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0783700000086

第86章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典】

《论语·里仁》。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又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在鲁国为官,但仕途不顺。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可惜都不曾获得重用。于是孔子返回家乡,将他满腔的政治理想抱负投入在整理古籍经典与讲学。孔子讲学不倦,重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思想学说虽曾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孔子身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他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华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明世宗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公元1952年由专家换算历书推算孔子诞辰为9月28日,将此日订为孔子诞辰。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生平与弟子、时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弟子之间的对话,由孔子门下弟子辑录。汉初原有鲁论、齐论、古论共三论,可惜齐论与古论早已佚失,只剩鲁论流传至后代,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太宗时的宰相赵普据说只读过《论语》,但却能辅助宋太祖“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价值不但跨越时代,也超越东西方的界限,其内容共二十篇,记载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经过弟子的谨慎编排而具备一贯性,其脉络从头到尾相呼应。今天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竟能听见西方的银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论语》智慧的普世通行,历久弥新。

【故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卷九》)——树想要静止下来,而风却仍吹不停,这种来不及奉养父母的“风木之悲”,最是令人终身悔恨。然而孔子并不赞同“只要在家奉养父母”就是孝顺,他曾感慨地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也就是强调孝顺父母“恭敬”远比“奉养”重要。

时代转变,今天许多父母为儿女铺好一生顺遂的道路,认为子女若能争气地漂洋过海取得国外学位光耀门楣才是孝顺之道。遇到不喜欢出远门的子女,父母还可能搬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男儿志在四方”(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等掷地有声的大道理来训勉,等到儿女取经去也,又开始天天想念。所幸今日科技发达,“电子信箱”、“即况视讯”等电脑网络无远弗届,虽是分隔两地,却犹如咫尺天涯。

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如此感慨浮生若梦:“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指天地是万物栖息的客栈,光阴犹如百代流动不息的旅人。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难免会顾此失彼,到底要“出国游学”乎、“在家孝顺”乎?这种两难问题常常令人不知所措。

《后汉书·马援传》中提到,马援好骑,善别名马,这位相马的专家就曾说过:“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说明传闻不如亲眼所见,看到影子不如目睹实体;此外,我们今天也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所以,若能够在年轻时行遍天下,增广见闻,印证书本知识;学有所成之后,回到家乡陪伴父母,让老人家宽心颐养天年。如此,既能实现理想,又能兼顾孝道,岂不两全其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