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宝藏之谜百科
10786100000004

第4章 陆上宝藏的存在之谜

陆上宝藏之谜与奥秘

赤城山金库到底藏着多少黄金,寻觅多年的古印加帝国的宝藏又藏之何处,隆美尔是否真的把珍宝藏在了一望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敦煌石窟的宝物又沦于谁手……这些陆上宝藏之谜何时能真相大白。

1.寻找琥珀屋的下落

琥珀屋,于1709年建成,因其屋内所有镶板都是用上等琥珀精制而成而得名。制造这座豪华居室整整用掉了36吨琥珀,价值5000万美元。制造者为了增加室内亮度,在所有的板上装饰了银箔,这更使它成为堪称一绝的世界级珍宝。

琥珀屋的建造者是以追求豪华生活而闻名于世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717年,腓特烈一世为了感谢俄国的彼得大帝打败瑞典,除却了普鲁士的心头大患,同时也为了获取俄国的保护,就把这件稀世珍宝连同一艘豪华游艇一起送给了沙皇。

彼得大帝不久后就逝世了,继位的叶卡特琳娜女皇接受了这件珍宝。她把琥珀屋运到查斯科耶西洛,安装在皇宫内。为了抬高天花板和增加门窗,原来的琥珀板就不够用了。俄国的设计师又特制了一些窗间镜,它们的豪华精美更使琥珀屋的神韵倍增。

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以闪电战迅速攻陷了查斯科耶西洛,占领了叶卡特琳娜的皇宫,来不及转移的珍宝琥珀屋落到了德国军队手中。德军立即把它拆卸装箱运回哥尼斯堡,仍旧安装在普鲁士王宫原来的地方。

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前夕,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地区后不久,琥珀屋又一次被拆卸装车,由希特勒的军队押运转移。从此,琥珀屋就在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了。

战后,前苏联政府为寻找琥珀屋下落,专门组织了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可是,琥珀屋就像是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难以找到。

1949年,一位德国人为委员会提供了一个消息,说琥珀屋被沉在了波罗的海的海底。在他的指引下,委员会组织了打捞工作,经过一番努力共捞出来17个大箱子,可是十分遗憾,里面装的并不是琥珀屋。

二次大战刚结束,委员会就找到了一直为纳粹德国经手管理琥珀屋的德国考古学家罗德博士,想从他那儿了解到琥珀屋的线索。委员会像对待所有科学家那样对他以礼相待,可是,就在他似乎想说点什么时,竟突然和他的妻子一道暴病身亡。

尽管如此,委员会寻找琥珀屋的工作仍一直没有停止,这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热情帮助,其中也包括许多德国人。他们提供了很多线索,使寻找工作不时地出现希望,可是又一次次失望,终没有找到。后来,一封德国人的来信,使人们对琥珀屋仍完整地存在于世上充满了信心。

这位名叫鲁道夫·林格尔的德国人在信中提到了他的父亲,一位在战争中当过希特勒卫队和秘密警察的上校军官的德国人。这位名叫乔治·林格尔的德军上校,掌管着一支由中央帝国安全局直接领导的特种部队,主要活动在德国国内和被德军占领的外国领土上。信中不仅提到这位林格尔上校在战争中得了不少勋章和奖章,还讲述了林格尔上校和琥珀屋发生过的一段关系。从信中的内容可知,林格尔上校和他的特种部队直接执行了藏匿琥珀屋的任务。他们是根据德国中央帝国安全局的命令转移和藏匿琥珀屋的,而且,很显然,琥珀屋是被藏匿,而不是被销毁了。

这封信最重要的价值是其中附带着3份证明信的内容的原始文件。这就增加了信中所述内容的可信度。

这些文件表明,琥珀屋正藏在德国某城市中的一个旧地下室中,地面部分已经被炸毁并进行了伪装。现在,时间已过去了几十年,又没有具体的地址线索,看来,寻找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真是一失落踪迹再难寻。

2.大隧道中的丰富财宝

一直以来,位于摩洛拿圣地亚哥省内厄拉吉尔、圣安东尼、尤贝3个城市交界处的大隧道内的丰富财宝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1972年3月4日,由厄瓜多尔考古学家法兰士和马狄维组成的科学调查小组,在莫里斯的带领下,再次对大隧道展开调查。

傍晚,调查队员钻进了神秘莫测的地下世界。进洞后是一段狭长的通道,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开亮电筒和头盔上的射灯。接着隧道便垂直往下,他们把一条绳子垂到下面75米的第一个平台上,然后沿绳而下。

接着,他们又沿绳垂直下到第2平台和第3平台,每台高度都达75米。下到洞底,莫里斯领头摸索前进。法兰士注意到隧道的转角处都呈直角形的严谨设计,有些很窄,有些又很宽,所有洞壁都很光滑,洞底非常平坦,很多地方像涂了一种发光涂料。很显然,这隧道并非天然形成的。

法兰士试图用罗盘测量这些通道的方向,但罗盘指针不会动。“这里有辐射,所以罗盘失灵。”莫里斯解释说。在其中一条通道的入口处,有一副骸骨精心摆放在地上,上面洒满金粉,在调查队员的灯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莫里斯和法兰士以及马狄维发现了很多意外的东西。洞里出奇地静,只有脚步声、呼吸声以及雀鸟飞过的声音。他们目瞪口呆地站在一个巨大厅堂的中央。

