誉、希望和力量永远联系在一起。莫泊桑让泰纳先生失望了。他没办法,不得不尊重生活和真实,因为是生活本身成就了他。《一生》是莫泊桑以自己的父母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约娜,就是他饱经沧桑的母亲洛尔的化身。洛尔生长于资产者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天生聪明美丽,因为虚荣,嫁给了徒有虚名的贵族登徒子居斯塔夫。她婚后生活很不幸福,经常遭受丈夫的掠夺和虐待。关于这一点,莫泊桑一点也不隐讳。他曾感慨地对人说:“唉!可怜的女人,她结婚以后就不断地经受伤害、折磨和虐待。”他十分同情母亲,惧怕、憎恶父亲。作品中于连这一形象,就是父亲在莫泊桑心目中的形象。他狂放不羁,吃喝嫖赌,无所不为,他不仅把自己的财产吃光花净,还克扣妻子儿女,他不仅采撷路遇,而且连家中的佣人也不放过。据说,莫泊桑一个奶娘的儿子就是他父亲的私生子。此人与莫泊桑“相貌惊人的相似”,后被任命为索尔费利诺花园的管理人。

像约娜一样,洛尔也有一个不肖的儿子,那就是莫泊桑的弟弟艾尔维。1877年,艾尔维入伍,在布列塔民省的一支骑兵部队里任士官。1880年,他调驻巴黎,随即开始惹是生非。先是当逃兵,而后便花天酒地,以致负债累累,给家庭带来了许多麻烦。莫泊桑曾在给表姐的信中表达了他的无奈与气愤:

我母亲此刻精神上十分痛苦,身体完全垮了。艾尔维对她的态度像一个坏蛋,常打电报逼她为其还债。另外,他还拒绝回部队,不断在巴黎欠下新的债,而且提出种种条件。他简直是个混蛋和无赖。我给他寄去300法郎,他既不说一声谢谢,也不回信说收到了。我为什么要对你说这些呢?因为我母亲现在要把他打发到埃特尔塔去。她管他三个月的饭吃,如果到时他还找不到个地方糊口,那就完全断绝对他的生活供应。她恳切地请你躲开他,尤其是不要借钱给他,因为他只想着向人借钱。

正因为如此,莫泊桑笔下的约娜,才如此光彩照人、可亲可爱。诚然,洛尔不是约娜,约娜也不是洛尔,她是19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冲击贵族阶级的历史写照,是贵族阶级让位给资产阶级的必然结果。约娜的悲剧是贵族阶级灭亡的挽歌。但不管怎么说,是父母的不幸婚姻,诱发了他的长篇创作热情。

莫泊桑要写出长篇杰作的宏愿成功地实现了。至少在法国文学史上,像莫泊桑这样,在长、中、短篇小说三方面都做出成就、都有作品传世的作家,是极其罕见的。何况,《一生》仅仅是他长篇小说创作成功的一个开端。他的长篇代表作是1885年5月11日出版的《漂亮的朋友》。这是标志他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畅销的作品。小说在短短四个月内就出版了37版,其销路之畅堪与左拉的《小酒店》媲美。尽管大作家雨果的逝世影响了读者的心理,但《漂亮的朋友》依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

是啊,“漂亮的朋友”怎能不受欢迎呢?那么,这位“漂亮的朋友”是怎样一个人呢?他的名字叫乔治·杜洛阿,是个酒店老板的儿子。健美的身材,天然的栗色卷发,一双浅蓝色小眼睛镶嵌在漂亮的额头之下。

