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华实用养生宝典
10775800000035

第35章 脾胃保健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锇得慌。”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验,甚至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是指吃到嘴里的食物,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纳。然后经胃之腐熟,分解混匀成食糜,通过“胃气主降”的作用,将食糜运送至十二指肠、空肠,这就是中医所指的“脾运”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肠激素的作用下,促进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将“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依赖“脾气主升”的作用,经气、血、津液的运行而输布到全身,这个过程,则可以理解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见,所谓“脾主运化”,“运”指机械性消化,“化”指化学性消化及其代谢过程而已。脾胃虽为人体的消化器官,运化水谷精微之枢纽,但是,若要完成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气、血、精、津液,必须得依赖心、肝、胆、肾、肺等其他脏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说明的是,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既泛指脐周腹部小肠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则体丰肤泽,面色红润,四肢强劲,精力充沛;反之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神疲力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这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已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势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所以《黄帝内经》说:“安谷者昌,绝谷者亡。”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事情繁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很平常的道理,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这不仅使我们对脾胃认识有所启发,同时对我们临床治疗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鉴。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根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因此历来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所以我们说“脾胃是生命的根本”是比较适宜的。

1.饮食调养

《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说明了用药的同时辅以食疗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各类食物都需摄取。东汉时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大枣、茯苓、藕、莲子等补脾胃的食物。以后又出现很多论著,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都对食疗原则、食疗内容做了详尽的叙述。因为脾胃是消化食物的直接承担者,所以中医食疗对某些脾胃病有着特殊的显著效果。

(1)饮食与脾胃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就脾胃病而言,常可碰到因饮食不当而造成脾胃受损,或出现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例子。也常见脾胃病通过日常饮食治疗痊愈的例子。故而我们从以下两点来说明饮食与脾胃的相互作用关系。

①饮食的性昧与归经和食物存在性与味的差别性,指寒、凉、温、热四性;味,根据《食疗本草学》的归纳方法,也和药物一样,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这种性味分类主要来自感觉器官对饮食物的感受,但也含有理性的推测。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的,或能抑制、损害人体阳气的食物,其性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梨、马齿苋等。又如具有滋补脾胃作用的羊肉、鲜猪肚、猪肉等,实际上并无甜味,但仍将其标为甘味。饮食物也存在归经问题,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映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如生姜、桂枝能增进食欲,萝卜、西瓜能生津止渴,而胃主受纳,又喜润恶燥,食欲减退、津少口渴之症属于胃,故以上四物归属胃经。很多食物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及糟粕转送有直接作用,如山楂、山药、莲子、菠菜、芝麻等,故饮食归属脾、胃经的不在少数。

②饮食合理与否对脾胃的影响《内经》提到“饮食有节”,“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即指节度、节制。其中包括对饮食数量、饮食质量、饮食搭配都须适度平衡。《寿世保元》说:“大饥不大食。”正常饮食也应有节度,一般一日三餐即可。假如整日口不得闲,拖累脾胃,就会造成脾胃虚损,或由于唾液、胃液、十二指肠分泌液的长期刺激腐蚀胃及十二指肠肠壁,形成慢性炎症或溃疡,严重者可致胃肠壁穿孔,出血,死亡。另外,饮食要讲究五味调和,不要挑食。《内经》中说:“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其意为苦味属火,适量则由火生土而助脾,但偏食喜苦,则会使脾气受损,燥而不润。脾虽喜燥,但过则损伤其机能,无法正常运化而患病。

(2)养脾胃的食物

选择养脾胃的食物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避免一切可使胃酸分泌增加或有损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饮食。如少用甜羹、酒酿、八宝饭等过甜食品;少用咸菜、咸鱼、咸肉等腌制食品;慎用柠檬、话梅等过酸食品;忌用辣椒、芥末、咖喱等味重食品;忌饮浓茶、咖啡、烈性酒等刺激性饮料等。相反,可以食用杂粮、芹菜、菜梗、笋、豆芽等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第二,选低脂,适量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及足量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且含钙、镁、铁等多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果汁、瘦肉、乳类等食物。第三,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相应的食物与食物配膳。例如脾胃虚寒型的呕吐,胃痛病,可以选用羊肉、猪肚、韭菜、生姜等。第四,根据现代科学对各种食物的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如大麦对治疗溃疡有效,鲫鱼对慢性胃炎有效。第五,根据脾胃病患者对饮食的个人喜爱,对饮食的烹调方法的适应性选择食物。①根据食物的属性选择食物人们通常将食物分为温热、寒凉与平性三类。

