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托尔斯泰 马克·吐温
10772200000018

第18章 密西西比河上

马克·吐温从小生长在密西西比河畔,一直迷恋河上生活。他还读过关于在密西西比河探险的记载,他渴望探险,渴望当一名水手。

小克莱门斯本打算乘船去亚马逊河探险,1857年,他告别了他已经做了近10年的排字工作,乘坐“保罗·琼斯”号汽轮前往新奥尔良。船上有一个领港叫霍勒斯·比克斯比,小克莱门斯慢慢地和他熟了起来,并成为好朋友。他常常教小克莱门斯一些船上的技艺,在他白天值班时,小克莱门斯经常替他掌舵。小克莱门斯到了新奥尔良后,便打听开往帕拉的船,发现根本没有船开往那里,并且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以后很久的日子都不会有船去。在动身前往辛辛那提以前,小克莱门斯没有料到这种情况,结果他去不成亚马逊了。

在新奥尔良,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什么钱。小克莱门斯就去找霍勒斯·比克斯比,请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领港。霍勒斯说这事很容易,不过得付500块钱,先付100元现款,条件就这样谈成了。在上行去圣·路易斯时,小克莱门斯替他掌舵,并上岸从他的姐夫莫菲特先生那里借了这笔钱。不到半年时间,小克莱门斯就成了称职的领港,直到内战爆发,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运停下来为止。

1858年,小克莱门斯在新奥尔良和圣·路易斯的客运快艇“宾夕法尼亚”号上当舵手,船长是兰费尔特。他的主人比克斯比先生在这以前把他借给了“宾夕法尼亚”号上的领港之一布朗先生。小克莱门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美国经济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资本主义工商贸易正方兴未艾,作为贯通美国南北交通的密西西比河,正是贸易运输的繁忙时代。马克·吐温热爱航运事业,认真钻研技术,细心观察水路的奥秘,不久就掌握了领航技术,被提升为领航员,每月拿到250美元的工资。这时他的哥哥奥里恩的生活却愈来愈艰难。为了替哥哥分担忧愁,他每月都拿出部分钱来接济哥哥。与此同时,他还为他的弟弟亨利在“宾夕法尼亚”号客轮上谋到一个职位,做所谓的“蹩脚伙计”。“蹩脚伙计”没有薪水,不过有升迁的机会,也可能马上成为三等伙计、二等伙计,然后成为一等伙计,也就是说成为事务长。

亨利做了三个月的蹩脚伙计后,船只停靠在圣·路易港,船只靠岸的两三天内,领港和舵手都没什么事可做。不过,蹩脚伙计一清早就得干活,到夜晚还得点上松明火把干,亨利和小克莱门斯在船停泊码头时,晚上便借宿在姐夫莫莫特先生家。亨利前半夜在家里,然后到船上去,为自己上早班做好准备。

船虽然太太平平地开往新奥尔良,但在下水时,小克莱门斯和布朗先生干了一仗,结果他要小克莱门斯在新奥尔良上岸去。在新奥尔良,小克莱门斯反正总能找到活干。他找到一份看货栈的活,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可以拿到3块钱。这是一连三晚上的活,每35天安排一次。亨利总是到晚上9点钟下班以后跟小克莱门斯一起看守。他们兄弟情深,总是一起转悠,随便聊一聊,一直到半夜。这一次,他们要分手了,因此在开船前一天晚上,小克莱门斯语重心长地对亨利说:“万一船出了什么事,不要慌,让乘客们去干蠢事吧。他们自有办法,他们自己会注意的。不过你得冲上最上层的甲板,抓住左舷舵手室后面那唯一的一条救生船,听候大副的吩咐、命令,这样,你就能派点用处,船放下水以后,尽量帮助妇女、小孩上船,你自己要注意不必混在里边。现在是夏天,河面照例只有1600多米宽,你不用费什么劲就游上岸了。”