这个大厅的面积约为140×150米。大厅中央有一张桌子,桌子的右边放有7张椅子。椅子既不像用石头、木材做的,也不像用金属做的,它摸上去好像是一种塑胶,但却坚硬、沉重得像钢。

在7张椅子后面,毫无规律地摆放着许多动物模型,有蜥蜴、象、狮子、鳄鱼、豹、猴子、美国野牛、狼、蜗牛和螃蟹。最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动物都是用纯金做成的。在桌子的左边则摆放着莫里斯的地契所提及的金属牌匾及金属箔。金属箔仅几毫米厚,65厘米高,18厘米宽。

法兰士经过仔细检查仍无法知道这些牌匾在制造时使用过什么原料。因为那些金属箔看起来很薄且脆弱,但竖起来却不弯曲。它们像一本对开本的书籍那样摆放着,一页连着一页。每块金属箔上都井井有条地排满像用机械压上去的文字。

法兰士估计金属箔至少有二三千块,在这些金属牌匾上的字体无人知晓。他认为这间金属图书馆的创立者肯定想把一些重要的资料留传给遥远的未来,使其永垂不朽。

莫里斯在大厅找到一个11.43厘米高、6.35厘米宽的石刻,正面刻着一个身躯为6角形、头为圆形的人,右手握着一个半月,左手则拿着太阳。令人惊奇的是,这个石人的双脚竟站在一个地球仪上。这石刻约在公元前9000年~公元前4000年做成,这说明那时的先民便知地球是圆形的。

法兰士认为这个隧道系统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存在。他拿起一块刻着一头动物的石刻,它有29.21厘米高,50.32厘米宽。画面上所表现的动物有着庞大的身躯,正用它粗大的后腿在地上爬行。法兰士认为石刻画的是一条恐龙。法兰士不敢再想像下去:难道有人曾经见过恐龙?

还有一块神秘石刻,刻画的是一具男人骨骼。法兰士仔细数了一下,感到很吃惊,这石刻人的肋骨数竟为12对,是如此的准确。莫里斯又让法兰士看了一座庙宇的模型,上面绘有几个黑脸孔的人像,头戴帽子,手持一种枪形的东西。

在庙宇的圆顶上,还绘有一些人像在空中翱翔或飘浮着。令法兰士惊异的是这个庙宇的模型,可能是圆顶建筑最古老的样本。此外,一些穿太空服的人像,更是让法兰士不可思议。

一个有着球状鼻子的石刻人跪在一根石柱下,他头戴一顶遮耳头盔,极像现在我们用的听筒;一对直径5厘米的耳环则贴在头盔前面;耳环上钻有15个小洞;一条链子围住他的脖子,链子上有个圆形牌子,上面也有许多小孔,很像现在的电话键盘。

这个隧道和它里面收藏着的稀世奇珍,可以说是见所未见。那些1.8米高的石像有的有3个脑袋,有的却是7个头颅;三角形的牌匾上刻写着不为人知的文字;一些骰子的6个面上刻着一些几何图形……

没有人知道,这个隧道系统是谁建造的,也没人知道这些稀世奇珍是谁遗留下来的。

带着巨大的疑问,调查队沿原路退出洞穴,又赶往位于厄瓜多尔古安加的玛利亚教堂,因为基利斯贝神父收藏着许多来自隧道的珍宝。

法兰士注意到一块金板,52厘米高,13厘米宽,1.3厘米厚,上面有56个方格,每一格都刻有一个不同的人像。法兰士在隧道的金属图书馆里的那块金箔上,曾见过一模一样的人像。看来制造者似乎要用这56个符号或字母组成一篇文章。

这一重大发现似乎否定了过去一直认为南美的文化是没有字母或形象的说法。

最令人吃惊的是一个纯金制成的女人像。她高30厘米,头像两个三角形,背后焊接着一对细小的翅膀,一条螺旋形金线从她耳朵里伸出来。

她有着健康、发育完美的胸部,两脚跨立,但无两条手臂,穿着一条长裤,一个球形物浮立在她的头顶上面。法兰士感到她两边的星星透露出她来自何处。那是一颗陨落了的星球吗?她就是从那颗星球来的吗?

接着,马狄维又看到一只直径21.25厘米的铜饼,上面图案清晰,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精虫,两个笑着的太阳,一个愁眉苦脸的半月,一颗巨大的星星和两张男性三角形脸孔。铜饼中央有许多细小而突出的圆状物,其含义没人能理解。

基利斯贝神父收藏的大量金属箔上面均刻有星星、月亮、太阳和蛇。其中一块金箔的中央刻有一个金字塔,两边各刻有一条蛇,上面有两个太阳,下面是两个太空人似的怪物及两头像羊的动物,金字塔里面是许多带点圆圈。

在另一块刻有金字塔的金属箔上,两只美洲豹分别爬在金字塔两边,金字塔底刻着文字,两边可以见到两头大象。据说大象在1.2万年前即在南美出现,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产生文明。