19世纪80年代一个夏天的晚上,这个天生漂亮,然而囊中羞涩的青年人,游荡在巴黎繁华的马路上。两年前,他曾是法国驻非洲殖民军中的一名骑兵。那时他身佩军刀、手握钢枪,好不威风,随时都可以对当地的阿拉伯人做些什么。可眼下他只不过是北方铁路局的一名小科员,糊口尚且艰难,更别谈其他欲望了。可是他不服气那些西装革履、携家带眷的阔人们,恨不得扭断他们的脖子、搜尽他们的口袋。他在寻找机会,他要使自己也成为有钱有势的阔人。就这样,他怀揣着幻想,手捻着“像泡沫一样上卷的胡须”,十分自信地吹着口哨,徜徉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在大剧院广场的拐角处,他遇上了昔日的老朋友,现在是《法兰西生活日报》政治新闻的主编福雷斯蒂埃。《法兰西生活日报》是一份影响很大的权威性报纸,它的幕后是一批很有社会地位的议员。生活优裕的福雷斯蒂埃见老朋友境遇如此不佳,便决定帮助他。他首先向杜洛阿介绍了新闻界的情况,然后,邀请他第二天去家里做客,并打算为他介绍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告别前,福雷斯蒂埃又借给杜洛阿40法郎。有了这笔钱,杜洛阿不花不快。当晚他便去与妓女乐色儿鬼混了一夜。

第二天,杜洛阿身着租来的燕尾服,仪态大方地来到了福雷斯蒂埃的家。大客厅里灯火通明,灯红酒绿,一派豪华景象。由于杜洛阿是第一个客人,福雷斯蒂埃的妻子玛德莱因微笑着欢迎他。这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俏妇人,金色的头发,白嫩的肌肤,再加上一张极具诱惑力的脸和绝顶聪明的头脑,让杜洛阿好不惊讶。就在杜洛阿惊叹之时,玛德莱因的女友马莱勒太太及《法兰西生活日报》的总经理、大金融家、众议院议员洼勒兑尔先生和太太也到了,以后又陆续来了很多客人。

晚饭是精美而丰盛的。客人们边吃边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可杜洛阿一句也插不上。他只有不时地望着坐在身旁的马莱勒太太,她那丰满的胸部和昂贵的首饰,令杜洛阿垂涎欲滴。他很想说些什么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在这时,人们将话题扯到了殖民地上,杜洛阿总算有机会说话了。于是,他便向人们介绍了许多殖民地的奇闻轶事,以及阿拉伯地区的风土人情等。妇女们都被他的谈吐和风采吸引住了,就连坐在那里埋头吃菜的洼勒兑尔也不禁打量起他来,并断定他“的确有一种独到的聪明”。福雷斯蒂埃见时机成熟,便请求总经理接纳杜洛阿,并竭力替他美言。洼勒兑尔答应后,要求杜洛阿先写一篇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报道,并在文章中渗透殖民问题。接着洼勒兑尔太太就给文章起了一个极其醒目的名字《一个非洲猎人的回忆》。

领命后,杜洛阿回到自己的住处,搜肠刮肚地找寻思路。可由于平日不学无术,任凭他急得手心冒汗、头脑发晕,也还是无济于事,无奈只好蒙头大睡,等待“灵感”的到来。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交稿的时间越来越近,他不得不找老朋友帮忙。福雷斯蒂埃指点他去找自己能干的妻子。于是在一间内客厅里,玛德莱因一面口授,一面指导杜洛阿执笔完成了这篇出色的《一个非洲猎人的回忆》。

第二天,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了,杜洛阿总算站住了脚跟。他得意地跑去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又为自己印制了一大堆名片。这时,他已是新闻界的大记者了。不久,他又接到了新任务,与报社最能干的“老法螺”去采访从中国和印度来的两位要人。“老法螺”是一个脸色灰白、身体很胖的矮子,高度近视使他写起字来鼻子总是碰到纸上。福雷斯蒂埃吩咐杜洛阿好好向他学习,并说他能在“五分钟内掏得空一个人的肚子”。可是,“老法螺”却带他到咖啡馆里去聊天,根本没有采访什么人。回到报社,他竟然写出了和中国、印度要人的谈话纪要。从这里,杜洛阿受到很大启发,学会了种种捏造和欺骗的手段。特别是他有“天生的狡猾去每天预测老板的秘密”的本领。同时,他又利用记者身份广泛交友。不论阁员、将军、王公、警察、妓女、主教、看门老头、大使、车夫,他都和他们保持来往。仅仅两个多月,他就熟悉了业务,练就了圆滑的处世手段和随机应变的本领,成了一个“使人注意的记者,消息可靠,性情圆滑,手段敏捷而且精细”,颇得洼勒兑尔老板的赏识,认识到他比周围的人更有才能。