两三天以后,一清早,船开到孟菲斯下面的船岛,锅炉发生爆炸。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小克莱门斯心急如焚,他立刻跳上另一条船跟在“宾夕法尼亚”号之后。他们每靠一次岸,都要打听有关那次不幸事件的消息,因此等到他们到孟菲斯的时候,整个事件的经过他们全知道了。

在一座大楼里,小克莱门斯发现亨利躺在铺在地板上的草垫儿上,另外还有三四十个烫伤的、呻吟的人。有人告诉他,亨利吸进去大量蒸汽,身上的烫伤很严重,活不了多久了。人家还告诉他说,医生、护士正对还有一线希望的人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医生和护士人手不够,对亨利和其他受了致命伤的人,只能在抢救完急救伤号后,尽可能救治。但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心地慈悲的叫做佩顿的老医生对小克莱门斯表示了他的同情。他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把亨利抢救过来了。他从没有开过什么后来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不过有一天晚上11点钟,他对小克莱门斯说,亨利危险期已过,会好起来的。他接着说:“这里、那里到处躺着呻吟着的病人,如果乱糟糟的吵闹声影响到亨利,对他就不好。因此可以要求值班医生给他服用吗啡,不过必须是在有迹象表明亨利确实受到吵闹后才能服用。”

后来,值班医生是医学院还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用错了剂量,结果马上产生了致命的效果。小克莱门斯那时恰好走开了一会儿,因为极度的困乏,到一家人家睡了一会儿,不料恰恰在这时候出了事儿,亨利被送进了太平间。弟弟的死,使小克莱门斯非常悲痛。

小克莱门斯在密西西比河上,除了掌握了领航技术,成了一名出众的舵手外,还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市侩、赌棍、奸商、歹徒和流氓为金钱而施行的种种欺骗、敲诈勾当,使他对社会、对人群又有了新的认识。

密西西比河好像是一所社会大学,培养了小克莱门斯,这段生活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笔名“马克·吐温”的由来,就是沿用了水手们测量水深时呼喊的术语。“马克·吐温”的原意是“记下,两”(两=等于3.6米),表明领航员可以放心地领航。于是,他就把这个响亮的呼喊作为笔名,以作永久的纪念。

马克·吐温1835年生于密苏里,在西部边疆和密西西比河之上度过了他的童年、青年时代,又在这条河上做水手、领港4年。他日后撰著的长篇小说《在密西西比河上》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都是以这一段生活为依据,以广阔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的。密西西比河的波涛汹涌,正象征着美国这个年轻共和国的躁动,那洋溢着的活力,那种莽莽撞撞无法无天,在摸索中前进的热情,都让马克·吐温集中地浓缩在6月里涨潮时刻的密西西比河上的一片木筏子上。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一时萧条下来,马克·吐温也失去了领航的职业。当时内华达州开拓不久,在一股淘金热潮吸引下,马克·吐温和哥哥来到内华达,去远在西部的加利福尼亚这个沸腾的边疆与“金山”,加入淘金的队伍,后来又成为小报记者,仍然在这沸腾的生活中打滚。马克·吐温的童年、少年、青年,不正是一部“马克·吐温历险记”么?在马克·吐温的心灵深处,深深打下了刚毅、正直、勤劳的千千万万普通人民所具备的时代精神。

马克·吐温以《事业报》外勤记者的身份被派往内华达州的卡森市,专门采访州议会的新闻。每星期天他都要写篇通讯,而议员们觉得他干扰了会议的秩序,对这个不知名的记者大加责难,甚至给他加上了五花八门的“头衔”。马克·吐温幽默地说,为了节省他们的时间,从此以后就署“马克·吐温”这个名字。

