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练党性的熔炉
10772400000022

第22章 教学改革与管理

1994年以来,党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针对长治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省市委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和校委的正确领导下,党校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党的干部教育方针和“党校姓党”的原则,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结合长治改革发展、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和创新教学思路,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党校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教学思路的调整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4年到党的十五大前夕。这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全新发展的时期,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正式确立。党在这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侧重点的变化,我们逐步调整了教学思路,即从过去以马列主义“老五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历史、党的建设)为主的教学内容模式开始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开始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新体系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学说和领导科学以及现代化建设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1995年,对教学内容体系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相结合,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颁布以后,于1996年和1997年又根据《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学科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原则,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学习理论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结合;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相结合;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相结合;同提高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如为了加强对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的力度,努力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本着“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充实,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现代领导科学及科技知识培训的比重,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强化这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

这个教学体系的确立,一方面能使学员较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心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又对于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员自学,便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前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校委敏锐地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干部是党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如何组织邓小平理论的教学,掀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使学员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不断提高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成为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提出了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深化邓小平理论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长治市委也做出了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引深邓小平理论学习的部署。根据中央的要求和市委的部署,对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分析论证。

在坚持“一个中心,四个结合”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党校提出的四句话(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的教学新布局和“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内容要求,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第一,按照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历史主线,形成“三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使学员更清晰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从科学体系上把握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第二,将党的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同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构成邓小平理论教学单元的一个重要部分,使学员深刻理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三,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从体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高度出发,认真探讨主体班次领导干部“五当代”知识体系,并根据师资力量的实际,开设了以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和当代世界思潮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专题讲座,作为“五当代”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根据市委对长治市干部培训的要求和长治干部队伍的实际,在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学制和教学内容上大胆改革,将原来两个月学制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改为学制三个半月的以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课为主,同时辅之以学习历史、经济、科技、法律、写作等各种知识的理论研讨课。

1999年从五个方面对教学内容体系作了进一步调整与改革,明确了主体班次的教学思路。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各类主体班次的教学总体布局,即乡镇党委书记轮训班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为主线组织教学;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以增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织研讨式教学;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着眼点,组织基础理论和现代化基本知识的教学。二是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的教学。结合党的十五大精神,充实了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得到新发展的内容,使学员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三是强化了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如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依法治国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问题,长治经济走出盆地困境问题等等。四是把理论教学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五是增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与公文写作等课程教学,不断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代化领导水平。

2000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精神,立足长治实际,在继续明确各类主体班次的教学思路,继续强化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与研讨等内容外,进一步规范了各类主体班次的教学总体布局。主要是两个“突出”:一是突出了“三基本”、“五当代”的课程教学(“三基本”: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五当代”即“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二是突出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最新理论成果的教学。同时注重了长治市情与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

2001年,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了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长治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教学,并紧密结合政府创造环境,干部转变作风的工作部署,不断完善教学思路,制定了各类主体班次的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做到了重点突出,不断创新。

2002年夏天,长治市委党校与长治行政学院合并,各类主体班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突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在提高战略思维的高度、观察问题的广度、理论探索的深度、联系实际的力度上做文章。在继续突出“三基本”、“五当代”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注重长治市情与改革发展问题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类主体班次的教学思路。这就是: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以增强责任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组织研讨式教学;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着眼点,组织基础理论和现代化建设基本知识教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轮训班以提高他们解决“三农”问题的本领为着力点,组织形势、理论、任务和政策的专题教学。重点突出了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精神的教学,并根据市委的“政府创造环境,干部转变作风”的要求,不断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WTO问题、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问题等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研讨。

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至今。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围绕这个战略任务,结合长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战略部署和“百强调产”战略举措,在已经基本明确、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充实完善了教学内容,在不同主体班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不同的专题。

