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领导力新论
10781200000012

第12章 非权力影响力的来源、构成及特征

领导活动的有效开展,以被领导者的自觉服从为前提,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施加影响、实现共同目标为主线。在当代社会领导活动中,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主体实施正确、有效领导的重要保证,是构成领导力的核心因素。

非权力影响力包括由领导者自身素质形成的人格影响力和领导者倡导并坚守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力。与权力影响力不同,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组织授予的形式,它是以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学识以及领导者所拥有的文化的力量为基础形成的。对于领导者来说,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不亚于权力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越权力本身。

一、非权力影响力的来源

(一)专家权

由知识、技能、专长而获得的特殊影响力或产生的权威叫专家权。对领导主体而言,渊博的学识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群众、影响群众的强大力量。一个具有较宽知识面且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领导者,会使被领导者产生信服感。领导主体广博的知识使被领导者增见识、释疑难、排忧愁、长志气,且心悦诚服地听从教诲,服从领导。另外,领导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主体必须具有高人一筹的才能。实践证明,才能的强与弱,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影响着被领导者的信心,关联着领导主体的威望。如果领导主体善于科学判断形势,善于推进理论创新,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取得被领导者的敬服和信任。

(二)典范权

典范权就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指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结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他的领导力,“政者,正也”,“己不正,焉能正人”。“领导”一词是外来语,“领”就是走在前面率先垂范的意思;“导”就是指引方向的意思。“干部”是中国话,意思是要求下属做到的事,干部必须先“干”一步。

(三)威信效应

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属于威信效应。由于这种影响力主要由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等构成,故形成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信,表现为敬爱感、钦佩感、信服感和亲切感。这是一种无声无形的精神感召力,具有内在性、实践性、科学性、精神性等非强制性特点。

因此,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精神上的影响力量,产生的基础要比权力影响力广泛,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素质修养及自我要求。被领导者之所以会服从,是因为他在自身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认为自己应该服从。

(四)非权力影响力来源的“内驱力”特点

非权力影响力由领导者的人格因素引起,为被领导者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可,它以内驱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着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不具有任何强制色彩和驱使感。非权力影响力的内驱力是建立在自信心基础上的对领导责任、权力和成就的追求,并且主动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提高组织效率,达到更高的领导效果,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总之,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也可视为一种“软”性力。“软”性力虽然不具备“硬”性力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却也可以远远大于“硬”性力。

二、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

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它涉及领导者的道德情操、人格素养、工作能力、思想作风建设等多个方面。

(一)个人品格因素

非权力影响与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密切相关,高尚的品德会使人产生崇敬感。品德的主要体现是:在政治上,能否认真执行组织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组织忠诚,对人民负责,对事业尽责,始终如一,忠心不渝;在职业操守上,是否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洁纪律,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表里如一,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责任,不争功诿过;在精神风貌上,是否具有奉献精神、为事业负责的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在个人道德上,是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抵御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的腐蚀。非权力影响力来自于领导者自身的品德,是职位权力无法比拟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即使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消失了,这种影响力也不会随之消失,而是会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因素

合理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是非权力影响力的必备条件,而渊博的学识也会使人产生钦佩感。作为领导者,对学识的要求自然更高一筹。学识主要指领导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阅历。知识和经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学识的领导者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能辩证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甚至通过短暂的交谈就可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多方面的学识还可以丰富内涵、陶冶情操,形成领导者独具魅力的领导风格。

(三)杰出的才能因素

杰出的才能会使人产生信服感,因而成为领导者实施领导的根本素质。一个有才能的领导者会给工作群体带来成功的希望,使他人产生一种敬佩感。敬佩感是一种心理磁石,它会吸引人们自觉去接受影响。一般说来,人的才能应该同他的职务相称,这叫“人与事”的最佳匹配。但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位高才低的无能领导者。他们身居高位,但是名实不符。这种领导者处理事务慢慢腾腾,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由于缺乏判断能力,他们还会经常做出错误的决定;这种领导者带领的工作群体,与其他工作群体在工作上无法协调,势必妨碍工作群体各项业务的开展。所以,要善于识别职位与能力不相适应的领导者,发现有真才实学的领导者。在进行提拔或晋级的安排时,必须依能力和贡献大小来进行,以便使各级领导者都能够名实相符。如果让一个人担任他完全力不从心的职位,这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件苦恼的事。因为在这样的职位上显示不出他的才能,就得不到下属的敬佩,最终会失去下属的信任。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领导者不仅要有通常讲的科学预见能力、果敢的决策能力、严密的组织能力等,而且要增强抢抓机遇意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创造,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素质的重要标志。

