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探索心理的奥秘:心理学及应用
10788500000038

第38章 能力的发展和个体差异

8.5.1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个体能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开始停止并随着衰老而下降。

很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心理学家认为,出生后头4~5年智力发展最快。

1968年,贝利(N .Bayley)采用纵向研究法,对相同的被试在不同年龄(出生到36岁)的智力进行测量,发现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长到26岁,以后保持水平状态,直到36岁。

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在某一方面还是会有所增长的。人到18岁左右时,智力达到成熟时期,与成人相近,在此之后人总的智力虽然不会再显著增长,但是智力的某几方面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着的。布鲁姆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稍有衰退,在90岁时也只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岁至90岁时还在继续增长。

虽然人的能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但是能力的不同侧面或者说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他们的发展速度是存在不一致的。瑟斯顿(T hurstone)在其群因素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他所关注的7种基本能力发展速度是不同的,知觉速度、空间知觉、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较早;语词理解和语词流畅发展较迟。瑟斯顿(1955)还研究了4 种基本能力的发展过程,若以成年的分数为1,而达成成年人能力80%的时间为:知觉速度为12岁,推理能力为14 岁,语词理解为18 岁,语词流畅在 20 岁以后。

韦克斯勒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测量被试2052人,被试年龄分布在16~75岁。结果得到,言语和操作能力都是在2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语方面的智力下降较慢,操作方面的智力下降较快。

根据对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所下降,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8.5.2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彼此不同的现象。

能力作为一种身心特征,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下,个体的能力也会表现出差异。在相同条件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成就,就表示他具有较高的能力。与此相反,一些人活动的结果不好,一般说他是一个在某方面能力低下的人。智力落后是能力低下的一种极端情况,一般属于病理的范围。

能力的高低差异,大致说来,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以智力为例:如果我们用韦克斯勒量表来测量某一地区人口的智力,则智商在100±15范围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68 。2%,智商在100±30范围内的人应占全人口的95 。4%,智商低于70或高于130的人应只有极少数。

智力高度发展叫超常,大约占全人口的1%。20世纪初,特曼用智力测验来鉴别超常儿童,认为凡是智商≥140的儿童就可以称为是超常儿童。但是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并不限于IQ 和创造力,还包括其他一些智力测验无法测得的心理特征。那么超常儿童成年后是否会具有超过一般人的成就?答案是不能肯定的,就目前的智力测验而言,它只能预测一个人在学校中的表现,对于他在社会上的成就并不能有效预测。特曼曾经追踪研究了1528名超常儿童(智商平均为150),在他们成年后,发现虽然他们中有成就的人数比随机抽取的相同人数样本中要高10倍以上,但是也不乏成就不高于一般人的。通过比较其中的800名男性被试,发现成就最大的20%和最低的20%的显著差异主要在人格特点上,其次是家庭背景不同。可见,在现有标准下评价得到的超常儿童,他的未来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生活条件和自身人格特点的影响。

智商低于70以下者为智能不足。智能不足并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破坏,而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其明显的特征是智力低下或社会适应不良。这些智能不足者大多数不是由于疾病或脑损伤所造成的,这些人往往父母的智力水平也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者在生长中营养条件较差,这些都可能是造成智力落后的原因。那么智力缺陷儿童是否就会具有低于一般人的成就?虽然大多数智力缺陷儿童可能会如此,但是也会存在一些智力缺陷儿童在某种能力上高度发展。因为现有的智力测量主要是获得被测者的言语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或是更为概括性的智力,这可能忽略了被测者在某一种能力上具有超常水平,所以对于具有某种能力高度发展的智力缺陷儿童也有可能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成就。

小资料———天才或是白痴?智力缺陷者也拥有超常的才能!

英国男子德雷克·帕拉维奇尼自幼失明并且患有严重自闭症,至今他仍不会数数,不懂穿衣吃饭,其智商在 35 至 70 之间,属轻度或中度弱智。但令人惊讶的是,德雷克竟是一个4岁起就无师自通的钢琴奇才,对所有乐章过耳不忘,被誉为“再世莫扎特”。由于患有自闭症,德雷克的语言能力非常有限,而钢琴几乎是他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生活中的他就像长不大的孩子,必须接受 24 小时贴身照顾。他不会分辨左右,数数只能数到10.如果没人帮忙,甚至不懂得如何穿衣或者吃饭。据德雷克后来的恩师、音乐心理学家奥克利福特回忆:“帕拉维奇尼拥有非凡才能,他弹琴时手脚并用,甚至鼻子和肘部一起帮忙。他显然从未学过弹钢琴,但却将整首音乐剧枟贝隆夫人枠的主题曲枟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枠弹了出来。”

(资料来源:英国枟星期日电讯报枠,2006年9月17日)

虽然人的能力一般在18~25岁间成熟,但是有些人的能力会表现得较早或较晚。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5岁作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中国古代也有王勃10岁能赋诗词,孔融10岁显露学术的极大造诣。这种能力“早熟”的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相应地,也存在能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年龄才得以表现出来的。此外,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当它们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于是就表现出不同的人完成不同活动的表现有所差异。

在性别上,男女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劳森(J 。Law son,1987)等分析新版的韦氏智力测验(WISC‐R)常模中的1100名女孩和1099名男孩,发现女孩在言语量表上得分高于男孩,而操作量表上则低于男孩。这些研究说明,能力的性别差异可能更具体地表现在特殊能力上面。空间能力(spatial ability)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林兰德(M 。Linn,1986)将空间能力定义为一种涉及表征、转换、生成和提取符号、非言语信息的技能,他和他的同事基于以往的研究,提取了3个空间因素:空间知觉、心理旋转和空间想象,发现在前2个空间因素上,男性明显优于女性,而在第3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8.5.3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8.5.3.1 遗传的影响

