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域文化常识
10773800000041

第41章 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渔猎以及林业经济生活的民族,由他们所共同创造的文化整体。其博大与深邃,足可和农耕文化相媲美,只不过未得到充分地发掘与研究。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过去以封建正统思想为主导,重农轻牧,古文献中,有关农耕文化的内容记述比较详尽,对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记载较少,还常带有贬低之意,这就给草原文化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中,以农耕民族掌握政权的时候居多。当农耕民族建立政权后,从不敢轻视游牧民族,为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与掠夺,建造了长城防御之后,仍极重视边关贸易,互通有无。即便在汉唐盛世,仍采取和亲政策,以增强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友好往来,像汉代与匈奴、唐代与突厥都曾如此。从而保持了一定时期内的和平与安定的生活,使两类文化得到不断地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鲜卑建立过北魏、契丹建立了辽朝、女真建了金等政权,而蒙古族和满洲族,则建立了震撼世界的元朝和有近 300年历史的清朝,都创造了不同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说农耕文化是以土地为根本,在沿江河流域的平原上创造了著称于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话,那么,草原文化则是在辽阔无垠蓝天下的绿野上,不断孕育出耀眼的文明之光,闪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舞蹈文化是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在探索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定会发现许多过去文字记载中所没有的重要收获。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是中

国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驯服了骏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曾叱咤风云,活跃在亚、欧两洲的历史舞台上。中国北方的古代民族,自古以来和中原民族就有着密切的往来。早在远古商周时的鬼,春秋战国时的戎狄、东胡、匈奴,秦汉以后的乌桓、鲜卑、柔然、突厥,以及公元 12世纪前后的回鹘、契丹、女真族等,他们和中原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为影响。游牧民族接受了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使草原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汉民族从游牧民族那里接受了草原文化,学会了驯驭和使用马的技艺,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战国时,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以取代宽大的衣着和笨重的战车,成为历史佳话。

马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骏马尤为牧民们所喜爱。汉武帝深知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得到西域大宛马,先重金以求,不得,又前后派大军十万远征,历时四年,才得到骏马千匹,并称之为“天马”。他任用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碑为“马监”,遗诏中计金日砥辅政,并因他平叛有功,封为诧侯。在唐代“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曾借回纥精锐骑兵平乱,之后,立马市收购回纥马。公元 758年册封回纥葛勒可汗为英武远威毗枷阙可汗,并嫁幼女宁国公主为葛勒可汗妻。可见马的使用是草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一直为农耕民族所重视,而且马的使用促进了农耕与草原两民族、两种文化的融合。

中国北方古代的游牧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已成为现代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等民族,虽多已不再逐水草而居地从事放牧,但仍保存着草原生活的习俗,仍是骑马、放鹰、射箭等技艺的佼佼者。

天之骄子的英姿—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这首来自一千四五百年前鲜卑语的古歌,读后,马上让人联想到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的豪迈气概。生活在这种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牧民们心胸开阔、坦荡,感情质朴、豪放。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使他们和农耕民族的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性格正相反,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

“天之骄子”一词,恰好来自 2000年前的汉代,源于活跃在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匈奴单于的信中。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匈奴孤鹿姑单于曾致书汉武帝称: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信中,匈奴单于既肯定汉朝的强大,同时,又自比作天之骄子,那不可一世咄咄逼人的气势,跃然纸上。使得汉代各君王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之后的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也都以此气势,入主中原,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则达到了顶峰,成为游牧民族最崇敬的英雄形象。

游牧民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喜爱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于是,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游牧民族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做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模拟天鹅的形象。天鹅也叫作鹄,它既象征女性的温柔、洁美,又能体现出牧民妇女向往美好未来的 “鸿鹄之志”。作为从事狩猎民族的舞蹈中,除上述动态之外,还常出现熊、虎、鹿等形象。这些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源于数千年草原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哺育与陶冶,是牧民们在继承古文化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