(四)良好的性格气质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既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的练就。性格气质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和重塑。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应当注重自身性格气质的调整、优化和重塑。良好的气质会使人产生愉悦感。这种气质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的修养。这是增加领导者智慧的主要途径。学识与气质俱佳的人最具人格魅力。二是思想素质的修养。体现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与独立处事的能力,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三是社会交往方面的修养。如待人礼貌大方,善解人意,谈吐自然,尊重他人但又不失去自我,举止文雅但又不矫揉造作等等。

(五)诚挚的情感因素

感情因素指领导者在与下属交往中对下属的思想、工作、生活的体贴和关心。诚挚的情感会使人产生趋同感。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感情支配,人与人之间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一旦有了亲切感,相互间吸引力就加大,彼此之间的影响就增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主动到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那他的非权力影响力将明显增强,必将得到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交流是人们交际的需要,是自我尊重的需要。领导者要注意感情投资,要善于发挥情感的巨大影响作用。首先,要关心下属。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下属、爱护下属。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其次,要尊重下属。自尊和自重是人们的重要心理活动,尊重下属能使下属增强自尊心,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再次,要信任下属。信任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可以增强群众的自信心,是一种无言的鼓励。信任会激励下属的上进心,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总之,以人为本,以“关心、理解、尊重”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可增强非权力影响力。领导者若能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人,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人,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那么被领导者就会由衷地信服领导者,领导者的威信就会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六)友好的人际亲和因素

友好的人际亲和力会使人产生亲切感。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通常就形容这个人具有亲和力。有句话叫: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的双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双方,这种友好表示,使得双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种合作意识和趋向意识。具备真诚的、自然的、平等的亲和力,就能拉近心理距离,产生最大化的领导效能。

(七)良好的公信力因素

良好的公信力会使人产生信任感。所谓公信力,就是群众的信任度。无论对谁来说,公信力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一个教师若没有公信力,必将“传道无人信,解惑无人听”;一个医生若失去公信力,则使求医者不能放心,患病者不敢登门。而公信力之于领导者,既关乎个人声誉,又影响整体工作。领导者坚持公道,恪守信誉,不但可以树立个人威望这个“小信”,而且能树立单位或部门的整体形象。领导者应以“信”字为基。“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作为领导者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表态,而应谨言慎行,重诺践行,言出必行。所以,领导者自己首先要忠实守信,在工作与生活中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领导者要明确立信,不管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之中,都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让大家知道你拥护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使下属在工作中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做得踏实。这样,下属才会听其言,信其道,服其令。

(八)顽强的意志因素

意志力就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会使人产生崇拜感。领导者的意志力主要表现为:目标明确,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提升自身素质和领导力作为手段,把打造和谐、有战斗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途径;积极主动,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在把握全局、驾驭全局的同时超前服务,主动贴近,注重轻重缓急,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坚持到底,有火热的感情、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一抓到底的韧劲,想方设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以实现自身的目标。

在上述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中,以品格、才能等因素为主,知识、感情等因素为次。一个领导者的品格因素如果发生了问题,成了负值,那么其他因素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其总和可能是零。同样,一个领导者的品格不好,能力又差,那么他的非权力影响力也可能成为零,甚至负数。为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领导者的不同情况,既分清主次,又有区别地、针对性地发展某种非权力性因素。

三、非权力影响力的特征

与权力影响力相比,非权力影响力在领导活动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自然性

自然性也称非强制性。非权力影响力不是组织和某个人给的,而是自身具备的。它既不随职务、职权的得失而得失,也不随职务高低、权力大小而变化,全靠自身在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形成,其构成的主动权在领导者个人而不在社会组织。

(2)内在性

非权力影响力是由领导者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它以内在驱动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被领导者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其影响。

(3)超越性

非权力影响力没有时间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时空。如周恩来,在他去世时,联合国总部为他降半旗致哀,而且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无限敬仰他。非权力影响力与领导的地位高低无关,不论其地位的高低和沉浮,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不变。有时还会出现某种逆反现象,即某个领导人的地位被降低了,而他的威信反而更高了。由于人们对非权力影响力的服从是出于自愿,所以它的渗透力强、时效长。

