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0783700000059

第59章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出典】

苏轼《临江仙》。

【原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思想博杂,于儒、道、释均有吸取融汇,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在政见上倾向儒学,在人生处世上出入庄老禅宗。积极从政,坚持操守,但反对欲速轻发,既为新党所不容,亦为旧党所不满;然其生活态度“期于静而达”,观察问题颇能超脱,处世接物又复旷达,故虽历尽挫折漂泊,始终达观。其文学主张受欧阳修影响,反对五代宋初浮巧轻媚的文风。其理论主张对宋代诗文革新贡献甚大,对后代也有影响。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亦多样。诗存2700余首,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山水游记、朋友唱和乃至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鉴赏诸多方面,抒写情怀,慨叹人生,讥弹时致,寄寓名理,无不形象鲜明,神味完足。苏诗风格多样,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人均有继承发挥,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极为分明,实现了他“系风捕影”能充分达意的文论主张。苏词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刚健为主,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才能,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李定等人要求朝廷把苏轼贬居黄州,有他们的目的。那就是陈慥正在黄州北面的麻城歧亭隐居。这陈慥很有势力,李定等人想借他的手,来给苏轼添麻烦。

陈慥字季常,是陈公弼的儿子。远在苏轼签判凤翔的时候,陈公弼曾经担任过凤翔太守,是苏轼的顶头上司。原来两人关系不好,后来由于作《凌虚台记》关系有所改善。李定他们并不知道详细情况。他们只是在审案中得知,陈公弼曾经罚过苏轼20斤铜,苏轼也曾经向皇帝上书揭发过陈公弼。后来,陈公弼因贪污嫌疑削职为民,郁郁而死。于是,李定等便认为他俩肯定是仇敌。

其实,陈慥与苏轼的关系很好。当苏轼贬往黄州路过麻城歧亭的时候,陈慥便守在路口,恭敬地迎接,并且请入家中,置酒款待。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三次专门往歧亭拜访陈慥,陈慥也曾经七次来黄州访苏轼,两人过往甚密。他是苏轼随时可以开玩笑的朋友。

神宗皇帝给苏轼的诏命是“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是官名,“不得签书公事”是来往公文没有签名的权力,“本州安置”则是限制他活动的范围。不过,黄州太守徐君猷对苏轼很好,根本没有限制他的行动,他可以随便在各地游来走去。

一天晚上,苏轼在外游玩,酒喝得多了,回家时已是深夜,看门的家童已经睡了。他敲了半天门也无人来开,便干脆不敲了,独自一人跑到江边,谛听江上涛声。江涛引发他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憾于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缘劳碌。面对大江,他顿生超拔羁縻而遁身江海的遐想,于是写了《临江仙》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