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10

第10章 制冷计——给自负的孩子“泼冷水”

自负是指自我评价过高,目中无人,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自负的苗头,父母就应当运用“制冷”的手段,适时地给孩子泼点冷水,让孩子学会理性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

1.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全知全能

孩子很容易骄傲自满,盲目的自高自大,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自负会让孩子放弃努力,而且自负会让孩子孤立自己,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因此,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变得目中无人,在孩子表现得过于自满时,向他泼盆冷水,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纠正孩子自负心理的不错办法。

生活中,一些父母过于强调自信,不断给孩子灌输“你是最优秀的”思想,结果一些孩子变成了盲目自大的令人讨厌的人。

在深圳某重点中学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音乐课上,实习老师刚走出教室,“啪”的一声脆响,一本书被狠狠摔在桌上,“有几个音弹错了,颤音也没唱出来,这样的水平还来教我们!”惊愕的目光都聚集在她——田宁的身上。她是学校的艺术骨干,从小深受执教于音乐学院的母亲的影响,弹得一手好钢琴,在声乐、舞蹈方面也不错,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演出或比赛并获奖。

田宁不仅有文艺特长,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背地里都叫她“冷血公主”。为什么呢?原来除了几个亲密的伙伴外,她不大爱同其他同学讲话。当有同学问她问题时,她总是很轻蔑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需要问吗?!”久而久之,没人愿意答理她了。

另外,田宁的家境非常好,妈妈甚至带她去香港买衣服,因此打扮入时的她有很多优越感,经常挑剔讥讽其他同学。一旦某位同学打扮得漂亮一点,她就会很不屑地说:“地摊儿货,瞧那穷酸样儿。”她也有自己的弱项——体育运动。但她不仅不力求改善,反而认为有体育特长的人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并对他们嗤之以鼻。

生活中,像田宁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这些孩子通常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得多,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在人际互动中,自负的孩子不懂得交往应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为原则,总是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盛气凌人,只强调自己的感受。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必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骄傲自大的孩子常在自己的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他们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骄傲自大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而是总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别人或喜欢指挥别人。骄傲自大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理睬他时,他会感到沮丧;当他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自负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妨用制冷的手段帮孩子走出这个误区。

林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勤奋向上。在一次朗诵比赛中,他又获得了班上的最佳朗诵奖,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回到家后,他把朗诵稿交给女佣,得意地对她说:“玛丽,你念一段给我听听,怎么样?”

这个善良的女人拿起朗诵稿,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结结巴巴地说:“林迪,我不认识这些字。”

林迪更加得意了,他快速地冲进客厅,得意忘形地对父亲喊道:“爸爸,玛丽不识字,可是我这么小,就得了朗诵奖状,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再看看玛丽,拿着一本书却不会读,这太可怜了,我不知道她心里是什么滋味。”

父亲皱着眉头看了看林迪,没有说一句话,他走到书架旁,拿下一本书,递给他说:“你看看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她心里的滋味了。”那本书是用拉丁文字写的,林迪一个字也不认识,他的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爸爸仔细地看了看他,然后严肃地说:“没错,玛丽不认识字,可是请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林迪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次的教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想在别人面前吹嘘的时候,他就马上提醒自己:“记住,你不会念拉丁文!”

这位父亲是非常明智的,他没有纵容儿子的自负心理,而是适时地向儿子泼冷水,让儿子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自负心理呢?一些父母甚至本身就对孩子的优越感负有责任。比如,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因此,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教育孩子回归理性,正确评价自我。

[制冷计妙解]:要让孩子回归理性,就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克服自负心理大有好处。

2.别让表扬淹没了孩子

教育学家认为,一些孩子自负,是由于受到了过多、过高的表扬,这使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此一些信奉赏识教育的家长要注意了,不要无限度地、片面地表扬孩子,偶尔也要给孩子降降温,太多的表扬会让孩子得意忘形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子方法:

一天,卡尔·威特带着他的儿子到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而此时,他的儿子已经因为他的超常智力被广为传诵。一位擅长数学的客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想考考小威特。卡尔·威特答应了,但他要求那位客人不管小威特答得怎样,都不可以过分地表扬自己的儿子。因为老威特认为,自己的儿子受到的赞赏已经太多了,他很担心过分的赞扬会滋长孩子骄傲的情绪。

不要让自负的孩子自以为聪明这位客人一连给小威特出了三道数学题,但小威特的聪明越来越使他感到惊异。

每一个题小威特都能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此时,客人已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小威特了,老威特赶紧转移话题,这样客人才想起了两人的约定。

但客人出的题越来越难,并最终走到他也难以驾驭的程度。客人非常兴奋,又拿出更难的题来“难为”小威特:“你再考虑考虑这道题,这道题是一位著名数学家考虑了3天才好不容易做出来。我不敢保证你能做出来。”

那道题是一个农夫想把一块地分给3个儿子,分法是要把它分成3等份,而且每个部分要与整块地形相似,这确实是一道很难的题。

对小威特说完题后,客人就拉着老威特走到走廊里,安慰他说:“别担心,你儿子再聪明,那道题也很难做出来,我是为了让你儿子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难的题才给他出的。”

可是,没过半小时,就听小威特喊道:“做出来了。”

“不可能。”客人说着就走了过去。

但事实不得不让客人赞不绝口地说:“真是天才,那么你已胜过大数学家了!”老威特连忙接过话说:“您过奖了,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对数学很有心得。”

客人这才领会到老威特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是的。”

不要认为卡尔·威特对孩子太严苛,事实上他是非常赞同赏识教育的。只不过他认为,表扬不可过多过高,不能让孩子情绪过热,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出色,将来他们就会无法经受挫折和批评。