通常,子辈与父辈的相像被称为遗传现象,是由基因决定的。智力与身高、相貌一样具有遗传性。那么,人的智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呢?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进行一些的研究以寻求适当的方法来测定智力,为测定抽象意义上的“智力”如何受遗传影响的问题,在现有对智力的了解情况下,问题被进一步局限成了:在同一家族中的成员之间智力是否相似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更为局限的问题,研究者需要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区分开,一种方法是比较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和其他基因有重叠的亲戚来获得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在生物学意义上,同卵双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他们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而异卵双生子是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他们的遗传基因只有部分相同,与同胞兄弟姐妹没有什么差别。根据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遗传基因上的不同,通过比较他们智商上的相关性,可以推测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程度。

布查德和麦克高(T .Bouchard&;;amp;M .McGue,1981)总结了世界上已发表的34个4672对同卵双生子研究和41个5546对异卵双生子研究,结果发现:一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达到0 。86,而一同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平均相关只有0 .60,这说明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相似性不如同卵双生子高。

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差异,说明了智力与遗传基因有关,那么这与父母抚养他们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是否有关呢?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进一步对一些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对40对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所做研究的结果发现,即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相关性(0 .69~0 .78)也显著地高于在同样环境中成长的异卵双生子智商间的相关性(0 .34~0 .61)。由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之间在IQ上的高相关更能证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根据基因关系形成的个体IQ值的相关程度(S .Petrill,1997)。如你所看到的,基因越相似,其IQ值越接近。同时,在这些数据中,环境的作用也被显示出来,因为被一同抚养的人的 IQ 值极其相似。

研究智力遗传性的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家族谱系研究。在生物学上,一个家庭或家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共同遗传基因。通过考察父辈和子辈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关于能力遗传性的研究,起始于高尔顿,他以个体在各方面的杰出成就作为衡量高能力的标准,比较了杰出者的亲属成为杰出者的可能性和普通人成为杰出者的概率,发现在977个名人的亲属中,其父亲为名人的有89人,儿子为129人,兄弟为114人,共332人,占名人样本的三分之一。而普通人组中,只有1个亲属是名人。他还发现,随血缘关系的降低,名人的亲属也成为名人的概率出现有规律地下降。这种变化模式与身高和体育成绩的家族变化模式完全相同。高尔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艺术能力的遗传问题。在双亲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占64%;父母没有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子女有艺术才能的只占21%。据此,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

可以肯定,基因在个体IQ测验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如同它对其他特质和能力的作用一样,基因是我们理解这种操作差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环境在智力差异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8.5.3.2 环境的影响

遗传虽然对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但是环境也一定影响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何评价环境的哪些方面对能力有重要影响呢?在你所处的环境中,是什么特性影响着你的智力测验得分呢?环境是在多种维度上变化的复杂刺激的组合体。即使在同一家庭中的孩子也不是分享同一种心理环境。回想一下你在家庭中的成长经历?如果你有兄弟姐妹,他们是否得到了父母同样的关注?是否随时间不同,感到的家庭压力也不同?是否家庭的财源有所变化?是否父母的婚姻状况有所变化?很明显,环境包括很多成分,这些成分总是处于变化和动态关系之中。因此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很难说清楚是哪些环境条件在真正地影响着能力的发展、形成,如家庭环境、压力、邻里关系和战争等等。

研究者一般通过测定IQ值来获得个体能力的水平,对于环境的因素也更多地关注与个体密切性更大的一般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例如,在一个对26000多名儿童进行的大规模纵向研究中,对4岁孩子IQ值的最好预测是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母亲的教育水平(S 。Broman,1975)。

此外,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还在许多方面能够间接影响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健康和教育资源这两方面。细胞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营养状况影响智力的发展,器官的生长包括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如果母体在妊娠期的第一阶段中严重地缺乏营养,就会影响胎儿细胞数目的发育,营养不良可以造成脑细胞数目低于正常发展的数目。孕期健康状况不好和出生时低体重,是预测孩子的心理能力低下较强的因子。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们通常没有很好的营养,许多孩子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无法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不仅如此,他们还缺少书、计算机和其他心理刺激物。父母的“生存导向”,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会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们玩,用智力刺激孩子们,而这会对标准IQ测试中的操作造成负面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研究发现:儿童1岁时的家庭环境分数与儿童1~5岁时的智力测验分数的平均相关约为0 。30,年龄更大时为0 。38(B 。Caldwell&;;amp;R 。Bradley,1978)。

家庭收养研究同样为我们了解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证据。大量的收养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由于他们与养父母在遗传上没有任何相似,所以只能将这种智商的相关归因于环境的影响。同理,对于生活在同一家庭中遗传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智商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收养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比较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一旦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 分数会有明显的增加,通常在10~12分。

对于儿童而言,除了家庭外,在环境因素上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有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学校通过对学生的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发展了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例如,对于微小的音高差别,钢琴家的感受性不如弦乐师,这是因为钢琴家是在别人调节好了的现成的键盘上工作,而弦乐师则需要经常根据自己的听觉根据音高的辨别调整弦的松紧度。不同的实践任务向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人们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不断地克服薄弱环节,从而使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果我们采取更为宽泛的智力定义,而不仅仅是IQ 测验中的言语和操作任务,环境的影响就更清楚了。丰富的、充满支持的环境对于成功的、充满智慧的、烦琐的、适应情境的操作是一种很好的预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