尽管如此,杜洛阿一直苦恼着自己地位的平凡低下,他还没有爬到名利双收的高一级地位上去。这时,他想起了福雷斯蒂埃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要一个人成功得快一点,也还得靠她们牵线。”他从经验上感觉到自己对于女性有一种“罕见的吸引力”,但是他还拿不准哪个妇女对他前程有帮助,心里焦躁得像一匹被人锁住了腿的马。想来想去,终于下定决心去访问马莱勒太太。她自称是一个喜欢“随随便便过日子”的女人,丈夫在北方铁路局当巡视,每月只回巴黎住八天。杜洛阿看准了目标,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去拜访她,对她百般温存讨好,殷勤笼络。马莱勒太太也专门设宴邀请他,并让福雷斯蒂埃夫妇作陪。席间那些含意曲折的语言揭去了他们平时的假面具,行为极其放荡。这一晚,杜洛阿单独陪同马莱勒太太坐车回家时,大胆地和她勾搭上了。对一个巴黎上流社会的有夫之妇,他仅仅靠自己的英俊动人的相貌,就轻而易举地把她征服了。杜洛阿借助马莱勒太太的势力跻入上流社会社交界的大门。他们俩不断地寻欢作乐,经常在杜洛阿的住处幽会。有一次,马莱勒太太上楼时,撞倒了邻居家的一个孩子,遭到邻居的臭骂。于是,她索性自己出钱在君士坦丁街127号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幽会的地点。马莱勒太太的女儿洛琳叫杜洛阿为“俊友”。从此,他便得了这个绰号,很快就被人们叫开了。当马莱勒先生回来时,杜洛阿就会乘空到“牧人狂”游艺场去找乐色儿。这些女人,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贵妇,还是下等娼妓,杜洛阿都是需要的。

福雷斯蒂埃的妻子马德莱因聪明伶俐,交友甚广,又有手腕,又有才华,对于一个想往高处爬的男人那是一块瑰宝。对她,杜洛阿早动过邪念。偏巧,福雷斯蒂埃患着严重的气管炎,身体日益衰弱。一次,杜洛阿没有按着他的意思,把要采访的消息带回来。福雷斯蒂埃生气了,骂了他几句。他火上心头,在离开福雷斯蒂埃的时候,便想占有马德莱因,借此狠狠地进行报复。他心里不断地嘀咕着:“你,我将来要在你身上翻本。”一个念头迅速地穿过了脑子:“我来叫你戴顶绿帽子,老乡。”这个想法使他开心了,从第二天起他开始走访马德莱因。他像对待马莱勒太太一样,单刀直入地向她表白自己的衷情。不料,马德莱因毫不动心,十分冷静。她根本不相信爱情,望着他说:“亲爱的朋友,一个钟情的人在我心上是不列入活人数目之内的……”她不客气地指出:“我很知道爱情在您心上不过是另一种嗜欲。”所以,她只愿意做他精神上的好朋友。杜洛阿碰了个软钉子,但他仍不死心,厚着脸皮对她说:“倘若您失掉了配偶,我现在先来登记。”

在玛德莱因的指点下,杜洛阿为了在报社取得更多的好处、得到更高的地位,准备拜访《法兰西生活日报》总经理的夫人洼勒兑尔太太。他先花十来个金法郎买了12个好梨,装作是从远处运来的,连同名片送到经理家。第二天他收到了经理夫人的回音,告知每逢星期六均不出门,他就在她不出门的这天登门拜见了。女主人正在会客,阔太太们聚在她豪华而热闹的客厅里谈天说地。杜洛阿也插在其中,谈吐幽默而滑稽,太太们又惊讶又高兴。他走后洼勒兑尔太太断言:“我相信他一定会升得很快。”