最让法兰士震惊的是,他在基利斯贝神父这里见到了第3架史前黄金模型飞机。他看到的第一架是在哥伦比亚的保华达博物馆见到的,第2架则仍放在大隧道里。多年来,一些考古学家把模型飞机看成是宗教上的装饰品。

纽约航空机械学院的阿瑟·普斯里博士经检试认为,把这架模型飞机看成代表一条鱼或一只鸟显然站不住脚。从模型几何形的翅膀、流线型的机头及有防风玻璃的驾驶舱看,很像美国的B-52轰炸机,它确是架飞机的模型。

难道史前便有人能够构想出一架飞机的模型?一切都无定论,一切都是谜团。迄今为止,人们仍无法确定或找出这隧道系统究竟是谁建造的。而在隧道里面,又存放着那么多无从稽考的珍品,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3.亚伯拉罕石下的财宝

亚伯拉罕岩石是一块长80米、宽12米、厚2米的花岗岩石,安放在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奉为圣地的寺院内。

很久以前,有个被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尊为“信仰之父”的人,名叫亚伯拉罕,他遵照神的旨意,在这块岩石上用火灼烤自己的独生儿子依撒。神对亚伯拉罕的坚定信仰极为赞赏,把他的儿子从火中救了出来,并传下旨意:“今后,亚伯拉罕的子孙将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于是,那块岩石遂被称为亚伯拉罕岩石。

以后,亚伯拉罕子孙中产生了名震遐迩的犹太国王达庇代·所罗门。国家空前强盛。3000多年前,所罗门以神圣的亚伯拉罕岩石为中心建造了宏伟的神殿,对犹太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契约箱”就安放在神殿内。

距今2400年前,巴比罗尼亚耐希卡耐扎尔的军队推翻犹太统治时,所罗门的神殿被毁。混乱之中,“契约箱”和无数所罗门的财宝下落不明。以后,耶路撒冷几度沦为战场,遭到战火的侵袭。最后,占领城市的伊斯兰教徒也以亚伯拉罕岩石为中心建造了伊斯兰教的寺院。

到了20世纪,有几位学者指出:亚伯拉罕岩石下面有个洞穴,下落不明的“契约箱”和无数财宝可能就藏在那里。有个名叫哈里巴顿的美国人听到消息后,立即同另一个伙伴一起寻找所罗门的宝藏。

两人经过长期调查,发现有一条秘密坑道从旧耶路撒冷城内通过地下隧道可以到达山谷。他们瞒过众人耳目,渡过位于凯德隆(音译)山谷底部的山泉,到达前方的洞穴。两人打着手电,在通向深处的坑道里向前摸索,但是在150米左右的地方,道路阻塞了。从那儿往上有阶梯,都被砂石所堵,寸步难行。哈里巴顿只得从原路返回。当他们打算第二次探险时,由于乘坐的帆船沉没,不幸身亡。这次计划终于未能如愿以偿。他们第一次探险的路径,人们至今不得而知。“契约”箱和所罗门的无数财宝是否真的藏在亚伯拉罕岩石下面,还有待于后人前去寻觅。

4.南越王的宝藏之秘

赵佗原为秦朝将领。秦朝末年,中原动乱,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割据政权一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他治国有方,不久,岭南一带便逐渐繁荣起来。

公元前137年,赵佗逝世,终年100岁。他在生前就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十分周密的安排,选择了迥异于当时习俗的方法——秘密埋葬。为防盗墓,还设了许多疑冢,因为在赵佗的墓中,埋藏了大量他生前喜好的奇珍异宝。

由于赵佗的墓地十分神秘,其确切地点一直说法不一,而其墓中的宝藏更令许多人心驰神往。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为找南越王的宝藏,派特使吕瑜带兵数千人,到岭南一带,凿山破石,掘地三尺,几乎刨遍了广州附近的大小山冈,结果一无所获。此后,历朝历代又有不少人,根据各种记载,前来岭南寻宝,但都是枉费心机。

近30多年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赵佗墓成为考古工作者的重点考察对象,他们在广州找到了数百座南越王国的墓葬,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但仍然找不到赵佗之墓的影踪。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约北象岗,发现了赵佗之孙南越文王的大型石室墓,此墓凿山为陵,深藏于象岗腹心20米处。

这一重大发现,极大地鼓舞了考古工作者,增添了他们对寻找赵佗墓的信心。以前大家一直以为,赵佗墓会离广州城很远,通过此次发现,大家又有了新的认识,推测南越王之墓也可能就在广州城附近越秀山下。我们期待着南越王的宝藏,得以早见天日。

5.赤城山深藏的黄金

赤城山是日本的一座金库,藏量极为丰富。据估计黄金藏量高达400万两,折合日元约100万亿。而1987年日本的财政预算为54万亿日元。

赤城山盛贮黄金,大约是19世纪万延元年的事。当时日本政权由幕府控制,世界银行金银兑率为1:15,而日本仅为1:3,国内存有的黄金大量外流。由于“硬通货”的剧烈流失,不利于当局贮备财产,幕府最高执政官“大老”井伊直弼便以贮备军费的名义,亲自控制赤城山整个黄金贮藏计划。