在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轮训班的教学内容上,2002年底到2003年5月,主要是以专题讲授的方式,宣讲、研讨党的十六大精神,同时结合“百强调产”,研究如何使十六大精神具体化、长治化的问题;6月,中央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并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据此适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在市管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班,安排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及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等教学内容。在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除坚持原有教学体系并做了适量的微调后,也增加了以上教学内容。

校院合并以后,行政学院原有的教学班(山大函授经济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省委党校直属大专班政治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省委党校直属本科班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习基本理论和各类专业知识为主。

总之,从1994年以来,根据中央、省、市委工作侧重点的变化,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调整教学思路,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探索构成的、较为系统、稳定的教学内容体系。事实证明,这种教学体系能够较好地促使各类学员较为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促使学员积极探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观察、了解、认识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体系今后也会随着党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充实、发展和完善。

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党校理论武装主阵地作用发挥的好坏,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其中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十年来,党校教学方法改革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做法,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员为主体的统一,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调动和发挥学员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学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1994年,注意抓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适应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外,基本做到了:县处班课程的讲授要经过分管领导和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确定,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由教研室审阅讲授提纲,严把讲稿关。对县处班、青干班和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要求主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下工夫。对脱产大专班,主要突出启发式教学,在强化基础如识上下工夫,使学员打下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

1995年,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提出并实施了“三个结合”,即教学和研讨相结合,学习和考察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组织县处级党员干部研讨班、小康村和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到“两个文明”建设都比较突出和改革开放搞得好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学习考察。

1996年到1998年,在教学上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继续坚持和完善了“三结合”教学法,即教与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交流研讨相结合,校内学习和社会调查相结合。在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采用了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座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刚闭幕,我们就组织学员到中央党校参加十五大精神的培训,同时到改革开放步伐较大的大连、山东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使学员开阔了视野。毕业时,除参加规定课程考试外,还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

1999年,对教学方法作了进一步改革探索,一是由过去的周期排课改为单元排课。主体班次教学实行教研室负责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教研室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每位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二是坚持开门办学。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不失时机地组织学工人员听取全国、全省知名专家学者做当前国内形势、国有企业改革、知识经济、澳门回归、国际局势与台湾问题等报告;“走出去”主要是组织学员到基层和外地典型单位进行考察调研,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三是继续探索案例分析法、研讨式教学等。

2000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委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在“三个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增长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才干。二是坚持开门办学,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不仅聘请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学者、理论家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实践家给学员讲课、作报告,同时,还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到本市潞宝集团、常平集团,园场经济搞得较好的屯留、长子县等地进行市情考察,从干部群众活生生的实践中汲取思想理论营养,不断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邀请市党政主要领导到党校讲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1年至2003年逐步完善了“三个坚持”的具体内容。

一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促进党校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倡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改变原来的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及传播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学员发挥创造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启发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对策研究等各种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是继续坚持开门办学,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2001年4月,组织主体班次学员到长子县大堡头镇和屯留县西贾、河神庙乡进行“三深”,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向农民躬身求知。组织学员到改革开放步伐较快的广东、浙江等地实地参观考察。2002年,党的十六大刚闭幕,就组织骨干教师和主体班次学员到中央党校参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培训。教师边参训边备课,及时开办了党的十六大精神轮训班。同时响应市委号召,在全市范围内对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了宣讲,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2003年,组织青干班学员到郊区、武乡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并赴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考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继续邀请市党政主要领导到党校讲课。2001年,时任市委书记的吕日周,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兵生,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夏振贵,市委副书记王进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史耀清,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新民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党校上课、作报告。举办了长治改革与发展系列报告会,邀请市计委、经贸委等单位的同志到党校上课。2002年,吕日周、张兵生、夏振贵、王进卯、郭新民、史耀清及市委秘书长郭正义等领导同志先后来党校为主体班学员讲课。2003年,市委12个常委中就有9个常委到市委党校亲自为市管干部、乡镇干部及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和全体教职工讲课。其中市委书记张兵生3次,市长杜善学1次,市委副书记、党校校长夏振贵2次,市委副书记王进卯2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新民2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史耀清2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云亭1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赵志忠1次,市委常委、长治军分区政委张建军1次。每年有这么多的市委主要领导到党校讲课,足以证明市委对党校工作的重视,也说明党校开门办学是有成效的。

