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域文化常识
10773800000025

第25章 适应高寒、冰、雪的民俗风情文化

一定地域和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该地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能体现这个地方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及特点,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文化现象,是透视民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的窗口。古代,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始终远不如中原地区,更不用说四季如春的江南。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寒风刺骨;夏季短促,凉爽,湿润;无霜期短,冰冻时间长。因此,被南方人称为“绝域”。古代东北民族就生活繁衍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这一寒冷的气候环境使古代居民的精神时刻当心自然,当心冰雪,对古代民族的民俗文化起着制约作用,并且影响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向。而且人类社会越接近原始阶段,气候环境的影响力就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作用。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自然便有适应这里气候环境的习俗,反映在衣、食、住、行及其他各项习俗文化领域之中。

一、呈现御寒性、季节性特点的服饰文化习俗

服饰,是人类应付自然环境的独特的文化创造,也是人类基本生存需要。服饰的产生和服饰习俗的形成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生态条件,尤其是气候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代居住在冬季漫长、天气干燥寒冷等恶劣气候环境中的东北古代民族,生产力极其低下,抗御自然的能力微弱,只能拜倒在自然条件之下以求生存,创造出适应自然条件的服饰习俗。因此,东北民族的服饰习俗表现出极强的御寒性和随季节而变化的特征。

先秦两汉时生活在黑龙江东部的古代民族——

肃慎、挹娄、勿吉,生活在东北西部的室韦、女真族,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黑、松、乌三江流域的赫哲族,皆衣兽皮、鱼皮等。

二、适应严寒气候的饮食习俗

我国饮食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这种提法虽不甚准确,但往往反映出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对饮食的影响。其他三方姑且不论。用“咸”来概括北方饮食味道的特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北方气候寒冷,有近半年时间不能吃到新鲜蔬菜,在漫长的冬天用咸菜下饭,来弥补吃不到蔬菜的欠缺。为防止肉腐烂变质,用盐做咸肉,可存放很长时间。这样就逐渐养成了喜吃咸食的习惯。

北方民族自古以来往往以肉食为主,或肉食比重较大,这也是适应寒冷环境里的一种生活手段,用来增加体内热量,温暖身体。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东北古代民族,创造出一种用冷冻来保存食品的好方法。

东北古代民族饮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将食物进行晾晒风干。这是一种防止食品腐烂,保存积蓄食物的好办法。这与东北冬季长,气候干燥有关,也是人们适应自然,以求生存的产物。

三、突出取暖性和保温性的居住习俗。

居住习俗是人类物质文化之一,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一项创造,也是人类把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同大自然相隔离的重大发明,标志着人类找到了保护自己不受恶劣气候侵害的方法,而任何居住文化都与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

从古以来,从新石器时代起,南北方的建筑形式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个是“干栏式”居室,为南方民族最早的建筑样式;一个是穴居,为北方民族最早的建筑样式。

干栏式建筑的基本构筑方法是先在地上打入木桩,上架横架,用来承托地板,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房顶。干栏式建筑的居住方式是楼上住人,楼下一层无遮拦,用来养牲畜、家禽及存放东西。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虫蛇多的南方,干栏式建筑可使居室脱离地面,人居其上,通风凉爽,避免潮湿,又十分安全。

东北古代民族的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到半穴居再发展为室居的演变过程。这一经历是由东北气候寒冷干燥所决定的。东北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这一族系的居住文化最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东北古代民族另一个居住形式是帐篷建筑,这是东北和西北狩猎与游牧民族十分喜欢的居住样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仙人柱”和“撮罗子 ”是帐篷建筑的原始形态,“蒙古包”是帐篷式建筑的发展形态。北方,尤其东北的住宅非常讲究座向,一般是坐北朝南,背阴朝阳,这样有利采光,充分利用日照取暖,又能避冬季强烈的西北风。满、达斡尔、锡伯、赫哲等族,包括居住在东北的汉族,房屋都是朝阳的,留北窗户,但一到九月份就堵上。

东北房屋矮小密闭,保湿性强,既节省长冬中的取暖燃料,夏季也不感到闷热。因东北气候夏天凉爽,房屋大都土木结构,辽南则多见砖石结构,以木为梁柱,以泥土为墙,厚涂粘泥,讲究厚度、密实,注重防寒保温。

火炕,是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房屋建筑中一项必备的生活设施,是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重大发明,是东北古代民族从穴居发展到室居的标志之一,也是东北古代民族居住文化的独特标志。火炕最迟不晚于东汉已出现。直到宋、金,关内人对火炕还十分陌生,视为火燎刑具。《三朝北盟会编》说,徽钦二帝在五国城被关“暗井”,刑“火烤”,这是不了解穴居火炕的笑话。而满、达斡尔、锡伯等民族及东北汉族,则一年四季睡在炕上,舒适、温暖、舒筋解乏。 “卧土炕者,仍升火不辍。冬日之烘火以御寒,夏日之烘火以祛湿。甚至席焦背赤,炮烙横施,土人非此不安寝。否则觉背脊酸痛。”

《中华全国风俗志》从金太祖阿骨打的皇帝寨到清王朝皇宫都有火炕。

东北火炕多种多样,有地炕、平炕、吊炕;有圆炕、长炕;还有一面炕、对面炕、万字炕。 “炕热屋子暖”,炕又是活动场所。待客、吃饭、游艺、看二人传、听大鼓书等,都在炕上。除炕外,还有地火龙、暖阁、火炉、火盆等取暖设备的创造。

四、冬季生产、交通工具、冰上运动等文化习俗寒冷的气候使白山黑水、大小兴安岭的许多动物生长了各种稀罕的毛皮。

气候愈寒,毛色愈纯,毛质愈佳。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猎民在长期狩猎中,形成了冬日捕貂、狩猎习俗和冰上捕鱼的方法与技术。

待到大雪封山,冰冻江河的“冰天雪地 ”之时,东北古代民族利用积雪、江河之冰进行交通运输活动,产生了滑雪板、狗爬犁之类交通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习俗,还有鹿爬犁、马爬犁等等。

东北古代民族每年有一半时间生活在冰雪的环境里,他们的活动与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利用冰雪,创造出冰上运动的习俗。满族早就有“跑冰鞋”习惯,乾隆皇帝在《冰雪赋序》中称谓冰为“国俗”,与骑射并列。皇帝还常观赏冰上运动。清代满、赫哲族还能进行花样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