赤城山被选为黄金贮库,原因有四:一、它是德川幕府为数较少的直辖领地之一;二、它属德川幕府的“根据地”,易于保守机密;三、地理极具优势。它地处根川与片品川两河之间,四周是延绵起伏的高山,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所在地;四、它是德川幕府垮台之时全线崩溃的最后凭借之地。其实当时中下层武士业已立意打倒幕府统治而实行革新。

1860年3月3日,正当井伊秘密藏金之际,改革派武士便将其刺死在江户(今东京)的樱四站外。他死后,属下小粟上野介和林大学头继续执行埋金计划。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倒幕派取得胜利,属于幕府的江户时代宣告结束。1868年7月,明治天皇出掌大权,改江户为东京,赤山城的藏金秘密遂成一个世纪之谜。

据埋金计划执行人之一玉总兵卫在其所著《上野国埋藏理由略述书》记载,这批鲜为人知的作为军费而埋藏的黄金总数到底有多少:当时从江户运出了360万两黄金;小粟上野介的仆人中岛藏人,在遗言中又说到还曾从御金藏中运出24万两黄金,加上其它的金制品,总共藏贮量达400万两之巨。100多年来,有不少探宝者妄图一夜之间成为巨富,纷纷到赤城山考查。明治三十七年,即1905年,岛追老夫妇有幸在此捡了几个装有黄金的木蹲;昭和三十七年又有57枚日本古时纯金薄片在一次修路过程中被发现。

证实这些椭圆形的金片为古币,其实要算水野一家祖宗三代。第一人水野智义是中岛藏人的义子,中岛藏人临终前曾告诉他,赤城山藏有德川幕府的黄金,藏宝点与古水井有关。于是,水野智义便萌发了寻找赤城山黄金的信念。他变卖家产筹款16万日元,开始调查藏宝内幕,得知1866年1月14日,有30名武士雇了七八十人在津久田原突然出现。运来极其沉重的油樽22个,重物30捆,在此处逗留近1年。他们秘密地分工行动,不少当事人是幕府的死囚,完工后即被杀以灭口。后来,水野智义在1890年5月从一口水井北面30米的地下挖出了德川家康的纯金像,推测金像是作为400万两黄金的守护神下葬的。个久,又在一座寺庙地基下挖出了水野智义认为是埋宝地指示图的3枚铜板,但它们所含之谜却无人读懂。昭和八年四月,水野智义发现一只巨型人造龟。这就是第一代水野为之奋斗一生的收获。

第二代水野爱三郎子继父业,在人造龟龟头下发现一空洞,洞内有五色岩层,不知是自然层还是人为造成。第三代水野智子进一步在全国了解有关赤城山黄金的传说,他与人合作利用所谓特异功能来寻宝,但收获甚微。水野家三代在赤城山的发掘坑道总长22公里,却仍没有寻到藏金点。向水野三代这种半盲目的脑力与体力提出挑战的是高技术的运用。有人用最新金属探知机在水野家挖的坑道内发现有金属反应,经分析此处地层内又极难存在天然金属,有可能是德川的藏金所在。但由于其地质松软,要挖掘需要有强力支撑物,只能暂时作罢。

由于迄今未挖掘出黄金,有人便断言藏金之事未必可靠。事实上藏金是有可能的。德川幕府时期的江户南北两灯奉行所这种小单位都存有1万两黄金,更不用说幕府了;幕府与萨、长联军对抗时有1.5万军队,若无雄厚财力哪能维护庞大的军费开支。这些资产哪里去了呢?总不能不翼而飞了吧?藏起来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水野一家的发掘收获也是一种证明。

6.黄金路上的无头案

在所有发财梦中,金矿无疑是最为稳妥、安全的财路之一,但金矿必须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存在,寻金、淘金才有意义,发财才可以变为现实。

“荷兰人矿坑”的确是真实可信的。位置在亚利桑那州,从凤凰城向东走40里,一直走到沙漠边缘的那片悬崖地带。悬崖位于米奇山脉,指矿标就是这里的一个山尖,人们叫它“织针”。金矿就在那山尖方圆2.5里的区域内。

证明“荷兰人矿坑”的存在,最早要追溯到1748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四世奖赏米高·帕拉达一块土地,以表彰他对王室立下的功劳。这块地大得惊人,约3750平方公里,它的中心地带就是现在的亚利桑那州。至于金矿是被谁发现的,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米高·帕拉达的后代发现的,另一种可能是土著阿帕奇人告诉他们的。当时的阿帕奇人很友善,很单纯,既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心。根本没料到白人的到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19世纪时,帕拉达家族的后裔安利哥,曾经带着驼队去采过几次矿,每每是满载而归。据记载,那矿的形状像漏斗,矿口朝天,不同于一般的竖坑。后来由安利哥带去淘金的墨西哥人把坑挖得越来越深,如果背着装满金子的口袋往回爬,是十分困难的。于是他们找来长木头,在矿坑里搭起一个架子,并钉上一排粗大的木钉充当楼梯。