温热食物适合于虚寒证的脾胃病患者食用:羊肉、狗肉、牛肉、鸡肉、鱼肉、鹌鹑、牛鞭、猪肚等肉制品,韭菜、胡萝卜、刀豆、蚕豆、芥菜、芫荽、葱、大蒜、生姜、薤白、南瓜等蔬菜类,以及荔枝、墨枣、糯米、红糖等。

寒凉食物适合于实热证的脾胃病患者食用:海带、紫菜、蘑菇、竹笋、莲藕、白萝卜、苋菜、菠菜、芹菜、绿豆等蔬菜类,大麦、小麦、荞麦、粟米等粮食类,苹果、梨、香蕉、橙、柚子、橄榄、菠萝、猕猴桃、李子、甘蔗、枇杷等水果类,以及茶叶等。

平性食物适合于各类型脾胃病患者食用:猪肉、牛肚、鸭肉、鹅肉、鲫鱼、银鱼、黄花鱼等鱼肉类,莲子、白果、杏、无花果、荸荠、杨梅、桃、石榴等果实类,木耳、银耳、香菇、茼蒿菜等蔬菜类,赤小豆、黑豆、花生、番薯、芋头、马铃薯、玉米等粮食类,以及燕窝、酱、白糖等。

②根据食物的五味选择食物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还有一种味道较平淡称之为淡味。《本草备要》指出:“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湿。”选择食物时应加之区分。酸味食物:番茄、苹果、梨、柑橘、橙、柚子、柠檬、石榴、橄榄、猕猴桃、杏等,以水果类居多。

苦味食物:薤白、苦瓜、茶叶等。此类养脾胃食物种类较少。

甘味食物:粳米、糯米、小麦、大麦、荞麦、粟米、玉米、马铃薯、芋头、番薯、花生、高粱、黄豆、黑豆、绿豆、赤小豆、蚕豆等粮食类,芹菜、白菜、菠菜、苋菜、茼蒿菜、胡萝卜、莲藕、竹笋、南瓜、刀豆、蘑菇、木耳、猴头菇等蔬菜类,梨、西瓜、荔枝、柑橘、柚子、石榴、罗汉果、菠萝、李子、桃、杨梅、荸荠、甘蔗、杏、枇杷、无花果、杏仁、白果、莲子等瓜果类,猪肚、牛肉、羊肉、兔肉、鸡肉、鸭肉、泥鳅、鹌鹑肉、草鱼、鲫鱼、银鱼、黄花鱼、鲈鱼、羊奶、牛奶等肉奶类,及燕窝、白糖、红糖、饴糖等。

辛味食物:韭菜、芥菜、芫荽、大蒜、葱、生姜、白萝卜、辣椒、金橘、酒、胡椒、桂皮等。

咸味食物:紫菜、海带、狗肉、酱等。

在上述食物中,有些食物具备两种以上的味道,那么其对脾胃所产生的功效就更多。③根据食物在中医学上的作用选择食物这类食物分为补益、消导、清热、温中、和解、滋阴六类。

补益类食物:对脾胃虚弱者适用。有粳米、糯米、小麦、大麦、粟米、花生、黄豆、蚕豆、莲藕等粮豆类,南瓜、芹菜、香菇、蘑菇、猴头菇等蔬菜类,杏仁、白果、无花果、莲子、大枣、山药等果实类,牛肉、猪肚、兔肉、鹌鹑等肉类,以及红糖、饴糖等。