马克·吐温在《事业报》待了两年。1864年,他担任旧金山《晨报》的记者兼编辑,这是份奴隶式的苦差事,不久就被解雇了。离开《晨报》后,马克·吐温没有固定的收入,为了谋生,他只好给一家报社当临时通讯员,漂洋过海去夏威夷群岛搜集新闻。半年之内,他拜访国王,实地考察,访问因轮船着火而幸存的人,他把这些见闻中得来的素材整理加工成一篇详尽的报道,寄给美国报馆,受到报馆的嘉奖。

这几年的矿工和记者生涯是艰苦卓绝的。后来马克·吐温专门把这段经历写成小说,取名叫《艰苦生涯》。它培养了年轻的马克·吐温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能力,锻炼了写作能力,为进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67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马克·吐温从旧金山移居纽约,并开始了他的正式文学创作生涯。

马克·吐温到纽约后不久,好友查尔斯·韦布建议他出版一本短文集,并且主动承担了汇集短文的任务,他的建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使马克·吐温十分感动。短文汇编后,马克·吐温带着它去见一个名叫查尔顿的出版商,结果查尔顿以书籍销路不畅、等待出版的存稿较多等为借口加以回绝。马克·吐温的朋友韦布却说:“世界上所有的查尔顿加在一起也无法扼杀这本书。”于是,他先付给了马克·吐温一部分稿费,决定自己出版。不久,一本装帧精美的小书《加利维加县的跳蛙及其他小品》问世了。由于这本小书笔调轻松、幽默,内容多为日常生活,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马克·吐温获得了空前的声誉。21年后,查尔顿与马克·吐温重逢时,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我有几个重大荣誉足以使我扬名;由于给你的一本书吃了闭门羹,我便成了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

这一年6月,马克·吐温出海旅游,他答应为《阿尔塔加州日报》写50篇通讯,为哈特福德的美国出版公司写一部大部头游记。在5个月内,他漫游了世界一些国家的名胜古迹,边走边写,为《阿塔尔加州日报》赶写了50篇通讯。正当他准备将通讯整理成册时,报社将它全部注册为自己的版权所有。马克·吐温这时也觉得那50篇通讯成于仓促之间,不太适合出书,在征得他们同意之后,马克·吐温只采用其中的10篇,至于其他部分,他准备重写。年轻的马克·吐温,以旺盛的精力,通宵达旦干了2个月,一本长约25万字,名曰《傻子国外旅行记》的小书出版了。在这本书里,马克·吐温依然以轻松的笔调,借书写沿途见闻的机会,讥讽任意残害无辜的封建暴君和扼杀自由的宗教,挖苦愚昧、伪善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1869年付印出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马克·吐温一跃成为当时文坛上的名人,被称为“第一流美国作家”、“文学上的林肯”,而且小书畅销,不仅公司还清全部债款,还赢利数万元。

《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及其他小品》和《傻子国外旅行记》,是马克·吐温获得幽默讽刺艺术家名声的处女作,标志着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已初步形成。这些作品既流露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也表现出偏重日常生活而且回避重大社会矛盾的特点。

出了两个集子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两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一篇是《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另一篇是《竞选州长》。

在《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中,马克·吐温描写了一个旅美华工在美国的悲惨生活。艾颂喜,一个中国穷老百姓,听说美国“人人平等”,一路上受尽折磨,最后总算登上美国“自由”大陆。海关检查没收了他的全部行李和仅有的10块钱,为的是给已经是麻子的艾颂喜种牛痘。在他等待分派工作时,美国巡捕以“破坏公共秩序”的罪名一脚将他踢进牢房,并恶狠狠地说:“就让你在这儿倒霉吧,你这外国丑八怪!你迟早会明白美国是没有容纳你和你们那种民族的余地的。”艾颂喜的天真幻想在现实面前破灭了,所谓“自由之邦”不过如此。

1870年2月,马克·吐温与奥莉维亚·兰顿小姐结婚,这一结合给作家带来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兰顿小姐虽然体弱多病,但她对丈夫体贴入微,她不辞劳苦地料理家务,还帮助丈夫整理文稿,接见来访的客人。在马克·吐温眼里,兰顿一直是他最理想的伴侣。在她逝世之后,马克·吐温还深情地回忆说:“她是我所认识的最美丽、最纯洁、最高贵的人。”