就在淘金者干劲十足时,阿帕奇人却在怒火中烧,他们把这种行为视作亵渎土地,总想伺机把这些人赶走。在1864年,几个墨西哥采金工人骚扰印第安妇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阿帕奇人成群结队地攻击墨西哥人,淘金者寡不敌众,事先又无防备,仅在三天之内就被从米奇山脉的这头赶到另一头。安利哥也在这场战争中丧命,他的喉咙被一支阿帕奇人的箭射穿后,掉下峡谷。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几个墨西哥人侥幸逃生。

美国南北战争后,两个德国移民来到此地,一个叫夏洛克·怀兹,一个叫亚戈布·华兹。其实这个金矿是因华兹而得名的,只是把德国弄成了荷兰,而“荷兰人矿坑”的名字却叫了出去。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战后一同来到墨西哥创业。在一次打斗中,他们无意间救了安利哥的儿子米盖的命。米盖很感激,便带他们去了矿坑,带回约5万美元的金子。对于这矿坑,米盖心中总也抹不去父亲惨死的阴影,非常不愿再见到它,所以米盖提出用这块地的契据换他们俩人应得的那份钱。交易最终做成,从此矿地便成了怀兹和华兹的财产。

三个人分手后,怀兹和华兹又返回矿坑,继续采挖,一直干到弹尽粮绝的地步。两人商量之后,决定由华兹一人回去,多取些食物来。没想到,二人的踪迹早被阿帕奇人发现,他们趁华兹离开时,攻击了他的同伴。怀兹身受重伤,一路跌跌撞撞,爬过奇拉沙漠,被人搭救。由于伤势严重,怀兹在临终前把他们的故事说给医生听,矿坑的秘密就此公诸于众。但由于怀兹临死前并没说清矿坑的具体方位,给后人留了一个很大的猜测余地。

再说华兹拿着食品赶回矿坑,发现坑边的营地空无一人,而且有迹象表明阿帕奇人袭击了这里。他知道,怀兹肯定是被害死了。伤心欲绝的华兹离开了矿坑,并且永远没有再回来。一直到多年后他去世的时候,始终没把矿坑的位置告诉任何人。

1880年,有两名青年曾经找到了矿坑,但他们却都死在返回的路上。显然他们不是被阿帕奇人所杀,而是某些谋财害命的人干的。这样,矿坑的地点再度成为秘密。

再说阿帕奇人,发觉来这里陶金的人越来越多,有墨西哥人、美国人,对他们构成了威胁,便下定决心设法阻止这种外来的“侵略”。

他们想出了一个绝无后患的办法,即让矿坑从地表“消失”——他们利用整个冬天的时间,用泥土和石块把矿坑塞满,然后颇费心机地将表面弄得和山区其他地方一样,根本看不出挖坑的痕迹。后来,白人大举挺进,开发土地,并四处追捕、驱赶阿帕奇人,直到把他们赶出米奇山脉为止。从此,阿帕奇人不再是淘金者的威胁,但所有的淘金者也一直没能找到矿坑的所在。

1931年5月,一个叫阿道夫·鲁斯的人来到米森山区,声称他有一张古老的墨西哥地图,矿坑的所在清清楚楚地标在上面。鲁斯已不是年轻人了,并且那支做过手术的腿里还嵌着银片,因而行动也不太方便。加上米森山区这时的季节,山泉都干涸了,势必会出现缺水的危险,但他还是执意要进山采矿。两位向导于6月14日将他送到迷宫一样的峡谷中,他们看着鲁斯在西圆石峡谷的一个水洞旁搭好一个营地之后才离开返回。

几天过后,鲁斯没有露面,又过了几天,仍无音讯。附近的一位农场主开始担心起来,带人去沿途寻找,但只见到了鲁斯的营地和帐篷,却未见其人,估计他至少已离开24小时了。农场主赶到镇上,通知了当地警长,搜救队开始在织针附近全面搜索。西圆石、东圆石和织针峡三大峡谷在织针西北2公里的山脊交会。直到当年的12月人们才在山脊上一个茂密的矮林里发现了鲁斯的头盖骨,上面有一个弹孔。1932年1月,鲁斯尸骨的其余部分在离矮林很远的地方被陆续找到。人们还找到了嵌在他腿上的那块银片。虽然他提到的那张旧地图已经不翼而飞,或是腐毁了,但他衣服里有一个记事本,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其中写到:“我来,我看到,我征服了。”这似乎表明鲁斯确实找到了金矿。而且记事本中的最后一页是用铅笔很潦草地写着:“大约在离山洞200英尺的地方。”

杀死鲁斯的凶手一直是个谜,可是此事一出,淘金的人却蜂拥而至。二次大战使这股淘金狂潮暂时减弱下来,战争一过,仍然是盛况如初。

1947年6月16日,一个叫詹姆斯·格拉维的退休摄影师来到这里。和当年的鲁斯一样,也自称知道矿坑的确切方位。不过看来他要比鲁斯“现代化”多了,他带着科学化的探矿装备,乘上直升飞机,抵达米森山区。飞机首先在其中一个山顶上降落,格拉维下去观察地形,辨清方向,确定方位,然后很自信地指着其中的一个峡谷说,那就是他的目的地。然而历史又一次重演,飞机驾驶员查克·莫森斯也成了最后一个见到格拉维的人。虽然人们尽力搜索这个失踪的淘金人,但他的尸体直到1948年2月才在织针山山顶正东的一个峡谷中被找到。尸体的四肢、躯干完整,只是少了头盖骨。头盖骨后来在布拉福泉附近被发现。杀害格拉维的凶手也没找到。

