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白话颐和园
10785200000012

第12章 颐和园长廊(1)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正月崇让宅》诗云:“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廊”这种建筑形式,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随着造园“装景”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相当讲究的“装景”点缀性的精美建筑。

尽管在全国各地许多园林里,都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廊”,特别是“长廊”,但最长、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颐和园的长廊。

正因为它长,人们才将这座长廊俗称为“千步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在乐寿堂西,门前的一株白玉兰是百年老树,在月光下,皎洁的花朵晶莹似玉。因此,人们取其意,给它取名为“邀月门”。“邀月”,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长廊西部的止点,为何名曰“石丈亭”呢?这是因为此处有玲珑湖石,高丈余,人们以石奇高大为石丈,与“亭”相联系,遂将该亭命名为“石丈亭”了。“石丈亭”为“清漪园”时旧名。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0年),专为其母孝圣皇太后沿廊漫步、观景和观雨赏雪之用。

明代著名的造园大家计成和清朝的李斗,都对廊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说:造园“装景”,其“廊宜曲宜长则胜”。清朝的李斗在《工程营造录》里云造园“装景”,其廊“随势曲折谓之游廊,愈折愈曲谓之曲廊,不曲者修廊,相对者对廊,通往来者走廊,容徘徊者步廊,人竹者竹廊,近水者水廊”,等等。

尽管造园“装景”有各种各样点缀性的长廊,但其特征基本上如明代的计成和清朝的李斗以上所说。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最基本的特征是“整齐划一”,讲究“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然而缺乏错综变化,形成无趣味的“正统”格局。但是,颐和园的长廊却冲破了古建筑传统性的“正统”格局,凶地适宜。其所以会出现变化的新格局,主要是因为符合了“造同”盖冶美学、土木、植物等各种学科于一炉而集其大成,使“造园”才会出现兼有人为胜于自然之奇,浓丽而富于错综变幻之美。

颐和园长廊,就是属于因地适宜变化新格局的一座精美的建筑。它依山面湖,依山势而曲。游人行其间,可凭栏远眺,移步换景,欣赏湖光山色。例如,观览雨中景色时,天连水,水连天,特别是暴风骤雨,使得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波涛汹涌;观赏雪景时,漫天皆白,如镜湖面上雪花如柳絮飞扬。在养云轩钟院门额卜镌刻的“川泳云起”,以及两侧镌刻的“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恰到好处地高度概括了这里烟波浩渺、雨雾迷离的自然美丽的景致。长廊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边。它将如画的景区、景点,巧妙而自然地串联成一线,为颐和园旖旎的风光镶上了画框,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美丽的景色,给衬托得更加层次分明。

若说起精美的长廊本身来,其特征亦非常突出:重彩鬃漆,彩绘精致。它能使游人兴致勃勃的观赏到各具内容、无一雷同的大小1400多幅苏式彩画。这些彩画,除西湖风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外,还有人物故事,如“武松打虎”、“张飞夜战马超”、“大闹天宫”、“翎羽花卉”,等等。

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们,将精美的长廊同万寿山与昆明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点缀和丰富颐和园山水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长廊依山面湖,因山势而曲。尽管它不像万寿山那样,具有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然而它却巧妙而富有变化地保持古建筑讲究“左右对称”的传统。具体表现在从万寿山前山山脚下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的这条中轴线来分,长廊的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亭子和一座临水亭,相当讲究左右对称,却并不给人呆板、平稳的感觉。这几座亭子,即留佳亭、寄澜亭、清遥亭和秋水亭。长廊东侧的临水亭,名为“对鸥舫”;西侧的临水亭,叫做“鱼藻轩”。特别是留佳亭等4个象征着春、夏、秋、冬的八角亭,不仅建筑物本身东西两侧各相对称,而且其匾额也很讲究对称。

慈禧太后与长廊由来的传说

有一天早晨,慈禧在大太监李莲英的陪同下,在“石舫”吃完了早点,回来的路上,天气突变,一场瓢泼大雨下了起来,慈禧来不及躲避,被大雨淋得像个落汤鸡似的,虽然是在“大暑”节气,土润溽暑,天气特别闷热,可是这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将慈禧太后一下子浇得直打哆嗦……气得慈禧太后嘴里直嘟囔着:老天爷怎么不睁眼,老天爷怎么与我这样过不去?……李莲英心里非常替慈禧太后着急,心里直祷告千万千万可别让老佛爷淋出病来呀!千万千万可别出什么岔子呀!急得李莲英什么都不顾了,说:“老佛爷,您没处躲,就躲在俺怀里暖和暖和吧!看您被淋得那个样子,俺心疼……”

事情虽然说是过去了,但是李莲英几天来脑子就没有停过,老是想这个事儿!他越琢磨就越觉得今后可怎么办呀?今后,每年不可能不下大雨呀!再遇上了怎么办呀?……

几天来,李莲英老是琢磨这个事儿,晚上也翻来覆睡不着,一天夜里,他好不容易睡着了,刚睡着,就开始做梦:抬头往天空中一望,一朵莲花白云上站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蝇甩子,跟他说:“李莲英,你可仔细看看我是谁呀?”他仔细一瞧,说:“您是菩萨!”