消导类食物:对腹胀满,食滞停积之脾胃病患者适用。有荞麦、玉米、马铃薯、芋头、番薯、高粱、黑豆、赤小豆等粮豆类,菠菜、大蒜、白萝卜、胡萝卜、海带、紫菜等蔬菜类,以及金橘、罗汉果、荸荠等果类。

清热类食物:对有口臭、生疮、便秘者适用。有绿豆、芹菜、白菜、菠菜、苋菜、竹笋、苦瓜、冬瓜、番茄、银耳、木耳、紫菜等菜豆类,梨、西瓜、柑橘、柠檬、橄榄、猕猴桃、荸荠等果实类,及茶叶等。

温中类食物:对脾胃虚寒所致胃痛等症的脾胃病适用。有刀豆、芥菜、芫荽、大蒜、葱、生姜、辣椒、羊肉、狗肉、鸡肉、草鱼、酒、胡椒、荔枝等。

和解类食物:对脾胃不和者适用。有韭菜、茼蒿菜、生姜、薤白、莲藕等蔬菜类,柚子、柠檬、猕猴桃、杨梅、枇杷等果实类,以及牛奶、酱等。

滋阴类食物:对胃阴不足所致呃逆、呕吐等脾胃病症适用。有香蕉、荔枝、橙、柚子、石榴、菠萝、李子、桃、甘蔗、杏等果实类,以及羊奶、鸭肉、燕窝、白糖等。

④根据食物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选择食物 现代研究证明,鲫鱼、阿胶、柚子等食物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或者含有较丰富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等,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可以滋养胃阴。而猪肚为治胃病之要品,现代医学手段,已用猪肚制成“胃膜素”,能滋补和调节人胃的功能,使过高的胃酸受到抑制,消化酶得到补充,用以治疗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能收良效。蜂蜜性味甘平,有润燥解毒,缓急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对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精神调养

祖国医学认为“思虑伤脾”,又怎样防止思虑伤脾呢?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音乐。

2000年前的《内经》中就已提出“五音疗疾”的观点,可知音乐疗法早已被中医界采用。古人所谓的五种调式音乐,与人体的五脏相应,与自然界中的五行相配,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也可以影响到气血的运行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

近些年来,音乐疗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是,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使音乐疗法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直是临床医疗和养生保健学者所探索的课题。

“宫”调式音乐,具有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的格调,犹如自然界中的“土”一样,宽厚结实,默默无闻,养育万物,与五脏中的脾脏相通。

“商”调式音乐,曲调高亢有力,铿锵雄伟,肃杀沉降,如秋风横扫万物,又似金戈铁马,犹如自然界中的“金”一样,能斩将夺关,与五脏中的肺脏相通。

“角”调式音乐,曲调亲切爽朗,如春回大地,万物萌芽,似草木吐绿,春风拂柳,一派生机盎然。还像自然界中春天的树“木”一样,升发向上,与五脏中的肝脏相通。

“徵”调式音乐,曲调轻松活泼,欢腾跳跃,似枫叶流丹,如木棉怒放,其性炎上。可使人心情振奋,情绪激昂,犹如自然界中“火”热的特性,与五脏中的心脏相通。

“羽”调式音乐,风格凄切苍凉,像苍松翠柏于寒风中沉吟;清纯柔润,似风摆荷叶,雨打柳梢,如行云无阻,似流水无忧,具有自然界中“水”性流动不定的特性,与五脏中的肾脏相通。

临床实践表明,当患者出现性情急躁,孤僻难处,悲哀欲绝,愤怒异常,优思多虑,绝望厌世等恶劣情绪时,可根据五音配五脏,利用五行之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及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相生相克理论,来指导音乐疗法。平素性情暴躁,爱发脾气属于“火”的特性,这种人平时喜欢听“徵”调式音乐,以通心脏“火”热之气。如民族乐曲《金蛇狂舞》、《春节序曲》之类。其旋律欢畅激昂,节奏感强,使人心激动,奋发向上。但是,如果在情绪急躁时,听一些属“水”性的“羽”调式音乐,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之类,以壮水制火,则可缓和急躁情绪。设想如果能凝神闭目,静听一曲古典音乐,或听一段京剧中老生苍凉优美的唱段,仔细品味,会有心平气和,啖之如饴的感受。