发生在淘金路上的两桩“无头案”虽然一直让凶手逍遥法外,但这隐藏在暗处的危险,丝毫没使淘金热降温。人们依然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寻找着“荷兰人矿坑”。

7.失踪民族的珍宝

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欧洲东部和亚洲中西部的茫茫大草原上,有个神出鬼没的民族曾称霸一时,他们就是消失了多年之后仍然活在世人心中的赛西亚人。

在欧洲人的传说中,赛西亚人嗜血成性,有时甚至把敌人的头皮剥下来,缝制成外衣、斗篷、披肩和坐垫来使用,以至于后来在世人心中成了野蛮和凶狠的代名词。

赛西亚人纵横驰骋于高加索山脉到里海、黑海之间起伏不平的山地,他们骑着骏马从高加索山脉东面的隘口如雪崩般向亚洲北部席卷而来,在波斯边境到处制造恐怖、屠杀和抢掠。凡是试图抵抗他们的地方,无不顷刻之间变成血与火的海洋。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这个在欧亚大草原上驰骋了几百年之久,并在古代文化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浓重痕迹的民族,此后却像划过大幕的流星一般,突然神秘地消失了。至今,历史学家们既弄不清赛西亚人究竟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他们最终去了哪里。

赛西亚人居住在地面平坦、水源充足、牧草繁茂的草原地带,天生与马匹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实行一夫多妻制,经常在马鞍上悠然自得地过活。他们没有城池,没有堡垒,带着帐篷四处流浪,他们以牛羊肉、牛羊乳为生,他们的篷车就是房子。

赛西亚人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男性大都是骑士,个个善于开弓射箭。打仗时,他们高高地骑在马背上,一面围着敌人疯狂地尖声叫喊,一面用强弓连环发射出三棱利箭,那种恐怖的情景常常使徒步作战的敌人在被围困中吓得魂飞魄散。胜利后,赛西亚战士常常把敌人的头砍下来洗净,还在外面蒙上牛皮,里面镀金,制成酒具,款待客人时,拿来盛酒奉客。他们喜欢一边向客人诉说死者如何罪有应得,一面炫耀自己杀死他时的过程。难怪敌人往往一听到赛西亚人就闻风丧胆。

赛西亚战士不但酷爱作战,且真正嗜血成性。杀了第一个敌人后,必定要饮他的血。在一年一度的部族聚会上,每个武士都要有杀人的记录,假如到下次聚会还没有杀过人,对他们来说就是奇耻大辱。在战场上,他们认为要剥下敌人的头皮才可以证明自己勇猛。他们常常把敌人头皮上的肉刮净,把头皮鞣制之后挂在马缰上,当小毛巾使用。马缰上挂的这种“小毛巾”越多,证明此人越勇敢。

赛西亚人经常举行祭祀,祭拜战神。他们在每一百个俘虏中,先挑选一个作为活祭品奉献给神。祭祀举行时,先把这个俘虏杀死,随即割下其右手右臂,把断肢向空中抛去,然后再把其他的活祭品杀死。赛西亚人结盟立约,也要用血,参加盟誓的人先要调制一种血酒,然后拿箭头、标枪或者刀剑蘸在血酒里,最后把血酒饮下。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不仅善于兵韬战略,善于在战场上制定战略战术,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有着高超的才艺和对黄金进行虔诚的崇拜。几百年的统治,使这个民族极为富有。赛西亚人拥有大量的黄金,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处处能展示出精美绝伦、玲珑细微的黄金制品来。据历史学家考证,赛西亚王室更是极为小心地保护神圣的黄金,而且每年还为它举行盛大的祭祀。有人认为,这个民族不仅仅崇拜黄金,而且疯狂的偏爱黄金艺术品。

从赛西亚人王室墓地里发现的大量金器,有马梳、脚镫、酒杯、剑鞘、头盔和指环等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黄金艺术品,足以说明嗜血成性的赛西亚人制造起黄金制品来,又是多么的细腻、精致、聪慧和极具耐心。

那么,赛西亚人是从何处而来,为什么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是如何造出这么精致的金器来的呢?他们的不计其数的黄金制品除了墓葬里的少部分之外,大部分又隐藏在哪儿呢?