(4)示范性

领导者的行为(包括他的日常生活行为)对于被领导者以及群众具有一种示范作用和感染作用。领导者在实际领导活动中处于“组织”、“协调”、“控制”、“管理”和“服务”的地位,这就使得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特别是道德水准和人格力量在领导者的行为和内心规范上,已超出了领导者个体的范围,直接影响到其所在组织的风气和道德状况,下属也往往把领导者的行为方式甚至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当成一种值得效仿的对象。

(5)差异性

非权力影响力既然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素质,而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有高有低,由此产生的影响力必然存在差异,个人素质高的领导者产生的非权力影响力大,个人素质低的领导者产生的非权力影响力小。

(6)魅力性

非权力影响力表现为一种魅力。领导者的魅力是领导者道德情操、性格修养及学识能力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总体素质,其领导者水平高是自然体现的,这和有些领导者为形成魅力而装样子,疏远与下属的关系,甚至矫揉造作、文过饰非的做法完全不同。只有敢于联系群众,和下属坦诚相见,又能在言谈举止中自然地表现出高尚品格和学识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魅力,才能具有较强的非权力影响力。

(7)前瞻性

非权力影响力的前瞻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权力影响力具有的影响范围超过其实际职权;二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思想认识水平相对于被领导者来说,在总体上要高于被领导者。一般来说,领导者比被领导者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是在担任领导职务之前就应当具备的,不然,就担任不了领导职务。如果领导者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洞察和描述上是陈旧的、落后的,能力和水平低于他所领导的下属和群众,那么,非权力影响力就不能形成。

(8)广泛性

非权力影响力可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作用。比如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优秀领导者,他们自身的优良品德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构成的非权力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他们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地委书记所拥有的权力影响力,成了全国各级各类领导者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四、非权力影响力的社会心理依据

领导者之所以能发挥其非权力影响力,除了社会分工的需要、领导者的自身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个体中存在着对领导的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的总和,构成了实现领导非权力影响力的社会心理依据。它们是人的趋利避害心理,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心理,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对行为表率的模仿心理。

(一)人的趋利避害心理

人的趋利避害本性的进一步延伸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本质体现。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之所以会发出影响力是为了实现组织、部门、岗位的目标。被领导者接受领导者发出的影响力分为自觉接受、被迫接受和排斥三种情况。如果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目标、信念、观点以及策略上趋同,被领导者就会自觉认同这种影响力。如果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目标、信念、观点以及策略的差异性占主导地位,则会在被领导者那里产生排斥心理,但是这种排斥心理能否变为实际的排斥行为取决于利弊得失,由此产生被迫接受或排斥影响力的行为。研究领导影响力的本质有助于理解影响力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也有助于领导影响力的获得、提升、保持等科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比如,有前瞻性的领导的影响力之所以较强,是因为人们都渴望有美好的未来;品质优良的人的影响力之所以较强,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避免受到伤害的趋向。

(二)对特定群体的归属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人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爱的需要,也就是被人关心、接纳和欢迎的需要。第三个层次实际上说的是人具有归属心理,归属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渴望自己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成为某一群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群体成员的关心与爱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什么人,都必然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只有在群体中,个人的才能才会得到发展和表现,同时,群体的其他成员才能以不同方式来满足个体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来说,这是社会的分工和协作。

(三)对杰出人物的崇拜心理

心理学与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建立了功勋的领导者总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崇拜心理,并因崇拜而言听计从。原始社会氏族或部落的领导,由于是渔猎的能手或战争中的英雄而被人们拥戴的,并且人们往往以自己的群体有这样的杰出人物当领导而自豪。正是由于人类存在着这种崇拜心理,使得被领导者愿意服从并追随那些杰出的领导者。

(四)对行为表率的模仿心理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倾向,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这种倾向在群体行为中尤其显著,它可以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发展。通过模仿,能使自己适应环境,得到好处,或产生一种满意感。

模仿虽然是人的一种本能倾向,但这种模仿并非是全方位的、无选择的模仿,而是对自己所倾向的、所希望的行为的模仿,即对行为表率的模仿。模仿达到内在的更深层次时,被称为认同。表明模仿者已经能够认识到模仿的那种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一种喜爱的情绪体验;通过模仿,使自己更能适应环境,更能融入社会群体之中。

(五)对别人的暗示心理

人们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常常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表情、眼神等多种手段,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这种方法通常被人们称为暗示。一般说来,暗示所起的作用,与暗示者的地位、威望有很大关系。对于领导者来说,如果自己在组织中间有很高的威信,其行为对被领导者们的暗示效应就会十分明显,所起到的影响力也就越大。所以,领导者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工作能力,通过暗示的作用不断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