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领导力新论
10781200000022

第22章 领导力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因此,领导主体必须自觉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断提升领导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推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因素有许多,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发展的社会形式,是影响生产力运动变化的重要因素。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除此之外,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即在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发展的;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发展的;生产力是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在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中不断发展的。

人类的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现在又出现了信息化、知识化生产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历史中,物质生产基本上属于手工生产,工具由人手工操纵,劳动主要依赖于人的体力,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于人的体内器官的运动,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非常有限的。大机器生产解决了生产力无限发展的要求与人的天然器官功能有限性的矛盾,使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自动化生产,是由电脑代替人脑的控制和管理功能的过程,生产力发展由大机器形态进入自动化生产形态并推动微电子技术革命,人类由此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生产时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世界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变,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不断缩短,世界经济向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化。在当代,以科学技术推动的现代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的

自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既具有引导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推动整个生产力前进的作用,又肩负着与落后生产力斗争、消灭或改造落后生产力的艰巨任务。社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战胜、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其根本原因,就是紧紧地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与代表这种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相联系,并且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决彻底地同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斗争,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和近代大工业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解放的要求,代表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旧制度,解放了被束缚和阻碍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党继续保持和发扬了优良传统,很好地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人民利益,领导人民取得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很快从长期四分五裂、连年战乱、任人宰割和贫困不堪的状态中走出来,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安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重新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和实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中国人民生活最好的时期,是我国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是我国综合国力最强大的时期。实践证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代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经验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键在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把成熟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搬到今天的实践中来,同样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完善,以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和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因此,我们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并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领导力的核心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求领导主体牢固确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念

确立这一观念,就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抓住了先进生产力这个决定性因素,又在社会生产力大系统中抓住了先进生产力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原则,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实施战略领导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和现实确证。“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有着纵横双重定位的动态体系,从纵向看,是指相对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力发展与进步;从横向看,是要求我们着眼于赶超现代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区别是具体的、历史的。落后的生产力也只有相对于同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而言才具有落后性。先进的生产力亦并非一成不变、永久保持其先进性。先进的生产力往往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而变成落后的生产力,最终被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生产力无疑是根本,但我们不能离开作为体现其“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而抽象地、孤立地讲生产力。世界上根本没有能离开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任何先进的生产力,都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即相应的经济制度、体制和必要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顺利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根植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根植于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敏锐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牢牢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坚定不移地履行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职责。

(二)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还要求领导主体自觉坚持“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的判断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巩固和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之所以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与始终扭住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不动摇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历史一再表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走在时代前列;丧失发展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要求领导主体不断提升领导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不断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能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

第二,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也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能不能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总之,我们要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追踪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把握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探索发展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途经,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更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