有关赛西亚人的起源,目前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认为他们是从亚洲迁徒而来;第二个说法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塔吉陶斯人,即第聂伯河一带的土著人。

1715年,一名西伯利亚矿场场主向沙皇彼得大帝呈献了一批金器,赛西亚人的黄金制品从此闪耀在世人面前。

随着赛西亚人王室的第一个墓室被打开,一批约20件精致的金器呈献给彼得大帝。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令彼得大帝始料不及,盗墓的越来越多,许多墓室被从各地来的盗墓贼私掘盗窃,彼得大帝于是下令禁止继续挖掘,并规定发现所有赛西亚的宝藏都要献给王室。但此时盗墓之风已经很难根绝,1725年,彼得大帝死后,盗墓贼更加猖撅。随着一次次疯狂的盗墓,赛西亚人精美的黄金制品不断地流失。

1898年,俄国考古学家维塞洛夫斯基在黑海东北克拉斯诺达地区的乌斯基奥发掘古墓时,在一座49尺高的土丘下边,发现了一个木棚架。他报道说:“四周插满木桩,附近都是马匹的尸骨。”墓地隔邻一共葬有360多匹马,但里面到底是否有黄金制品却不得而知。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赛西亚人的古墓相继有所发现。

赛西亚人用隆重的仪式殓葬他们的首领,为他在草原上建造像小山一样高的陵墓。1971年,苏联考古学家莫索洛夫斯基在第聂伯河欧珍尼基兹附近,发现了赛西亚王死后的墓葬,他写道:“赛西亚王死后,在他生前的侍从和骏马之中,各选50,勒死以殉。”“马匹死后取出内脏,洗净腹腔,塞入草料,立刻缝合起来。在地上竖起若干木柱,两对木柱为一组,然后用坚硬的木棍,从尾到头穿过马尸,放在拱门上,前拱托着马肩,后拱架着腰腹,四条腿吊在空中。那50个侍从都用木棍沿着脊骨穿过尸体颈部,木棍下端则插入马身木棍上的一个插口。这样一来,他们便安坐马上,列成一个圆形,环绕王陵。”他分析到:“这样的安排,可能是赛西亚人为了要保护先王,或者是为了要把盗墓的人吓走。”

赛西亚人的日常生活中,黄金占很重要的地位。至于他们黄金的来源,据说出自遥远的极北地方(即现令的西伯利亚),传说那里住着一个独眼民族,叫阿里马斯比亚人,他们从鹰头狮身的守护兽手中把黄金夺过来。

人们发现,赛西亚人把金光闪闪的黄金大都做成黄金板、黄金项链、梳子或者马鞍上的装饰等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这可能只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墙也没有门供他们绘画和展示。

有人分析认为,赛西亚民族之所以神秘消失,可能是被另一个比他们更强大更凶残的游牧民族赶出了草原。至于这个游牧民族是谁,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公元前35O年开始渡过顿河渐向东侵的萨尔马特人,但也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

那么,赛西亚人那些大量的黄金制品哪儿去了呢?

这是一个不仅为考古学家所关心,而且也为众多的探险家、寻宝者所关心的谜。

有学者认为,在被某个更强大的游牧民族击败之后,赛西亚人带着他们无数的黄金制品四散流失,有的逃到色雷斯(即今罗马尼亚),有些留在南俄罗斯,与入侵的外族同化,那些黄金制品也随之散失了。但另一些学者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赛西亚人的最后一个据点是克里米亚半岛,他们曾在那里建立一个繁荣的首都聂阿波里斯。而他们那些珍贵的黄金制品,很可能就埋藏在克里米亚沿海一带不为人知的地方。据说19世纪时,俄国沙皇、土耳其人和英国人都曾试图在克里米亚挖掘这些黄金,但都一无所获。有些寻宝者认为,这笔价值巨大的珍宝现在还悄悄地沉睡在克里米亚的某个地下宫殿里,然而至今没有人找到任何线索。

赛西亚这个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货币,在历史的长河中未曾留下只言片语的民族,留在世间的,只是散见于古希腊典籍中的零散记录和世界上最为精美绝伦的黄金艺术制品。

8.和氏璧的秘密

据传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卞和,一天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上砍柴时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又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

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悲伤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琢成一块玉璧。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玉壁取名为“和氏璧”。这就是“和氏壁”的由来。

几百年后,楚国相国昭阳,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谁偷走?无法查明。过了50多年后,赵国太监缪贤用500两黄金从一位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绮丽夺目的玉璧,经玉石匠辨认,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已经失踪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赵惠文王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太监缪贤手里把“和氏璧”夺走。从此,“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占有。

当时诸侯、天子迷信“璧环象天”,都想用玉璧作祭天礼器,把“和氏璧”视为“天下独有的无价之宝”。因此“和氏璧”就成为各诸侯国千方百计争夺的对象。据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很想得到这块宝贝,于是就设下阴谋诡计,欺骗赵国说,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当时秦国的军事、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国势正旺,不断对外扩张和进击,赵王既舍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无奈,只得派使臣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见到“和氏璧”,连声夸赞。蔺相如见秦王毫无给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回来,并巧妙地暗地派人带着“和氏璧”悄悄潜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经玉石匠把这八个字镌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宝印。从此“和氏璧”开始被称为“国玺”。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婴把“和氏璧”献给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传令将“和氏璧”作为“国玺”代代相传,因此,“和氏璧”被封为“传国玺”。

公元5年,出身外戚并掌握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个仅两岁的宗室子弟孺子婴为皇太子。这时“和氏璧”由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为了攫取皇帝的宝座,派堂弟王舜去长乐宫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后识破了王舜索宝的政治阴谋,但不交出来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她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急忙从地上拾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这样,“和氏璧”就被王莽强占了。