婚后,这位漂泊半生的作家,在36岁才有了较为安定的住所,得以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在文学创作上,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70年代,美国日益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繁荣景象的背后已埋下了罪恶的种子,金钱已成为一切行为的准绳。

在这种气氛中,1873年,马克·吐温与查尔斯·达德莱·华纳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小说围绕着营建城市、开辟航道、修筑铁路、创办大学、议会选举、法庭审判等情节,十分详实地描绘了财界、政界、新闻界的各种不法行为和社会上的“投机”风气。塑造了政客兼企业家狄尔沃姆,这是一个道貌岸然、假仁假义的典型,而上校赛勒斯则是一个热衷幻想,一心一意想发财的小市民的艺术形象。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了马克·吐温对这一时代精辟而讥讽的称谓:镀金时代。

19世纪80年代,欧洲封建残余势力还相当强大,罗马教会的活动十分猖獗,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富有正义感的马克·吐温怎能置之不理,他研读英国历史,1877年,动笔创作一部揭露封建罪恶的长篇小说《王子与贫儿》。

《王子与贫儿》描写了王子与贫儿这两个英国儿童的奇特经历:16世纪中叶某年的一个秋天,英国伦敦一个叫汤姆的穷苦孩子诞生了,差不多同一时间,英王亨利八世的皇太子爱德华·都铎降临。汤姆自幼在“垃圾大院”长大,和穷人为伍,过着乞丐生活。但国王与王子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心想见一见真正的王子。有一天,他真的闯进宫去见了王子,而且两个孩子换了衣服,不分彼此,卫兵把真正的王子当作贫儿赶出了宫殿,成了一个沿街乞讨的流浪儿;而贫儿汤姆却成了王子。汤姆来自下层,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废除了苛法,还释放了无辜的人,而沦为流浪儿的王子,在经受了种种苦难,目睹了法律的残酷之后,也变得“仁义”起来,后来他登基做国王时,再不愿做暴君,他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马克·吐温通过这个离奇的故事,一方面抨击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又着力向人们阐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必须亲身体察人民的疾苦,才能制定出符合人们心愿的法律,从而公正、贤明地治理国家。从这里当然可以看出作家思想的局限性,他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

《王子与贫儿》出版之后,马克·吐温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密西西比河上》,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著作,是作家对早期水手生活的回顾。《密西西比河上》脱稿于1882年,正是美国工人开展政治斗争的年代,马克·吐温在该书中记叙了领航协会如何组织航员展开向航运雇主的斗争,倾注了作家的极大的热情,可以说它是美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一支赞歌。

1884年,马克·吐温用多年积蓄创办了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同年,他又写出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来自作家的苦心构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从这以后,由于马克·吐温整日忙于商务和出版工作,影响了他的写作,在以后几年间,他几乎没出版任何作品。直到1889年,他才又集中精力写出历史小说《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这部小说和《王子与贫儿》同属一个题材,都是反对封建制度的,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马克·吐温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了。在《王子与贫儿》中,他把改变现实的愿望寄托在“贤明君王”身上;在后一本书中他改变了认识,认为对于残忍成性的封建专制暴君和天主教会,只有使用暴力推翻它,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一切权力归于全国人民的理想共和国。该书以童话的形式叙述了19世纪铁匠出身的美国人汉克·摩根梦游到6世纪的英国去生活,亲眼看到了君主制度的腐朽,贵族骑士和教会人物的无知和贪婪。摩根想通过帮助制造枪支器械的工业革命和普及教育的民主改革来建立民主制,结果以大败而告终。

1891年,马克·吐温携妻子和女儿克莱拉离开了美国,开始了长达9年半的国外旅居生活。最初一两年,他曾旅居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过着富足、闲散的日子,生活相当安逸、舒适。

