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与儿童早期发展
10794000000002

第2章 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在儿童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包括儿童的父母、教师、同伴等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构成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儿童发展具有动力性的因素,因而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精神分析学说最早提出重要他人的概念,强调重要他人以及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个体对于自我的认识,并影响自我与他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基本模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重要他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不限于自我与人格发展方面,而与儿童的认知与学习、信念和态度、社会性与个性以及情感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多层次、多途径的内在联系,因而具有广泛性、全方位性和深刻性。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往往随儿童发展的阶段任务和要求、儿童所处环境的变迁而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儿童的成长既是儿童自身在生理、心理上不断变化和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之交往的重要他人不断变化和转移的过程。新生个体最初经历的社会化场所是家庭,父母是儿童生活中最早的、最主要的接触者,是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他人”。在儿童进入教育机构之前,父母承担着儿童社会化的全部责任。在儿童进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后,教师成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重要而独特的另一影响源,尽管这样,父母作为家园联系、家校合作的伙伴对儿童的发展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系统研究亲子互动影响因素的过程中涌现了多种理论观点,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1979)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模型颇具影响。该理论将儿童放在一个生态网络系统中研究其发展,强调从个体与多层次、多类型环境系统的关系出发,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来深入认识个体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影响系统分为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sosystem)、外在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四个层次。

婴幼儿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家庭,父母为婴幼儿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作为和婴幼儿最贴近的“微观系统”之一,家庭、父母(或其他主要教养人),无疑是影响婴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通过婴幼儿周围的各个生态系统,对婴幼儿发展起到最为关键的影响。

1.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一些活动、角色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些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必须是亲身经历所能“体验”的。(Bronfenbren-ner,1979)对于婴幼儿而言,家庭这一微观系统中的活动包括教养人对婴幼儿的教养活动、家庭成员和婴幼儿的日常互动;角色包括父母、祖辈、其他家庭成员、保姆;人际关系模式包括母婴关系、父婴关系等亲子关系,与祖辈的关系,与保姆的关系。

微观系统中,所有的活动、角色以及人际关系是婴幼儿直接面对和接触的。3岁前婴幼儿在家庭的时间最长,他们生活于其中、并与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密切接触。家庭成为对婴幼儿最有直接影响的、影响最大的微观系统。由于婴幼儿的主要教养人最早进入儿童生活,并与其互动的时间最长,次数最频繁,内容最丰富,所以婴幼儿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微观系统就是婴幼儿和主要教养人形成的系统。1岁前的小婴儿和担任哺乳的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发展格外重要。父母处在婴幼儿生态环境中最核心的微观系统中的最核心位置,在儿童生命的早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中观系统

第二系统是中观系统,它不具体指某一确定的系统,而是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亚系统(如家庭与早教机构)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间接连结——当婴幼儿进入早期教育中心、亲子活动中心时,通过父母,家庭和早教机构这两个系统形成了间接连结,形成了中观系统;系统间的沟通——父母向老师描述儿童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早教机构指导教师与父母进行关于其子女情况的交流等。父母、儿童的相互作用关系很容易受到儿童与幼儿园照料者关系的影响,反之亦然。当父母——儿童及照料者——儿童的关系彼此发生联系时,就通过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访问和信息交流相互支持。

由于中观系统由不同的微观系统构成,那么不同微观系统中的人,如果目标一致、互信,就能够发展出可以相应发展个体需求的“力量的平衡”(balance of power),也被称为“支持性连结”(supertive link)。父母“第三方”的身份对于“支持性连结”的实现非常关键。

3.外层系统

第三层是外层系统,指儿童并不直接接触,但是却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比如,父母的职业状况、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生活条件等。这些都会渗透到成人和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去,如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在面对家庭之外的关系时,常感到无能为力和缺乏影响力。在工作中他们必须遵从他人的权威。当他们回到家时,亲子之间的关系会使这种挫折感加倍,只有当他们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才能缓解他们的这种挫折感。相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感觉自己能更好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他们习惯于独立做出决定,让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回到家里,他们的言行也对儿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不是一个特殊的内容。它包括价值观、法律、习俗和特定文化来源。无论微观系统还是中观系统或外层系统,均是在特定文化或亚文化所要求的观念与制度体系中形成的。例如,我国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着传统的育儿方式——沙袋育儿、篓筐育儿、吊床育儿、木桶育儿、蜡烛包育儿等,这些不良的育儿方式造成婴儿躯体运动能力和智能发育等的迟缓。这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所处的生态环境,可以发现,作为和婴幼儿最贴近的“微观系统”之一,父母作为主要教养人,无疑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通过婴幼儿周围的各个生态系统,对婴幼儿发展起到最为关键的影响。

二、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该理论认为,过去的生活与经历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虐待子女的父母,很可能在童年时代,本人就是一个受虐待的儿童),他们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早期经验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童年生活经验的质量。该理论使人们开始注意哺乳方式、断奶时间与方法、大小便习惯的训练、亲子关系的处理等问题,注意到成人,尤其是父母在儿童早期生活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使人们注重早期经验与早期教育以及亲子关系问题,是精神分析理论对学前教育的一大贡献。

三、生命全程理论

生命全程(life span)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只是在最近十几年中,才逐步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促进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运动。生命全程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可归纳为如下几个命题:譹訛人的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譺訛人的发展是多层次的;譻訛人的发展是多方向的;譼訛人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生命全程理论体现了生命发展的过程观和生态观(高岚,2001):它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变化将不再被限定于某一个特定时期,而被看做是一种延及生命全程的连续过程,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依存,从而重视任何一个阶段的意义。意味着把社会、心理与生物等诸种因素都看做是人的发展中的必然背景,在这一背景中,人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有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渠道。同时,人的行为的变化反映着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社会、心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则会给人的发展带来多种多样的变化,因而发展、生长与衰老就不单单是一种生物性的现象。

生命全程理论启发我们,婴儿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存在着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强调和关注儿童的主要教养人——父母,其实质就是关注儿童早期的成长,关注其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为其发展提供各种充分必要的刺激,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以上几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父母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