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党校教学逐步形成了较有特色和实效的教学方法:

一是“两个为主”教学法。即以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抓好学员自学、教师辅导、分组讨论等环节。在学员自学方面,要求教师在授完每个专题内容后,都要向学员布置重点思考题和参阅书目。要求学员根据思考的内容,结合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在读原著方面,要求教师在作专题辅导时,对原著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做出分析阐述,便于学员在读书中正确把握。同时,对学员读原著的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学习原著落实到实处。

二是“三结合”教学法。即教学与研讨相结合,教师讲课与外请报告相结合,校内学习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三是案例教学法。即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纳入“三基本”教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探讨的教学之中,分析其成功经验,点评其失败教训,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启发式教学法或双向交流教学法。即在教学单元授课过程中,组织学员对教学中涉及的一些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选出其中一些精辟的、有价值的观点组织大会交流,并整理出来推荐发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获得了一个调查研究的机会,做到教学相长。

五是专题筛选教学法。即在主体班开办前要求教师申报课题,根据不同班次的要求及教师队伍的实际,组织专门人员本着宁可少讲、也不滥讲的原则,进行研究、筛选,在众多申报的选题中,选出既能反映教学内容体系要求,又是教师力所能及并能讲好的专题,以此来强化理论教学的“精品”意识,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六是观摩讲评教学法。即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考察,及时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的示范教学,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是在各个单元教学中推行教研室负责制。每个单元的教学由相关教研室负责组织,各教研室之间责任明确,相互协调,充分配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八是坚持开门办学,开辟第二课堂。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不失时机地组织学员听取有关专家、领导和社会实践家的专题报告;“走出去”就是组织学员到基层、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搞得较好的地方进行考察调研,获得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考察调研报告,以反映学员对理论的认识、理解深度。

九是研讨式教学法。即围绕主题,以教师为主导,议出热点、难点问题,经与学员讨论,达成共识,达不成共识的存疑求证。

三、班次和课程设置

十年来,市委党校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在主体班次及课程设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1994年,共举办了8期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轮训班(短训),两期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是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为主要教材,系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知识。培训县处级和乡镇正职领导干部1400余人。与此同时,还按计划举办了1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学制为三个半月,培训45人。92级两年制脱产政治理论大专班毕业后,招收了一个经济管理班,保持常年两个班100余人在校学习。

1995年,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研讨班6期,共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10余人。举办两期小康村、贫困村支部书记、后备干部培训班。完成了94级二年制经济管理班教学任务,并新招收一个95级经济管理班。

1996年,按照《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暂行条例》所规定的班次、学制、学历和内容进行调整。共举办5期县处级研讨班(学制为一个月),包括党的建设、精神文明专题研讨班3期,工业、财贸专题研讨班各1期,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800余人。举办两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学员近100人。完成了两个脱产理论大专班的教学任务,新招收一个经济管理班。

1997年,举办了10期县处级党员干部培训班,其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研讨班二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轮训班8期,学制上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变以往每期一个月为每期10天,培训县处级党员干部近1400人。举办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1期,培训120人。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学员60人。继续推进96级两年制经济管理班教学工作。

1998年,重点抓了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制、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的尝试。年初根据市委关于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每届任期内集中三个半月到党校参加一次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的要求,经校委会多次研究,大胆改革,将县处班过去每期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改为学制为三个半月的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共举办两期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近百人。举办了1期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学习内容为十五大精神,培训人员120人。举办两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毕业学员近百人。96级两年制经济管理大专班34名学员毕业。

