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0783700000127

第127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出典】

《孟子·滕文公下》。

【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孟子年少丧父,由母亲仇氏一手带大,这位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度搬家,并亲自教导孟子,而流传有“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据说孟子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于学成后亦效法孔子招收弟子并周游列国。虽然孟子曾接获梁惠王、齐宣王的召见,可惜他接近现代民主观念的思想如“仁政”、“王道”未受到重用。到了晚年,孟子回到家乡讲学,并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由弟子辑录成书。

《孟子》共七篇,十四卷,内容记载了孟子的言论及事迹,其中包括承自孔子“仁”的“性善说”,是孟子对于道德价值根源的阐述。至于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则是十分前卫的,他认为施政应以民为本,可说是最早提出“人民是头家”的学者。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时排除《孝经》而纳入《孟子》,从此成为经书之列。南宋时朱熹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后人称之为“四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故事】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本是孟子为自己好辩形象的解套语,但千年沿用下来,它已化“神奇”为“腐朽”,到处滥用,举凡迟到、失约、抢人生意等,都有人大言不惭地将“辩”字替换使用,来为其不当行为辩解,甚至连争夺财产或行抢落网时,还有人以此大放厥词!

“相争不曾输,打赌不曾赢”是一句闽南语俗谚,意指凡是为求胜利不择手段的好辩之徒,争辩过程往往加油添醋、捕风捉影,不到事实结果揭晓,绝不掉泪。西谚名言:“事实胜于雄辩”,再怎么舌灿莲花都抵不过铁证如山,雄辩只能逞口舌之快,实事求是才能令人折服。

常人往往会因为自己有理,便逮着机会似的,得理不饶人。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即使见解真确,仍能在争论中保持静默的人,才有真正的力量。”有智慧的人能在有争论的情况下,仍倾听对方,找出症结所在,再用温和的方式令人信服。别以为盛气凌人、虚张声势就能压倒对方,其实静默也有巨大的力量。

“沉默是金,雄辩是银”也是西方的生活哲学,在未清楚状况前,请勿轻易发言伤害他人,因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收不回来,往往事后再怎样道歉都无法弥补。

吾爱银子,更爱金子,到底“金子”比“银子”值钱,因为“沉默”比“雄辩”多了一份包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