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动下属积极性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
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包打天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并不一定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既不现实,也不需要,关键的问题是必须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激励下属去冲锋陷阵。
作为组织的核心的领导者,肩负着调动下属积极性的重要责任。邓小平讲,领导就是服务,并反复强调作为这个服务内容之一的调动积极性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毛泽东对领导者和下属(群众)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有段十分精彩的概括:“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显而易见,领导者能否有效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能否有效地实现领导成效的关键和基本标志。
为了完成肩负的使命,领导者需要把开发和利用人力、人才资源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而开发和利用人力、人才资源的最佳切入点就是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研究显示:当缺乏积极性时,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当有了比较充分的积极性时,则可以发挥到80%~90%。积极性就是人自觉从事某一有确定目标活动的意愿和正面的情感体验,是蕴藏在人身上的巨大创造力资源的释放器和倍增器,是领导者为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所在。说积极性是人潜能的释放器,是指人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是个相对确定的量,而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以及创造效益的大小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积极性的状况,因此是个不确定的量;说积极性是人潜能的倍增器,是指在组织活动中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形成的能力上优势互补,智慧上碰撞聚变,情感上激荡共鸣,从而使团队合力远大于个体成员分别发挥能力相加总和的状况。
二、调动下属积极性的方法与艺术
(一)认真分析下属人员的追求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层次性,且受两种因素影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叫保健因素,成长成就等叫激励因素。他认为不同类型的人追求不同,一味在事业层面上追求激励因素的人被称之为主动型的人,一味追求保健因素的人被称之为被动型的人。
主动型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他们的主动意识强,往往表现出开拓精神来。而被动型的人比较注重物质利益、工作条件和人际环境,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责任心,而不是进取心,思想内涵也比较简单。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又因其能力高低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主动型人中能力强的,应以授权方式为主,尽量放权给他们,有时还可以交给他们复杂的有难度的,特别是富有挑战性、风险性和开拓性的工作,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精神。对能力弱的人,应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进步,尽量交给他们有把握完成的工作。对被动型的人,其能力强的,应明确其具体责任,考虑其成就意识较弱,一般应让他做某领域某方面的工作,或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其中能力较弱的人,还必须辅以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办法。当然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则是单一或专一的。
(二)重视发挥每个下属的长处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句名言,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个人总是有长处的,领导的高明在于从每个普通的员工身上,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引导和开发。
对个性突出,缺点弱点明显的能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头冒尖的人),是用其长处。一是做好思想和情感沟通的工作,一年中谈几次话,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沟通感情,使他们感到领导的关心和理解,兢兢业业的工作。二是放开一点,采取一忍二等的办法。不是经常盯住人家,而是给人家留有一定的余地。当然上级的帮助主要是在大事上,在关键性的问题上。
对有特殊才能的人要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条件和待遇。他们之中有些人,如果按常规管理是没有效果的。对此应先从外围工作(如对家庭成员生活的照顾)做起,使他们愉快的接受任务,集中精力发挥长处和优势。
对有很强能力的人采取多调几个岗位的办法,让他们发挥多方面的更大的作用,调动他们乐于贡献多出成绩的积极性。对年轻又很有能力的人,则应该给几个发展的台阶,让他们尽快地负起更大的责任。对过去被压抑了的能人,要摸清其底细,一是把其中的几位调出原岗位,给他们显示自己本领的机会,也给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空间,时机成熟后再加以任用。二是把压他们的人调开,让他们脱颖而出。当然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组织部门一起决定。
(三)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和谐宽松的环境包括和谐宽松的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心情具有良性互动作用,它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为下属配齐基本的办公设施,同时优化软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要求大家热情待人,并把管理中的金科玉律:“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应该那样去对待别人。”作为大家处事的座右铭。在上班时间,除冷天外,各办公室的门要敞开。一是使来访者有个好印象,不是关门谢客。二是为员工提供增进了解与彼此合作的机会。三是领导向同事表明开放的姿态,阳光的胸怀,领导也是集体的一员。
在工作中,总是把听意见当做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尽量做到多听少说。对员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也要注意策略。一是决不当众批评人;二是营造出一种易于交换意见的气氛,明确“同自己下属保持亲密的关系是正常的”,对下属既关心,又严格,既亲热,又不损害自己的监督作用。
(四)注意理清工作思路
一是确定合适目标。合适的目标就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和愿景,它有利于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团队力量,体验职业的崇高和团队之间相互信赖。如果目标过低,就等于迁就了员工的落后意识。二是狠抓工作重点。领导者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决定了他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因此,抓住本质,突出重点并兼顾一般的方法,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搞好工作的关键。
(五)重视培养副手
在使用副手时,应做到:(1)放心。相信副职,让副手大胆工作,敢作敢为。(2)放手。让副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解决矛盾。(3)放权。分给副职两个方面的权力:一是协助考虑全面工作的权力;二是主管某项工作的权力。真正使副职有职有权,有权有威,使他对其下属说了算,定了干。(4)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副手有困难应给予帮助;遇有紧急情况和重大问题来不及请示报告时谅解;有人告副职的状,不是听风就是雨;对副职决定的问题、处理的事情,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轻易否定,需要改正时也是通过引导,让其发自内心做出决定。(5)依靠。不要孤军奋战,冷落副手。决策前要认真听取副职的意见;决策时要充分尊重副职的看法。(6)揽过。允许副职出错,为其挑担子,承担责任,一起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7)平衡。对副手做到不亲这疏那,不厚此薄彼,积极协调关系,及时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8)沟通。为了加深理解,统一认识,注意与副职沟通、交流感情、交换意见,赢得支持。
(六)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
领导者,不仅要利用权责和行政干预来指挥部属,而且也要靠个人魅力、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部属。在做人上,一是道德品质高尚,能以诚待人,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胸怀宽广,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二是客观公正,在处理问题时,机动沉着,刚柔兼备,遇事冷静,对待不同的人,不论亲疏,一视同仁,一个尺度,一个标准。三是为人正派,清正廉洁,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勤勉朴素,踏踏实实,不搞形式主义。四是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五是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自己心上。在知识的储备和个人修养上,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其它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艺术、文化等的兴趣和爱好。其个人的修养表现出庄重、热忱、坚定、沉着、大方、自然,而不是粗鲁、放肆,不懂得沟通与尊重,狂妄自大。此外,还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性格,具备精明灵活,思维敏捷,善于审时度势,敢于拍板决断的大将风格。
三、现阶段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制约因素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一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方针政策的出台,无不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现阶段我们正在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但也出现了制约人民群众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的复杂因素,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解决。