菩萨紧接着说:“那好,我前来问你,最近这些天来,你吃不好睡不着,心里有事,能不能告诉我,我知道了,可帮你出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你解决今后的问题。”

“那太好了!我谢谢您!”李莲英回答说。

然后,李莲英就将慈禧那天被狂风暴雨淋得像个落汤鸡的情形,一五一十地都说了。菩萨听了,说:“好办,办法就是在万寿山前山的山脚下,在排云殿、排云门之南,可依山面湖修建一条曲曲折折的长廊;长廊东侧建两个亭子,象征着春夏;长廊西侧建两个亭子,象征着秋冬;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论是刮风下雨、下冰雹、下雪,都不怕了,你可陪同慈禧太后在长廊里,欣赏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湖光山色美丽风景!”李莲英一听菩萨出的这个办法,太好太好了!他心里非常高兴,一激动,梦也就醒了!

李莲英梦醒了,心里非常欢喜,他心想:“这梦,梦得太好了!”梦虽然是醒了,可是心里不平静,又激动,又睡不着了,心里想能不能告诉慈禧太后呢?心里琢磨这个事儿,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事儿,还是先暂时不跟慈禧太后说为好!为什么呢?事情虽然是已经过去了,但毕竟是没有多少日子,本来慈禧没在意也就忘掉了!如果我趁热再提这个事儿,恐怕慈禧一旦遇上心不顺,反而会引起她不痛快……

可是李莲英又想,还是得告诉慈禧为好!什么时候告诉,可冷处理,可再等些日子,遇上看慈禧龙颜大悦,再恰到好处地告诉她……

这一天终于出现了。

秋天到了,慈禧太后对李莲英说:“莲英,你明天陪同老佛爷我到园中园去进行九月登高饮菊花酒,咱们欢欢喜喜过重阳节……”

李莲英一听慈禧说这话,心中暗想:“机会到了,这回无论如何也得将梦的事告诉给老佛爷了!……”

说来也凑巧,李莲英陪同慈禧到园中园登高饮菊花酒的时候,慈禧跟他说,自己昨天夜里做了个好梦,如何如何……在这种非常欢乐的气氛下,李莲英就将梦的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听了,龙颜大悦,非常欢喜地说:“太好了,神仙菩萨都出来保佑我……这样吧!传我谕旨,从今年开始,就修建长廊……”

这就是颐和园里长廊由来的传说。

长廊彩画

“八仙过海”,是中国家喻户晓、相当有趣的一个神话故事。

汉钟离 即钟离权。钟离为复姓。关于他的传说,最早见于五代、北宋。例如,在20卷的《宣和书谱》第19卷里载:“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而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后遂称汉钟离而不名其云权,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误以“权”字属下,故称“汉钟离”(清代胡鸣玉《订讹杂录》)。汉钟离法宝是一把大扇子。

其实,汉钟离,即汉代钟离子,京兆成阳(今属陕西)人。钟离权,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王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其父钟离章是东汉大将,因率军征伐北胡有功,故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

神话传说,汉钟离的诞生就非常不一般:说一个大白天,有一个巨人,迎着他的母亲,大踏步前来,到他母亲跟前,一下子就不见了。由此,他母亲就怀了孕。孩子一生下来,就像3岁小儿一般,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宽,耳厚眉长,日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更为奇怪的是此儿自从生下来,昼夜一声都不哭,到了第七天头晌,就会说话了。

传说汉钟离长大成人后,有一天,他遇上一老人,此人披白鹿裘,扶着藜杖问道:“来者是汉大将军钟离权吧?你何不寄宿山僧之所?”汉钟离大吃一惊,心想:“乃遇异人也!”传说,这位问话的老人是东华先生,叫王玄甫,是位上仙。他曾传授给汉钟离长生的真诀、金丹火符及青龙剑法。后来,汉钟离又遇见华阳真人。华阳真人传授给他太乙刀圭、火符内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汉钟离在崆峒紫金皓峰得玉厘秘诀,成了仙。不仅如此,他还被玉帝封为“太极左宫真人”。

还有神话传说,说汉钟离受铁拐李的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刀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简同日升天,度吕纯阳而去(《东游记》)。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汉钟离(或曰“钟离权”)其人呢?唐代确有个钟离权。《全唐诗》里,就收录了他的3首绝句并有小传云:

成阳(令属陕西)人。遏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

张果老 传说他常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等。张果老手持的渔鼓是他的法宝,他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新、旧《唐书》均有《张果传》列方技类。传说女皇武则天曾遣使亲召见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佯死不去。传说张果老到唐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已经有数百年了。他久隐峰山,往来汾晋间,后人又在五大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曾经见到过他。

