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工作是党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教学、科研的前期准备,因此,它是党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工作。1983年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党校图书资料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组织建设
1983年党校教育正规化时,中共长治市委党校有一个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有1.2万余册,图书资料专职人员2名。1984年进行机构调整时,改为一科三室,即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人员也不断得到增加。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现在共有7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党员4人,平均年龄35岁,形成了一支短小精悍、年轻有为、事业心强,朝气蓬勃的党校图书资料工作队伍。
二、馆藏建设
为了适应党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这个时期不断加强了图书资料的建设,大大丰富了馆藏。各类图书,1983年为1.2万余册,1984年增加到1.6万余册,1985年增加到2.3万余册,1986年增加到2.5万余册,1987年增加到2.7万余册,1988年增加到2.9万余册,1989年增加到3万余册。由于书费的上涨幅度过大,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购书的数量却下降了,因此,到1993年底,存书达到3.3万余册。十年来,用于购买图书的经费共达9万余元。
鉴于党校教育对象和教学任务的特点,在馆藏建设中,注重收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理论著作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和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性文献。这类图书占全部馆藏的三分之二以上。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图书、消遣娱乐性图书也占了馆藏的一部分。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书籍和资料为重点的、多学科、多门类的、具有党校特色的藏书体系。1985年全国党校系统图书工作座谈之后,图书分类由《人大法》改为《中国法》。通过改革图书登录方法,加强了图书的科学管理。全馆现在图书目录共有分类、书名两种四套。
资料室截止1993年共有内部图书和工具书5000余册,阅览室有期刊1400余册(合订本),报纸55种,现在订阅的报纸有20份,期刊184种,建馆以来,用于资料建设的经费近4万元。
三、读者服务工作
1983年党校正规化时,图书资料室馆舍面积只有90平方米,现在增加到195平方米,年平均经费1万元左右,年进书量1000余册。除了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外,还有一个样本书库,过期期刊书库。为了加强信息交流,提高为读者工作的服务质量,图书资料室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及时向教研室介绍新书。根据进书量,一般一至两个月一次,将新进书目分门别类,以提要形式印发下去或用黑板公布于众,向读者提供信息,引导借阅。二是与教研室协商征订报刊,保证每个教研室和每一门课程都有与其专业相适应的报刊,使有珍藏价值的国家级权威报刊不至重订、漏订。三是设立工具书专柜,方便教职工查阅。四是编辑教学参考资料。资料室将收集起来的科研信息、理论动态、难点、热点问题每一个月编辑一期小资料,供教师们参考使用。五是配合短期培训班的学习,办理临时借书证,并且延长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每天下午从两点开放到晚上十点,大大方便了读者。
四、开展学术研究
1983年以来,图书资料室为了更好地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充分发挥其情报信息中心的职能作用,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30多期,20多万字。同时,还与全国各省、市、县级党校建立了240多个固定的资料交换网点,还用《长治党校》校刊进行相互交换,扩大了我校图书资料室在外界的知名度,同时,通过资料的交换也收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最新信息资料,在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在山西省党校系统召开的纪念建党70周年理研会上,图书资料室主任武国和同志撰写的《党建理论体系之我见》评为入选论文。1991年11月,在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山西分会理研会上,武国和同志撰写的《地市党校图书资料人员业务考核办法初探》获论文二等奖,并被1991年第三期《晋图学刊》刊登。1992年7月,在长治市党校系统召开的理研会上,刘翠萍同志撰写的《加强党校图书馆的联网协作,实现文献资料的资源共享》获论文三等奖,武国和同志撰写的《论图书资料在党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被评为入选论文。
五、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为了使图书资料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近几年来,在业务工作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图书资料人员工作守则》、《内部工作规则》、《对外借阅制度》等等。另外,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图书资料室还制定了一些常规制度,如财务结算逐级审批制度、报销书款需附带进书明细制度、图书资料室财产登记制度和工作变动移交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