这次拜访的结果,他升了“本市要闻”的编辑主任,收到了老板夫人请吃晚饭的请帖。“本市要闻”原来是一个有30年经验的老记者主办的,他业务熟悉,工作无可指责。然而,他缺乏天生的狡诈,洼勒兑尔早就想换人。他要换一个机警活跃,狡诈勇敢,富于计谋并能随机应变的人。由这样的人在“本市要闻”传播消息,散布谣言,去影响读者和公众,使《法兰西生活日报》在国家的背景下和政治的基础上扩大影响。现在,杜洛阿正是洼勒兑尔经过考察后选定的“宝贵的人才”。这件事使杜洛阿乐极了,晚宴上他真的变成了一个很有气派的上流社会的人了。洼勒兑尔太太面带妩媚地迎接他。他觉得什么都在对他微笑,一切都是温存妩媚的,他正在人生的阶梯上往上攀登。

第二年2月底,杜洛阿收到玛德莱因的一封信,说福雷斯蒂埃病危,请他赶去帮忙料理后事。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心情很愉快,匆匆忙忙地赶到迦恩,这时福雷斯蒂埃已经奄奄一息。过了两天,他死了。杜洛阿和玛德莱因一起守灵,他迫不及待地问玛德莱因,是否记得他所提出的盟约:福雷斯蒂埃死了,由他来替补。他这样“匆忙”,完全是因为同她在一块儿,他会变成很强干的和令人害怕的人,他觉得自己真会前程似锦。玛德莱因的条件是:“婚姻并不是一条链子,而是一种结合。我爱的是自由,凡是我的行为、我的举动和我的出入始终要完全自由。……我不能容忍什么监视、妒忌和讨论。”婚姻协议达成了,5月,他们结婚了。杜洛阿搬进了昔日福雷斯蒂埃的府邸。

杜洛阿给自己起了一个有贵族头衔的名字:佐治·杜·洛阿·德·冈对尔。新的崇高地位使他走起路来神气十足。

洼勒兑尔和他的同僚们在《法兰西生活日报》上发动了一场评论内阁的笔战。杜洛阿和妻子合作,写了关于摩洛哥的评论,攻击当前内阁。文章辛辣的语言、明确的见解,已经很有分量了,杜洛阿又添上几句,使得攻势更为凌厉。再加上他善于使用的种种不顾信义的暗示性语言,文章获得了强烈的反响,社会骚动起来,众议员情绪紧张。洼勒兑尔亲自为执笔者的胜利庆贺,并请杜洛阿专任《法兰西生活日报》的“政治消息”编辑。杜洛阿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世界是归于强有力者管辖的,应当做强有力者,应当超于一切之上。”他已经不满足于在报社的现有地位了。

这时,巴黎正举行武术比赛,洼勒兑尔太太要去观看,杜洛阿自告奋勇陪她前去。在看武术比赛时,他竭力逢迎拍马,不时地望着洼勒兑尔太太射来的有点不安的温存而飘忽的眼光,心里一亮,决心勾引她。虽然她已40岁了,女儿也长得和她一般高,但是他认识到从她那里可以得到别处得不到的好处。于是在第二天,他就赶到洼勒兑尔太太家吃晚饭。一进门就以出奇的大胆,跪下向她求爱,用种种恭维和“看不见您,我是无法生活的”这类陈词滥调向她进攻。老板娘很爱他,但是一种道德责任感使她内心感到很慌乱,拼命想从这种感情中挣扎出来。她到教堂祈祷,但杜洛阿仍跟着她继续在她耳边“情话绵绵”。她慌乱痛苦地对他说:“我请您别再陪着我,别跟着我,并且别单独到我家里来。分手吧!”杜洛阿望着她那副假正经的面孔,胸有成竹地、不慌不忙地吹着口哨走回报社。

报社,正一片忙碌。因为法国在摩洛哥和西班牙战事的失利,屠朗总理和他的内阁被推翻,麻乐奉命组织新内阁。《法兰西生活日报》的股东、投机家拉洛史出任外交部长,洼勒兑尔老板成了国会议员,《法兰西生活日报》一跃而为官方报刊了。它的政治消息比哪一家都来得早,拉洛史是报纸的灵魂,杜洛阿成了他的传话工具。随着新内阁的组成,洼勒兑尔需要起草一篇宣言,指出部长们应走的路线,同时指示应在非洲问题上造舆论。杜洛阿心领神会,赶紧写出《从突尼斯城到丹日等城》一文,以适应新内阁的需要。洼勒兑尔看完大加赞赏,连说:“这是完美无缺的,您是个宝贵的人才,我表示我的一切赞美。”这样一来,杜洛阿便直接插足政治了。玛德莱因的客厅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的活动的中心,众参议员、部长、将军都在那里聚会,甚至麻乐总理还在她家吃过两次饭。其中沃德雷克伯爵和拉洛史先生则是常客。