(一)利益制约
利益因素是左右人们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也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原动力。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改变了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承认个人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承认利益的差别和利益的多元化,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因素出现了新的情况:(1)权力腐败获得高额利益,引起人民群众不满,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性。一些人在权力的实际运作中,背离了权力的人民性,使权力发生变异,为其谋取巨额的利益,导致腐败。这种权力腐败,成为引起人民群众不满和挫伤一些人积极性的重要原因。(2)城镇居民利益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目前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区利益分配不公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处于中低收入的人口远远高于高收入人口,特别是大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出现,使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对一些人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3)广大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但在利益分配上却是获利较少的。在统计上,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事实上存在的“隐性收入”因素,则城乡差距至少在5:1。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收入增长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农民负担依然很重(主要是农业投入),这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精神制约
人具有极强的社会性,除了物质利益,精神因素对人的积极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的革命斗争能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事实上,精神力量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创造出难以预料的奇迹。但目前,人在精神状态上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价值层面看,存在一定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范。(2)从素质层面看,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如果按照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准,即使在我国大中城市这些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现代文盲”依旧不是少数。另外,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集体主义价值原则同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3)从传统文化层面看,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依然很深。由于传统文化中一些为人们所推崇的传统,如道德评判标准等受到冲击,造成人们心理失衡,从而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由于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形成的一些文化的影响,导致人们小富即安,甚至听天由命。
(三)制度制约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所以会出现某些不和谐的音符,其重要原因还在于一些制度的设计上有欠缺,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1)隐性官僚体制的存在。它主要表现在权力的不合理利用,如在经济领域,由于其官僚体制的影响,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市场机制仍不健全,一些部门依靠其特定的权力,仍然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过程以大量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干预,导致原本应受到保护的正当竞争行为受到制约,普通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证。(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但是,迄今为止,这一制度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只停留在市、地一级,离社会化还有很大距离。(3)法制不健全,抑制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历来是以人治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现状大为改观,但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观念还没完全退出人们的头脑。
四、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主要途径
对于制约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因素,一方面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以保证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持续增长。
(一)强化利益刺激
(1)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现实途径就是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证明,任何政党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关键在于能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使之获得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利益。要使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就必须在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2)切实解决好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大事。现阶段有不少社会热点问题,如职工下岗、农民增收、大学生就业等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对此,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事物的内在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决不搞花架子。唯此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3)坚决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作斗争,维护好人民利益。首先,要与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同时,要严厉打击各类侵害人民利益的犯罪分子,尤其要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以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还要与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做斗争。
(二)加强精神激励
精神竞争力从来都是综合竞争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强化精神激励。(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是坚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2)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主导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为价值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手段。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主导价值观深入人心,使主导价值观内化成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3)发扬优良传统,形成高昂的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个体精神动力的源泉在于整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要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积极性,离不开高昂的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三)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是个人行为最有力的导向,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实现制度创新,以提供一种持续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1)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积极性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体制,体制不好,会压抑人的积极性。只有完善体制,才能有效制约权力扩张,凸显人民群众的权利,使之更好的在改革中获得应有之利。(2)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使低收入者在物质上得到保障和帮助,在精神上得到尊重和充实,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使法律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二要建立法治评判制度,做好立法评价和司法监督纠偏工作;三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培养、管理。制度法律靠人制定,同样靠人修改、执行,有一支优良的执法队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法律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