这里,列举一个神话故事:说张果老曾被唐太宗闻其名,命人召之,张果老谢绝了。后来女皇武则天也下令召见张果老,但他出山半道上佯死而不去。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召他,并派使臣到深山去请他。去的使臣裴晤一见张果老齿落白发,而且还是个很不起眼的糟老头儿,打心眼里就有点儿看不起他,态度立刻傲慢起来。然而,张果老却看得明明白白,他不动声色,在朝廷派来的使臣裴晤面前,来了个气绝身死,吓得裴晤赶紧焚香诵念真龙天子求道之意。这招还真灵,没有多大工夫,张果老就渐渐清醒了。使者裴晤再也不敢相逼了,飞快回到宫中,将实情奏禀玄宗皇上。玄宗得知,深感惊奇,并认为使者裴晤办事不得力,遂另派中舍人徐峤带玺前往深山迎张果老进京。

张果老进宫,玄宗皇帝一见面,就感到非常疑惑,问道:“朕有点不明白了,先生既然是一位得道者,为何先生的齿发衰朽得如此这般?”张果老答道:“我张果老正是因齿落发稀时才得的道,所以只好这副模样。既然皇帝陛下问着了,我莫如将齿发尽去掉了,不是更好么!”说罢,张果老头上立刻就净光的了。嘴里残缺不全的牙齿也立刻掉了,并且满口露出了红色。玄宗一见大惊,言语道:“先生,你为何又变得如此模样?”玄宗皇帝的话刚落,张果老又变了,变成“青鬓皓齿”,比壮年还年轻。

韩湘子 传说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族侄。其性格狂放,曾在初冬时,于数日内令牡丹花开数色,每朵又有诗一联,当韩愈得知,大为惊异(《酉阳杂记》)。《青琐高仪》里又说韩湘子以法术点化韩愈。韩愈谪宫潮阳,途中遇雪。韩湘子冒雪而来,并语以花上之诗,两人乃宿于兰关驿舍。辞行时,又告韩愈的未来之事。后皆应验。

其实,韩愈侄湘十二郎(老诚)之子,曾官大理丞。韩愈贬潮阳,至兰关时曾赠此诗,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之句。故传说中韩湘子得道成为八仙之一的事,亦可以说是由此附会而来。韩湘子的法宝是花篮。

关于韩湘子的神话故事,还有不少。这里,只将与“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这一诗句密切相关的神话,简要地介绍一下。韩愈上表谏阻佞佛的唐宪宗迎“佛骨”进京时,宪宗皇帝李纯大怒,将他贬到荒远潮州去做刺史,途中有一人冒雪而来,此人正是韩湘子。他对韩愈道:“你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事也。”韩愈一打听这里的地名,正叫“兰关”,于是嗟叹再三,方信湘之不诬也。韩愈对韩湘子说:“我为你琢磨了一首比较完整的诗,今天你来正好!”说完,立刻就赋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铁拐李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本姓李,名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那么,他既然姓李名玄,为什么被称为“铁拐李”呢?因为古时人们代代相传:他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变成铁拐杖,故称“铁拐李”。传说他神游时因其肉身误被徒弟火化,游魂依旧,乃附一死者的尸身而起。有关铁拐李,还有种种神奇传说。他的宝物是葫芦。“八仙”中的铁拐李,从前在民间的影响比较大,但他仍然是作为一个群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中的一个形象而出现的。传说,他身背的大葫芦里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因此,过去民间特别是药医行,把铁拐李看作狗皮膏药的发明者,或曰“祖师爷”。从前凡是卖狗皮膏药的药铺供奉的药仙就是铁拐李。

吕洞宾 名岩,号纯阳子,相传为唐京兆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会昌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此丹诀时年64岁,曾隐居终南山某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传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小说、戏曲写他的故事也很多。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萜帝君”,通称吕祖。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

曹国舅在“八仙”中,他的神话故事最少,其传出时间最晚。相传他姓曹名友,宋代人,因为他本为国舅,故被尊为曹国舅。因其弟仗势作恶,他恐受牵累,遂散财济贫,入山修道。后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东游记》)。这是一说。还有一说,就是说他于宋哲宗绍圣四年蝉蜕于徐州玉虚观。曹国舅当系宋外戚曹佾的附会。曹国舅的法宝是檀板。

然而,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四里,还有这样的说法: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即曹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别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

蓝采和 传说,他经常穿破衫,一双道靴,手拿笙箫,行乞闹市,酒而歌,周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遵“人笑兰衫似采和。”元杂剧还将他写成一个伶人,说他的真姓名是许坚。蓝采和被人画作少年形象,手持笙箫。

然而,神话中的蓝采和,其原型,说起来还是个有才气的流浪汉,有关他的情况,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里,均有记载。下面是南唐沈汾《续仙传》里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