杜洛阿成了人人赞美、追逐的对象,洼勒兑尔太太完全屈服了。她托人送信给他,相约在蒙梭公园会面。杜洛阿借口人多,不费吹灰之力把她引到了他和马莱勒太太幽会的地点君士坦丁街,征服了第三个女人。

随着《法兰西生活日报》上升为内阁的代言机关,杜洛阿夫妇利用阿尔及利亚殖民地的问题写了十来篇文章,领导了一场有利于新内阁的有声有色的笔战。洼勒兑尔暗中在摩洛哥经营着庞大的铜矿买卖和公债生意,外交部长拉洛史则在杜洛阿家以主人自居,把他们夫妇当做自己的秘书。这一天,杜洛阿问外交部长,法国是否会出兵阿尔及利亚,拉洛史外交部长干脆地回答他:“不会。”分手后,杜洛阿却从老板娘的口里知道了拉洛史和洼勒兑尔密谈出兵占领摩洛哥的消息,并且借给他一笔钱购买摩洛哥债券,从中可以赚取七万法郎的外快。杜洛阿仔细地听着、想着,高声骂着拉洛史:“脏东西,正是我将来要扼住的那一个。贱骨头……他逃不出我的手掌!”

杜洛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新的争斗又要开始了。他气呼呼地回到家的时候,知道有钱的沃德雷克伯爵患重病要死了,他没有继承人。杜洛阿想到妻子原是他的情人,便怂恿玛德莱因去看望他。跟她说:“因为他总算是我俩的至好。每星期,他到我们家里吃两顿饭,随时说来就来,把我们家看做他自己的家一样,完全看做在他自己家里一样。他像一个父亲那样爱你,而他却没有家庭,没有儿女,没有兄弟姐妹,仅仅一个侄儿,一个被他疏远了的侄子……他对于我俩很应当有一种友谊的表示。”果然,伯爵死后,把110万法郎的遗产全都赠给玛德莱因。这时,杜洛阿又用保护妻子名誉为由,要玛德莱因用生前赠与的方式把遗产的一半分给自己,这样就可封住别人的嘴,不会变成社会的笑柄了。这一回,连精明狡狯的玛德莱因也屈从了,他们立刻让会计师办好分产手续,杜洛阿轻巧地夺走了妻子50万法郎。归途中,杜洛阿快活得像一个国王,而玛德莱因也觉得他是巧妙能干的。当他们走到二楼平台上的镜子前时,杜洛阿在一种胜利的笑声中说道:“这儿有两个家资百万的人经过。”

杜洛阿正在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时,摩洛哥被法国派出的远征军征服了。拉洛史赚到了2000万法郎,洼勒兑尔在公债上赚到了三四千万法郎,他在摩洛哥经营的铜矿也大大赚了一笔。几天中他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金融资本家,力量比国王还要强。他花300万买下了一所亲王的宅院,又用50万收买了被誉为“本世纪神品”的《基督凌波图》。为了炫耀,他还邀请全体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前来欣赏。面对流金溢银的暴发户,杜洛阿发现他刚得来的50万法郎简直没有什么价值,和5000万富翁相比,自己是贫穷不堪的。

在洼勒兑尔展览油画的那天,他和妻子一进门就被豪华的场面震住了,心里既羡慕又忌妒。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抓住他的胳膊,用美妙的声音呼唤他,原来是洼勒兑尔的女儿西茶因。她蓬着一头卷得像云一样的金黄头发,有一双如蓝宝石般的眼睛,像一个美丽的洋娃娃。杜洛阿看见她心头一亮,暗自想道:“倘若我以前真是精明能干,那么我想娶的可以是这一位呀!”杜洛阿不断地盘算着自己应当怎样发财升官,一个念头来到心里:“那只需我和这个有血有肉的洋娃娃做夫妇。”

