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10778800000049

第49章 先做牛马,再做龙象

星云法师语录:

佛光山在短短三十年间,之所以能有现在的规模,是许多人“作牛作马”,服务大众得来的成绩,我丝毫不敢以“龙象”自居。随着时代的进步开放,佛门僧伽的数量普遍提升,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目睹许多人出家之后,即高高在上,自称“僧宝”,藉“自修”之名,懒于说法,懒于度众,懒于活动,懒于利生,长此以往,不仅是个人的堕落,也有违于佛教的真义。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只知道坐享其成,一旦失败,就怨天尤人,甚至为了名利虚荣而作奸犯科,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想在世间做个完美的人,先要经一番相当的学习磨练。木头想做成器具,也要经千刀万斧地凿刨;若想刻成佛像更要施精细之工,不经刻磨永远是个木头。木头做成器具只能供人使用,雕出佛像来就受千万人礼拜。所受的苦不同,得到的代价自然也不一样,你要勇敢接受磨练,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得菩萨苦,方能成佛道。

星云大师出家之后,到栖霞律学院就读,也是从为人添饭、管理茶水、看守山林、搬运木柴等基本作务开始学起。到了暑假,律学院的人每天得早出晚归到山上采无花果,以增加常住收入;寒假虽然为期稍短,但仍然忙得不亦乐乎,尤其农历春节的大扫除,单单擦拭全寺的玻璃就要花掉一个月的时间。每逢干旱时期,我还发心到江边挑水,一次来回要三个钟点左右。

后来,到焦山佛学院继续学业,除了上课之外,还兼作管理油灯、烧煮饭菜等事务。总之,劳动的工作从来未停息过一天。晚上没有照明设备,星云大师就以拜佛、打坐来消磨时间,虽然真正读书的时间并不多,但奇怪得很,他对佛法的体会却能够与日俱增。现在想来,才明白那种如“牛”似“马”般忙碌的作务生活,使星云大师活学活用,“读”遍长老大德行事的风采,“读”尽寺院运作的方式,“读”通生活中修持的要诀。

当初星云大师创办佛教教育事业,当时高雄师资不多,许多老师都是特地从台北请到佛光山来授课,常常抵达的时候已是深更半夜,但无论多么晚,星云大师都会伫立在山门口,恭候他们驾到,甚至为他们煮宵夜点心,看他们吃完就寝,才安心返回寮房。

学院草创初期,没有经费聘请行政人员,他不但一人身兼数职,还得到殡仪馆、太平间通宵诵经来弥补学生食宿开支。后来,几个徒弟陆续赴日深造,星云大师一个人从工友打杂、编印讲义到教务行政、辅导训育,忙得不可开交。一些没有恒心的学生中途退学,他的心中不知生起了多少的叹息,多少的无奈。但几十多年来,星云大师仍像“牛马”一样,无怨无悔地耕耘著这片菩提园地,只为了作育僧才,让佛法能远播四海,光照普世。

六○年代,星云大师编印过《觉世旬刊》、《人生杂志》、《今日佛教》,从写稿、编辑、校对、发行,都是他一人包办,尤其《觉世旬刊》,每十天一次的发行,就像车轮一样,无法停息,光是写稿、改稿的辛苦,看稿、催稿的繁琐,不曾经历者很难了解其中的味道。

尽管多少个晨昏在文字堆里度过,多少个深夜在绞尽脑汁中煎熬,既没有拿过一文稿费,也没有得过一句鼓励,但是星云大师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尤其看到许多人因此而走入佛门,更是高兴不已。《觉世旬刊》发行到一千四百多期,不但在佛光山与信众之间负起沟通的功用,而且被许多人视为初入佛门的指引要津。

由于《觉世旬刊》的顺利发行,又带动了《普门月刊》的出版,一批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其中,接受挑战。多年来,尽管法务倥偬,星云大师却未曾放弃“文化牛马”的职志,不时推陈出新。像近两年来,三百万字的《佛教丛书》和三十万字的《佛光教科书》陆续推出,无不是多年来如“牛马”般服务大众的切身体会。

一日一菩提

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开花结果,要知道最初的播种耕耘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想要千人头上坐,先在万人脚下行”,唯有先作众生的“牛马”,才能成为顶尖的“龙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