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109

第109章 博爱是情感的最高境界

情感的最高表现方式是“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而情感的最高境界则是“大爱无形”的博爱。博爱把人们从“小我”中解放出来,从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人们的共同事业中去,从而实现人们生存的真正使命。

其实,佛教所提出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不杀生”就是博爱。在佛的心中,从不会把除了人之外的自然万物排除在生命之外,认为它们可以任意践踏、宰割,慈悲并不仅仅是指对人的慈悲,爱惜生命也包括爱惜动物甚至植物的生命。

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在六道中轮回,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这一世你是人,也许下一世就投进了猪胎、狗胎、苍蝇胎,所以特别强调众生万物的平等,主张爱护众生,尊重生命。这样的“利他主义”实在是有利于对大自然的保护、对动物的保护,实现生态平衡,进而实现对人们和世界的保护。

在东北的一个煤矿城市,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孩子王”,他是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却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开始了收养孤儿的人生之路。

那时,他的邻居不幸得重病去世了,家里的4个孩子无人照顾,于是他挺身而出,将4个孩子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后来,他又陆续从街上领回了更多的孤儿,都是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家人、无人依靠的可怜孩子。

本来贫寒的家里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嘴,他的经济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于是,他借钱买了一辆卡车,做起了卖煤的生意。刚刚赚到了一些钱,他就张罗着让孩子们上学,让孩子们能够正常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所有的学校都不愿意收下这些没有户口的孤儿,于是他又张罗着给孩子们请老师,但是他的那些钱显然还是太少了,没有老师肯到这个穷乡僻壤来教育一群日子过得朝不保夕的孤儿。

他没有气馁,而是将目光锁定了一位退休女教师,三番四次地上门去请,好话说了一箩筐,为了等女教师回家,还经常睡在她家的楼道里。这位教师最后终于被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跟他来到了那几间背靠大山的破房子里。

就这样,他收养孤儿的名声越来越大,还有不少孤儿自己找上门来,他都爽快地收下了。一次,他在半夜拉煤的途中碰到了两个劫道的年轻人,一番言语交锋之后,他得知这两个人是亲兄弟,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现在奶奶重病住院,他们实在凑不齐那么多住院费,又不能眼看着奶奶病死,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他马上提出可以帮他们垫付医药费,并邀请这兄弟俩到他那里帮工,最终成功地将两个年轻人从犯罪的道路上拉了回来。

但是,因为收养的孩子太多了,每天不仅要发愁煤的销路,还要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所以他上高中的女儿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说父亲不关心她,只关心那些孤儿。女儿由开始的撒娇哭闹发展到最后对他不理不睬,看到父亲依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宠爱自己时,伤心的女孩竟然选择了服毒自杀来报复自己的父亲,死在了参加高考的路上。

他悲痛欲绝,他的妻子更是状似疯癫,所有的亲戚都指责他、数落他,甚至冲上来动手打他,但他忙完了女儿的丧事,依然强打起精神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那些孤儿。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敬重他,并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一家大工厂的厂长在检验了他的煤确实达到了燃烧标准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作为工厂的唯一供煤商,各级政府机构在得知了他的善举后,也纷纷大开绿灯,优先帮助他解决那些孤儿的入学问题。

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组建了实业公司,并将公司盈利的大部分拿出来建了一座孤儿院,不但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还设立了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考试、升学,许多生活在那里的孩子被他送进了高中乃至大学校园,孩子们都亲热地称呼他为“爸爸”。

在我们的社会中,从来都不缺少这样有博爱之心的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只是凭着自己朴素的爱心,无愧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用他们的博爱精神感动着所有人。

博爱是人们情感中最高的精神境界,也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还是其他各色人种的外国人,都会对“博爱无国界”这句话深表赞同!