杜洛阿开始向西茶因进攻,私下和她约好,要她不要答应正在追求她的贾佐勒侯爵的亲事,要她等他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可以和妻子办好离婚手续。幼稚的西茶因有点惊慌,但答应了。

杜洛阿细心地监视着玛德莱因的行动。自从沃德雷克伯爵逝世后,拉洛史外长代替了伯爵的职位,经常在杜洛阿家里吃饭,像第二个户主那样差遣杜洛阿的仆役。最初,杜洛阿像一只想咬人又不敢下口的狗一样,一面发着抖,一面对他容忍。现在他为了达到和妻子离婚的目的,事先探知了玛德莱因和拉洛史在马尔底街幽会的地点。这天装作到洼勒兑尔家吃饭的样子,和蔼地吻别了妻子,然后又和警官一起赶到他们幽会的地方,当场揭发了奸情。这样一来,他打倒了外交部长拉洛史,又冠冕堂皇地找到了和妻子离婚的理由,取得了全盘胜利。1小时后,杜洛阿喜气洋洋地走进《法兰西生活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则本市要闻。他笑着告诉洼勒兑尔:“和她做夫妻,我既不能获得地位,也不能受到尊敬。……现在我扔掉了福雷斯蒂埃留给我的这条蛀虫。我两只手解掉了束缚,我将来的前程是远大的。”

3个月后,离婚判决书公布了。当洼勒兑尔一家人到海滨歇夏时,杜洛阿暗暗指使西茶因,让她主动向父母提出嫁给他的愿望,如果遭到拒绝,夜半偷偷地逃走。这个想法激起了天真又渴望冒险生活的姑娘的兴趣,她按照他的意图做了。果然,洼勒兑尔夫妇不同意女儿嫁给杜洛阿的想法,反对最凶的是西茶因的母亲洼勒兑尔太太。于是半夜12点3刻西茶因登上了等候在协和广场的马车,他们俩悄悄地离开了巴黎到了莱茵河畔的罗施奇雍。

洼勒兑尔家翻了天,西茶因要嫁俊友,洼勒兑尔太太精神错乱了,洼勒兑尔老头怒不可遏地大骂杜洛阿。等发现西茶因失踪后,洼勒兑尔无可奈何地说:“那是已成之局啦,他扣住了她,我们都失败了!”洼勒兑尔太太发出了绝望的怒吼:“不,永远不成!”洼勒兑尔已经平静下来。他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女儿嫁给杜洛阿。他从杜洛阿的拐骗行为里,看出了“他是个精明能干的、有前途的人”。

杜洛阿和西茶因结婚的日子定在10月20日,正是众议院复会之后。婚礼前,《法兰西生活日报》宣布杜·洛阿·德·冈对尔男爵担任它的总编辑,洼勒兑尔先生保留“总经理”的称号。报纸总编的婚姻自然是新闻。

结婚那天,教堂在那条对着王宫街的高大台阶上铺了很宽的大红地毯。11点1刻宾客都挤满了,女宾客的衣裙发出一种丝制品的窸窸窣窣的摩擦声,男宾们神气庄严,几乎全是秃顶的,走起路来带着上流社会的规矩和气派。参加婚礼的人互致问候,一片沸腾。

这时,新婚夫妇正跪在唱诗台上,等待主教的祝福和证婚。洼勒兑尔太太望着女儿和情夫悲愤欲绝,她心里喊道:“这个男人是属于我的,是我的情夫。”但是,当着两千多来宾她说不出口。只听主教在卖力地赞美那个令她痛不欲生的男人:“杜洛阿先生的才干高出于他人之上,他正在为写作而工作、为教育而工作、为劝导而工作、为指挥人民而工作,他正担负着有待完成的使命,正怀着有待表示的好榜样……”现在,杜洛阿变成了世界的主宰者之一,他感到无比的幸福。整个教堂弥漫着回肠荡气的音乐。接着又有大歌剧院名演员的歌唱,香炉里喷出安息香的芬芳,天神的宠爱使杜洛阿感激不尽。婚礼结束,他挽着新娘,宾客排成长长的行列走来祝贺。忽然他望见了马莱勒太太,并低声向她说:“等会儿再见。”