1893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马克·吐温投资经营的韦伯斯特出版公司也因此而倒闭。作家蒙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个人的投资搭进去不算,还欠了许多债权人的债款。此后,他陷入经济破产和债台高筑的境地。当时有人断言,一个58岁的人,遭到如此重大的经济打击,十有八九站不起来了。然而这一打击,对作家来说又是一件好事,它怎么能使倔强的作家屈服呢?它的直接结果就是迫使马克·吐温决心从商务和闲散生活中走出来,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和讲演活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能再闲散下去了,必须重新干起来。我必须写出一本书来,我也必须回到讲坛上去。”

同年,马克·吐温出版了长篇小说《威尔逊》。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安排了一个类似《王子与贫儿》的巧妙情节。书中的罗克娜是一个遭遇非常凄凉的有黑人血统的妇女,由于她身上有十六分之一的黑人血统,就终生只能当奴隶。她生了一个儿子,身上只有三十二分之一的黑人血统,除了指纹,他和白种人的儿子一模一样,可是他仍然是个奴隶。罗克娜曾想抱着儿子自杀,免得他受罪。后来她决定对丧尽天良的奴隶主实施报复,她巧妙地使用掉包的办法,把自己的儿子同白种主子的儿子调一下。结果这个冒牌少年在白人腐朽生活的毒害下走上了犯罪道路;而白种儿子在黑奴卑贱处境的压抑下形成了奴隶习惯。马克·吐温通过这一故事,揭露了所谓“白种优越沦”的谎言,对种族主义者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种族歧视的问题,一直都是马克·吐温关心的主题。早在1874年,他就写出短篇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对黑奴瑞奇尔大娘一家9口人在拍卖台上活活被拆散的悲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再次为黑人的凄苦命运鸣不平,反映了作家一贯主张的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

90年代中叶,美国金钱的力量越来越巨大,金钱成了人们的上帝,如何能赚到金钱就成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已经历尽沧桑、饱尝金钱滋味的马克·吐温更是深深了解这一点,在创作《傻瓜威尔逊》之后。他很快地又写了反映金钱力量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早在少年时代,马克·吐温对圣女贞德的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深地为法国历史上这位少女英雄的业绩所打动。80年代初,他开始着手搜集有关她的历史资料,打算写一部反映贞德事迹的长篇小说。经过12年的酝酿和两年的创作,终于在1895年创作出《贞德传》。在书中,作家以现实主义精神,基本公正地描绘了贞德的一生,高度评价了她热爱祖国、团结群众、勇敢无畏、诚实无私的品质。

贞德是一位农家姑娘。在她14岁时,一场旷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战争”仍然在激烈地进行。她亲眼目睹了英军对她家乡的蹂躏和掠夺。人们纷纷支持法王查理六世之子查理七世登基以抗击英军的入侵,但根据法国传统,登基大典须在理姆斯教堂举行,而此时这座教堂却在敌军之手。贞德年纪轻轻就立下了忠心报国的壮志,她克服重重困难,拜谒了皇太子,请缨出战。贵族老爷们怎么会瞧得起这个小小的农家女呢,都嘲笑、讥讽她。

贞德17岁那年,皇太子见她卫国抗英心切,同时也正是出于政治需要,答应了她的要求,又经过贵族老爷的审查、考证之后,贞德身着男甲,骑着白色骏马,率军浩浩荡荡开到前线。她怀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身先士卒,不仅一举解了奥尔良之围,还取得一个又一个大胜利,收复了理姆斯教堂,并为国王查理七世举行了加冕礼。正当她乘胜出击之际,法国的贵族们担心这位农民出身的女英雄会危及他们的利益,因而便施展诡计把她出卖给了敌人。贞德曾拥立查理七世即位,如今在她生死关头,国王“赐给她的褒奖是听任人家把她处死,而自己置之不理”。最后贞德被以“异教徒”的罪名送上火刑架,死时年仅19岁。