1999年,根据市委关于加强干部理论教育的要求,共举办了两期学制为三个半月的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内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等,培训160人。举办了两期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一个月),学习内容主要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学员242人。举办两期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学习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党建、领导科学、法律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等,毕业学员80人。

2000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四点战略”、“四个建设”、“五项要求”,人均GDP七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根据市委及全市干部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全面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和轮训。全年共开办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6期(10周),轮训县处级党员干部652人。开办学制为三个半月的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1期,学习内容是“三基本”、“五当代”。毕业学员97人。开办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两期,学习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党建理论、领导科学、法律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写作等,毕业学员100人。开办乡镇党委书记轮训班1期,学习内容为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市工作会议精神,结业学员80人。开办贯彻全市经济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师资培训班1期,培训各县、市、区党校教师80人。开办全市优秀妇女干部理论班1期,培训99人。

2001年,为落实市委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了全方位的干部培训和轮训。开办学制为三个半月的县处级党员干部进修班1期,学习内容为“三基本”、“五当代”,毕业学员63人。开办学制为三个半月的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两期,毕业学员120人。后半年,根据全国形势和长治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体情况开办了每期为10天,共6期的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县处级干部轮训班,培训600人。开办全市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骨干培训班1期,培训61人。与此同时,还开办了1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2002年,根据市委对全市干部教育工作的要求,结合全市和校院工作的具体实际,开展了全方位的干部培训和轮训。主要开办了学制为一个月的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和非中共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各1期,学习内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理论、WTO知识、计算机知识、统一战线、宗教理论等,培训学员111人。开办学制为一个月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轮训班各两期,学习内容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理论、WTO知识、“三农”问题等,培训学员334人。开办学制为三个月的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两期,毕业学员100人。开办全市公务员世贸组织知识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2335人。同时还根据全国形势和长治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情况开办了每期为10天,共4期的学习江泽民同志“5·31”讲话和十六大精神的县处级领导干部轮训班,培训500人。

2003年,上半年开办了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十六大精神轮训班6期,每期10天,培训学员544人。下半年举办市管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9期,每期7天,培训844人。乡镇书记、乡镇长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班各1期,每期7天,培训236人。已开办学制为三个月的中青年党员干部培训班两期,培训学员98人。举办了第十九期军转干部培训班,学制40天,培训38人。市直科级干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两期,每期6天,培训258人。

四、围绕教学主体,切实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是党校的生命。高质量的教学水平,离不开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1994年以来,市委党校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在教学中推行目标管理、系统工作、市场操作等工作方法,切实加强了教学管理。

1.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

为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1994年以来,在校委的直接领导下,逐步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1996年,修订了《学籍管理条例》、《大专班学员党性锻炼和出勤双项考核办法》、《教职工请销假制度》、《学员考试制度》、《函授班主任条例》等规章制度。

1997年,在保持原有教学管理优势的基础上,下决心克服多年来存在的党校主体班次教学和函授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做到二者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使用教师、教学设施,合理报酬,初步制订了《长治市委党校教师工作量统酬暂行办法》。

1998年是“党校阵地建设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为全市各级党校投资100万元搞基础设施建设。借此东风,提出“教学管理要集中,教学过程要民主,向教研要效益,向管理要秩序,向科研要水平”的口号。

1999年,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三法三制”,即目标管理法,岗位责任制;系统工作法,任务分解制;市场操作法,责任追究制。着重强化和健全了制度管理,使教务、学员、师资管理各个环节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有了比较健全的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视导制度、教学考评制度、教学奖励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在师资建设和管理方面,制定和完善了师资培训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初步形成了以专业职务评审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目标责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激励机制,以计划管理制度、班主任责任制度、教学视导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运行机制。

2000年,制订并健全了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视导制度、教学考评制度、教学奖励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