杜洛阿再抬起眼睛,望见了那边的众议院。是的,他现在还站在教堂的廊柱下边,但不久定会跳到众议院那一排廊柱下面去的。

杜洛阿是一个双手沾满殖民地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不学无术的恶棍和流氓。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端卑贱的利己主义和肮脏的兽性。为了爬上名利双收的地位,他一方面依靠厚颜无耻的卖身投靠,另一方面依靠狡诈、毒辣的阴谋手段,剥削一切人,欺骗一切人,到处搜寻金钱和享乐。莫泊桑通过杜洛阿的发迹历史,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的卑鄙无耻、资产阶级报纸的卖身投靠,也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残酷。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莫泊桑“愤慨于一个粗鲁好色的畜生的飞黄腾达和成功,他就是以空虚色欲来造就名利事业并在社会上取得高位的”。作者也愤慨于他的主人公在其中取得成功的那整个环境的腐化淫荡。的确,莫泊桑通过“漂亮的朋友”,戳穿了资产阶级英雄的真面目,嘲讽了他们寡廉鲜耻的“英雄”行为,暴露了他们恩将仇报、故作清高、俯首听命、巧取豪夺的投机本质。但同时,托尔斯泰也敏锐地发现:莫泊桑在“恣意描写那些吸引着他的东西,有时对自己的主人公仿佛是忘了基本否定的看法,而竟站在他那一方面去了”。莫泊桑确实在《漂亮的朋友》中掺杂了许多个人的好恶与追求。这是他不能清醒、冷静地处理杜洛阿这一形象的重要原因。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就是漂亮的朋友。”并以“漂亮的朋友”的名义活跃在个人生活的圈子里。他曾多次在赠书时,署名“漂亮的朋友本人敬赠”。由此不难看出他对“漂亮的朋友”的某些欣赏和迷恋。或许“漂亮的朋友”在某些方面是以作家本人生活为蓝本的缘故吧,杜洛阿在许多方面都与莫泊桑有着惊人的相似。

首先,杜洛阿的漂亮外形,就是作家以自己为模特构制的:漂亮的、饶有魅力的胡须,风流潇洒的举止,侃侃而谈的风范,等等。其次,杜洛阿的出生地与性格也与莫泊桑极为相近。杜洛阿出生在莫泊桑的故乡诺曼底,他的父母也在鲁昂附近居住。同莫泊桑一样,杜洛阿也蔑视和痛恨上流社会和资产阶级。他常冲着阔佬贵妇,骂他们是“好色无耻的家伙,谋财害命的强盗”。与此同时,他又怜悯穷苦的人。当他看到穷困的妇女在默默祈祷时,又满怀同情和爱怜。再者,莫泊桑将个人的许多经历和“艳遇”,移植到杜洛阿的身上。并以玩味和推崇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因此,在有意与无意间,便将自我与杜洛阿混为一团,不分彼此。他对杜洛阿的同情,完全是自我的欣赏和肯定的结果。

作家把自我的因素溶化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写来更加真实、生动,给人以亲切之感,自有它的好处。但是,将自身的瑕疵当做美来张扬和炫耀并津津乐道,就不好了。这不仅表现出作家的颓废意识和堕落倾向,而且使作品蒙受巨大损失。若是没有作家自我因素的渗透,杜洛阿一定会比现在更有光彩。虽说是白璧微瑕,也着实令人遗憾!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正是《漂亮的朋友》进一步证实了他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出色才能。与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生》相比,《漂亮的朋友》不仅篇幅长、人物多、线索复杂,表现出作家驾驭鸿篇巨制的精湛技艺,而且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漂亮的朋友》堪称是莫泊桑长篇小说的杰作。实践证明莫泊桑作为成功的小说家,不仅得心应手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而且,长于鸿篇巨制的设计和完成。

正如莫泊桑所说的:他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给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坛,带来了耀眼的光辉和灿烂。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每当提起“莫泊桑”三个字,人们不禁想到那个蓄着小胡子的漂亮法国人;那个曾经以《羊脂球》闻名于世界的“短篇小说之王”;那个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创作了如此之多作品的、“像死一般坚强”的法国风流作家;那个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的圣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