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语录:
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地搬弄而恶性循环。大家都知道,是非止于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所谓说话就是为反应别人的思想,回答别人,而表现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言为心声”,因此我们在研究说话的技巧之前,必须多接受别人的话语,也就是要先做个良好的“听话者”。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与感情,必须使用语言为媒介。与人谈话的目的,不外是为获取对方的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我们说什么,都应该注意到是否和我们身处的场合相符,如果你是在一个长辈居多的圈子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毕恭毕敬,多用敬语;如果你是在一个满是上级同事的聚会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谦,多用谦语;如果你身处一个铁哥们好兄弟的团队里,不用怀疑,充满豪气的粗话反倒是你赢得大家所喜爱的一条捷径。
然而我们每个人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明清楚的事情,所以言语得体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易于操作的技术。
古语有云“言多必失”,所以在某个场合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好什么话也不要说,聆听同样也是你最好的选择。竖起耳朵地倾听是对说话者的一种莫大的尊敬,然后再有节奏的轻轻点头,小声重复说话人的最后一个词,然后再报以一个微笑,那么就会给别人一种你的言行非常得体的印象。
星云大师告诫我们: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音声,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有“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还有维摩居士的“一默一声雷”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好讲话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乱说,给你没有不听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难以忍耐。相传苏格拉底善于演说,以如何讲话教人,每月学费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来请其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要两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这是给说话啰嗦的人一个很好的训诫。
会说话要先具备没有偏颇的思想和耐心的态度。说话是为了交流,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问多少事,或表达思想时我们都要有耐心,而且不会觉得对方幼稚或无知。别人用简单方式问,我用简单方式答;别人用复杂方式问,我用复杂方式答。
还有就是说话不是要找出别人的缺点,这就好像去捅别人的眼睛,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争论只有在两个人的都够好是才能使双方都获得启发,如果是完全僵硬的争论就成了为保全面子而争,没有什么意义。
说话真正的技巧并不在于把话说好,而在于把话说对、说巧,引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要“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星云大师讲过这么一个实例:晋武帝司马炎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一天,他占卜得了个“一”字。按当时的迷信说法,帝王传代的多少要看得到数目字的多少,中国向来以三、六、九为吉祥数字,占卜得了个一字,晋武帝心里当然有点闷闷不乐,连群臣也大惊失色。这时,侍中裴楷就上前进言道:“微臣听说‘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灵妙,‘谷’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化生,‘君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能统一,人民都忠贞于他。”短短的一席话,说得晋武帝转忧为喜,群臣也对裴楷的善对由衷叹服。裴楷及时变换角度表达寓意,说得妥帖圆润,当然能够扭转当时的尴尬局面。
可见说话的时候一定看对象,揣摩对方的兴趣爱好,选一些适度的话题,一些切合对方利益和关心的话题,才能引起对方谈话的欲望和兴趣。像这样使用的交流技巧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平时交流时,在引入话题后,尽量不断地投以赞赏的眼光或者点头示意。这样既取得对方的心理满足,又为你的讲话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许埋下伏笔。这就是普通的一句“要想让人尊重你你要首先尊重别人”的翻版。
再者说,如果交流的人比较多,你尽量的少发言,做出一种对大家的发言发生了浓厚兴趣的神态,有时还可以选一些让对方回答起来轻而易举的话题进行反问或者选准对方夸夸其谈的话题加以渲染、见证。总之,在大家面前,只要你处处尊重别人,不去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适时适应地迎合一些问题,大家一定会欢迎你,甚至把你当成说话的知音。
一日一菩提:
作为修行人,说话得有威仪,说话得符合实际。要说有道理的,有意义的话。不符合实际的一些语言,不可以轻易说。说话不当、不得体,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我相处的不和谐。常见有人说是非长短,指摘别人的一些过失。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一种很大的罪过。俗云:“一言折尽平生福”,谨言实在是修身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