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10780300000034

第34章 (三)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归宿,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随着发展道路而设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设定和择取经过党的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而逐步得到完善。总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三个逐渐深入、不断发展的阶段。

1.“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后来又由邓小平重新确立并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郑重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目标实际上包含两种任务: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把握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化就是现代化,这是当时人们的一个共同认识。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化建设在我国是同时进行的,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总目标”的第一重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实现工业化却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工业化的片面追求暴露出来的问题,让毛泽东开始重新审视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命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首次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60年代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的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被完整地提了出来,比起单纯的工业化发展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实践中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继续了关于“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还应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文化上的繁荣,从而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早在1979年10月30日,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段话明确地勾画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富强、民主和文明三位一体的内容。

对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要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认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实事求是,灵活多样。他认为:“在本世纪末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还很穷,底子薄、人口多、基础差”,这样的现实情况就需要党的领导人在制定现代化发展目标问题上一定要慎重。邓小平将这个现代化目标作了灵活处理,具体化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就是标准相对较低的现代化,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就是人均1000美元。后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说这是“我们确定的一个政治目标”,为我国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打基础。

民主及其制度化、法律化是现代化在政治上的特征。在推进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同时,邓小平也在着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实现“政治生活民主化”,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不仅如此,还要致力于“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以法治代替人治。

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离。邓小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为此,邓小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其中端正党风是关键,要统一思想,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党员要以身作则。教育要联系实际,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加以扭转,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我们要仍然坚持“双百”方针,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在中共十五大上通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规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对于发展目标问题,我党从来就不是教条地理解和制定,而是在坚持根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来动态地把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并提出要确立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了更加深刻和科学的认识,社会和谐被提上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议程,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这样就将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的目标发展为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四位一体”的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包含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整体的变革,是在人的因素的积极参与下不断反省、修正又发展的曲折的过程,包含着人类对现代化价值目标的不断修正。中国共产党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对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完善,是对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科学认识。社会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发展,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结构及人的因素等等。其中各部分、各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每一个要素的存在都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发展,每一个要素的存在与作用都对其他要素发生作用,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力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并作为社会有机整体发挥社会的运转功能。因此,必须把社会及其运作和变迁作为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有机体来认识。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固然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但单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不足以说明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更替代不了社会其他层面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平衡发展,其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现代化发展目标只有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和推进,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和变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