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10778800000052

第52章 有道者的心态

星云法师语录:

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艰难不以为苦,损害不以为意,利众不以为烦,恩宠不以为荣。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自能从内心散发一股慑人的气质,令人一望,心生景仰。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们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星云法师给我们诠释了六种特征:

一,有道的人,听到侮辱的话语,受到侮辱的逆缘,他丝毫不以为意,一点也不以为耻。因为他行得正,他知道自己的所行所为,所以不必计较外来的侮辱、毁谤。

二,一个有道的人,即使别人看不起他,把他看成是卑贱的人,他也不受影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格、道德,不一定要求别人来了解、来重视。

三,有道者遇到一些挫折、艰难、困苦,亦能如饮甘露,不但不以为苦,反而更加勇猛、精进。

四,遇到各种伤害、逼迫,他能够不介意、不着意。像一个球,你打它一下,它跳得更高;你越迫害他,他越是坚强。

五,一个有道者,他乐于服务大众,欢喜做利益大众的事,他衷心甘愿为众生做马牛,欢喜为众生辛苦,一点也不嫌麻烦。

六,假如有什么光荣,有什么奖赏,有什么荣誉给他,他也不以为光荣,因为他对世间上的虚名、虚荣,都能看得开、放得下。这就是有道者和一般人心态上的不同。

唐朝有位禅师赵州,曾向老师南泉请教:“什么是道?”南泉引用马祖禅师的话答曰“平常心是道”。如此高深玄妙的“道”竟被“平常心”淡淡化出,始于复杂,归于简单。如何拥有平常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便可得。

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人,能够拥有平常心,这样的人应该是永远幸福快乐的,他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他可以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舒畅地呼吸,以愉快的心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外云展云舒,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无需刻意寻求,就像是一股清泉,弯弯曲曲最终汇入大海一样自然。也才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李白式潇洒、豪放、快意、脱俗的人生之境。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有些人看来,人得宠则荣,荣则名利双收;受辱则贱,贱则无名利可图。这种观念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在老子看来,因得宠而惊喜的人,是喜名利、贵自身的人,这种视宠为上的人,正是卑下之人——“宠为下”。因得宠而惊喜,因失宠而惊恐,全是名利之心在作怪。重名利的人,目光在外;淡泊名利的人,目光在内。目光在外的人,近名利而远众人;目光在内的人,近众人而远名利。远众人的人必有祸患,近众人的人必然获得众人的爱戴。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而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日一菩提

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争位。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大道至真,求道必须心诚,心诚则灵。只要具备了诚心,就一定能够打开道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