然而英雄的光辉是无法玷污的,而且历久弥坚。23年后,在法国人民的抗议下,终于为贞德恢复了名誉,她是永远值得人们敬仰的民族英雄。

马克·吐温力图通过15世纪法国一个农家青年女子的英雄事迹以及惨遭杀害的悲剧,向忘恩负义的国王、出卖英雄的贵族和僧侣们提出强烈的抗议,充分显示出作家反封建、反宗教的民主主义思想。

1895年,马克·吐温带着妻子和女儿克莱拉开始了历时一年多的环球讲演旅行,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和殖民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对帝国主义开始有所了解,为创作反殖民主义的作品和走上反帝的道路打下了基础。不幸的是他心爱的长女苏西在美国去世,年仅24岁。为了尽快整理文稿,他只好打发妻子和女儿克莱拉回美,自己仍留在英国。1897年,他在伦敦完成了长达50万字的长篇巨著《赤道环游记》,既有对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描写,又有对殖民地内部的残酷暴行、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的揭露。

马克·吐温在国外的最后两三年,依然过着漂泊生活。这个时候,他已利用自己在国外创作赚来的稿酬和讲演收入,还清了所有债务,又与妻女团聚。1898年到1900年,曾先后旅居瑞士、奥地利和瑞典等国。在旅奥期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900年10月,马克·吐温结束了9年半在国外游荡的生活,携妻子和女儿回到美国。在1900年至1905年,他先后创作了《19世纪对20世纪的欢迎词》(1900年)、《给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年)、《为芬斯顿将军辩护》(1902年)、《战争祈祷》(1905年)等反帝国主义的政论文和杂文。这些文章都以辛辣的笔触猛烈地抨击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揭露基督教传教士的罪恶,同情、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正义斗争,鲜明地显示出了作家这个时期的反帝热情。

马克·吐温从开始写作几十年来,除了经营商务那一段时间外,几乎没有一分钟辍笔,无论是长途巡回演讲途中,或是从事繁忙的编报工作之余,他经常都是通宵达旦地工作。这种刻苦精神,一直持续到他的暮年。1906年,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夏娃日记》和杂文《什么叫人?》,第二年又写出了短篇小说《斯托姆斐尔德船长天国游记》,而他的长篇自传,是一直撰写到生命最后一刻才停止的。

在马克·吐温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家庭和他个人的遭遇都是极其不幸的。早在1896年,他失去了心爱的长女苏西。1904年,他那身体很弱、为疾病所折磨的妻子又离开了人间。1909年12月11日,他含泪送别二女儿克莱拉同丈夫一起移居欧洲。同年12月24日,他的小女儿吉恩突然患病离开了人间,而吉恩本打算留在父亲的身边,陪他安度晚年的。

原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今却是孤身一人,对于一个70多岁高龄的老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打击更大的了。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仍然没有丧失他的明快、幽默的风格。在自传中,他以幽默、明快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在当年的边疆密苏里迷人的童年生活和黑人孩子们的游戏,对丹尼尔大叔的深情,对学校和家庭里那套庸俗、保守生活的厌恶;也写了青年时代的他在淘金热潮中与矿工们朝夕相处,认识了他们刚毅、勤劳、正直的精神;同时也描写了其夫人和女儿的疾病及去世,饱含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情与爱。

1910年4月12日,就在他的小女儿去世4个月后,马克·吐温病逝于康涅狄克州的雷定,终年75岁。

马克·吐温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成绩卓著的一生。他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是当时美国文艺界、新闻界一位很有声望的人物,一直被推崇为美国的“文坛巨子”,并且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时间证明,他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文学作品代表着真正的美国风格,他是“美国民族遗产的真正鼻祖,第一个具有高贵、纯粹美国血统的艺术家”,他受到世人的推崇和称赞,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