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10778800000054

第54章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诚意正心,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确的理解担当和清心的内涵和重要性,并时时激励自己才能修养自己的品性,提高自己的素质。孔子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简单地说,修身给自己设一个回家的路标,给心灵一丝安宁。

星云法师语录:

一天当中,我们起码应该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否则,长期陷入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人们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住鼻子走。而沉静下来以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与自己对望,与天地和古今圣贤交谈,才能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不务奢华。无欲无求,人格自然就高贵了;有了淡泊,心灵也就进入了宁静的世界。

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所以禅门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古今的禅门公案皆是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划一的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禅宗讲究参悟,完全是心的体悟,是心对真理的响应。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抽出十分钟,静下心来,与自己对望,真正地面对问题,思考问题。静静独处时,宇宙是那么的辽阔,自然是那么的静谧安详;一书在手,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与我们对话,你能说我们不富有吗。

所谓宁静,人的内心安静、自省,并不是指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一切运作都停止等等,而是学会在喧闹中沉入内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所染。如此,在心灵的宁静和庄严下,人格才可以升华。

自省需要勇气,自省需要胆量,自省需要培养,自省需要面对。要自省,同时要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春秋时期,宋国一度内政不修,引起动乱。当时的国君宋昭公落得众叛亲离,被迫出逃。在路上,宋昭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对车夫说:“我知道这次被迫逃出的原因了。”车夫问:“是什么呢?”昭公说:“以前,无论我穿什么衣裳,侍从都说我漂亮,无论我有什么过失,大臣都说我英明。这样,内外两方面我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从此,昭公改弦易辙,注重品德修养,不到两年,美名传回宋国。宋人又将他迎回国内,让他重登王位。他死后,谥为“昭”,就含有称赞他知过必改的意义。

对待自己,需要自省,对待他人,需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对自我的超越过程,就是自省的过程。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有缺点;最危险的缺点,就是坚持已有的缺点;最无知的缺点,就是为自己的缺点辩解;最可笑的缺点,就是闭上眼睛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睁大眼睛也看不见自己的缺点。

苏格拉底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这位古希腊的思想家却十分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他总要求自己为人不能做亏心事,要清白无瑕,不让污垢沾身。有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以后,苏格拉底不幸被雅典奴隶主民主派政府逮捕入狱,判了死刑。临刑前,狱禁问苏格拉底,还有什么话要交代?

苏格拉底想了想,说:“我还欠邻居家一只鸡,那是几年前借人家的。当时因为手头拮据,没有付人家钱,后来就一直拖了下来。请求您转告我的家人,让他们务必代我偿还。”狱禁没有想到这个人临死前要说的是这样一件事,于是又问他:“还有别的大事吗?”苏格拉底说:“没有了,就这一件大事,它关系到我的为人!”听了苏格拉底的话,狱禁流下了热泪。苏格拉底的这种“与朋交而不信乎”的临终自省,可谓光照千秋。

一日一菩提

面对繁忙、嘈杂的都市生活,我们每天天保持十分钟的宁静,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安详,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从而不至于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