性格孤僻,难与他人相交,属“蹦土”之性。这种人的性格多虑少断,多愁善感。受性格影响,其人多喜听“宫”调式音乐,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其实,从音乐疗疾角度讲,在受到打击挫折,有孤独感时,应该听一些“角”调式音乐,如《北国之春》、《可爱的中华》等乐曲,以温暖其心,淡化其情,使人如雪中得炭,他乡遇故人一样从孤独痛苦中解脱出来。

情绪消沉,性格悲哀,悲悲戚戚,常以泪洗面者,属“金”之性。这种人的性格如秋风秋雨一样凄凄切切,喜欢听发泄郁闷,抒发悲哀情怀的“商”调式音乐。但是,当这些人悲哀欲绝,长泣不止时,应听一些欢畅激昂的“徵”调式音乐,以使“火”生“土”,使“火”暖“土”,以“火”克“金”。如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等“徵”调乐曲,旋律欢快轻松,使人精神一振,以解脱悲哀的情绪。平素性格激动易怒,争强好胜者,属于“木”的特性。这种人性格豪爽,讲义气,讲交情,他们喜欢听一些“摇滚乐”和《英雄进行曲》等“角”调式音乐。但是,当其有怒意时,应听一些“商”调式曲子,如《大浪淘沙》、《沁园春·雪》等,以清肃沉降,平定情绪。

平素性格悲观易烦,看什么都不顺心的人,属于“水”的特性。这种人常因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产生悲观想法。他们平时喜欢听一些低沉委婉的“羽”调式乐曲,以惺惺相惜,不能自拔。其实,属于这类性格的人,应听既欢快活泼,节奏明朗,又朴实宽厚,孕育生机的“宫”调式乐曲。如萨克斯曲《归家》、民乐合奏《喜洋洋》等,以调节情志,坚定生活信念。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和谐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大脑神经活动协调,可以通过音乐频率使身体发生同步共振,激发人体潜在机能,把人体各器官调节到最佳状态。能够消除不利因素对人体潜在的威胁,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如前所述,脾为土之脏,在志为思,在五音为“宫”。脾主运化,脾气以升为顺,德载万物,如长夏中湿润的大地,沉稳宽厚,默默奉献,化育万物。所以脾脏所喜欢的“宫”调音乐,曲调悠扬沉静,淳厚庄重,如大地一样凝重结实,负载一切,奉献自己,哺育万物。此为脾脏之正音。

但是,如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腹部胀满,大便泄泻,就应该听一些“徵”调乐曲。此类曲调轻松活泼,欢腾跳跃,其性炎上,如火热蒸腾,具有心的特点。取其火能暖土,火能生土之意,能将因脾胃虚弱,津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死阴邪水推动起来,激浊扬清,清者上升,浊者排出体外。

如果土气壅滞,饮食不化,不思饮食,或脾胃火盛,口苦便干,腹胀目赤,则应听一些“角”调式音乐。此曲调的音乐,高亢爽朗,节奏感强,像春回大地,冰封解冻一样。取其木能疏土,勿使土壅;木能克土,勿使过极之意。

3.书法亦能健脾养胃

书法属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提出书法与脾胃养生的题目,是因为二者有内在的联系。

自古以来,书法家大多是长寿的。唐代欧阳洵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现代齐白石97岁。上海的苏局仙先生102岁时,人们向他请教长寿养生之道,他说:“唯书画而已。”《老老恒言·消遣篇》中说:“笔墨挥洒,最是乐事。”

