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纯真,有信仰才能安住身心
世间万法,离不开心,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和识,就是因缘果报的起源。心念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刹那的界限,也没有亿万长的久远,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只要能够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闻,不贪利养,让心灵清净无垢,那么,红尘种种贪嗔痴妄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吹光,也永远不能污染我们的永恒心。
星云法师语录:
人们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的时刻,就像在天堂里一样;人们的心里充满贪欲、瞋恨、嫉妒、无明、怨恨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一个信徒问禅师说:“天堂地狱在那里?”禅师即刻将他的头按在水桶里,经过一段时间,禅师才放开双手,让他的头冒出水面。禅师问他:“水中的滋味如何?”他回答:“像在‘地狱’一样。”禅师又问他:“现在出水之后感觉如何?”他说:“像在‘天堂’一样。”我们一般人不也如同这位信徒一样,没有经过水下呼吸困难的感觉,不了解本来的生活就是“天堂”。
一位家财万贯的董事长居住在高楼上面,时常为经济周转运用而担心,为员工要求加薪而烦恼,秘书劝他把烦恼送给住在高楼下面陋屋里的一对年轻夫妻,富翁问如何送法?秘书说:“给他们一百万就可以办到。”富翁起初不甘愿,经过解释之后恍然大悟,于是亲自送上一百万元。
这对年轻的夫妻收到巨款,起先欢喜不已,后来为了如何将这一百万收藏妥当而左思右想,一夜无法成眠,才知道上当了。第二天,他们赶紧把一百万元还给富翁,并且说道:“你的烦恼还是还给你吧!”
所以,不懂得金钱,金钱就是“地狱”;不懂得感情,感情就是“地狱”;不懂得人我相处之道,人我相处就是“地狱”;不懂得经营事业之道,事业就是“地狱”。因此,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不懂得这“一念”之间的奥妙,即使当下的生活就是美好的“天堂”,也会被转为苦恼的“地狱”。
星云大师刚开始受戒的时候,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夜间十点睡觉,老师每次讲戒,戒子们都得跪著听讲,每逢早晚课诵,往往才拜到地上就睡著了,老师用脚踢他的头,这才惊醒赶快爬起来;有时候在丹墀里跪久了,小石子陷在膝盖里,当使劲拔出来的时候,往往血流如注。有人说这好象是“地狱”里的生活,但是星云法师却这么想:“我要能经得起‘地狱’的磨链,才能堪受佛法大任。”如此念念相续,终于得以圆满受戒。那时候每天三餐不饱,经常饿得心中发慌,四肢发抖,每值隆冬深夜,大雪飘飘,唯有将自己缩成一团,才聊以御寒。有人说,这像“寒冰地狱”、饿鬼畜生的生活,可星云大师不这么认为:“佛陀在修道时,不也曾以马麦充饥,我何不能?”如此一次次的开悟,终于将星云大师一次又一次地引导进入“天堂”的世界。
早些年星云大师对人曾经也起过不少瞋恨的念头,在生活里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执著妄想,还好经常在面临“地狱”的边缘时,有佛法作为思考的指南,能在一念间迷惑转为觉悟,让他在面临挫折时能够化解,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回转,所以星云大师一直倡导人生应该要回头、转身、改心、换性,为什么呢?因为心中的烦恼无明是“地狱”,心中的菩提正见是“天堂”。“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将心中一念的“地狱”摧毁,用自己的正念在心中建设永恒的“天堂”,就可以使我们接近梦想。
大迦叶尊者在塚间修行,日中一食,佛陀见他年迈,劝他迁住精舍,但他却感到自己如居“天堂”。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他却觉得住在“天堂”,所以“不改其乐”。
挑水和尚整天和乞丐生活在一起,还不忘赞美生活的洒脱,因为他坦荡直心,即使身卧臭秽,也如处在“天堂”一般任性逍遥。禅师云:“热的时候到热的地方去,冷的时候到冷的地方去。”大家都感到奇怪,禅师却认为这是修行的最好方式,因为他体会到,若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甘之如饴,当下就是“天堂”了。
一日一菩提
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给你苦不堪言的人生。所以吾人在世间上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