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际沟通中的成功法则(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
10782600000076

第76章 学会用幽默扭转局面

“问”有艺术,“答”也有技巧。问得不当,不利于谈话;答得不好,同样也会使己方陷入被动。

我们都知道,在谈判中,回答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谈判者不但要根据对方的提问来回答,还要把问题尽可能地讲清楚。而且,谈判者对自己回答的每句话都负有责任,因为对方可能把回答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种承诺。这就给回答问题的人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可以说,一个谈判者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回答问题的水平。

在谈判中,谈判者可以运用“答非所问”的幽默技巧巧妙地扭转不利于己的局势。答非所问是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的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成幽默效果。答非所问并不是逻辑上的混乱,而是用假装错误的形式,幽默地表达潜在的意思。

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子。”

那位先生问的是小仲马近来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的意思,但他偏偏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位先生:不要再纠缠了。

小仲马故意把蓄胡子当做极重要的事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

他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的信息。

在谈判中,利用这种幽默技巧也能起到让对方摸不清己方虚实的作用,从而赢得谈判的主动权。答非所问很讲究技巧,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的连续性,求得出其不意的表达,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休息时,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非洲大使答道:“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一次。”外交官的问话是对整个国家而言,是通过对非洲落后面貌的讽刺来进行挑衅。大使没有理会外交官问话的要害点,而故意将死亡率针对于每个人。颇具匠心的回答营造着别样的幽默效果,有效地回敬了外交官的傲慢,维护了本国尊严。

谈判中,由于双方在表达与理解上的不一致,错误理解对方讲话意思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当谈判对手对你的答复做了错误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有利于你时,你不必去更正和解释,而应该幽默地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总之,谈判中的应答技巧不在于问题回答得“对”或“错”,而在于应该说什么和如何说,怎么更好地处理突发情况。

其实,幽默不仅在谈判中能够帮你扭转局面,在日常的交际和生活中,幽默同样有着这样的力量。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谐音法。所谓谐音法,就是巧妙地把不祥的话语或情况改变成吉利的祝福用语,以迅速扭转尴尬的局面。含义迥然不同的几个词往往发音相同,即使同一个词也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意思。利用谐音,随机应变地进行联想和转义,巧妙地把人们忌讳的事物用吉祥欢庆的语言描述出来,把令人尴尬的话语改成人们欢迎的祝福,这样就能重新调动快乐的气氛,冲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有位青年教师去看望一位刚刚病愈的朋友。朋友的妻子端来一个盘子,里面是一套酒杯和一把筷子,不巧男主人在给客人点烟时一转身把盘子碰翻,酒杯全碎了,筷子撒了一地。男主人很尴尬,几个客人也不知所措。这位青年教师一边帮助拾筷子,一边笑嘻嘻地说:“看看,主人家要交好运了。酒杯打碎,筷子全落了地,这叫悲(杯)去喜来,快乐(筷落)无比!”“对!”众人也跟着帮腔,两位主人立即舒眉而笑。故事中的客人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谐音,将原本很尴尬的场面化解于大家的笑声和喜庆之中,可谓巧妙之极。

下面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岳父过60岁生日时,有个亲戚送来一盒大蛋糕。可是,当岳父打开盒子时,非常不高兴。原来这盒蛋糕在车上颠簸挤压,中间裂开了一条缝,岳母嘟嘟嘴,说不吉利。这时女婿在旁边看见了,忙上来打圆场:“这是老寿星的好兆头、这叫60岁以后‘开心’过,往后的日子一定很开心。”

听女婿这么一说,岳父岳母才开心地笑起来。

生活中难免因不小心或不经意听到不祥的话语,这时你不妨试试利用谐音的方法,把它改成吉利的祝福语,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