练字时专心致志,是谓静;运动手、腕、臂,舒筋活血,是谓动。凝神定气,呼吸深缓,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可起到静心养性的作用。练书法是动与静的结合。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相辅相成。动而少静,则会形劳而不休,久则耗伤气血;静而少动,易于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血凝滞,久则损寿。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相互促进,精血两旺,神清气爽。经常练习书法,可使人精力充沛,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凡是专心致志,凝神定气的柔顺运动,都能使人类高级神经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得到平衡,各肌肉组织都可得到锻炼,各关节之间的关系也能得到理顺。此时的心律平稳,均匀和缓;呼吸平静,深沉顺畅;脾胃和畅,升降有序,体内五脏六腑的功能都能得到调整,使机体阴平阳秘,吐故纳新,抗病能力增强。

练习书法的过程就如上所述是一种凝神定气的柔顺运动。练习者在习作过程中,或坐或站,悬腕运笔,凝神定息,绝无杂念。各肌群伸缩有序,各关节运动自如,大脑对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调节精确无误。

如前所讲,脾具有运化水谷,运化水湿,升清,统血等功能。脾与土相应,是德载一切,化育万物之脏。这与书法中的凝重沉厚,圆润灵活,或如屋之漏痕,丰满流利,或如细雨淋湿,滋润万物是相通的。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调理脾胃的书法,总应浓墨巨笔,中锋铺毫,笔走圆滑灵活,结构庄重大方,笔笔老到,彼此相安,上下呼应,布局疏密适宜,厚实淳朴,不尚浮华。以顺应脾土化育万物,恩泽四方之意。

患有慢性脾胃病的人,在练习书法时,也应平心静气,神情专注,笔运沉稳,布局凝重。不要像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也不要像苍龙出世,昆仑横空,以免耗伤脾胃之气。此外,患有慢性脾胃病的人,在练习书法时,每次时间不要太长,以免过劳伤脾;在欣赏书法时,宜多研读一些既宽厚淳朴,又欢腾跳跃,圆滑灵活的书法,如夏日大地,一派氤氲,一片生机,以顺应脾土化育万物之意。

4.避免药物伤害

药物本为治病而设,用之不当,反能为害。如徐大椿所说:“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

①警惕“苦寒败胃”脾胃属土,喜温恶寒。故李东垣特别强调:“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耳。”《景岳全书·脾胃》也说:“使非真有邪火,则寒凉之物最宜慎用。”

②忌贪补养药物补药是“扶持虚弱,治疗虚证的药物。”若脾胃不虚,则勿需补,否则,反使脾胃功能失常。如脾气不虚而补之,则“气有余便是火”,脾阳不弱而温之,则助火伤阴,欲得其补,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③勿图一时痛快治病必求其本,若不辨虚实,滥用药物,必损伤正气带来危害。如治便秘单纯通下,治痞满,一味理气通导,使虚者更虚。对痢疾,泄泻滥用酸敛、固涩之品而致邪恋不去等等,均属禁忌。必须从病情出发,恰当用药,才真正有益于健康。

5.防病养生

①饮食有节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位,肠胃乃伤。”意思是吃得太多了,会损伤脾胃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少食多餐,既保证营养供足,又不伤脾胃。其次,饮食宜清淡,中老年人不宜多吃肥腻、油煎、过咸的食物,一定要限制动物脂肪,可多吃一些豆类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此外,饮食宜温、熟、软,勿食或少食生冷,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老人由于牙齿松动,宜食用软食,忌食黏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②常叩齿咽睡牙齿和唾液对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即对脾胃有极大作用。很难想象,一个牙齿不好,唾液缺乏的人,它的脾胃功能不受影响?因此,健脾胃,要保持牙齿功能正常和正常分泌唾液。晋代著名养生学家葛洪说:“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具体做法是,屏除杂念,全身放松,口唇轻闭,然后上下牙齿有节律地互相轻轻叩击。唾液,古称为“金津玉液”,自古流传着“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的谚语,认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咽唾的方法是,晨起漱口之后,宁神闭口,先叩击36次,然后咬紧牙齿,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搅动,不拘次数,以津液满口为度,再分3次缓缓咽下。

③饭后摩腹散步不要吃饱饭就躺在床上,应牢记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先生的名言:“床是病窝。”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若能长期坚持,对调整胃肠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及吸收,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慢性疾病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