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10785700000008

第8章 粗犷豪爽的齐鲁行

735年,杜甫不知不觉在吴越已经待了五年了。这几年里,他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已然和来时大不相同。

这天,他在客栈休息,接到家书一封,意思是说让他回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杜甫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回奔家乡。

还没到家,老远就看见二姑母一家站在那里。几年不见,二姑母已然有了点点白发,杜甫鼻子一酸,连忙紧跑了几步,叫道:“姑母,不孝侄儿回来了!”

二姑母看见他,喜极而泣,“甫儿,快让姑母看看。”一家人见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众人回到家,杜甫和他们讲述了自己这几年来的所见所闻,二姑夫感慨道:“甫儿,大了,不再是笼中的小鸟,现在已经是只翱翔的凤凰了。”

二姑母问道:“甫儿,今年参加贡举,可有信心?”

朝列道:“那还用说,表哥要是考不上就没人考得上了。”

“对,对”,朝英在旁边也附和道,“表哥,就是我们的偶像。”

杜甫也微微点头:“姑母,你们放心吧,侄儿我会考上的。”

不日,杜甫参加县试,果不其然,成功了,还考取了第一。

又过了些时日,杜甫在京兆尚书省应试,结果却出人意料地失败了。

得知此消息后,二姑母语重心长地和杜甫说:“甫儿,别太在意了,你的文采是有目共睹的,别灰心。”

朝列也在旁边忿忿地说;“我猜想那些考功郎们,连表哥的试卷都没有看,就凭着那些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推荐而内定了录取的名单和排名的次序。”

二姑夫也在旁感叹道:“都怨我,认为凭着甫儿的才能,不用去结交什么考官、权贵,投献什么诗文,也能够高中。没想到,没有这个环节却是万万行不通的。”

杜甫语气平淡地道:“大家别担心我,我的诗赋连歧王都赞赏,这次不第只能说明考功郎不能识英雄。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人才,是迟早会被挖掘的。我还年轻,才华和学问还可以继续长进啊!”

二姑母听了这番话,心才算安了下来,问道:“甫儿,你今后有何打算?”

“外面的世界我还没有看够,我想再出去闯闯。”

736年,杜甫打点行装开始了第二次的漫游,这次他的目的地是齐赵。这里山水雄浑,民风粗犷,和吴越大不相同。杜甫也为之一变,骑马、打猎、纵酒。

他打猎的地方是在山东益都的青丘一带,这里茫茫野地,狐兔出没。

这一天,杜甫突然兴起,骑上马就往森林深处奔去。突然听见空中有鸟鸣声,他抬头一看,原来是只大雕。杜甫连忙搭弓,瞄准,一支利箭向着大雕冲去。随着一声哀鸣,大雕像断了线的风筝滑落了下来。

杜甫急忙纵马,向大雕的方向奔去。等他到了近处,却发现一个头戴银盔,身穿铠甲,脑后斗大一颗红缨,跨下一匹白马的人,正在摆弄着那只受伤的大雕。

杜甫上前,“这位仁兄,这雕是在下射的。”

那人一听,上下打量了杜甫一番,摇摇头道:“看你的模样,分明就是一个读书人,你岂能射中这大雕!我不信。”

“你若不信,看看那箭柄,上面还有我的名字呢。”

“哦?”,那人拔下大雕身上的箭,看了看,念道:“杜甫。”

杜甫拱拱手,“正是在下。”

那人哈哈大笑了两声,“真想不到啊,现在的文弱书生,竟然有如此精湛的箭法!简直就是晋代的葛强,即征南将军山简的爱将再世啊!”

“您过奖了,敢问这位仁兄,您尊姓大名?”

“我乃监门胄曹苏源明。”

这两个人互相介绍完毕,杜甫将目光转向苏源明身下的那匹白马,脱口赞道:“好马!”

苏源明一听赞美这匹马,来了精神,对杜甫说:“谈不上。但这是一匹胡马。普通的马多数肥胖,而胡马很瘦,瘦骨像刀棱一般,却能日行千里,奔腾起来如风驰电掣一般,而且跳跃山崖湖波,从不畏缩,勇往直前。最妙的是,还可临危救主,与主人同生共死。”

“千金易得,此马难求啊!”

苏源明一听这话,更是喜上眉梢,连忙邀请杜甫一起狩猎,于是两人一起飞马奔驰在这青丘间。

他们两个同时发现了一只野兔,两箭齐发,结果一支射在左边的耳朵,一支射在右边的耳朵。两人发现后哈哈大笑。

苏源明说:“我是官,你是民,按理你应该让我三分。”

杜甫说“箭法准不准是一个人的技能,我让你三分,并不能说明我比你差。再说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再讲究高低贵贱,那哪里还能觅得真正的友谊?”

苏源明听了哈哈大笑,更把杜甫视为知己。

两个人纵马驰骋在皂枥林中、云雪冈上呼鹰逐兽,携手在邯郸赵王丛台,缅怀古人、翘首放歌,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