到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他命令玉石匠把“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黄金镶补上。王莽政权灭亡后,“和氏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有,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东汉末年汉少帝时,“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关东同盟军讨伐董卓。有一天深夜,长河太守孙坚在洛阳城内巡视,偶然发现城南一口水井——“甄宫井”里毫光四射。孙坚立即命令士兵汲干井水。从井底捞出一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颈下有一锦囊,内有一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匣。孙坚从小匣里取出一块纯白无瑕、宝光闪烁的玉玺。该玺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已用黄金镶补。孙坚一看就知道这是已失掉了的无价之宝——传国玺“和氏璧”,于是保藏起来。

孙坚在岘见山战役阵亡后,“和氏璧”落到了军阀袁术手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缪夺得了“和氏璧”,并把它献给了曹操。曹操以后,“和氏璧”被历朝传递了下来,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战乱中失落了。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宋太祖),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当时不见“和氏璧”。虽然从五代十国以后的1000多年间,各个朝代(尤其是宋绍圣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伪造的赝品——假传国玺。据历史学家们考证,真正的传国玺“和氏璧”确实在1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已失踪了。

“和氏璧”从春秋战国直至唐朝末叶,传递了1640多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五代十国时期究竟是怎样失踪的?流落到哪里去了?成为千古奇谜。历代许多人兴致勃勃,想方设法地力图探索这个奇谜,曾掀起过寻宝热潮。

“和氏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奇宝?它真的像历史记载的那样价值连城吗?这就成了考古和地质学家探讨和争论颇激烈的一大难题。

一些学者认为,“和氏璧”不是一块玉,因为荆山地区不产玉,玉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较常用常见的东西,并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宫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认识玉。因此,当卞和把它献给楚王时,经验丰富的内宫玉石匠,决不会把玉误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由此可以断定:卞和献给楚王的,并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认识的、不同于一般玉的另一种奇宝。正因为这种奇宝是第一次被发现,所以任何人都不认识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见,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写成玉璧,这是误传。由于谁也不知道这种奇宝的名称,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错写成珍贵的玉璧,很多学者断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测,“和氏璧”是产在荆山地区基性岩中的拉长石,因为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而且不经琢磨往往难以发现这白光。

很多学者不同意章鸿钊先生这一论断,他们认为,虽然荆山地区有产拉长石的基性岩脉。但迄今尚未发现这种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

有些学者认为,“和氏璧是地球上极为罕见的、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种天然宝石,它不仅晶莹剔透、瑰丽多彩,而且在光泽、耐磨程度和规格上都超过了一般宝石;它不仅在于外表美观,而且在于它内在的特性比一般宝石更为奇妙。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奇妙的宝贝?谁也说不清楚。总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为什么秦昭襄王愿用15座城市去对换它?为什么历代帝王将相拼命去争夺它?它的身价为何如此高贵?至今仍是无法彻底揭晓的一个奇谜。

9.夜明珠的秘密

自古至今,历代人们常以爱慕、惊异、迷惑不解的心清,对夜明珠津津乐道。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传说,往往给夜明珠涂抹上一层又一层神秘色彩,编造出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例如,有个神话,传说夜明珠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

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名叫“夜光璧”、“夜光石”、“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强烈光芒的奇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叙利亚产的夜明珠,它别名为“孔雀暖玉”。据说,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据日本宝石学家玲木敏于1916年在他编纂的《宝石志》中记载,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水晶,被誉为“神圣的宝石”。

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合伙拼凑的“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侵犯。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宣布实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与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据说,慈禧太后为了博得侵略者的欢心。将自己珍藏的四颗夜明珠作为信物,派遣一个小宫女送去给侵略者。这个小宫女有爱国主义思想,不愿把奇宝送给外国侵略者,她非常气愤地暗藏宝物于民间,当时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成为近代一大悬案。

过了几十年后,在西安发现了四颗明珠,经郭沫若同志考证。这正是失踪了几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珍藏过的四颗夜明珠。据报上发表的消息说,把这四颗夜明珠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即见满屋放出耀眼的白光。”

物以稀为贵。夜明珠本从矿石中采集而得,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极为稀少的,开采也很困难,故此它显得格外珍贵。一些古书描写它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面视之色白”的奇异闪光。据说,在古代希腊罗马,个别帝王把它镶嵌在宫殿上或者戴在皇冠上,有的皇后、公主把它装饰在首饰上或者放在卧室里,以它作为国宝来加以宣扬和赞美。

夜明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奇宝?古今中外的说法颇不一致。据一些专家考证,夜明珠并不是像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神秘,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经过人们加工后才变成圆珠形。夜明珠发出的光,并不像神话中传说的那样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发光强度较大的夜明珠,在黑暗中,人们在距离它半英尺的地方,能清清楚楚地观看印刷品。

为什么夜明珠在夜间会发出强烈而又绮丽的亮光呢?对此众说纷纭。一些宝石学家认为,因为在夜明珠的萤石成分中混入了硫化砷,钻石中混入了碳氢化合物。白天,这两种物质能发出“激化”,到晚上再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夜光,并且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发光,甚至永久发光。以上只是一部分专家的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

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据说,有一种叫做水晶夜明珠的,能发出“火焰”般的夜光,但其中的发光物质究竟是什么?至今还不太清楚。总之,夜明珠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