总之,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管理经验。目前,已成文并基本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有《教务处工作职责》、《教研室工作职责》、《教师职责》、《教师考核办法》、《教师奖罚条例》、《函授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学视导制度》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牵头,在校委统一领导下,协调各教研室具体实施。

与此同时,还改革了考试制度。多年来,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一整套严格而规范的考试制度。即建立题库,封闭出题,抽题制卷,装袋密封,从严监考,流水阅卷。在函授考试中,创造一卡代两证办法,从而杜绝了考场替考现象。

2.牢牢抓住教学研究的环节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本单位。1994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教研室的教学研究作为基础来抓。基本上做到每学期召集各教研室召开两次教学研讨会,一个月举行一次教研室主任会,对教学工作中有关情况进行通报、检查、研究。要求各教研室每周进行一次教学业务研究。同时,经常性组织教师互相听课,相互评议,取长补短。学术委员会、视导委不定时地组织观摩教学,推广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特别是对新教材、新课题,要求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教案和讲稿,靠集体研究的优势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

3.加强和完善教学督导机制

1998年9月初,聘请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老教师籍传厚、李廷贤、杨玉环组成视导委。2000年,籍传厚同志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卸任,2001年由原常务副校长甄天仁同志继任。后视导委改称督导室,视导员改称督学。现在的督导室由甄天仁、杨玉环、李廷贤三位督学组成。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各主体班及函授班有计划地进行检查性听课,及时与任课教员交换意见,参与教学质量的考评,客观公正地评估任课教员的授课质量,填写考评表,评议考核所有教员,并对教学改革、主体班次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提出建议和意见。近年来,督导室每学期都要听一遍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并深入到各县区党校进行检查性听课。还分别同各县区党校、各教研室及任课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及时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督导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合理安排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咨询意见,同时还大大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

4.改革了教师考评办法

为检验教师讲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从1997年起,对教师授课采取了由学员打分考核的办法。这样做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经过一段实践又不断规范和健全了这个制度。即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学员、教研室、督导室、校领导按评分标准和评分项目,对每位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打分。评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作为年终教师评奖的硬件。由于采用了四级考评的办法,使教学质量评估更具有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2003年,在多方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目前正处于讨论试行阶段。

要求教辅人员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同时,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听教师讲课,参加学员支部的讨论、研讨。听取学员意见,了解教学反映,掌握教学动态,从而及时为改进教学提出参考意见。

五、立足办学主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党校理论武装主阵地的作用,关键是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1994年以来,党校从抓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着手,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1.优化培养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的培养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诸多方面。与校风、学风、领导作风息息相关。十年来,按照市委提出的“争创一流党校”的要求和校委提出的教职工应增强的“八种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和协同意识,重点意识和通盘意识,职责意识和奉献意识,对教师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使教师安心工作,乐于奉献。十年来,在教师中发展党员12名,提拔到教研室领导岗位的7名。

近年来27名教师及时评定和晋升了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助教2名,讲师11名,副教授12名,教授2名。同时还建起了教职工宿舍楼,解决多数教师住房问题,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在稳定现有教师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

1994年到1995年,采取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招聘74名教师,充实了政经、党史、科社等教研室。从1996年起接受新分配应届大学毕业生7名,充实了教师队伍(1996年1名,1997年3名,2000年3名)。

1997年,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教学机构,增设了经济管理学教研室,将党史、党建两个教研室合并为党史党建教研室,并根据工作需要选用和提拔了6名中青年教师和干部充实到了中层领导岗位。1998年以后,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充实加强了部分教研室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

2002年7月,长治市委党校和长治行政学院合并。共设哲学、政经、科社、党史党建、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法学、基础、电子计算机教学9个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42名,兼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7名,讲师16名,助教(助讲)15名,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时期干部教育的需要,从1994年起,我们还聘任了全国劳模,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市委书记张兵生、潞城市闰李庄党支部书记刘铭生等一大批客座教授,使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3.注重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提高

