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语录:
我希望人人都能为人客观、处事圆融、能讲话也会听话、随缘,更能有原则做个明理的人。
每个人的各自品德修养、文化素质、认识能力的不同,说出话来千差万别,听起话来理解不一。说得好、听得进,增强人际之间的友谊,说得不好,听得不顺,极易引起人际关系的失和。自古就有“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话伤人六月寒”之说。
在现实社交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些人博学多才,出言警策,使听的人受到很深的教益有的人达观幽默、妙语連珠,使听的人从中享受到很多乐趣;有的人心情不畅,滿口牢骚,使听的人感到不快;有的人喜欢自吹,好说大话,使听的人摇头不信;有的人处事圆滑,言语乖巧,使听的人感到不实在;有的人口是心非,常说假话,使听的人感到厌恶。这都说明说话与听话的学问。说一千道一万,语言不同,效果各异,诚实有礼貌讲文明的话喜人。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有了隔阂,大家如能心平气地谈谈心,就能化隔阂为团结。双方都觉得轻松心里一定会暖洋洋的;有的人有些问题想不通,你要诚心诚意地帮助他,帮助他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合情合理的解答,使他听了你的话,问题解决了对你的话心服口服。有的人耳朵很尖能听见别人讲话,但听不明白别人说话的含意,好、坏话、恭维吹捧和实事求是的话分不清楚,有时把好话当成坏话,把恭维吹捧话当成真话,把坏话当成好话,产生了一些矛盾,无形中也影响了人际关系。
许多人一生,之所以在交往上不成功,尤其是语言交谈能力差,不是差在天生的表达能力,差在自己不注意听别人讲话。做人要先学会听话,用心听话,而不是敷衍塞责,心不在焉。学会听话,必须要有谦逊好学之心,要有深入思考的习惯。
一般人对于说话,通常只讲究如何口若悬河、辩才无碍。说话,固然是一门艺术,如何会听话,更是一门学问。一个人如果不会听话,就不能通盘了解人事、人情,甚至不能了解人心;如果懂得善听、会听,则家人、亲戚、朋友、长官、部下,甚至整个社会民情风俗、政经脉络,你都能了然于心。因为你从对方的言语里,得到很多的道理,得到很多的讯息。因此如何听话?有四点看法:
第一、能知言者的人品:有些人一开口,就能从他说的内容里,知道他的品格道德。有的人喜欢挑拨是非、捏造事实;有的人言语如冰、语带讽刺;也有的人“乌鸦嘴”,爱逢人说项,甚至口出脏话恶语。但是,也有人惜言如金,有人一语如千斤之鼎。像东晋王献之少言,宰相谢安赞许他贤良;俄国大文豪索忍尼辛谠言正论,发人深省,其道德勇气,震撼世界。
第二、能知言者的意向:有时候,从言语中,也可以辨别出这话究竟是开导我,还是啟示我?是责备我,或是要求我帮助他?所谓“弦外之音、意在言外”,只要对方一讲话,虽然主题没有明说出来,我们也要能够察顏观色、审慎言听,从他的语言里,判断讲话的意向与动机目的。
第三、能知言者的识见:人云:“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对方一开口,我们便能从他的言谈举止里,了解他的知识、见解、思想,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但是,在洞烛他人之前,自己必须培养识人达事的修为,如《文心雕龙》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具备深广的阅历与广博的识学,才能通晓世事、练达人情。
第四、能知言者的气质:对方一讲话,不论愤怒的言词,或者委屈的心声,语言代表他的心理状态,他的想法,从话里很容易就可以察觉出他的气质如何?有的人让你感受到他的气质高尚,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淡泊不拘;苏軾“放鹤亭记”,超俗离尘;乃至禅门古德不慕荣利、俭朴洒脱,有著安贫守道、幽默慧黠的气质。但是也有人一跟你讲话,所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三言两语,就让你觉得他的气质粗俗。
多学习别人讲话的艺术,以诚待人,平等待人,讲真话、实话。即使听到一些与自己见解相左的话,也不要去争个你上我下,弄得面红耳赤,要知道人们对问题的角度各有各的选择,认识能力有差异,看问题由于角度不一,想法也有差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要去作无谓的争论。听到不顺耳的话,也不要火冒三丈,恶言相撞,做到能解释说清楚就说清楚,说不清楚被人误解也就一笑了之。
一日一菩提
会讲话是学问,会听话则是智慧。我们从说话里,学习如何适切地运用语言,从会讲话里,更要懂得如何会听话,才能听出学问,听出道理,听出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