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寻常禅
10766100000059

第59章 放下执著,一切随缘

人生在世,金钱、权利、物欲、女色……许许多多都让我们执著其一生,累其一世,到头来发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也许放下执著,便“立地成佛”。

如果一个人执著于世间的功名富贵,以及种种事相,他的这种执著就是“著有”——执著于有。相反,如果一个人执著于出世间的清净,他的这种执著就是“著空”——执著于空。在大乘佛教看来,“著有”与“著空”,都属于著相,都属于障碍,都不符合生生不息的大智慧。佛教提出“诸法空相”、“五蕴皆空”的道理,就是让人们放弃对世间相的执著,解脱世间相的困惑。如果一个人不再执著于世间相,是否就是佛教所说的智慧解脱了呢?不是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用给人治病来打比方,这只属于一期疗程。这时,人们虽然不再执著于世间相,然而他却又执著于出世间相。所以,还必须消除人们对出世间相的执著。打破一切执著,证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真正的不执著。这时,人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清净无染的。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灵动活泼的。

六祖慧能曾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就是说,人们的自性是没有污染的,就算有人想污染它,那也是污染不上的。人们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有人想停滞它,那也是徒劳无功的。只要人们领悟了自性,契合了自性,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合乎大道的人生,就是智慧解脱的人生。

放下执著是件很难的事。即使一个人跑到山林溪涧,远离了社会人事,心中的“恋世习气”也是一时难以消除的。即使经过长期的修行,消除了心中的“恋世习气”,那也不是没有了执著,因为这时候的他虽然没有了“恋世习气”,却有了一种“厌世习气”。要想使他更进一步,就必须要消除他的“厌世习气”。这就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道路上,不断地进步,逐渐地打破执著,逐渐地消除习气,最终让自己契合“道体”。

佛教让人放下执著,首先从破除凡夫的“执有”开始。破除凡夫的“执有”,所用的方法是“破有显空”,譬如佛教里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和而有,因缘离散而空,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金钱、名利、地位,乃至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终究都要破灭的,因此,所有的世间相,都不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处。

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要想消除掉心中的贪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正像《红楼梦》中那位疯癫道人所唱的《好了歌》那样: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疯癫道人的《好了歌》让我们懂得:要想获得超然的人生境界,就要解脱名利的虚妄系缚。然而,真正能够看破红尘,又能够在红尘中生活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即使那位疯癫道人也有偏空之嫌,也未能做到“不离凡俗,一尘不染”。饱读诗书的贾雨村,又何尝不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呢?但是,他却对娇杏念念不忘,做官之后,派人把娇杏接来,做了填房,他明知道甄家女儿的下落,却畏惧权势不敢做主为恩公找回女儿。为了讨好四大家族,他贪赃枉法,胡乱判案,最终自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人生在世,一旦陷入金钱、权力、色相,便会越陷越深,烦恼也会越来越多,即使一时获得了满足,也只能是盐水止渴,那是“愈止而愈渴”的事。

做人道理

人可以追求你想要的东西,但不可过于偏执,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未必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太过贪恋于世俗中的欲望,不仅会让你身心疲惫,还等于饮鸩止渴,最终陷入痛苦的深渊。放下一切执著,舍弃对功名利禄的贪欲,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宁静与安详,让未来少一些后悔,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轻松幸福。用平常心对待生活,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每天都会过得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