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文化常识
10774100000054

第54章 《抱朴子》

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葛洪(284年—364年),字稚川,两晋时学者、文学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为司徒王导主簿,又被征为散骑常侍、大著作,不就。后赴广州,在罗浮山炼丹。

《抱朴子》今存“内篇”二十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 “外篇”五十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 “属儒家”。 “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内容分类

《内篇》和《外篇》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祛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 “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著述篇目和卷数如下:《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五十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集异传》各十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碑诔诗赋》一百卷,《金匮药方》一百卷,《抄经史百家言》三百一十卷,《肘后备急方》四卷;此外尚有《抱朴子养生论》、《大丹问答》、《葛洪枕中记》、《稚川真人较正术》、《抱朴子神仙金沟经》、《葛稚川金本万灵论》以及托名刘歌撰的《西京杂记》等。以上著作大部分已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标名葛洪的著作十三种,部分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但大多确为葛洪所撰。

《抱朴子外篇》的撰写时间与问世,均早于《抱朴子内篇》。

《道藏》将其两书刻在一处,并且在《内篇》之后,《外篇》之前,间隔一种《抱朴子别旨》。明人刻此书,从《道藏》中取出,总名为《抱朴子》。

据《晋书 ·葛洪传》可知,《抱朴子》内外篇原共有一百一十六篇。今本已非完帙,亡佚四十余篇。严可均在《铁桥漫稿》、《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中说: “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

《内篇》卷前有葛洪《序》,称《内篇》二十卷。《隋书·经籍志》称《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新唐书 ·经籍志 ·道家》称《内篇》十眷。《宋史 ·艺文志 ·杂家》称《内篇》二十卷。《郡斋读书志》称《内篇》二十卷。历代著录以二十卷为多,《内篇》原当为二十卷。《道藏》所收即为二十卷,卷各一篇,共二十篇。

《外篇》卷后有葛洪《自叙》,称著“《外篇》二十卷”。《隋书·经籍志》

称《外篇》二十卷,入“杂家”。《新唐书·经籍志·杂家》称《外篇》二十卷。《宋史 ·艺文志 ·杂家》称《外篇》五十卷。晁公式《郡斋读书志》称《外篇》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曰: “《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未见。”纷纭错互,说法不一。《道藏》所收《外篇》为五十卷,与自叙合。

《内篇》基本内容

葛洪因道书事多隐语,道士臆断妄说者众,故著是书“粗举长生之理”。

《内篇》以玄、道,一为宇宙本体,论证神仙之存在,提出道本儒末。备述金丹、黄白、辟谷、服药、导引、隐沦、变化、服炁、存思、召神、符箓、乘跻、诸术。是书集汉晋金丹术之大成,并杂有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是研究我国古代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资料。

《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认为“玄”为世界万物的始祖。要人“思玄道”,称得玄则长生。他的这一学说与魏晋玄学互为影响。《论仙卷第二》论证神仙实有,大可成仙,驳斥人们对神仙的种种怀疑。《对俗卷第三》继续论证神仙实有,举出动物长寿的例子和道理加以说明。还认为仙道与孝道相一致,求仙需积善去恶。该篇还著录了不少种古佚道书。

《金丹卷第四》论述金丹之道,认为金丹为仙道之极。该篇详细记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包括盟约、结伴、祭神、药物、经典、名山、吉日等。篇中还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

《至理卷第五》论有无、形神关系,强调“气”的作用。该篇阐述医理,提倡崇尚良医,反对巫术迷信,指出道士应兼修医术,并记载了服药、行气、禁咒等法。

《微旨卷第六》认为浅见之徒不信成仙,不足为怪。述九丹金液为众术之主,及宝精受气、守身炼形、房中等术。强调修仙必须积善,有三尸、灶神察人善恶等。

《塞难卷第七》论述成仙皆由命中注定,凡人可以成仙。认为儒者是易中之难,道者是难中之易。动火成仙只能对中等以上人起作用,下愚之人不会相信。并引《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释滞卷第八》认为佐时与轻举可以兼修,修仙不妨碍治国。并言宝精、行炁、服药为求仙之至要,不可专靠房中本。又认为对道书要加以选择。《道意卷第九》论道为宇宙本体,道本无名。劝人修道而不要祭祷鬼神,斥责张角、李宽等淫祀妖邪、奸乱浅陋。《明本卷第十》认为道本儒末,道先儒后,黄老并不比尧舜周孔逊色。并且指出,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仙药卷第十一》述各种仙药,包括五芝、云母、雄黄、玉、金、银、真珠、草木药、丹砂、松脂等。详述产地及采制、服用等方法,并证以神仙故事和传说。

《辨问卷第十二》论“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认为圣人不修仙,是命中无缘,不能因圣人不为,便说天下无仙。《极言卷第十三》强调学仙必须求师。黄帝、老子、彭祖、安期等皆不死,均有师传。又说长生必须补损,养生在于以不伤力本。《勤求卷第十四》论求真师、勤修炼。劝大要勤于求师,而且要慎择真师。《杂应卷第十五》论述断谷、却寒、却热、服药、辟五兵、吞气、隐沦、去病、召神、乘跻、占卜、坚齿、变化、导引、聪耳、明目、登涉、辟疫、存思、符箓等方术。《黄白卷第十六》述黄白术。认为天下事物均可变化,故黄金、白银可以烧炼而成。指出炼黄白必须师授口诀,必须择清洁之地。烧炼黄白不是为了致富,而是为了长生。该篇还详细介绍了几种黄白术。

《登涉卷第十七》述入山远游诸术。有辟鬼邪、蛇龙、毒魅、虎狼及入水诸法,包括服符呼箓、镜照苇挝、禁炁封印、遁甲择日、步虚诵咒、佩药服丸等。

《地真卷第十八》论金丹及守真一、守玄一之道。葛洪称“道起于一”,谓“一”有姓名服色,在三丹田之中。守一可以去邪,获得长生。

《遇览卷第十九》述道经书目。葛洪阅其师郑隐之藏书,著录备种道书神符凡二百六十种。这些道书大部分已亡佚,唯赖此载可以略窥晋之前道书之梗概。

《祛惑卷第二十》论识别神仙之真假。强调要勘求明师,谨防庸师、假师,并举例说明。葛洪认为,只有通晓金丹术者才是真师。

《外篇》的基本内容:

《外篇》言人事,以儒家为宗,反映了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弭讼》等九篇论述时政得失,讥刺世俗,言治民之法。《臣节》等七篇评人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君道》等十四篇谏君主任贤举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勖学》、《崇教》两篇论超俗出世。《交际》等五篇论修身。《钧世》等七篇论文言著书之贵。《诘鲍》篇主张有君。《博喻》、《广譬》两篇皆替喻,重复诸篇思想。《自叙》一篇殿后,乃自传体,亦为全书之序。《外篇》论时政得失,托古刺今,讥评世俗,述治民之道,主张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外篇》还阐述了进步的文学观,强调要注重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认为文学是发展的,今胜于古,既要反对唯古是尊,又要反对厚今薄古。强调文学批评要注意作者的风格、个性,要广录博收,反对偏嗜和浅尝。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之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文学思想

葛洪的文学思想深受王充和陆机的影响,并有所发展。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讽谏过失。认为“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应嘲》)。他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指出“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钧世》)。

他认为文学风气当随时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葛洪提倡文学创作要雕文饰辞,并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他说: “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他还进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未不必悉薄”(《尚博》)的论点,从而突破了儒家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篱。

《抱朴子》的价值

《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