卡尔·威特给父母们的忠告是: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赞美里。卡尔·威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使小威特学得非常好,他也只是说到“做得不错”的程度,从不表扬过头。只有当小威特取得特别大的成就时,父亲才抱着亲吻他,但这是不常有的。因此,在小威特心目中,父亲的亲吻对他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赞扬。通过这种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威特让小威特深深懂得获得赞扬的不易,也因此更加努力学习,而不是沉浸在赞赏声中得意忘形。

还记得《伤仲咏》吗?据专家们研究发现,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一些潜质很好的孩子之所以没能如愿地成为人才,正是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世上再没有比骄傲自大更可怕的了,骄傲自大会毁掉英才和天才。

我们可以看看卡尔·威特写给儿子的一段话:

知识能博得人们的赞赏,善行能得到上帝的赞誉。世上没有学问的人是很多的,由于他们自己没知识,所以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格外赞赏。然而人们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而上帝的赞赏是由于你积累了善行才得到的,来之不易,因而是永恒的。所以不要把人们的赞扬放在心上。喜欢听人表扬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伤。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除此之外,他还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的儿子:一个人无论怎样聪明,怎样通晓事理,都不应该骄傲自负,因为他所拥有的知识与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沧海之一粟。

威特就是用这种制冷的手段来教育儿子防止他骄傲自满的,尽管这样做要花很大的功夫,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圆满的结果。

卡尔·威特做的最好的,也正是现实中一些父母做的最差的一点,这些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尤其是知道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后,更是无限度地赞美孩子,比如:“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孩子,你的作文写的真棒!比你爸爸现在写的还要好!”等对孩子滥加表扬。然而当赞美之词成为极为常见的日常用语时,赞美的意义也会随之逊色。过滥的赞美如同甜得过分的糖果,吃多了,就会让孩子生腻。

[制冷计妙解]:对于孩子的赞美要就事论事,而赞美优点的同时也要适当泼点冷水——提醒孩子改正缺点,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进步,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孩子过分顺利而变得自负。

3.“泼冷水”不等于打击孩子

当孩子表现得太过骄傲自负时,家长要发挥“制冷”作用,给孩子泼点冷水降降“温”,但这并不等于粗暴地打击孩子,否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哈利的爸爸是一个心理学教授,从他2岁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常的才华,他比同龄的孩子更聪明,认识更多的单词。

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聪明引起的。小孩子总是很容易骄傲的,哈利也不例外。当他做对了数学题或是读了本好书后,总是想找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哈利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自满自负。

“哈利,你又在嚷嚷什么?”一天教授对着正在高声欢笑的哈利问道。

“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好书。”哈利高兴地对父亲说。

“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么高兴。”教授说道。

“可是,这本书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呀!我居然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真是感到兴奋。”哈利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表扬。

或许是由于哈利的性格与他不同,或许是他认为应该纠正儿子的骄傲情绪,教授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我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这样的坏孩子。”

“爸爸,我做错了什么?”受到了责骂的哈利委屈地说道。

“你做错了什么还需要问我吗?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烦透了。”教授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那种赞扬自己的声音了。你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教授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

站在门外的哈利委屈地哭了起来,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

从那以后,哈利不愿意再去读书了,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为哈利的不幸感到难过,他或许是一个有点骄傲的小孩子,但他那精通心理学的父亲,就没有比粗暴打击孩子自尊心更好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了吗?

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家长说:“打击孩子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对于那些自负的孩子,我们就得狠狠打击他们一下,让他们收敛,否则,孩子怎么能成才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兰兰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兰兰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里。在家里,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兰兰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兰兰总是这样想。渐渐地,兰兰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兰兰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对兰兰的自负开始感到担心,于是她把这种情况反映给兰兰的母亲,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及早纠正兰兰的不良心态。妈妈是个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人,她认为必须给兰兰一个深刻教训,让她克服自负。终于有一次,妈妈逮到了机会:那次兰兰没考好,数学才得了六十七分。妈妈斜着眼睛看着羞愧的兰兰,轻蔑地把试卷撕得粉碎,“这也叫分数吗?你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都优秀吗?怎么就得这点分!告诉你,你实在没什么了不起的,考的好点尾巴就翘起来了,丢人不丢人啊!你等着同学看你笑话吧!叫你骄傲!”这劈头盖脸的责骂让兰兰简直崩溃了,她不知道慈爱的妈妈为什么要骂她,只是听懂了两个字:骄傲。从那以后,兰兰再也不在同学、老师面前得意了,事实上她完全变成了一个自卑胆小的孩子。

这就是母亲无情打击造成的恶果,对于兰兰的骄傲自负,母亲本来可以用更温和一些的方式来改正它,这样也不至于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智力还没有充分发展,阅历还很浅薄,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往往完全靠大人的评断来认识自己。大人生气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常常是很偏激的,而且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早把气话的内容忘记了。

但是孩子却听得很认真,记得刻骨铭心。他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堪,心中突然十分惊异和沮丧,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那致命的打击,从此便极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态度来选择悲观的生活道路。

本来完全可能有锦绣前程的人在少年时代就凋谢了,这份打击真是太残酷了。不少孩子后来成绩不好,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该成才而未成才,大都跟他们的童心曾经遭受过的深刻痛苦有关。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要注意,我们所说的泼冷水,决不等于对孩子的心灵施压,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家长们千万不要走向极端。

[制冷计妙解]:放纵孩子的自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粗暴地打击孩子也决不可取。在运用制冷计时,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