十年来,党校的各届校委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政治素养的提高。坚持每周一下午为教师政治学习时间,通过多年不间断地学习,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牢固地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从党的事业的高度认识党校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党校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十年来,在讲授一些政策性、政治性较强的问题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既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坚定地遵守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在课堂上从没有出现过与中央政策不一致的言论。

4.重视在职培训,提高理论素养

历届校委始终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在不断完善师资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计划地选派和安排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培训。通过在职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一是选派教师到上级党校和大专院校进修培训。1994年以来,到省委党校、中央党校进修的教师达80人次。二是在职函授。为适应教学的需要,近年来,安排了18名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和4名教师参加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学习专业理论。2002年,针对校院合并后,部分教师无本科学历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措施,制定了分阶段、有步骤的三年全部教师达本科学历方案,现已付诸实施。三是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同时,本校还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或研讨会。四是邀请专家、学者、市领导和社会实践家来校为学员上课。教师通过听专家学者讲课,拓展思维空间和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五是组织教师与学员一起外出考察,搞社会调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强化人才意识,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为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环境,近年来,逐步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1998年8月,进行了教师任课资格考试(笔试与试讲相结合)。2002年,组织了函授教师赛讲。从1998年起,学校在积极支持教师外出进修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了各教研室无参考资料,必要经费短缺的难题,拨出专款用于各教研室外出培训经费,为每位教师订阅一报一刊,2003年投入资金达两万元。从1998年起,学校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教学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基金。同时,在职称、住房等方面不断向教师倾斜,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性。

6.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从1997年开始,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教师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必须遵守教学制度。教务处协调各教研室进行日常的督促检查。一是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教务处派专人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录在册,年终评奖直接挂钩。二是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教务处每学期检查一次,并深入到学员中征求意见,听取建议。三是对担负新教材、新任课的教师,要求他们课前试讲,经教研室或课题小组集体研究通过后才能上课。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1994年,党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相当落后,一台教学电视,一台录音机,一台录放机。面授课主要手段还是黑板、粉笔。每年筹资2000元购进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的录音、录像资料或以自己录制的办法接受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1996年,随着中央党校函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校委制定了《计算机中心发展规划》,开始着手筹建计算机教室。这一年,在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资35万元,购置了42台计算机。1997年4月,2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计算机中心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首届计算机培训是1997年7月1日由当时的市委常务副书记、党校校长阎爱英同志带领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同志参加的计算机知识培训。计算机中心的建立为党校现代化教学开辟了一块新阵地。之后在主体班次以及各种班次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为在干部队伍中推广计算机知识做出了贡献。

1999年年底,学校已拥有了教学电视10台,教学音响4套,录放机3台,录音机8台,摄像机1台,计算机55台,接受电化教学的学员达3000多人。由于现代化教学的需要,2000年3月开始筹建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级站,并以此为契机筹建了电教中心。建设了中心播控室,创建了双向控制系统与教学评估观摩系统,组成了教学播出网络,同时可以在六个教室播出不同的内容。建有一个多媒体教室,配备了投影机与实物投影仪等电教设备。这在当时全国地市党校处于领先地位,受到市委领导的表扬,并被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命名为“电化教学先进单位”。

2002年长治市委党校与长治行政学院合并以后,电教设备又有新的增加,计算机增加为90台,另外增加了数码照相,光盘刻录。

2003年年初,电教中心又建立了国家经贸委卫星远程教学基地,后改为中企卫星远程培训基地。可适时接受中企视讯的远程教学节目。这些节目包括国际商务、运营管理、财务分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把电视节目扩展为20套。到2003年年底,已拥有的600多套教学课程录像、光盘资料,可供全市党校系统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训共享。

除此之外,教师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收集考察资料,将音像资料汇集为课件,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理解的深入性,探讨的兴趣性。把远程教学与教师课堂释疑结合起来,把双控观摩与学员的思考讨论结合起来,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初步改善,为实现教学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